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单元测试卷|七 八 九年级数学语文历史试卷!河南云南河北用

2020-11-23 13:10:01
相关推荐

开学已经第三周了,第一单元的内容就要学完了,这不,单元测验马上就要来了!

那就……

先来做几套试卷练练手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可下载打印)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揣摩(chuǎi) 朗润(yùn) 踪迹(zōng) 多姿多彩(zī)

B.欣然(xīn) 嫩绿(nèn) 眨眼(fá) 蓬勃生机(péng)

C.宛转(wǎn) 窠巢(kē) 酝酿(yùn) 争先恐后(kǒng)

D.花苞(páo) 吝啬(sè) 静谧(mì) 淅淅沥沥(x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高邈 位临 端庄 呼朋引伴

B.造访 菜畦 滋润 灿若繁星

C.粗犷 婕毛 领略 美不胜收

D.化妆 骄媚 喉咙 日月经天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辩论会上,正方咄咄逼人的气势压得反方连连失误。

B.假期过后,大家早早返回岗位,精神抖擞地进入工作状态。

C.他非常气愤,导致在发言时淅淅沥沥,没有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D.四月中下旬,家乡的荔枝花就盛开了,荔枝树上蜂围蝶阵,这些小精灵呼朋引伴,吮吸着仙露琼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判断一个人谦逊与否,关键看其能认真审视自我,正确摆放自己的位置。

B.研制大型核动力水面舰船,将是为我国国产核动力航母铺路的重要步骤。

C.在今年全市的人大代表会上,许多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留守儿童保障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意见。

D.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

5.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每小题1分,共6分)

(1)夕阳西下,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曹操的《观沧海》中,描写诗人登临地点和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次北固山下》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6)朱自清在《春》中表现春“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7分)

安徽卫视播出的《家风中华》以普通百姓的家风故事唤起我们心中的传统家风记忆,在家风故事中找寻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可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溯源。为构建和善小区,培养公民家国情怀,你所在社区拟组织一次以“晒家风,亮家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又称“门风”。古人聚族而居,人口众多,重视家风世泽,能够团结人心,形成良好的家族风气。人们一方面强调继承,向高贤大德学习,保持德行不坠;另一方面,努力做好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典范。将家风家规提炼成文字,则是家训。家风家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浓缩的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家庭中言传身教,代代相习。

【材料二】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曾以竹入联写就一副家教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材料三】据央视新闻2018年3月1日消息,荣获“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的卢丽安女士,1968年生于台湾高雄,从小受家人影响对大陆有着特殊感情。“以台湾的女儿为荣,以生为中国人为傲”“我的家族历史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和平发展一定是两岸关系的主要走势,这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我想我们爱台湾,也可以爱祖国大陆”。这就是卢丽安,不管走到哪里,她爱国爱乡的一颗初心,浓浓的赤子情怀,从未改变。

(1)材料二中的对联寄托了郑板桥对儿孙的什么期望?(2分)

(2)为参加“家风家教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主题座谈会,家人责成你结合材料三准备一段80字左右的发言稿。(4分)

(3)请你再简要列举一个体现古人良好家风家教的例子。(1分)

二、阅读与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4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别夔州官吏①

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指饯别宴上所设的青色帐幕。③步:码头。④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神是蛮神。

7.【甲】诗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和【乙】诗中的“峡水秋来不恐人”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点?(2分)

8.【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9-11题。(11分)

①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②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9.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选文第①段中的“卧”字,把济南冬天的温柔恬静、静谧安详描绘得淋漓尽致。

B.选文第②段描绘的图景可以概括为“雪后山景图”,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C.选文第②段,一连用了五个“绿”,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写水“冒着点儿热气”,扣住了济南冬天“温”的特点。

D.“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概括了前文所写的内容,暗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更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感。这样结尾,既与开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10.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在这个选段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此法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4分)

11.“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中的“绿的精神”指什么?(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5分)

