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完河南的这篇 感觉重新回到那个美好的年代

2020-11-23 10:30:01
相关推荐

农民编写的《村志》,语言通俗,很接地气,有的地方让你读了会忍俊不禁,一下会让你想起许多曾经的记忆,虽然没有那些华丽的语言,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农民兄弟的敦厚淳朴,其中详细介绍了当时河南农村盛行的儿童游戏如丢沙包、打皮牛、跳格子、弹琉璃蛋、捉迷藏、撞拐等,还有现在看不到的那些耕作方式以及生产农具等等,特别是在介绍村中以前常见的动物的笔法简直会让你浮想连篇,一下让你回到那个物质不算丰盛但人们都感觉幸福的年代......

张卫 - 机器铃 砍菜刀张卫 - 机器铃 砍菜刀巷仔;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田氏镇西王村《村志》

西王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洪武期间西王村的祖先就在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历尽艰辛,开垦荒地,造就村落。数百年来,经过西王村人民的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西王村在不断的腾飞。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西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憧憬,鼓励我们奋力向前。面对这沧桑巨变,我们为之振奋,但不能忘记前人的艰苦创造精神,因为没有前人的创造贡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薪传发展,所以我们务必编修村志,让子孙后代了解西王村的历史。编史修志的目的在于资治教化,鉴古知今,具有传承文明、造福后代的历史用。西王村的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牢记前人的史绩,继承前人的辉煌,铭记前人的教诲,激励西王村人民在未来的事业中以坚强的斗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将西王村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饱受剥削和压迫。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作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王村人民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平整土地,改善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西王村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多元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不少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取得丰硕成果。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全村人民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迈进。让我们进一步发扬西王村人的团结拼搏和踏实工作精神,齐心协力,肩负起历史的重托,以无愧于先人,有功于来者的负责态度,把西王村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1. 编制说明

《西王村村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记述了西王村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以达到“存史、资政、育人”之目的。

二、本志断限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 2016 年,部分内容延伸至 2017年,本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着重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和现实状况。

三、组织机构、单位和会议名称首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用简称;数字书写格式一般用阿拉伯数字,专用名用汉字表示。

四、本志资料主要为调查访谈所得,兼查阅村、乡档案及各种书报杂志;有关档案所记载的资料,本志不分别标明。

五、本志中的文体为语体文,运用现代汉语和标准简化字,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2. 概述

西王村位于田氏镇北部,田回公路东侧,南距田氏镇政府驻地约 3km,东南方向距内黄县城约 25km,南邻耿高城村,北有田宋公路和洹东干渠绕村北而过(由洹河分支用于农业灌溉在内黄石盘屯乡赵庄南(范阳口)注入卫河后向北流去,最后汇入海河,从天津入海),农业耕作地与河北省魏县交界。东与滑河屯村为邻,西有安阳县的狄庄村,村周围有杨、柳、槐、椿等树木环绕,绿树成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吾族先辈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西王村现居姓氏为王、张、宋、闫、林、石等 6 姓氏组成。

王姓:

王姓为我村姓氏较多人口,《王氏家谱》在 1966 年至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卫兵“破四旧、抄家、大批斗”等手段,打砸抢6行为时有发生,当时《王氏家谱》被焚烧消除失传。据历年以来对我村老年人的闲谈以及流传的故事中得知,王氏始祖王志安原籍是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姓王村,因在明朝末年(年代不详约为 1372 年洪武五年期间)在当时,山东省青州府地面连旱三年又遇蝗虫灾害,因生活所迫,始祖王志安携妻子儿女逃荒来至《关帝庙》,现有关帝庙遗址,定居安家,东与张、候、卢三姓为邻,故历史有前张村、后候村,东卢村、西王村的流传,解放后改革开放时代(候、张、卢三姓)形成一村为滑河屯村。西王村至今已传 18 世,156 户,768 人。

张姓:

