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今天 缅怀七十年耕耘教育的大家!他们的教育思想 永远闪亮 | 清明节

2020-11-23 17:00:01
相关推荐

有一种节日只为哀思,有一种缅怀只为传承。

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年的清明,更与往年不同,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于极重视仪式感的中国人来说,这意味着我们有必要以更隆重的形式、更深沉的情感、更宏观的视野祭奠逝者,激励生者。

今天,我们向七十年耕耘教育的大家致敬!

我们纪念教育大家,是为了铭记他们“人生为一大事来”的仰望星空,是为了继承他们“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脚踏实地。

我们纪念教育大家,是为了不忘过往,砥砺前行。

他们是时代的标杆,他们筑起了时代的基座。他们关于教育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思考。

轻点图片

缅怀七十年耕耘教育的大家

叶圣陶:语文大师泽后世

在您的人生中,无论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享誉文坛的文学家,还是思想新潮的编辑家,抑或是推动科学教材体系建立的出版家,都没有停止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对教育本质的追寻。

1912年,您来到苏州言子庙小学,怀抱一颗“从事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然而,您这位不喜欢拿教科书照本宣科的年轻人,很快成为旧教员眼中的另类,最终学校将您“扫地出门”。

后来,您又来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1932年,您开始集中创作《开明国语课本》。那一年,您创作了400余篇课文,周旋于造书工厂的红墨水、蓝墨水、校样、复写纸中,一年里“未听到蝉鸣,未看到荷花”。

那套课本,摆脱说教式的刻板面孔,课文短小精悍,富有生活气息。您虽一年“未听到蝉鸣,未看到荷花”,但学生们却从课本里听到无数的蝉鸣,看到连天的荷花。

新中国成立后,您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领导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教育要培养出一个个自由的人,不能再以圣经贤传为教,不问其是否适用于教,以此为幌子,把受教育者赶上利禄之途。”

“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要,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回望您说过的话,今天的我们,依然感动、感慨。

蒋南翔:奋力开创“新清华”

您是清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共产党校长。

但您上任的时候,清华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院系大调整令学校元气大伤。清华的文、理、法学院均被调走,唯一剩下的工学院,被要求按照苏联的模式划分专业,以适应高速培养工业和科技人才的需要。

您也是清华的学子。对于母校被“肢解”,您一度流下眼泪。您说,清华怎么会同意把理学院分出去呢?如果自己早到半年,就决不同意这个方案。

您是一名职业革命家,20世纪30年代就参加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共地下党,写出传世名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但是,对教育,您这位老革命,又真的懂行。

为了把“旧清华”改造成“新清华”,您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并鲜明提出“又红又专”的办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您在清华开展系统性的工作。您还多次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学校里出来的学生光想自己不想国家,学习再好,技术水平再高,正当中华民族处在被人凌辱的时候,袖手旁观跑了,要这样的人干什么?”对清华师生而言,您是令人尊敬的前辈学长、备受爱戴的良师益友、深孚众望的杰出领导,是清华优良传统和办学风格的重要铸就者,是当之无愧的“清华之魂”。

1985年,您在最后一篇关于教育的论著《高等教育要认真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中说,中国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办高等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

人这一生,总要走向终点,总会有最后一篇论著,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一个解答。

而有的人,他的问题,他的解答,十年,几十年,乃至百年,都不会过时。

您就是这样的人。

马约翰:体育宗师美名扬

武林宗师有叶问,中国体育教育的宗师,则有您。

您身材匀称、行动敏捷、体能惊人。您生于1882年,少时脑后还蓄着辫子。传说年轻时您全速奔跑时,辫子可以水平于地面。当然,学生们目睹更多的,是您创下的种种运动奇迹:76岁夺得北京市网球双打冠军,并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每逢会间休息,便在人民大会堂“跑楼梯”,从一楼跑到二楼、三楼,再跑下来,您邀请别人比赛,竟无一人敢上前比试……

当然,您的宗师名号,不是靠这些获得的。

1920年,您执掌清华学校体育部。在您手上,不过数年,清华体育教育改头换面,其体系之完备、训练之系统,莫说当时的北平高校,放眼整个国内教育界,罕有能出其右者。清华的体育传统,自此一举奠基。1964年,清华大学举办庆祝您服务清华50周年纪念大会,校长蒋南翔正式发出号召:“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争,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句口号迅速冲出清华园,响彻大江南北,成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象征。

