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管理的实践》——告诉你什么叫实践出真知!

2020-11-23 13:55:01
相关推荐

第一个收获——我终于弄明白了一直以来困惑我的大问题:大学的管理教材为什么基本没有收录德鲁克的管理理论?

我大学本科不是学的管理学相关专业,曾是一个管理学门外汉,为了职业生涯的提升,后来特地去学习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管理学基本都是学习西方,教材理论基本都是来自西方的经典。比如学了解管理学学科来龙去脉的两本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思想史》中基本都没有提到过德鲁克;而当我学习具备很高实践指导意义的高八课程时,发现很多方法工具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都来自德鲁克。这就触发我好奇心去阅读《管理的实践》去一探究竟——

1954年,德鲁克出版《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开启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新时代。南京大学商学院赵曙明教授认为:“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粗略列举一下,就可以包括: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等。”的确,彼得·德鲁克对管理学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虽然德鲁克声名日隆,但在现代管理的发展史上,对德鲁克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崇拜者将其视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认为不了解德鲁克的思想就谈不上现代管理。排斥者则把德鲁克看作一名记者,认为德鲁克从事管理研究“离经叛道”(米塞斯语),难登高等学府的大雅之堂。

一般说来,教科书都视泰勒和法约尔是管理学的先行者,但从未提及德鲁克为“现代管理学的开创者”。美国人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基本上实现了管理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化,法国人法约尔的体系化归纳,标志着作为一门学科的管理学正式诞生。科学管理运动之后,经过巴纳德和西蒙的深入研究,管理学的科学化、理论化倾向愈加明显。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商学院,管理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专家,纷纷用相关的学科理论添加着管理学的学术色彩,管理的经验却因此而被覆盖在理论盔甲之下而变成看不见的底色。在理论上,不同管理学派自说自话,学术共同体出现语义纠纷,诞生了“管理理论的丛林”。在实践上,经理们在学术刊物中只能看到理论的外观而看不到经验的躯体。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理论色彩的鲜艳夺目,使部分学者不再扎实地强筋壮骨而迷恋学术外表。商学院的管理学有点像设计出来的时装,适于走台而不宜穿着。

而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而学院派管理学者往往以经济学的思路研究管理,试图将管理学构建为类似于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在管理科学化、理论化的趋势下,德鲁克被学院派“客客气气”地冷落一边,以至于以讲座和咨询闻名的彼得斯(Tom Peters)愤懑不平地抱怨说,他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学习时期,从来没有听到一位教授谈起过德鲁克。对于德鲁克自己来说,他一直关注管理实践,担任多家大公司的管理咨询顾问,其管理思想同管理实践基本保持同步,保持着管理学的经验本色,同时又能以敏锐的洞见指出经理忽视或者未感受到的东西,因此得到了企业CEO们的热烈追捧。对此,我们不妨说,德鲁克以对管理实践的重视,以先知式的感悟和思考,引领着管理思想,而学院派则以实证的、数理的、逻辑的方法,把思想变成规范的学术。学院派不用德鲁克的书做教材甚至可以不提德鲁克的名字,却用模型和数据分析验证着德鲁克的思想。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以象牙塔自豪的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为什么不大提起德鲁克,而以管理知识普及见长的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却给予德鲁克极高的荣誉。美国管理协会主席瑞利(Edward T. Reilly)甚至在颁奖时称:“如果我们说管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那彼得·德鲁克就是无可争议的最伟大的发明家。”

在《管理的实践》中,彼得·德鲁克论述了管理的本质——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唯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成就而不是知识。因此,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从事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人有谁不向管理大师学习呢?