春天的翻浆

邓思清

①地上冒绿,枝头含蕾,我知道是春天来了。可是看不到这些迹象的时候,又怎么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呢?朋友们提议去看湘西南城步县的十万古田时,听说那里仍然冷峭,不见绿色。可是春天来了,挡不住人们踏春的脚步。

②阵阵冷风中,我们踏上前往十万古田的山路,山道陡峭,路面凹凸,小轿车不能开到里头,只能步行。走路速度慢,亲近了大山,一路上毛竹向人招手,飞泉亲抚了脸蛋,偶尔还能听到一声鸟儿的问候,人渐渐醉入氧离子,不住疑心起置身美境的真实性!

③这个地方处于湘桂两省接壤的西端大山里,过去有一条蜿蜒官道上通云贵,山里住着很多苗民,垦田耕作,繁衍生息,曾经尘烟缭绕,人气旺盛。后来交通改善,舟车便捷,这条官道寂静下来了。为了方便交易和生活,山民们搬到了几十里外的寨市,一大片水草丰茂的耕田就荒芜了。经年累月,草木葱茏,渐渐成为人们久远记忆中的十万古田。

④行进在山道上,探寻深山春天的气息,我已无法感受到当年古道上来去匆匆的气氛,但能看到那时候春光留下的影子,树影婆娑,摇曳绰约。

⑤这几年,人们突然想起了这片已还原为处女地的古田,原生态的神奇面貌引得大家纷纷前往探奇观胜,政府决定实施开垦,把这块土地变得更加美丽,当地群众都支持这个举动。但是山高路远,道路崎岖,开垦这么大一片杂树遍布、藤蔓交织的土地谈何容易!

⑥这是春天了,山外已经姹紫嫣红,这里仍是一片沉寂,土地是黑色的,没有看到花蕾,深山春来迟,气息远着呢。同行的当地朋友刘君说,他们已经挥汗几年了,把公路一米米地掘进去,过不久,这里将是一片美丽的田园。

⑦顺着他的指引望去,道路两边是白杨林,林间疏松,枯叶满地,道路弯曲着,地下是灰黑的,黑土意味着肥沃。路的前方也是暗淡的,就跟欧洲大地一样,辽阔沉静,但视觉格外清晰,让人感觉是来到了异域。行进中,路边忽然出现一排竹木篱笆,这是开垦人的菜园,尽管没有看到菜,也没看到人,我们还是惊欢不已,好像闻到了久远先民的生活气息,一个劲地以篱笆为背景留影。

⑧踩在土路上,得不停地看着脚下,不然就会摔倒,因为开过去的沉重卡车压出了两道深沟,地下翻浆了,沁出新土的气息,泥土被挤到了路上,像几条长龙扭曲着身子,奋力向前爬行。不是还寒冷着吗,土地还冻着呢,怎能出现如此狰狞、如此遒劲的翻浆?得多大的力量才能把底下的黏土挤上来。我知道这不是卡车的力量,卡车之于冻土如舟行水上,压不下去的。

⑨那么只有土地本身的力量了,它想翻身换个姿势,因为春天来了,春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土地唤醒;第二件事情是给大地穿上衣裳,别上花簪。人们常说,春回神州、大地复苏,是春天让土地复活的。春天怎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呢,让土地翻浆了。夏天气温更高,大地却是硬邦邦的。我想起春风和冬风比赛的故事,看谁能把人穿的棉衣吹下来,冬风铆足力气狂吹,结果那个人双臂越裹越紧,而春风不紧不慢,平和地吹拂着,不一会那个人就把棉衣脱下了。春风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太用力了,反而达不到效果。记得小时候看父亲开春犁田,乍暖还寒的天气,父亲赤脚踩地说不冷,水牛拉着犁,一声吆喝下去,泥浆就翻卷上来,不一会,条条长龙卧在了田间,要是在冬天,根本无法开犁的,土地僵硬,这会儿却已被春风酥化了。