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始祖张文贵在清朝宣通年间,因生活所迫从河北省临漳县砖寨营老庄村携妻子儿女迁入西王村,亲友王应龍处定居。传十世,有十一户,58 口人。闫姓:民国 8 年,闫大秃、闫二秃弟兄二人和闫五金由(安阳县吕村乡窦庄村)给滑河屯村大财主曹鸿章种地扛长工,闫大秃、闫二秃定居滑河屯村,闫伍金定居西王村,生一子闫海良,在鹤壁市四矿职工并娶女生子定居鹤壁市 4 口人。

宋姓:

民国 10 年,宋有良原籍河北省临漳县砖寨营乡宋柳村(现改为向阳村)因生活所迫迁入西王村亲戚王克明处定居,传三世 6 户,28 口人。林姓:解放初期,林学孟原籍内黄县张龙乡田达村。因地主成份,为躲避复查斗争,先逃至周庄村,后来又来到西王村定居,传三世,1 户,6口人。石姓:石万义原籍河北省魏县回隆镇冯庄村,在 1963 年 7 月份“男到女家”落户。来到西王村定居 1 户,7 口人。

3. 地理环境

西王村地处豫北平原与河北省交界,地形平坦,起伏较小,海拔高度约 50 米,地势总体由东向西倾斜。西王村村土壤多为两合土(胶泥地沙土混合地块),耕层土质肥力中等。7

4. 气候、气象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盛吹偏北风,夏季盛吹偏南风,春秋两季属过渡性季节。四季分明,春季(3-5 月)干旱少雨,冷暖多变风沙多;夏季(6-8 月)炎热,雨量集中;秋季(9-11月)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干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188.8 小时。年平均气温 13.7℃,气温的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冬季最冷、夏季最热,最冷月 1 月平均-1.3℃,最热月 7 月平均气温 27℃。年平均地面温度 15.9℃。1 月最低平均-1.6℃;7 月最高平均 30.9℃。年平均降水量 596.7 毫米,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 7 月份,平均值 180 毫米。月降水最小是 12 月份,平均 4.1 毫米。平均初霜日期为 10 月 28 日,终霜日期为4 月 2 日。

5. 动物、植物

旧时的西王村地处乡间僻壤,林草茂盛,各种野生动物在当中栖息藏伏。山鸡、兔子、刺猬、田鼠、黄鼠狼、蛇等陆地生物,多出没在河沟附近的树丛和草丛中、田地、野地里。鸟类有啄木鸟、家燕、麻雀、乌鸦、等;水生动物在洹河支渠内部分有鲤鱼、鲶鱼、泥鳅、蛙等;昆虫有蜻蜓、蝴蝶、蜜蜂、蚂蚱、蟋蟀、蚂蚁、螳螂、蝈蝈、蝉、蚊、蝇、瓢虫、蜈蚣、蜗牛、蜘蛛等。解放后,随着农药的使用、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被污染等,各种野生动物逐渐减少,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为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发资源,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导致野生动物更加稀少,有些物种已绝迹。90 年代初,西王村野生动物中能发现的有兔子、刺猬。鸟类中仅有麻雀、家燕、知了等动物不时出现,为数甚少。环境污染不仅导致陆地野生动物及鸟类生存出现危机,近年来沟渠中水的污染,在也未见水中有鱼类存活,20 世纪 70 年代时那时村民背着麻袋,挑着筐去渠闸口捞到十斤大鱼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

解放以前和解放初期,西王村村民一般在房前屋后种植枣树、槐树、榆树、桃树、杏树、香椿树、花椒树、毛白杨、柳树等,其中,枣树种植非常普遍,种植榆树、槐树也较多;路边、村边多种植杨树、柳树、洋槐等。1958 年后,开始集体植树,人们在渠边及田边、地头等处栽植杨树等。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村民多将房前屋后的树砍掉建房,仅有少数人家仍种有枣树、柿子树、核桃树、石榴树、香椿树等。

主要农作物:

