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作36年 这位作家用“京西三部曲”为自己的文学人生作注解

2020-11-23 14:05:01
相关推荐

作家凸凹长篇小说《京西之南》《京西文脉》近日相继面世,《京西逸民》目前正在创作中,将于今年年中完成,这三部作品构成宏阔的“京西三部曲”。今年是凸凹写作第36年,他用“京西三部曲”和800万字的文字为自己的文学人生作出了生动注解。

生于京西写京西,是生命的自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刘绍棠开掘了运河文学,到现在该开掘京西文学了,这是和历史形成呼应。”凸凹说,他写“京西三部曲”,也是为了向刘绍棠致敬。

《京西之南》由一则极具创世寓言意味的故事开启,讲述了古姓一家人扎根于京郊榆林水村后的家族史,以古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政权建立、土地改革、“文革”直至改革开放年代的经历为线索,以虚实结合的笔法,讲述了近百年来发生在京西之南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京西文脉》则书写的是当代文化人的群像。还未面世的《京西逸民》更意在品民间文化、民间高人。

这些作品正能量十足,包含了凸凹对京西大地的一片深情,京西的山川河流、人情风物、历史变迁、文化经脉,以及凸凹几十年的文学积累和对世间万物的感受、观察,都融在其中。

凸凹出生于京西之南,写京西是出于文化自觉和生命自觉。在不同场合,凸凹总是历数的北京最重要的文物遗存大部分分布于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西周燕都遗址、金皇陵遗址,还有云居寺、十字寺、贾岛墓、镇江营等。他说,京西之南是北京人、北京城的发祥地,具有鲜明的“源文化”的特征,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源头及核心部分。

“京西之南历史自然多元,人性自然丰沛,有近乎传奇的人间故事,有十分诱人的人性表现。”凸凹说,京西之南有三分之一山地、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平原,有集大成的自然风光。这里的人,既懂大义,又重情义;既粗朴,又细腻;既守成,又开创;既包容,又抗拒——具有令人称叹的复合品质。

“生活的真实超出了历史真实,它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凸凹说,他笔下的人物何家栋原型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房山北窖村的一位支书。日本人偷袭,他原本已脱身。但敌人聚拢了村民,扬言他不前来受死,就要屠村。这位村支书闻讯,从三十里外毅然决然地返回,从容走向油锅。

事实上,写热爱了一辈子的京西人,写人性的不断成长、写不断丰富的历史,凸凹常常会落泪。在主人公古月身上,凸凹更有大的感情寄寓,他既是革命者,又是标准的“情圣”。他不惧丢掉县长的官职,决绝地去替老婆挨批斗,不怕伤筋骨,他把保卫自己的女人作为他革命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人’的亮相,写的时候,我感动不已,流泪不止。”凸凹坦言,自己对历史的观察,对人性的发现,对社会的评判都通过古月这个人物进行呈现,因此写作过程特别过瘾。“我血液在沸腾,精神在飞扬,京西对我几十年的哺育,突然决堤了。京西的性格、情感、作为,是自然流淌出来的,是畅快淋漓地表达出来的。”

左手散文,右手小说

有人曾问凸凹:“为什么写作?”凸凹回答说,自己是小人物,没地儿表达,于是就拿过纸来,在纸上表达。

凸凹最开始的表达方式是写散文,但后来觉得散文有些东西没法表达,如果写得太逼真了,怕有人对号入座,还有对生活隐秘的思考也不便表达。而小说可以写正与邪,黑与白,爱与恨,自由度更大。即便如此,凸凹特别提及,“文体没有孰优孰劣,它是我表达的需要,用散文表达痛快淋漓,用散文不好表达的,就用小说来表达。”

迄今为止,凸凹已写出1万篇散文,在这些散文中,他独树一帜的是“新书话”文体散文。这源于他启动的“西典新读”阅读工程,这个阅读工程至今坚持了二十余年。“读汉译名著是为了让自己达到立体、三维或者多维的视角,能够观照乡土,所以在阅读的同时,写了大量散文。”而这些充满知性、理性、感性的散文,为凸凹赢得美誉,就如同评论家李敬泽所言,凸凹的写作又有根又很洋。

