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范成大:一个被诗名所掩的地理学家

2020-11-23 15:15:01
相关推荐

作者:再思

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有那么一个人,无论在哪个界别混,都是名声响当当的。在政界,是棵常青树;在诗词界,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在书法界,被称“近世以能书称”。那人就是南宋范成大。

但今天给大家说的不是政治家范成大,也不是诗人范成大,更不是书法家范成大,而是地理学家范成大。

01

范成大生于靖康之难的前一年,1126年。一年后金人铁骑踏破了大宋国门,直攻进国都东京,掳走了钦、徽二帝和一干宗室。

范成大家在吴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没有直面战火,尚可偷得一隅安生之地。他的父亲官至左奉议郎,母亲是蔡襄的孙女、文彦博的外孙女。

幼年的他在父母的教导下发奋读书,十二岁时读遍了经史,十四岁时已能作文写词。

然而,在范成大快乐度过十七岁的人生时,老天爷的折腾开始了。在十八岁时,父母接连亡故,只留下他与两个妹妹生活。

生活还是要继续,范成大选择走父亲的路,参加科举。

范成大在禅寺苦读了十年,于1154年一举中第,时年二十八岁。年少得志,前方一片坦途。此后的十五年里,范成大先后在多个地方任职,取得不错的成效。

这时间段里,范成大的仕宦生涯虽有小挫折,但也算是步步高升。在1169年五月,范成大被召入朝廷工作,为他游走山河大地提供了机会。

02

1170年,宋孝宗命范成大出使金国,承担夺回北宋皇帝陵墓和更改宋帝接受金国文书时礼仪的重大责任。

这是范成大的第一次远游。在这次出游,虽然带着重大的任务,行程也凶险万分,但范成大还是义无返顾地前往。

范成大于六月走出国门,八月渡淮,经过虞基墓、归德府、雍丘县、宜春苑、相州、台城、邯郸、沙河、良乡县、燕山等地方,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每经一处地方,都让他感到难过和心碎。

靖康之耻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此时的中原已被金国占领,繁华的故都东京汴梁已颓败,长满荒草。当来到东御园(宜春苑),被里面寸草不生的荒凉景象震惊了,曾经的皇家御花园落得如此境地,让人悲痛不已,范成大写下了一首《宜春苑》:

狐冢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连昌尚有花临砌,断肠宜春寸草无。

苍凉的景色让人悲哀,而当面对居住在那里的百姓见面询问,第一句问的就是宋朝军队还会回来吗,那种痛更是让人刺骨。

看着这一切,作为南宋的使者范成大站在往日的御路上,写就了一首诗词《州桥》: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失去的国土,百姓的殷盼,都让他感到无力与悲伤。

他想起朝廷的任务,若是国家强大,自己何需此行,百姓又何需年年期盼?

他唯有努力地做好本次朝廷赋予的任务:接回陵寝、更改文书、写好沿途的日记。

范成大从启程开始,细细地记录从宋、金分界线的泗州(根据隆兴和议)进入金国直至金国统治中心燕山(金称中都,今北京市)的全部行程及沿途所见,包括经过的府、县、镇、山、河的名称及距离,还考察了一些名胜古迹以及金中都(今北京市)宫殿的布局。

故国也许回不去,但有幸再次踏上这块土地,范成大下决心用笔细心记录着,带回去,让朝廷、让百姓、让自己铭记着这块失去的家园。

1170年农历九月,范成大历尽艰辛,回到临安。同时带回的,除了一堆北行“日记”书稿外,还有金世宗的敕命——虽然不归还前朝皇帝的陵寝,但同意归还宋钦宗的梓宫。从当时的外交政策上看,也算不辱使命。

回国后,范成大花两个月时间,整理出使金国时沿途写下的笔记,写成一部对后世影响甚大的地理学著作《揽辔录》。

03

1171年,范成大出任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次年腊月七日,范成大从家乡苏州出发他一路南下。

范成大先是乘船经湖州,后在余杭行走两天,再乘舟从富阳出发,到达严州桐庐县钓台,经严州,婺州、衢州、沙溪、贵溪、余干、南昌。

1172年元月十二日,范成大到达临江军,题诗清江台,诗题为《清江台在临江郡圃西冈上,张安国题榜》:

南来富寿冈,形胜此蟠结。岑竮戴高台,栏槛了风月。萧滩曳长烟,合草炯残雪。江流当带横,练练浮木末。天风来无乡,万里吹醉缬。登临信奇事,忍冻亦痴绝。故人春梦觉,遗墨秋蛇掣。浮云真可咍,{角单}挥觯空阔。