玉米、小麦、高粱、大豆、西瓜

6. 重大自然灾害

1956 年漳河决口,我村被淹的是房倒屋塌,直接损失粮食 15000kg。1963 年连降暴雨,又遇一次特大洪涝灾害,淹坏庄家约 1000 亩,损失粮食 5000kg。解放前西王村 240 多口人,60 多户土地 160 多亩地(包含带种的土地),大部分群众靠给财主种地扛工和讨饭度日,全村只有两户住的是砖瓦房,多部群众住的是土胚房和泥土棚,特别是漳河三年两头决口,遭水淹农业生产无保障,群众生活相当艰难,土地改革以后,生产生活不断提高,在1956 年漳河再次决口,我村被淹的是房倒屋塌,直接损失粮食 15000kg。当时人心惶惶,党支部安抚人心,同时将情况上报上级,由国家救济贷款和政府组织生产自救,对塌房进行维修或者建立新房。1963 年又遇一次特大洪涝灾害,淹坏庄家约 1000 亩,损失粮食 5000 公斤,由国家救济贷款和发放救助物资,群众方能平安度过饥荒。

7. 农业种植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西王村村民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解放初期,农民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较低,亩产量较少。60 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农田基本设施的完善、化肥的使用以及科学种田,粮食亩产大辐提高。西王村农业生产水平不断发展。90 年代中后期,村内部分村民开始外出进城打工,其老幼妇女在家中靠土地农作物维持生活。9

7.1 农机具

7.1.1 传统农具

西王村村民曾使用过的传统农具构造简单,用铁、木、竹、石等材料手工制作而成。耕作器具有耘锄、钉齿耙、木犁、单砘子、双砘子、小碌碡、镐等;播种器具有人工播种用耧;田间管理工具有锄草、松土工具:锄、耘锄、大镐、小镐、铁锹等,除虫害工具有:喷壶、喷雾器。灌溉工具有:水车等。收割工具有镰刀等;运输器具有扁担、粪箕子、抬筐、土篮、三角筐、杖筐、背筐、铁瓦车、胶轮手推车、胶轮大车等;场院器具有木锨、刮板、抢杈、三股杈、四股杈、碌碡、簸箕、笸箩、扫帚、撮子、条帚、沙耙、大眼筛、小眼筛、铁丝筛、抬筛、铡刀等;农产品加工工具有石磨、石碾子等;容器有麻袋、粗线制的五斗口袋、坛、罐、缸、囤、茓子、粮仓等,丈量器具斗、升、石、秤、皮尺、量绳。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7.1.2 农业机械

1964 年购置解放牌水车 8 部。1966 年到 1968 年打井 6 眼。配动轮水车 6 部,办电架线,开挖水渠 3 条,全长约 600 米,引水灌溉,机电配套,从而加快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

7.2 耕作方式

解放前土地多被地主占有,多数农民地少,人多,易涝易旱,种不保收,小麦亩产 45~50kg,高粱亩产 100kg,玉米亩产 40kg,大豆亩产 40kg。西王村村民主要用畜、牧、人力耕作。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前,西王村农民主要用牛或骡马、驴等传统方式耕地(耠地)。大多数是一头牛,拉着一张简单的旧式步犁耕作,耕地深度只有三寸多深,分春耕、夏耕、秋耕。农业种植大多一年两熟,大陇稀植,实行套种(兼做),一般玉米地里套种豆类,轮作。在某一固定块地上,每年变化种植不同作物。