您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2年。您的雕像,和朱自清、吴晗、闻一多三位大学者一起矗立在清华校园里。身为体育宗师的您,和大师巨匠一起守护着水木清华的风骨和品格,也守护着中国体育教育的华彩篇章。

斯霞:童心母爱育幼苗

各行各业,中国人历来讲究德艺双馨。那些伟大的教育家,底色都少不了“教德”二字。纵览您的一生,您为人所知,靠的是教学之艺;您感动杏坛,靠的是教师之德。

您最闪亮的标签是“童心母爱”,您曾质朴地解释说:“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就叫作对学生的母爱。”童心母爱一直标示着您教育人格的特质。

曾有一次上课,您走进教室。此时,刚“疯跑”回来的孩子还在大呼小叫,喧闹不已。您没有大声斥责,而是温和地说:“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请大家赶快坐好。”接着便转身走出教室。等您面带微笑回到教室时,学生已经安安静静地坐好了。

教育是把知识、品德内化为人的行动指南的过程。凭教师之威,您恢复课堂纪律,不过提高嗓音一句话的事。但是您没有,您用暂时回避,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空,让他们因为深切体验到教师的尊重,从而自尊自爱。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尊重喜爱孩子,这话,这事,说不出口,做不出来。

您有“讲台上的梅兰芳”的美名。从来技艺傍身易,美德入心难。臧克家为您所作的诗,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深深回味——

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会感到温暖。

霍懋征:“人以载道”真“国宝

您生命的底色,是大爱。

您的爱,不仅是对孩子的爱,更是对人类的爱。因为有这样的大爱,苦难便打不垮您,反而在您心里浇灌出最美的花朵;您便能俯下身子,甩开一切条条框框,去理解最微弱个体的最真实心跳。

不是吗?

“文化大革命”中,您被批斗关押。有一天您获准回家,满心欢喜的您一到家门口,看见的却是13岁的儿子躺在血泊中,已经死去。据说,他是被红卫兵扎死的。

您遭受这样的打击,没有沉沦。痛哭之后,您想到的,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那些思想畸形、行为扭曲的学生。您是教师,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的灵魂出问题了,您不管,行吗?

那时起,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您,暗暗做出一个决定,如果有朝一日还能重返讲台,您一定改教语文,因为语文是载道之学,是人文之学,是塑造人类之学。

当动乱结束,您终于如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爱我的学生,学生们也爱我。每个孩子,我都认真去教,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在三尺讲台上,您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把自己活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很多人,都由衷地称您为“国宝”。您追求了一辈子文以载道,其实,您自己便是“人以载道”,您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后来者从您身上,能汲取到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朱九思:无愧教育无愧心

您的名字取自《论语·季氏》之“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很多人评价,看您一生之为人处世,可谓人如其名,行如其名。

您从1953年担任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筹委会副主任,到1984年底卸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在华中科大的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把学校从一所全国二流的工科院校带到著名一流综合性院校。您曾自我评价:“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树造林。”

您那句大名鼎鼎的“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领一时风气之先,为后人津津乐道。著名教育家刘道玉评价说,您的观点非常前卫,当时许多人非常不理解,那时您就意识到,一所大学不做研究,教学就不可能有新意,就不可能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

您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是一座丰碑,但您也有血有肉,有过害怕。执掌“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第一所实行改革的大学,您在晚年表示:“我怕不怕?我也怕,说不怕那是假话。但是,老怕也不行啊,责任在身,除非我辞职不干。”

这就是您身为教育家的伟大之处。办学的方向一旦确定,就百折不挠,就千方百计要达到目标。您也怕自己犯错误,但您更怕对不起学校,对不起师生,对不起“教育”二字。

陈鹤琴: 现代蒙学为人先

您曾痛斥中国幼儿教育的三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对幼稚园课程照抄照搬日本及欧美国家模式极其反感。您专门著文,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幼儿心理、教育原理、社会现状的15条主张。

您还对国人对幼儿教育的冷漠与无知痛心疾首,愤然而言:“养蜂有养蜂的方法,养猪有养猪的方法,唯独对于教养孩子,反而不如养猪养牛的重要。”“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前无准备,事后无研究,孩子的价值,还不如一只羊,或一头猪。”

为了寻求幼儿教育的科学化,您以自己的儿子做实验对象,从儿子出生的第一秒钟就开始了详细记录。您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成为中国最早将观察实验方法运用于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人。