第二个认识——我们称德鲁克为大师,因为伟大人物似乎都是一个使命在身的人。

德鲁克毕生的使命,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是要帮助世人去理解如何组织一个工业社会。德鲁克是幸运的,他的思想最终为世人所接受,使人们理解了工业社会的本质,理解了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以及理解了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即企业及其管理全貌。德鲁克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社会问题的思想家,一个现代组织理论的奠基者,最后还是一个管理学的一代宗师。

德鲁克自称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能非常准确地解析和叙述一个复杂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他的著作很直白,少有歧义,不必揣摩,也没有必要用心去悟;与巴纳德,乃至西蒙深邃而周延的“现代组织和管理”理论不同,这也许是德鲁克难以融入学术界或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德鲁克的思想是由普通人的经验和良知支撑着的,加上他“人本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许是他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德鲁克在其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共写了29本书,大约发行了600万册。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要面对的是一个社会、一个人性的世界;管理要应对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心理”的组织过程。管理面对的不是物理世界,管理要应对的不是技术经济的组织过程。他始终不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或一门艺术,充其量只是临床应用医学;管理强调的是有效性,需要实践的检验,而不是自我检验。企业是很实际的,关心“结果”胜于“理论”,在乎“实效”胜于“真理”。企业的成就或经济成果,是靠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干出来的。德鲁克把自己的第一本管理著作,取名为《管理的实践》,而不是“管理学原理”,这让很多人至今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让那些崇尚“从客观事物中发现绝对理性法则”的西方人倍感困惑。

尽管德鲁克具有驾驭思想和文字的天赋,可是德鲁克并不擅长也不打算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把概念、原理和方法结构化,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他看来只要思想和观念合乎社会的需要,合乎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和直觉即可。而且他不喜欢咬文嚼字、四平八稳,做秀才文章;追求思想上的完整性,讲究表达上的准确性;导致思维跨度大,叙述上的附加成份多。解读德鲁克的著作,必须学学他的把握问题的方式,即弄清楚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德鲁克他在说一件什么事情。否则,我们很难跟上他的思想主线,容易迷失在他那从心所欲的语言丛林之中。

德鲁克强调实践,始终把各个学科当作一种专业知识的来源,或当作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工具,为自己“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他习惯于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借用他的概念就是“使现实变得具有未来意义”。加上他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于从实践中提炼概念,终其一生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规模,不断演绎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谓与时俱进。

第三点感悟——管理实践的本质——实践出真知。本书重点论述了管理的三项职能,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学习“管理”专业的理解就是去学习怎么“当领导”。什么是领导呢?似乎,领导就是手下有一群人,他们听领导的话,供领导差遣,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平时还要关心领导的生活。其实管理不是当领导,无论如何,这不是管理。

管理,首先管理你自己。必须学会自我管理,否则你会一团糟,也不会很好的协助别人完成工作。比如,时间的安排,优先级的调整,任务的分配,当需要做抉择时,必须在众多方案中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后,一定要对结果负责。其中,还要要着眼于贡献:拿本人产品管理经验来说,简短总结为两个字:沟通。也就是说,产品经理的一个主要工作是协调各个团队的工作。研发为代码负责,UI为接口和界面负责,测试为bug负责,而产品不光要为需求负责,还要为不同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为项目的顺利进展负责。也就是说,你要为整个产品负责。此时,就需要管理你的同事。但管理同事并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了解大家能贡献什么(职责),并将这些不同的贡献整合在一起,让整体大于总和。

德鲁克说过一句话:“管理者应该着眼于贡献。”这话曾经拯救了我。当我刚来产品部的时候,也和研发等其他部门有冲突,我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说做不到。后来,我换个角度思考:我能为别人贡献什么?别人能为我贡献什么?当我有了这样的思考之后,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是对产品和数据的分析,包括用户怎么用我们的产品,怎么看待我们的产品,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当我把这些问题呈现给研发的时候,问他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他们的长处)。在一起讨论之下,我们分析哪些问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暂时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短期解决,哪些问题需要长期的优化,哪些可以由产品定义,哪些由研发来驱动。当我们面对共同的问题,基于自己的贡献(我能做些什么)时,事情也就更加顺利的解决了。把问题顺利解决,这才是管理和做事的最终目的。