7.3 粮食种植

新中国建立后,劳动人民分到了土地,并不断改变生产条件。1957 年小麦亩产 70kg,大豆亩产 70kg,高粱亩产 150kg。从 1958 年到 1962 年因天灾人祸收成极少。1959 年开始引进红薯种植,1962 年借地给社员种红薯将红薯代替粮食。1964 年开始“农业学大寨”深翻土地,翻砂压淤,全村平整土地 200余亩,新购置解放牌水车 8 部,农业生产渐渐有起色,粮食基本自给,对国家少有贡献。1966 年到 1968 年打井 6 眼,配动输水车 6 部,办电架线,开挖水渠 3条,全长 600 米,引水灌溉,机电配套,从而加快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1970 年小麦亩产 120kg,总产 60000kg,对国家贡献 6000kg,此后,生产贡献逐年增多,1975 年粮食总产 125000kg,对公家贡献 15000kg。1980 年施行家庭联产责任制,1982 年,政府规定,必须分田到户。截至同年年底,西王村已全部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年又引进花生种植,生产大幅度提高。1988 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同年亩产皮棉 60kg,此后,施行粮棉套作,粮棉双丰收,出现了相逢无别话,齐道卖棉难的好现象。1995 年全村共有机井 25 眼,水泵 28 台,机动车 20 余部,三马机动车10 多辆,小麦亩产 400kg。总产 320000kg。秋粮亩产 400kg,总产 320000kg,花生亩产 250kg。总产量达到了 640000kg,是 1947 年的 10 倍;棉花因虫灾严重,亩产皮面仅 40kg,花生亩产 250kg,向国家提供商品粮 140000kg,从 1970 年到 1995 年共向国家贡献粮食 250000kg,从 1988 年以来共提供商品棉 100000kg。

8. 蔬菜种植

解放后,西王村主要种植的蔬菜有大白菜、萝卜、胡萝卜、南瓜、绞瓜、韭菜、大蒜、冬瓜、大葱、菠菜、丝瓜等,个别户零星种植,种植面积小。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划分园田、园田内种植蔬菜,品种增多,有西红柿、芹菜、茄子、辣椒、大椒、黄瓜、扁豆等。70 年代下期,在安阳蔬菜公司的技术指导下,开始大面积种植大葱约 200 余亩,连续种植 5 年左右,由于葱品种劣质,销售途径不很理想,出现了卖葱难的现象,在当时,葱的单价为每斤 3~4 分钱都卖不出。1982 年初经实地考察得知将大葱卖向东北价格比较合理,由西王村党支部统一将大葱以每斤 6 分的价格收购,由安阳用火车拉去东北吉林,由于未知葱的单价变化较快,到吉林后无人收购,在吉林以较低单价卖出。是我村以来一次大的亏损。

9. 林木种植

解放前只有“四旁”栽种杨柳树,形不成规模。解放后西王村响应国家号召,开始植树造林。在房前屋后、村边地头种植榆、槐、柳树,树木一度旺盛,小村生机盎然。既不影响粮食的生长,又可以绿化村子。1956 年搞水利化,打井下盘,成材林砍伐严重,从 1957 年至 1962 年全村树木毁坏殆尽。1964 年开始发展林业,从 1965 年三人生产小队各建苹果园 80 亩,全村共建苹果园 240 亩,因缺乏种植技术人员和管理不善,导致种植失败。1966 年春,人民公社组织每个生产小队培训苹果栽培技术人员,此后便开始有了个人种植苹果树约 40 余亩。1966 年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规划,道路边上载杨树,渠边载柳树。3个生产小队树木成行成片,全村植树 5 万余棵,土地承包后,集体的树木分给个人管理,又一度形成了造林热。1980 年全村载泡桐树 1 万余棵,沙兰杨 4 万余棵。四年内到 1984 年兴起一度果林热。1995 年共同发展苹果、葡萄共有 60 余亩,用材林 8 万棵,形成田成方,12树成形,道路绿化联成网。经济效益呈上升趋势。据 1995 年统计,仅林果业经济收入人均达 1000 元。

10. 养殖业

鸡鸡是西王村传统饲养家禽,饲养历史悠久。解放后,家家户户养殖,养殖多的人家有五六只,主要为柴鸡。村民养鸡方式一般是自孵小鸡,或者从邻家购买鸡雏散养,晚上圈到鸡笼或鸡窝内。村民养鸡主要用来换零钱,逢年过节时,杀公鸡或老茬子鸡(老母鸡不下蛋)改善生活。鸭是传统家禽饲养品种之一,解放后,村民大多养一两只不等,个别住户养殖多的有十来只,肉蛋食用。羊历来是农户放养,品种有山羊、绵羊。