在您的两本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中,您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归纳,提出共计101条教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您又任南京师范学院的首任院长,整合全国多所高校的儿童教育和福利专业,建立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中国的幼儿教育史上,您被誉为中国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开创者,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1982年,您病重。面对友人的探视,您用颤抖的手写下:“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您去世后,人们以您的一段话作为您的墓志铭:“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理想,总归是要实现的吧。

周小燕:丹心金嗓咏流传

从唱到教,在中国声乐界,能把这两件事都做得明明白白上到高度的,您是独步天下。

著名音乐评论家居其宏曾说过,把创建中国声乐学派当作目标理想的有志之士大有人在,其中有以美丽动人的唱歌艺术独树一帜堪称大师者如郭兰英等人,有高徒辈出而惊艳国际乐坛的如沈湘等人,而将这两者合二为一、兼而得之的双料大师,仅您一人而已。

于术,您创造了崭新的声乐教学模式。

上世纪50年代,您刚教书那会儿,音乐院校注重的是示范演唱,天南地北的学生一张口,全都一个腔调。对此,您提出了因材施教、明确训练规格、注重突出艺术个性相统一的教学主张,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声部、不同个性的优秀演唱人才。

于德,您堪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范。

您早早出国游历欧洲,专注学业和事业,跟共产党几无来往。但上世纪50年代您一回国,几次接触下来,就认定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从此矢志不渝,即便特殊年代里几次受到政治运动迫害,也不改初心。

大概,构造您精神世界的所有秘诀,在您19岁时,已经发轫。

那一年,日寇肆虐,国土沦陷。

19岁的您,流着泪唱起一首歌,从街头唱到医院,唱进每一个抗争的中国人心中。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吴玉章:胸怀人民办教育

您既是一位革命家,又是一位教育家。您自始至终把教育当作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坚定明确地为革命的需要培养人才。在您的教育生涯中,胸中始终怀有“人民”二字,把人民的需要当作毕生奋斗的方向,这是您的行事逻辑,也是您的伟大之处。

您曾经很重视汉字拉丁化,这是因为您有快速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迫切愿望。您曾多次跟人讲过,自己是在旧社会读古书的人,深感要使广大工农群众熟练掌握汉字,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得出结论:“为工农掌握文化着想,必须改革汉字。”后来,汉字拉丁化演变为汉语拼音方案,在成人扫盲、学童学习汉字时发挥了重大作用。

也就是一心为人民着想,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浪潮中,依然努力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即使在“左”的错误严重冲击下,依然想方设法保护了一大批教师。时至今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东门、西门各有一座您的塑像。每逢毕业季,这两座塑像都会迎来无数留下毕业纪念照的学子。塑像的前面,也经常会看到学子们献上的鲜花。

毛泽东在您60寿辰庆祝会上的那段话广为流传:“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您做到了最难最难的事,您胸怀人民,所以您赢得后人的无限尊重。

黄炎培:职教先驱追梦人

为了办好职业教育,当时全国28个行省,您走了25个。

您将其称为“寻病源”。

您还先后考察美国、日本等地,与教育界、实业界人士广泛接触,积极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您将其称为“查方书”。

广泛的“寻病源”“查方书”,让您摸到了旧教育种种弊病的根源,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您说,必须要加强教育与职业的沟通;您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待一切准备就绪,您主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正式成立。为证明自己对职业教育的真心和信心,您让自己的儿子从贵族化的教会学校退学,转投中华职业学校。

您还有着更大的追求。您不只是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出能找到养家糊口工作的学生。您还有着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理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从“有业”到“乐业”,即便在今天,人们依然能从这一字之变里,看到理想的光辉。

人们从事一份工作,到底是要从这份工作里获得什么?收入?地位?身份?还是其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决定着生活给予每个人的不同回报。

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答案捧给大众的那个人。

向七十年耕耘教育的大家致敬!

逝者,永生;师者,不朽!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5日第03版

作者 | 本报记者 高毅哲

H5制作 | 贾文艺

插画作者 | 林以柔

责任编辑 | 贾文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调教作文 写景作文600字初中 给自己的一封信作文 关于梦想的英语作文 美丽的雪景作文 捕捉幸福作文 窗外作文500字 温暖作文450字 煮饺子作文 感受亲情作文 假期的趣事作文 春节的作文800字 四年级满分作文 写信作文300字 躺平作文 传承红色基因作文 写油菜花的作文 这就是爱 作文 我的梦想作文怎么写 描写长城的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 三年级同步作文下册 课外活动的作文 触动作文 父爱作文500字 坐过山车作文 myday英语作文 八年级优秀作文 厚积薄发 作文 上海迪士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