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年中考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考点高频易错题

2020-11-23 19:45:01
相关推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宇宙胚种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途径到达地球。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

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D.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

【分析】A、根据物种起源判断。

B、根据由于人的认知水平有限,课本上的知识不一定是科学客观的判断。

C、根据科学缘于幻想,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有探究研究的价值判断。

D、根据宇宙胚种论”还处于假说阶段判断。

【解答】解:A、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只能说明其它天体上可能存在或曾经存在生命,不能说明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也可能是地球上的简单有机物进化来的,所以错误。

B、由于人的认知水平的限制,课本上的知识在一定阶段人们认为合理,它随时代发展可能会有更科学合理的观点,不一定是永远科学客观的,不能作为绝对的依据,所以错误。

C、科学缘于幻想,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也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所以错误。

D、“宇宙胚种论”是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没有经过实验证明,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所以正确。

故选:D。

【点评】科学探究题是中考命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往往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对身边常见物质或有趣的现象进行探究,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道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同时将探究结论应用在实际生活,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新课标中考的要求和方向。

2.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分析】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解答】解:A、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量是两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然后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对比变浑浊的程度,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几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比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气大量氧气,并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量;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所以属于对比实验;

C、区分硬水和软水,试管中水的量、加入的肥皂水等量,变量是试管中的水不同;由实验可知:浮渣较多,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D、配制氯化钠溶液是向两烧杯中加入不同质量的氯化钠,且溶剂的质量不同,是配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不存在对比实验。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能够分析出变量和不变量,了解通过对比实验能验证出什么结论.

3.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示例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B、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

C、根据物质分类的方法分析;

D、根据常见化学反应分析。

【解答】解:A、烧杯不可以直接加热,故错误;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变化中观察到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错误;

C、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正确;

D、有的化学反应不需催化剂,如可燃物的燃烧,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明确基本化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下列课本实验没有用到转换法的是()

【分析】用到转换法目的是将比较抽象的关系形象化,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解答】解:A、研究氢气还原氧化铜的生成物直接可以观察到,没有用到转换法;

B、将不同食物所含能量转化为温度的变化多少;

C、将动能大小转化为物块运动的距离;

D、将酶催化作用的温度因素转化为时间长短。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关键是分析有没有实现相关因素的改变转化为宏观现象。

5.实验桌上有银白色全属,小红同学提出可以用磁铁来吸一下,判所其是否为铁,该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用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实验室里用气体感应器和计算机来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曲线②表示02 含量的变化

C.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被耗尽

【分析】根据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蜡烛发生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一氧化碳的含量应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会消耗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应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图示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说明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象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浓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烧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O2和CO的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三层 B.切下一小段蜡烛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

C.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燃烧时产生黑烟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温度最高,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浮在水面上,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的现象,在描述蜡烛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8.小红利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装有两支燃着的高低蜡烛的密闭容器内顶部测容器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氧气(上)和二氧化碳(下)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最终剩余氧气浓度15.65%,CO2浓度1.89%.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支持蜡烛燃烧的氧气浓度须达到21%

B.点B时两支蜡烛全部熄灭

C.曲线BC段因为蜡烛熄灭,温度下降,二氧化碳密度大下沉,氧气上浮

D.容器内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蜡烛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气体受热密度减小,根据容器内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变化分析蜡烛燃烧的情况。

【解答】解:A、由密闭装置内气体的变化可知,支持蜡烛燃烧的氧气浓度不一定达到21%,故A错误;

B、点B时氧气的浓度不再减小,说明了两支蜡烛全部熄灭,故B正确;

C、曲线BC段因为蜡烛熄灭,温度下降,二氧化碳密度大下沉,氧气上浮,故C正确;

D、由于气体受热时气体膨胀、密度减小,所以容器内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蜡烛后熄灭,故D正确。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放出了大量的热,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的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9.人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稀有气体

【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呼吸作用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分析回答。

【解答】解:在空气中氮气约占78%,通过呼吸作用一部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不变。所以人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

10.在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比空气中明显增多的气体是()

A.氧气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氮气

【分析】根据呼吸作用分析呼出气体的成分的变化。

【解答】解:由于呼吸作用,含量比空气中明显增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氧气的含量减少,稀有气体、氮气的量不变。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呼吸作用即可分析解答。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做过许多实验,例如:

若按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分类,应将C归为________(选填“A”或“B”)组,理由是________ .

【分析】分析C的实验设计及目的并对比A、B实验的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

A组实验是通过试验法,B组是通过模型法.

C组验就是这种模型法,所以与B类.

故答案为:B;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点评】模型法在研究抽象的物理概念时经常用到,要会灵活运用.

12.在下列叙述中加点的内容,可能属于①②③中的某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反应现象 ②反应条件 ③结果或结论

点燃蜡烛____________;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__;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__;人呼出的气体使玻璃片上出现水珠____________。

【分析】对比①.反应条件,②.反应现象,③.结论和反应结果三者含义的不同,并结合实例进行区别:点燃、加热等是反应条件,发光、放热、变色、燃烧等是反应现象,生成了什么物质是实验结论。

【解答】解:点燃蜡烛是反应条件;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反应现象;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使玻璃片上出现水珠是反应现象;

故答案为:②;①;③;①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中要描述反应后的生成物,但在描述时,并不直接说明反应生成物是什么,而是描述反应生成物的一些属性。

13.科学探究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的: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________→解释与结论→________→拓展与迁移.一般来说,在以上各步骤中,________是中心环节.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分析回答.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验证→解释与结论→交流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其中的实验验证是中心环节,是搜集证据的关键.

