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深读文本:上出有深度的语文课(下)

2020-11-23 09:40:01
相关推荐

人物:找到个性的点

欣赏文学作品,总是先从形象感受开始的,然后形象才作用于读者的感情。《理想的风筝》主要人物是刘老师,一个残疾教师。作者苏叔阳在他的身上赋予了很多优秀的品质——乐观、自信、坚强、热爱生活,是一个在小学课本中若干优秀人物形象之一。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处理将直接决定课的深度。按照常理的思考角度,教学人物形象,就是在重点的句段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指向人物的品质。即教学思路为:“人物——语言——性格——品质”。但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是得到了教育与感化,忽视了形象与生活。如何让刘老师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光靠感悟人物品质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肤浅的。

深读文本,教师发现,只要写刘老师的地方就有拐杖和风筝,它们就像是刘老师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身边,它们见证了刘老师的一生也陪伴了他一生,这么重要的两个事物就像两块磁铁深深吸住了教师的心。

乐观、自信、热爱生活的人在小学课本中比比皆是,但以拐杖和风筝来支撑这种乐观、这种自信、这种坚强的人独有刘老师。笔者就是抓住了刘老师身上这两个个性化的事物来刻画人物,解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刘老师。

教学片段一:

师:如果此时你就坐在教室里,亲眼目睹刘老师的千回百转,亲眼目睹刘老师为了写几个板书而千万次的跳跃旋转,你的心里想默默地对他说什么?你会担心吗?会心疼吗?想默默地为他做什么呢?

生:刘老师您很辛苦。

师:这是你的心里话吗?这就是原生态的魅力!

生:我们不会辜负你艰难的旋转,我们会好好学习,才不辜负你。

生:刘老师,你以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师:孩子们,在你们心目中这还只是一支普通的圆木拐杖吗?

生:这是刘老师精神的支柱,这支拐杖支撑了刘老师千万次的旋转。

生:这根拐杖是神圣的,给了刘老师自信与坚强。

生:这根拐杖就是刘老师的一条腿。

师:是啊,这根圆木拐杖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支撑了他的身体,更支撑了他的自信、乐观、坚强。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这还只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吗?

生:它不是普通的风筝,蕴藏着刘老师的欢乐。

生:满载着刘老师的理想。

生:这是一只载有刘老师梦想的风筝。

生:是一只寄托刘老师希望的风筝。

师:它就是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生命伟力,就是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只理想的风筝飞向了辽远的天穹,也飞进了刘老师的心里——

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学生最初解读到的是刘老师的辛苦与乐观,这样的人物只是感人但不深刻,因为拐杖的出现,更加拨动了学生内心的琴弦,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在第二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思考角度更加深刻,这只风筝就是刘老师的化身,借事物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挖掘人物内心最深层的想法,既不娇柔做作,又不生硬无趣。教师深度地解读很好的挖掘出了拐杖、风筝背后的语言、意蕴、情感。学生的发言是最好的证明,这样的体会不仅仅是感动,这么精彩的发言,只有在对文本最有深度地解读下才会出现。

作者:找到文本的影

作者苏叔阳是谁?他有哪些作品?有什么经历?对他这个人有何评价?对他的作品有什么评价?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对课文他有没有作过评论?他有没有什么著名的言论?他在同时期的作家中地位如何?有没有对某些阶段的某些作品产生影响?

抱着对作者写作意图和文本蕴含价值和意义的深层挖掘,笔者把与文本相关联的文字整合到一起阅读。逐渐地,这种阅读强化和丰满了对文本的感受。作者苏叔阳的遭遇与文中刘老师有相似之处,他要借刘老师来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刘老师就是他的影子。这既是“厚读”也是“深读”,这种深读,让笔者读出了作品的言外之意,品出了作者的内在情感。

教学片段三:

师:这只理想的风筝飞向了辽远的天穹,也飞进了作者苏叔阳的心里,让我们走进苏叔阳——

师读:“苏叔阳——一个为中国文学奉献了7部话剧剧本,6部电影剧本,25篇小说,300余篇诗歌,200余篇散文的当代作家,历经沧桑,几经挫折。然而,人生对他的考验从未停止,1994年,查处肾癌,切除左肾;2001年,查处肺癌,切除一叶左肺,他两次闯过“鬼门关”,他还怕什么呢?他在《苏叔阳文选》的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师:载着这只理想的风筝,苏叔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病魔,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鬼门关,难怪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刘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生读)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的内心还能平静吗?用你的笔写你的心。

生写。

生:刘老师,您在哪里?您的乐观,您的豁达,您的自强,威逼着我,烧灼着我,震撼着我!