解放后,西王村村民几乎家家养猪,一般家庭养 1-2 头,圈养或用绳拴养,用泔水、猪菜等喂食,主要用来卖钱。。

解放后,村民较少养狗,仅有个别大户喂养,体形偏大,有黑色、黄色等,用来看家护院,多吃猪食、人粪便等。

传统饲养家畜,解放后,部分村民养牛,用来拉车耕地。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村民个人停止养牛。驴解放后,村民多户养驴,多为世代混交的黑灰驴,食料少,饲养粗放,体形不大,力量小,用来耕地、耠地、拉车。合作社时期,驴作价入社,大队有驴数头。90 年代后,无人养殖。

传统饲养的家畜,是马和驴进行交配的后代,无生殖能力。骡体壮力大,耐力强,少疾病。解放后,村民多养骡,主要用来耕地、耠地、拉车。90 年代后,无人养殖。

在当时,村中出现了鸡鸭呱呱叫,白鹅满街跑,猪肥在圈里,羊群上满膘的景象,由于机械化的发展,代替了牲畜耕作,耕畜的数量呈下降趋势,90 年代后,无人养殖。

11. 文化教育

解放前和解放初,西王村基本没有特色体育项目,亦无体育健身器材,只有民间自创的各种体育活动,如丢包、拉骆驼、弹球、放风筝、风车、跳绳、抽陀螺、推圈子、摔跤、打嘎儿、撵圆等,女孩儿则喜欢跳格、踢键子、跳皮筋、顶拐等游戏;老人闲暇时玩柳叶牌、锅牌等。

至1990年前,村民的娱乐活动没有大的改变。村内有全套铜器,每逢年节,绕村表演,彩旗飘扬,锣鼓齐鸣,非常热闹。解放后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渐被电视机、电影机代替。锣鼓被用为每年初三祭祖使用,流传至今。

丢包

又称丢沙包,包为布制的立方体,比拳头稍小些,里面装上米或瘪瓜子。玩家最少为四个,多者不限,分成两组轮流进行,玩时先设定一定的距离(一般为6米左右),一组人分别站在设定距离的两头,另一组人站在这段距离的中间,游戏开始后,站在两头的那组人,当与中间的人面对时,就向中间的人丢包,中中间的人有一定的躲避范围,若有被砸中着即算输,由另一组人入场;若包被接住,则这组人就多加一次在场机会。

跳格

又称跳房子、跳方阵、跳方格,用一条腿支撑跳动。玩时先在地上用有色石块画出连在一起的方格,人数不限,分成两组轮流跳。跳时先将一片壮石块或用瓦片磨成的圆片,放在第一方格外,跳者全身贯注,用一只脚将石块轻轻踢进第一格内,然后单脚跳进第一格内,用支撑脚将石块踢进第二格。依次进行下去,直至将石块踢进全部方格。如果中途累了,可以在规定的“老窝”方格内休息片刻。如果有人在踢的过程中出现石块压线、出格或石块过两格的现象,算失败一次,下一轮重新从第一格跳起。先到达终点的,要把石块放在脚背上,轻轻地走出方格。先完成全套动作者为胜,负者要接受胜者的处罚。

抽陀螺

也叫抽皮皮牛。抽陀螺时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把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然后拉动绳子,让钢珠着地旋转起来,玩者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亦可2至3人同时抽陀螺,时间最长者为胜。

撞拐

一项男女少年均可参加的集体游戏,只需选一块平整的场地,并在地面上用粉笔画出几个直径为一米左右的圆圈作为“阵地”即可。此游戏可用一对一或组对组的方法。一对一两人玩法是在地上的两个圈内各站一人。每人要一手抓住自己的一只脚的脚腕,将这条腿盘起来。只需另一条腿着地跳跃行走。游戏开始,由一人出圈“攻击”,一人守“阵地”。出击者蹦到对方圆圈边。两个人互用膝盖撞击对方但不可用手去推拉,当被撞击出圈或另一条腿着地时,即为战败。如出击者被守阵地者撞15下另一条腿,出击者即为失败。然后再轮流当“出击者”或“守阵地者”。如果多人分两组玩时,则以最后仍坚守阵地没被撞出圈,而出击者均被击败时,即为胜利。