对于凸凹而言,小说与散文是浑然一体的存在,他写小说,不限于小说式的叙述,还要有思想的观照,情感的关怀,立体地呈现和阐释大地道德和乡土哲学。“这样一来,散文家可以看到散文,诗人可以看到诗,戏剧家可以看到戏剧,学者可以看到文化。”

通过大量阅读和散文写作,也让凸凹的乡土写作观有了颠覆。“仅仅靠扎根于泥土中,是不够的,还要眼界向外,向世界的乡土经典致敬。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他途,只有潜心阅读。”在凸凹看来,纵观当代的乡土文学创作,为什么品格上整体趋于低,就是因为写作者“匍匐于乡土,醉倒于村俗”,感性泛滥,理性缺失。

凸凹立志“为乡土立传,为生民塑魂”。他说,他想向福克纳、诺里斯、怀特致敬,立足京西之南——我的“约克纳帕塔法”,完成“京西三部曲”的长篇小说写作。“让世界读懂京西,就是读懂了乡土中国。”

忘却作家身份,让自己心安

迄今为止,凸凹已写作十部长篇小说,出了40本散文集,还有中短篇小说集等,他说:“年轻的时候,会用文学观念图解生活,现在则是立足于生活,进入生活的内部,呈现最本真的东西。”

对京西人的细致感受和对生活的细密观察,凸凹乐此不疲。因为写作,凸凹几十年来从未有过双休日、节假日,但和街坊打几圈牌,他却乐在其中。他家小区门口常常会支起牌桌,凸凹吃完晚饭遛弯儿,没事就爱和牌友“斗地主”。长期作战经历,他总结了一套迷魂术,嘴里念叨着咒语,受到干扰的对方常常出错牌,“你还作家呢。”大家集体“声讨”着他。而凸凹和大家一边说着“老爷儿(太阳)”“傍不上前儿(不能靠近)”“垫话(替别人捎话)”这些京西土语,一边悄悄寻找写书的灵感。

凸凹喜好民间小吃,更腌得一手好咸菜,当年当乡长时就因咸菜腌制技术而蜚声在外。现在他家阳台上还有两坛子腌咸菜,白萝卜、蔓菁、胡萝卜、青萝卜一坛,芹菜、豆角一坛。他保持着小时候的习惯,每顿饭无咸菜不欢。

“作家身份太浓了就容易争名逐利,我甘于做腌咸菜的人,陪街坊打牌的人,甘于做一个忘却作家身份的人。”凸凹说,到了他这个年龄,不再追逐名利,作品写出来了完成了,就让他安心。

凸凹有这样的超脱心态不是装腔作势,这和他爷爷的智慧点拨不无关系。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凸凹对自己写作的不温不火心生抱怨,他的爷爷用一个羊倌的大地哲学、乡土智慧为他指点迷津。“羊就在阳坡的中腰吃草,山顶是苦寒之地,羊不爱到高处去……人也不要急于到高处,人在低处,抬腿就是登高,人在高处,伸腿就是低就。”凸凹的爷爷说,没必要急急忙忙走到山顶,暴得大名,潜心地写就是了。“我爷爷一辈子放羊,不以为苦,我一辈子写作,不以为苦,我生命的驱动来自祖辈的传承。”凸凹说。

(原标题:《京西之南》《京西文脉》相继出版,作家凸凹“京西三部曲”今年年中完成——

为乡土立传,为生民塑魂)

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 路艳霞

流程编辑 刘伟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北京升旗仪式的作文 描写人物表情的作文 我心目中的英雄作文450 姐姐变了作文 真情作文100字 魔方玩具作文 苏州中考作文 难忘那次掌声作文 描写江苏的作文 夏天里的什么作文 七年级英语作文范文 美味佳肴作文 我爱冬季作文600字 那年的秋天作文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作文 去春游的作文200字 描写活动场景的作文 又见春天真好作文600字 关于防火的作文600字 作文上学的路上 下雨了200字作文 关爱作文结尾 五年级小动物作文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文 生活越来越好作文 三年级下册写人的作文 我的同学作文女生 话题作文感恩 美丽的滨江长廊作文 我会骑自行车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