生:刘老师,你用坚强来希望,你用乐观放飞风筝。

生:刘老师,您在哪里?您可知道,春天又到了,无论你在哪里,您的学生永远惦念着你,放飞那理想的风筝,放飞您的希望与乐观。

师:一支拐杖,一个完整的生命;一苍穹的风筝,一生的理想。刘老师带给我们的又岂止是心灵的震撼!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们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笔者把落在课本最下角的苏叔阳3个字读成了课堂教学中146个字的人生经历。正是这146个字的坎坷经历,撼动了学生;也正是这146个字的真情渲染,让学生找到了情感的原点;更是这146个字,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强烈愿望。的确,有深度地解读,就会上出有深度的课堂,就会有精彩的瞬间!

方法:开启文本的密钥

方法曾经被忽视,大家认为它不是语言的范畴,因此,也不是语文的主流,所以,它不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被小学语文忽视久了,近几年,竟然被重视了起来。尤其在大型公开课中,教师都在有意识地注重方法的指导。大家认为这样做可以让课更有深度吧。

但是怎样才能确立最适合的方法呢?也许就像于永正老师说的:“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换句话说,只有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确立最适合文本的目标,才会有最适合的方法。《理想的风筝》课文那么长,如果没有清晰的学习方法指导,那么课堂会显得很散。而书后练习第四题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实在感叹编者的用心。其实,解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与文本对话,更要与编者对话。

另外,《理想的风筝》还是一篇很好的写作方法指导范文,课文呈现了多样的表达方法,如选取典型事例、夹叙夹议、睹物思人等。一般来说,指导表达方法大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课文总结时提升,一是课堂教学中提示。但这两种方法都会不可避免地割裂教学的完整性,使得课堂总会失去短暂的流畅,甚至会有一种很突兀的感觉。既然表达方法就是文本的一个部分,那么它为什么不能和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呢?难道表达方法的指导只是为了让听课的人感受到课堂有多么高深吗?那么,教师只是用一种指示性的导语在阐明方法,那不是深度,是远度,是让学生距离文本越来越远的远度。笔者认为,表达方法等方法的指导应该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要选取最佳时机下的最佳表现形式,是一种自然的教学模式。

教学片段四(学习方法):

师:课文很长很难理解,书后第4小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读: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试找出几处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好吗?

教学片段五(阅读方法):

师:笑话谁都会说,可刘老师笑谈的是他的断腿,打趣的是他的伤疤啊,他怎么就能笑得那么轻松?那么幽默?那么洒脱?

生:他很乐观,因为他认为有一条腿就可以活着了,他很幸福。

生: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虽然他丢掉一条腿,但并不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残疾人。

师:丢了一条腿算什么?我更要好好的活着,多么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师:孩子们,言由心声。借助人物的语言去了解人物的内心,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

教学片段六(写作方法):

师:听了刘老师的笑话,学生们为什么笑?为什么酸涩?又为什么尊敬呢?

学生交流。

生:他们笑,是因为他很风趣,很幽默;他们酸涩,是为刘老师断腿而惋惜,尊敬是因为佩服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生:更能体现刘老师的幽默,酸涩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乐观向上的老师,可他却断掉了一条腿,不但没有觉得腿上有缺陷,还很乐观,所以很尊敬。

师:感受着作者的感受,深刻而真切,我想,这也是这段文字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吧——除了有叙述,还抒发了内心的感受。让人读起来不仅有画面,还有真切的情感。

方法是文本的方法,方法的教学要为文本服务,为学生服务。学习方法、阅读方法、表达方法并不是从文本中抽取出来,而是渗透在师生对于文本的二度解读之中,是由学生的感悟,教师提炼性的语言共同完成的。“借助人物的语言去了解人物的内心,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是啊,学生就是借助刘老师的语言去了解刘老师的内心世界的,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这种阅读方法,而教师只是提升而已,这种提升是自然的。“除了有叙述,还抒发了内心的感受。让人读起来不仅有画面,还有真切的情感。”其实,这就是在讲解夹叙夹议的表达方法的,但这样的处理是那样委婉,只是娓娓道来,并没有说教之感,让原本生硬的东西以最佳的方式不着痕迹地融汇在教学流程之中。因此,方法就是要以最佳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而这最佳的表现形式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基础上的。

四、静观:《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走进课文,寻觅刘老师身边的两个事物

1.回忆课文三个典型事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

2.寻找老师身边两个关键事物:每个孩子读完课文,一定会有两个事物给大家留下强烈的印象,是吗?(板书:拐杖 风筝)