推圈子

也叫抽铁环。男孩爱玩的游戏,盛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圈子”是个直径约一尺多的圆铁环,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游戏时,可选择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勾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也可二三人比赛,中途铁环不倒又最先到终点者为胜。

老鹰抓小鸡

一种多人游戏,在户外或有一定的空间的室内进行。游戏时由一人扮演老鹰,一人扮演母鸡,其余扮演小鸡。小鸡们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在母鸡后面。母鸡挡住老鹰,不让其抓到身后的小鸡,而老鹰就要通过跑动等办法抓住母鸡身后小鸡,或是让小鸡链断开。直到一定数量的小鸡被抓到。

弹球

这个游戏通常是男孩子玩。弹球时,要用大拇指、食指、中指配合夹住主球,由大拇指将球弹出,以击打球次数的多少得分。游戏时,先在地上画五个长方形的小格子或者挖五个小坑,叫“锅儿”,离“锅儿”一丈多远划一横线,而后游戏者在距离相等的地方往横线处扔球,离线最近的一方先弹。弹球者要尽快地把球按顺序弹入五个“锅儿”中,入完所有“锅儿”的称为王,王重新在横线处弹球,那些还没成王的,16谁被弹着谁就输。因此在成王过程中,每个人尽可能把对方的球远远地弹离“锅儿”边,不让对方成王。而一旦每个人都成王,那么几个王则要混战,弹中对方的球可以接着弹,直至将对方的球弹出横线为赢,赢的球归胜者。最后会剩下一个王,这一盘就算终止,再玩下盘。弹球看似简单,但要求掌握准度和力度,并且有相应的技战术,何时进攻,何时防守,具备一定章法套路。男孩子们在游戏中还创造出“定子儿”、“偏子儿”等如同击打台球那样的实战技巧,弹球成为一种情趣盎然的智慧型游戏。

解放前,学习知识是通过村内先生进行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四书”等。解放后,国家号召扫盲运动,在村里成立扫盲班、速成班进行文化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在各种树上贴字“看树识字或看物识字”,

60 年代,由知识青年对我村儿童进行知识教育。

70~80 年代,在滑河屯村完小。完小后去楚旺二中继续读书。

12. 医疗卫生

解放前,村中有老中医,群众有病开药方,但需要到较远的集镇去抓药,时有耽误人命。解放后,国家对传染病极为重视,我村响应国家号召,我村每生产小队中有一名卫生员被称医生为“赤脚医生”,主要负责预防各种传染疾病如(虐疾、钩虫、蛲虫)等传染病,这些疾病严重危害着村民的身体健康。通过广泛接种各类疫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环境治理和食品卫生检查等,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疾病的发生、传播。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效果。家庭和个人卫生旧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生活条件较差,村民卫生意识不强,村民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搞得不好,很多村民家里和个人身上还有虱子、跳蚤等。解放后,由于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村民卫生、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逐渐注重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经常打扫庭院、清洁厨房,并养成 了每天刷牙、勤洗澡、勤换洗衣物等习贯,虱子、跳蚤等逐渐绝迹。除跳蚤、虱子 旧时,西王村一些村民身上、头发上、内衣上常有虱子,村民靠脱衣服捉虱子。

20 世纪 70 年代后,村民逐渐用上了肥皂、洗衣粉,在炕席下撒六六粉杀灭跳蚤、虱子。到 20 世纪 90 年代已基本绝迹。洗浴 解放前,西王村村民一般不洗澡;夏天,一般五一过后水温适度时,去村北洹乡渠洗澡,到十月中旬天冷就不再下水了;有的人家到井里挑水,在屋内用毛巾擦洗;1988 年前后,村委会改善地下水管线,村民开始家家户户有饮用水,洗澡逐渐成为良好的习惯。1990 年左右经县卫生局和乡卫生院批准,成立了村卫生室至今。