⑩多年没有看到犁田了,现在看到了几条巨龙般的翻浆,叫我知会,春天已经来到深山,且有惊天动地的力量,这跟花开草绿没有关系,也不是春天的使命。土地翻浆是播种希望,这几条翻浆通向前方,没能看到尽头,看来负重的卡车已经轰然开到了想去的地方。

每个春天都是这样,人和大地,面临着一次磅礴的翻浆,有点决绝,却是一种新格局的开始。

(选自《湖南日报》)

12.请说说文章最后一段文字的内涵。(3分)

13.“翻浆”是指地面或道路出现泥泞、破裂和冒浆的现象。请联系全文说说文题“春天的翻浆”中的“翻浆”的含义。(3分)

14.结合语境,品析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走路速度慢,亲近了大山,一路上毛竹向人招手,飞泉亲抚了脸蛋,偶尔还能听到一声鸟儿的问候。

15.选文第⑨段插入“春风和冬风比赛的故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用意?(3分)

16.细读全文,参照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作者的情感。(3分)

链接材料:朱自清的《春》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初春

丁立梅

这个时候,一切都还是冬天的模样,一切却又开始苏醒。

我喜欢杉树。裸露着铁锈红的筋骨,腰杆挺得笔直笔直的,像铮铮铁骨的汉子。

穿行在一片杉树林中,风吹落一片一片的阳光,像吹落一瓣一瓣的梨花,在铺着铁锈红的落叶上,跳跃、闪亮。林子也是透亮着的。杉树们沐着光,静默地微笑,总叫人心里觉得柔软。

我喜欢池塘和小河。水刚刚睡醒,很清澈,眉眼儿盈盈。

我站在一条河边,亦是长久地站着。我喜欢水里面的倒影,芦苇的,树的,还有茅草们的。去年开过花的美人蕉和再力花,还有远处的一座小拱桥,它们倒映在水里面的样子,比在岸边的样子要动人,水波温柔地抚摩着它们,它们有着说不出的温婉和妩媚。

我喜欢岸边暗生的苔花。嫩黄的,柔软的,又是毛绒绒的。我很想挖一点带回来长。想想,又作罢了。它们还是在它们的广阔天地里好,呼吸自由的空气,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星辰。

我喜欢柳枝儿。上面爬满淡黄的乳芽,活像一群活泼的小虫子。“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真是霸气得不得了。柔中带刚。

我喜欢含苞的花木。梅树、海棠、樱花、桃树、杏树、梨树、红叶李。它们的身上,爬满了花骨朵儿,如一个个音符,等着春风的手去轻弹。都是人生初相见的模样啊,纯洁,羞涩,懵懂。

我喜欢刚钻出土的小草。它们小模小样,披着一身淡黄的新绿,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遥看如一抹绿烟轻起。

我喜欢鸟的鸣唱。分别了一个冬天,它们回来了。是久别重逢。彼此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于是,都扯着嗓子唱啊说啊,啾啾唧唧个没完没了,又愉悦又欢欣。我一听就是小半天,听得心里面长出温柔的水草来。

我喜欢风。这个时候的风,可以称作春风了。它们也作势般,呼呼地扑过来,但你不要怕,它们纯粹是吓唬人的。它们少了凌厉和尖削,多了温柔和好意,我闻见风里面的清香和清新。哪处的花开了吗?哪处的小草和新叶长出来了吗?