管理,也要管理上司。管理上司可能意味着如下几项:要求授权。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由老板拍板。那么,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哪些需要向上司汇报,这是需要明晰的事情。有些同事抱怨:“我已经提出某某建议了,但就是没人答复我。”如果这项建议是你的分内之事,那就不需要别人的答复。如果需要答复,请确定需要谁的答复。如果这是一个真空领域,那就需要授权。(事实上,德鲁克曾说过:“没有明确需要老板要拍板的事情,都属于手下的工作。”)。明确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知道每个月、每个季度或每年评估员工的绩效。但是,如何制定目标,以达到绩效呢?并不是说你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你所做的工作还需要和公司的整体目标相一致。上司也不会了解员工的所有工作细节,以及他的能力。这就需要员工和自己的上司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以及这个目标是否和公司的整体目标一致。如果某一天,你费劲心思做了一件事情,但是上司并不认可,甚至视而不见,那么,要么是他真的不知道,要么就是你所做的根本不是他需要的。但你不能怪上司,只能怪你自己。你要时刻管理你的上司,沟通好你的目标,以及你的绩效标准。

管理手下——管理手下也不是简单的分配任务,或督促。那样会很辛苦,而效果并不一定好。作为上司,应该做到:

——制定目标。协助手下制定目标。并对目标进行评估(也就是“管理上司”中上司应该做的事情)。

——协调资源。有时候,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一些资源,有些资源,需要作为上司的你为其争取。

——贡献自己。整体上,上司的职责就是“服务者”,你不是让别人伺候你,而是为你的手下服务。帮他扫清障碍,帮他顺利达成目标,或者根据你的工作经验,帮助他克服困难,不断成长。而他的成长,也是你的成长(所谓“教学相长”)。

总之,管理不是当领导(责任比权利多得多),管理不是发号施令(反倒是为别人服务),管理不是读发言稿(而要实实在在的做事情)。管理是实践出来的,最终是为了达成现实目标,实现团队和企业的理想。

最后的发现——管理的实践结合高效经理人的八大核心技能课程,提升学习知识来服务实践的境界。

晚清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写到治学的三层境界。其原文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对于这三句话,以前并非没有体会,现在终于有点体会。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一直试图破解到底什么是管理,怎么去带领团队。所以去学习了工商管理课程,书也看过不少了,强迫自己大量的阅读,但一直未形成自我对管理学习的框架体系,也未形成实践指导的很好的方法论。其实管理学大师许多共同的观点,这些共同的东西非常简单,极其精练,而且很多都是自己之前知道或者其他的前辈反复强调的。一直以来,总是迷信这世界上有什么秘诀(技巧和捷径),不管是向MBA其他长袖善舞的同学高手请教学习,还是反复去研读中外大师级别的言论和著作。都试图学以致用,就像武侠小说里面写的一定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武功秘籍,只要学习了就可以成为世上的高手。到今天看完大师的著作后,发现并不存在一个这样的东西,看到的依然是最初的时候,领导或者前辈轻描淡写的内容,在失望之余,才恍然大悟。在学习管理这一路的过程,自己走了很多重复的弯路,有过迷茫和艰辛,但高效经理人的八大核心技能课程却启示我们,要把一个核心框架构建后去不断的实践执行,把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吸纳到这个体系中,你就不会再错乱和迷惑了,不会再浪费其他时间。

管理其实就是做产品和做人,而且管理没有定法,不会因为你多读了几本书,多吃了几年饭就能够做好管理。管理与投资是一样的,绝大部分时间在理解和对抗人性。所以,管理这活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经验或者成书籍体例的总结,管理不是从书本中能够获得的。今天看完《管理的实践》后,再结合高效经理人的八大核心技能最佳管理实践框架系统,无论在以后的管理实践还是授课及商业用途中,都具备很高意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最想去的地方英语作文 优秀800字作文大全 有关经历的作文 成长的滋味作文800字 我最喜欢的水果作文300字 国庆作文提纲 励志感恩作文 多变的云作文300字 被岁月偷走的作文 夫子庙作文 遗憾作文 美好的一天英语作文 中秋写景作文 围绕爱心写一篇作文 描写小狗吃东西的作文 桂花作文高中 四年级我的学校作文 言与行的作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600字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作文 中秋见闻作文 特别的爱作文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 青运会作文 高中作文多少分满分 作文评课稿 我爱春季作文600字初二 二年级作文我的妹妹 300字风景作文 写追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