13. 清洁活动

除“四害” 60 年代,西王村开展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爱国卫生运动,用人海战术敲锣打鼓驱赶麻雀,用鼠洞灌水、下夹子、下鼠药等办法捕鼠。去臭沟边挖蛹(蝇卵),要上交老鼠尾巴和麻雀爪子,统计消灭四害的战果。

防蚊

20 世纪 60 年代,西王村多数社员家用艾子拧火绳、烧湿柳树条、烧棉布条驱蚊。1975 年后,常以稀释喷洒敌敌涕、六六粉、敌百虫等农药灭蚊蝇,后来开始使用敌敌畏灭蚊,使用蚊帐避蚊。2007 年后,因为敌敌涕含有磷,敌敌畏含汞,都属于危害人身和自然环境的剧毒物,所以村民多改用蚊香、电蚊香及喷雾剂驱蚊。饮水消毒20 世纪 60 年代,村内经常向作为饮用水源的水井投放漂白粉,以保证村民饮水卫生。后来还曾用此类方法给机井投放消毒,但随着村民环保意识的增强,2015 村民开始引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这一饮水消毒方法遂告取消。

14. 建设建筑

解放前西王村 240 多口人,60 多户,全村只有两户住的是砖瓦房,多部群众住的是土胚房和泥土棚。道路基本都是土路,每逢雨季或者冬季冰雪融化,道路泥泞,行走极为不便,在当时遇到此类情况时,采用的方法是在鞋底制作一种木板底部用木棍顶起,用麻绳缠绕在脚上称为(泥季子),起到走泥泞路不湿脚的作用。雨天行走防雨措施多用蓑衣。解放后,1956 年漳河决口我村被淹,房倒屋塌。由国家救济贷款和政府组织生产自救,对塌房进行维修或者建立新房。1995 年全村共有新式瓦房 140 多座,其中楼房 3 座,人均住房面积 30平方米,比解放前扩大了 2 到 3 倍以上。随着解放后,中央政府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加大力度建设乡村环境,城乡面貌逐步得到改善。2000 年后,西王村中街开始了土路改造,水泥路西至田回公路,东至滑河屯村界。在街道架设了电线杆,安装路灯照明设备,旧时凹凸不平、漆黑一片的乡村土路被整齐宽阔的水泥路所替代。由原来的二街道扩大为 4 街道,其中将中街道路修为水泥道路,村落占地扩大了 3 倍,生产运送机动车 20 辆,摩托车 5 辆,自行车户均 2 辆,缝纫机户均 1 台,洗衣机 50 台,手机 3 部,直拨电话 10 部,全村用电照明、饮用水自来水。

15. 村证机构

解放后西王村第一届中共党员共 2 名:

王玉彬、王怀林

解放后西王村第二届中共党员共 名:王玉彬、

1956 年集体农庄(滑河屯村、西王村、刘屯村、大任庄村、尚海村、王屯村、李屯村)西王村分为 17 队、18 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逆风飞翔作文 中考满分写人叙事作文 苹果三年级作文 喜欢狗的作文 枫桥夜泊作文 四年级作文读后感400字 不破不立作文 写小熊的作文 这就是爱作文450字 格列佛游记作文 鸡蛋实验作文 关于体检的作文 劳动体验作文400字 分别的那一刻作文600字 我眼中的幸福作文600字 我爱的人英语作文 我的暑假作文四百字 描写刺猬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放风筝 初中生优秀作文选 鲜肉月饼作文 写元宵节的作文500字 做作业作文 自由的作文300字 我的成长故事作文800字 有关清明节的英语作文 小金鱼作文450字 我是雪花作文 关于一篇写景的作文 作文最美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