我跟着风走,一边走一边找。我找到结香了。好几大棵。上面的花苞苞,有的已撑不住开了。我低头闻闻,香得很。我还找到了一些野荠菜,绿汪汪的。真好啊,在城里的绿化带里,居然有从乡下跑来的野荠菜。

我喜欢稚童。白天,太阳好的时候,他们可以不用戴着厚厚的小绒帽了,也不用穿得那么臃肿了。他们追着一朵阳光,蹒跚着向前奔去,一个博大的世界,在等着他们。

17. 赏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它们小模小样,披着一身淡黄的新绿,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

18.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做评价。任选角度,给下面的句子作批注。(3分)

我喜欢柳枝儿。上面爬满淡黄的乳芽,活像一群活泼的小虫子。“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真是霸气得不得了。柔中带刚。

19.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是从哪四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4分)

20. 文章重点描写了初春的各种美丽景物,为什么结尾以写孩子结束全文?(5分)

三、写作(50分)

21.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而有一些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上,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请以“开在心里的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A.“润”应读“rùn”;B.“眨”应读“zhǎ”;D.“苞”应读“bāo”)

2.B(A.“位”应为“莅”;C.“婕”应为“睫”;D.“骄”应为“娇”)

3. C(“淅淅沥沥”一般形容小雨落下的声音,此处应为“断断续续”)

4.B(A项,一面对两面,在“能”后加“否”;C项,逻辑错误,应把“完善”和“建立”互换位置;D项,“之所以……的原因”结构,属于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

5.(1)断肠人在天涯(2)枯藤老树昏鸦(3)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5)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6)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6.(1)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教育儿孙读书要读有用书,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2)示例:只有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家风纯正,社风才会纯净,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荣获“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的卢丽安女士,就是从小受了家人家国情怀的影响,才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希望我们每个家庭都能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怀。(3)示例: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温席。

7.都是写景兼点名时令。

8.【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乙】诗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9.B(“雪后山景图”说法错误,应是“空灵‘水晶图’”)

10.先着力渲染水之“绿”,再用“冒着点儿热气”“水也不忍得冻上”来写水之“温”,这正是济南冬天的“温暖”。然后用“看吧”引导读者纵览,把天光、水色融为一体的济南比喻成一块“空灵的蓝水晶”,这正扣住了“晴”。

11.“绿的精神”指蓬勃的生机。

12.示例:春天孕育着生命,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土地翻浆是为了播种希望,人的翻浆是精神境界的升华与成长,大地与人如果没有磅礴的翻浆,没有与旧的东西决绝,也就没有新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抓住机遇,希望就在前方。

13.题目中的“翻浆”是指春天让大地苏醒,让大地充满生命活力以及希望。(意思对即可)

14.加点词语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山给人的清逸、友好、爽朗之感,写出了大山里的生机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大山的喜爱、陶醉之情。

15.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说明春风能给大地带来活力,意在突出春风的力量,说明春风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

16.本文抒发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希望人也像春一样,每年都应“翻浆”,记住人生使命,让生活充满新的希望。

17. 动词“披”和“打量”将小草人格化,准确细致地描写出春草萌发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小草顽强生命力以及活泼可爱姿态的赞美。

18. 示例: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引用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枝儿刚刚抽芽时柔中带刚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柳枝儿的喜爱之情。

19. 作者是从外形、颜色、质地、声音的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20. 孩子处于人生的春天,作者在描写、赞美初春美景的同时写到可爱的孩子们,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童年的赞美。

21.例文展示:

开在心里的花

就这样,那粒名叫书的种子,在我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摇曳在心间,散发出淡淡的芬芳。 ——题记

儿时,小小的我还不懂什么是读书,只喜欢趴在床上,捧着一本彩色的童话书装模作样地读给我的“观众”(其实就是妈妈买给我的玩偶们)听,嘴里还不时咿咿呀呀地发出几个模糊的音。长大一些后,书中那精美的插图就对我没有多少吸引力了。而那优美的文字,流畅的行文,华丽的辞藻,就像坐着滑梯一样溜进了我的心里。尤其是看到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时,就会迅速地把它们抄下,再放进口中慢慢地咀嚼,直到牙齿上都是书墨香,手上都是书卷气为止。那时,一个还不知道梦想是什么的孩子,突然小心翼翼地捧着书,温柔地凝视着书的封面,一遍又一遍地抚摩着烫金的作者名,然后把它贴在胸口,缓慢而坚定地说:“总有一天,我的名字也能出现在书的封面上!”