游玩过后,范成大继续前行,经过新喻、袁州、萍乡,于二月初转入湖湘。

在二月第七日坐船在湘江进入衡山县时,被苕荛半空的衡山所吸引。于是逗留两天,前往衡山游玩,写了一首《步入衡山》:

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二月十日,告别了衡山继续溯江而行,途经衡州、永州、全州,于二月二十六日进入桂林界,在三月十日正式到达,并入城交接府事。

范成大这段旅途共历时四个月共125天,行程三千多公里。途经之处,在游览之余,记录风俗风景与人情,写诗吟词记所闻。

后来,在广西任职时范成大将一路所行所见的游记,编纂成册,取名为《骖鸾录》。

04

1175年,范成大迁四川制置使。但当时吐蕃、青羌数次侵扰边境黎州,南宋军民烦不胜烦。于是范成大向宋孝宗上书,指出应当多拨银两用于抓紧练兵,并多多修筑作战所用堡寨。

孝宗深以为然,赐钱四十万缗,而范成大还没到制置使任上就被调任为管内制置使,负责此事。范成大深感皇恩,他知人善用,为朝廷招募了大批英才投入到增强边境防范中,以此对抗外族来犯,保一方国土安宁。

1177年五月,范大成离任,从成都万里桥出发,取水路而下,准备回临安(今浙江杭州)。

作为一个爱好观赏地理、风景、古迹的诗人,这次旅程正是游览沿途名胜古迹的又一次好机会。

五月底出发,沿岷江行走,六月底来到青城山,范成大宿丈人观,观玉华赏孙太古古画,游上清宫。

当他在青城山最高峰远眺雪山,还见到了难得一见的青城圣灯,为此他写下《最高峰望雪山》一诗:

大面峰头六月寒,神灯收罢晓云班。浮空忽涌三银阙,云是西天雪岭山。

六月登上大面峰十分寒冷,但看到神灯及五彩缤纷的云霞,让他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范成大告别青城山以后,一路游玩了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三峡、洞庭湖、赤壁、黄州、庐山等风景名胜,对这些名胜之地的美好面貌全部细心记下来。在一些地方,范成大还赋写了诗词,以歌颂其美丽神奇。

五月出发,十月到达了临安,一路行程,走走停停,范成大用了五个月的时间。

作为地理爱好者的范成大,在这五个月程里收获最大的是用每天用日记记录着每处大自然的神奇。后来范成大将这些日记整理成了《吴船录》,又一部地理游记诞生了。

05

1181年,朝廷召回范成大,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兼建康知府,命他赈济灾民,应对蝗灾。范成大不辱使命,每件事都完成得很好。

但过度的劳累导致他染上了风眩的毛病,精神大不如前。1183年,范成大因病请求致仕,但孝宗不舍得放他离开,直到第五次上书才同意他辞官归乡。

晚年的范成大回到了苏州,全身心享受平静闲适的生活,描绘家乡风光,《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春水、鹅、绿草、画舫、农事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田园生活,让人心醉,也让范成大对这样苏州田园生活神往不已。

因此,宋孝宗及其子宋光宗多次希望重新起用范成大,范成大是不愿意再重回朝堂的,但禁不住皇帝的一次次召唤,也曾短暂地任过福州知州、太平州知州等。

后又再次请求致仕回苏州。因为范成大生于苏州,长于苏州,对自己家乡苏州有十分浓厚的感情,即使在入仕后四处游宦,仍是心系苏州。

范成大隐居苏州后,在前人的书籍基础上,对苏州的风土人情进行整理,并增加一些新鲜的事儿,于1192年编制成其家乡苏州独有的地理学著作《吴郡志》。

《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和《吴郡志》四本地理游记及著述的出现,贯穿了范成大整个游官生涯。这四本书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范成大:既是一个严谨的地理学家,也是一个富有情趣的诗人。

作者简介:再思,一个喜欢看古代文学、历史,追寻历史人物足迹的写作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钓鱼的作文 中国结作文 身后作文 我和我的朋友作文 带小标题的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开头 写情的作文 手机的危害作文 参观博物馆的作文 关于医生的作文 关于爱好的作文 科学作文400字 风雨作文600字 10000字作文 那一瞬间作文 放屁作文 海边游玩作文 游览作文300字 一件事作文600字 春天的风景作文 作文照片里的故事 美好的事物作文 收获作文800字 劳动体验作文 立德树人作文 困难作文600字 凤凰古城作文 作文我的老师500字 跳长绳作文 高考作文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