深读:这两个事物陪伴了刘老师的一生,虽然只是两个平常事物,但却透出了刘老师的坚强、自信及对生活的热爱。拐杖和风筝对于刘老师就像翅膀对于雏鹰,插上翅膀,雏鹰能飞越高山;支起拐杖和风筝,让刘老师的人格升华,更让“理想的风筝”在孩子的天空翱翔。

◎走进练习,建议学习课文的有效方法

建议学习方法:课文很长,很深奥,如何学习这样的文章呢?书后第四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指名读题: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试找出几处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走进故事,感受刘老师人生的三个境界

(一)聆听传说,感受刘老师的乐观向上

1.轻声读故事,看看哪儿写得生动细腻,读一读,谈谈感受。

学生汇报。

2.听了刘老师的笑话,学生们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板书:乐观向上)

3.指导朗读。

深读:笑谈腿疾这个故事,主要是引领学生感受刘老师的乐观向上,感受人物形象在语文课上关键是对于语言文字的解读。因此,这个环节的训练点就落在学生听了刘老师的笑话后心里的变化。扣住三个词:笑声、酸涩、尊敬,为什么笑,为什么酸涩,为什么尊敬,深刻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为的是从侧面烘托刘老师的乐观向上。

(二)借助拐杖,升华刘老师的坚强乐观

1.默读故事,看看哪儿写得生动细腻,读一读,谈谈感受。

学生汇报。

2.如果你就坐在教室里,你的心里想默默地对刘老师说什么?想默默地为他做什么呢?

3.情感升华:这还只是一只普通的圆木拐杖吗?

深读:拐杖就是刘老师的一条腿,就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从拐杖看到艰辛,从拐杖看到付出,从拐杖看到精神品质。这不是一只普通的拐杖,是刘老师坚强品质的集中体现。这个故事四句话,多亦不多,少亦不少,品读语言,揣摩感悟,升华情感,从“拐杖”到品质,凸显人物形象。

(三)放飞风筝,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1.默读故事,看看哪儿写得生动细腻,读一读,谈谈感受。

学生汇报。

2.穿越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刘老师的快乐吗?

他脸上漾出的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板书:热爱生活)

3.感受刘老师的生命力。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板书:生命伟力)

深读:一节优秀的课应该是高潮迭起,每一个环节都有预设中的高潮,而整篇文本应该有一个核心高潮。感受刘老师的生命力就是本篇文本的核心高潮。一个文本会有很多难以取舍的好词佳句,但一定有需要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其中也一定有重中之重。方框中的句子,就是重中之重,就是文本的核心高潮。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让教学更显张力。

◎走进作家,感悟刘老师人格的无形影响

师领读第十小节。

1.刘老师给“我”的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理性思考:这还只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吗?

深读:与那只不普通的拐杖一样,这只风筝同样有它存在的特殊含义。因此,从风筝入手,既可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又可点明题意,深化主旨。

3.走进苏叔阳。

(1)领读苏叔阳对刘老师的深情呼唤——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2)诵读教师自己对刘老师的深情呼唤——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忘不了您——

风趣的话语,

传递着乐观;

艰难的旋转,

书写下坚毅。

风筝放飞于天穹,

理想铭刻于心中,

没有惊天动地,

坚强铸就完整的躯体,

平凡绽放生命的美丽。

(3)引导学生写下自己深情的呼唤——

4.总结:一支拐杖,一个完整的生命;一苍穹的风筝,一生的理想。刘老师带给我们的又岂止是心灵的震撼!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们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深读:这一环节重在练笔,但又不纯粹只是练,而是为了表达情感,把整节课的情感透过这一环节宣泄出来。要实现这样的预设,需要煽情,除了领读可以煽情,老师更是自己创作一首诗,来营造氛围,也给学生创作诗歌减轻难度。

深度课堂缘起教师的深度解读,它呼唤有思想的教师,呈现有思想的课堂。上出有深度的语文课,我们在路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雨过天会晴800字作文 聆听时间的声音作文 最难忘的一件事英语作文 热闹的街头作文 不要好高骛远的作文 成长回眸作文记叙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500字作文 感恩之心的作文 写语文老师作文 初三考试作文题目大全 我的家乡宣化作文 参观文庙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700字初中 加油中国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一天 二年级作文我的好朋友 关于三观的作文 辛苦的老师作文 感恩老师的作文结尾 五十年后的我作文 变化作文500 珠穆朗玛峰的作文 语文作文三年级 学校运动会作文 我最爱的一本书作文 长城作文英语 保尔柯察金作文 看荷花的作文 窗外作文650字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