上初中后,我飞进了更广阔的天空。一有时间,我就捧着厚厚的名著读个不停。“读书就好比隐身‘串门’”,杨绛如是说。于是,我与岳飞紧握双手,一同喊出了“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言壮语;我安慰着伤痛欲绝的柳永,和他一同走过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才在西域见识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我总是在争分夺秒地读书,拼命地汲取文字中的养分,一股脑儿都浇灌给心中的那粒种子,希望它快快长大。

在学校里,我也会经常参加各类作文比赛,奖状对我来说就是最丰富的养分。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也能写出耐人咀嚼的文字,也会让它变成散发着油墨香的铅字,也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总有一天,我的梦想会实现,我似乎看见,那粒种子在我的心中发了芽,开了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否()

A.会制造工具B.会使用工具

C.会使用天然火D.会人工取火

2.(3分)《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最早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是()

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3.(3分)如图,下面图中的骨针和装饰品应属于下列哪一远古人类?()

A.北京人B.元谋人C.大汶口人D.山顶洞人

4.(3分)下列图表的内容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史实的推论或评价。其中史实与推论(评价)正确的是

A.AB.BC.CD.D

5.(3分)在我们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了距今3万年前的原始人类遗迹,考古人员依据的是()

①历史教材 ②考古发掘 ③网络视频。

A.①②B.①③C.②D.③④

6.(3分)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其进步表现在()

①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掌握了人工取火

③会用骨针缝衣服,懂得爱 美

④可以个人单独生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3分)下列各项在我国古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采用天然火

③制作黑、白陶

④用麻纺成织品

A.②①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8.(3分)原始社会结束的根本原因是()

A.部落议事集体的决定B.部落联盟成员的谦让

C.禹有私心D.社会生产力发展

9.(3分)下列内容符合北京人的是()

①直立行走 ②制造石器和木棒 ③使用天然火 ④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0.(3分)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粗糙石器 ②使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作彩陶。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

11.(3分)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内容()

A.用火烧食物

B.使用石器、木棒追打野兽

C.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过着群居生活

12.(3分)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半坡原始居民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

A.②③①④B.①④②③C.②③④①D.④①②③

13.(3分)下列人物既做过部落联盟首领又做过国王的是()

A.黄帝B.炎帝C.尧D.禹

14.(3分)位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遗址是()

A.北京人B.元谋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15.(3分)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D.自然环境的变化

16.(3分)仔细观察如图,下列位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先民遗址有()

①半坡遗址

②河姆渡遗址

③马家浜遗址

④马家窑遗址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7.(3分)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五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18.(3分)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A.一百七十万年B.八十万年

C.七十万至二十万年D.一万八千年

19.(3分)“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20.(3分)如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

A.懂得爱美B.知道定居生活

C.注意防寒D.开始种植

三、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请完成:

(1)文中的“轩辕”指的是谁?

(2)为什么说“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3)怎样理解“中华开国五千年”?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

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困扰着长江,使长江染上了两大重病:面呈黄色富含泥沙;性情暴躁洪水泛滥。同黄河流域一样,植被的严重破坏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遭受水土流失的土地,不仅庄稼长不好,连野草也不愿在这里扎根。

初中语文三年制自读课本《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

材料二中国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几大文明之一。同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印度文明一样,我国……发生的文明也是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它们的伟大成果共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世界历史》第一册

请完成:

(1)文中提到的中华文明的两大发源地是什么?

(2)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都诞生于大河流域?

(3)读了上述材料后,结合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谈一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与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1.【解答】会不会制造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

答案:B。

2.【解答】题干“钻燧取火”即是人工取火。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最早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D。

3.【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山顶洞人的史实。山顶洞人会制作骨针,会制作装饰品,有审美观念,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解答】A北京人生活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会使用天然火,而不是人工火;B河姆渡人是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食物是水稻,粟是北方的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的主要食物;C黄帝虽是“人文初祖”,但传说发明养蚕缫丝是他的妻子,发明文字的是他的下属仓颉,不能直接说是黄帝的发明。ABC的史实与推论都有错误;D选项对史实的推论或评价是正确的。

答案:D。

5.【解答】据“在我们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了距今3万年前的原始人类遗迹”及所学知识可知,考古人员依据的是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指为了科学研究,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藏文物的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

答案:C。

6.【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使用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得多。④可以个人单独生活,错误。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这种集体称作氏族。所以①②③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C。

7.【解答】①使用骨针缝衣的是距今约三万年前的山顶洞人,②使用天然火的是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③制作黑、白陶的是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④用麻纺成织品的是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人。

答案:D。

8.【解答】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禹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原始社会结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答案:D。

9.【解答】①北京人已经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比较明显。

②北方人会制造石器和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③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④北京人眉骨粗大,前额低平,颧骨高耸,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答案:C。

10.【解答】早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就会使用粗糙石器,使用天然火的是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种植水稻的是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人;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的是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人。

答案:B。

11.【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不会使用骨针缝制衣服,山顶洞人开始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答案:C。

12.【解答】元谋人遗址在我国云南省,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在北京周口店山洞里的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半坡聚落是位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部落,距今约5000﹣6000年。

答案:C。

13.【解答】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既做过部落联盟首领又做过国王。

答案:D。

14.【解答】位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遗址是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答案:B。

15.【解答】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是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的。在原始农耕社会里,北方种粟、南方种植水稻,这是由环境因素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水稻;有了食物和房子使得他们长期生活下去,可见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答案:C。

16.【解答】题干中的地图是我国古代原始先民遗址图,读图得知,半坡遗址和马家窑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和马家浜遗址位于长江流域。

答案:C。

17.【解答】最早制作题干中“彩陶”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答案:C。

18.【解答】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9.【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前,半坡居民生活于距今五六千年。

答案:B。

20.【解答】骨针用来缝制兽皮衣服,装饰品用来挂在脖子上,这反映了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爱美之心。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的范围扩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氏族。

答案:A。

二、材料解析题

21.【解答】(1)据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知,文中的“轩辕”指的是黄帝。

(2)因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国创造的文明最早,最辉煌,因而“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是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轩辕(黄帝)算起的,造指南针、平蚩尤都是黄帝的功绩。

故答案为:

(1)黄帝。

(2)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国创造的文明最早,最辉煌,故有此说。

(3)在中华文明史上,早在四五千年的炎黄时代,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如建造宫室,发明舟车,发明文字等,它标志着人类历史摆脱了野蛮蒙昧的时代,进入到了文明进步的新时代,故称“中华开国五千年”。

22.【解答】(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所以文中提到的中华文明的两大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宜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雪水融化,导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而古代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3)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我国境内早期的原始人类大都生活在大河流域。如元谋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等。这充分说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源;生态环境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人类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保护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故答案为: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大河流域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有利于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人类的定居、生活,从而产生了文明。

(3)我国境内早期的原始人类大都生活在大河流域。如元谋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等。这充分说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源;生态环境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人类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保护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姚哥说教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祖国作文 感动的瞬间作文300字 星期六英语作文 作文暖 关于勇气的作文 最遥远的距离作文 关于初心的作文 南方的秋天作文 夸夸同学作文 关于中学生活的作文 暑假趣事六年级作文 妈妈回来了作文 写陪伴的作文开头 唯美 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作文600字 秋的气息作文 四年级研学作文 北海银滩作文300字 小树的心思作文 国王童话作文 友谊作文800字议论文 以出发为题的作文 在朋友的影响下作文 作文什么真让我着迷 亲爱的朋友作文 家乡的美景作文200字 关于老师谢谢你的作文 人间有真爱作文 点题作文 小菜园的作文 景色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