故答案为:实验验证;交流与评价;实验验证.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并要能够灵活运用.

1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重新燃烧。

【分析】(1)根据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进行解答;

(2)根据火柴梗碳化的情况分析火焰的温度;

(3)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要认真分析,多方求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判断;

(4)根据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的成分分析。

【解答】解:(1)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处最先碳化,a处处于火焰的外焰部分,说明了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做法合适;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做法合适;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做法中不合适;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做法合适。

(4)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是石蜡的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所以蜡烛重新燃烧。

故答案为:(1)小。 (2)外焰。 (3)C.(4)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在学习时应注意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验现象相联系,更好地应用。

15.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传感器探头放入充满空气的食品保鲜袋中(如图1),通过导管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如图2所示图象,则: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_______(填“X”“Y”或“Z“);Z的体积分数在60s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200s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

【分析】根据图示及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和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分析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曲线;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200s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

【解答】解: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如图1),然后向袋内吹入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得到图2,由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和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Y,Z的体积分数在60s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冷凝;由表中的数据可知,200s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100%﹣17.17%﹣3.67%﹣2.5%=76.66%。

故答为:Y,水蒸气冷凝,76.66%。

【点评】根据题给的实验流程分析各步骤所发生的反应或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一次探究成果汇报课上,某同学展示了她的探究实验:取一瓶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一瓶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SO2),然后瓶口对瓶口抽去玻璃片放置(如图),一段时间后,两瓶的内壁上均出现水珠,并且有淡黄色的细微颗粒物附在瓶内壁上(已知是硫单质).试分析此同学的探究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通过实验现象,能推测出硫化氢与二氧化硫能发生化学反应外,还可推知,构成气体的微粒在不停的运动,才能够彼此进行接触,产生反应;

故答案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特性,基础性较强,要牢固掌握。

17.为验证铁矿石冶炼成铁属于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取了一小块铁矿石和铁块,记录并进行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前后颠倒、较乱,现编号整理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主要有:如何判断铁矿石与铁块是不同的物质?

(2)对铁矿石和铁块分别进行通电测试,发现铁块导电,铁矿石不导电;

(3)铁块是不同于铁矿石的一种物质;

(4)分别用磁铁吸引铁矿石和铁块,发现铁块能被磁铁吸引,而铁矿石则不能;

(5)通电的方法不如用磁铁吸引的方法简便易行。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___(填数字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__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__。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1)需解决的内容主要有:如何判断铁矿石与铁块是不同的物质?属于提出问题;

(2)对铁矿石和铁块分别进行通电测试,发现铁块导电,铁矿石不导电;和(4)分别用磁铁吸引铁矿石和铁块,发现铁块能被磁铁吸引,而铁矿石则不能;属于收集证据;

(3)铁块是不同于铁矿石的一种物质;属于获得结论;

(5)通电的方法不如用磁铁吸引的方法简便易行。属于反思评价。

故答案为:(1);(2)(4);(3);(5)。

【点评】解决此题要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

18.学习了铜受热发生变化的实验探究活动,你对科学探究有什么认识?能说出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经历了哪些重要步骤吗?

【分析】根据实验探究过程和实验探究的步骤分析解答。

【解答】解:对科学探究认识:

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前对这点已经取得共识。

重要步骤:

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

假设与预测:

假设(1)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假设(2)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O2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与事实:

实验(1)将铜片放入一支开口的试管中,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发现铜片变黑

实验(2)将铜片放入一支充满氮气的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不变黑;

解释与结论:

上述实验(1)证实,假设(1)不正确;实验(2)证实,假设(2)正确;

表达与交流:

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实际上是铜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黑色固体;

拓展与迁移:

既然铜片在空气中加热时,铜片能发生上述化学反应,联系到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也发生类似的反应,证明了金属在空气中点燃或加热,金属都可能与空气中的其他其他发生反应,其它金属,也应该相似。

答案为:对科学探究认识:

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关键是通过相关实验体会和总结。

19.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温度最高.

【分析】(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据此判断石蜡与水的密度大小.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分析解答.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答案:

(1)小;

(2)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______。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活塞B__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Ⅰ)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产物。

【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证实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吸入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分析装置I和II的作用,然后判断人吸气时活塞A、B的开合情况。

(2)根据实验目的:证实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吸入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分析装置I和II的作用,然后判断人呼气时活塞A、B的开合情况,以及观察到的现象。

(3)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多,能使II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使I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解答】解:(1)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由装置的特点可知,瓶II中所装试剂澄清的石灰水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瓶I装置试剂澄清的石灰水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与I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由装置的特点可知,吸气时,应关闭A,打开B。

(2)由上述分析可知,呼气时打开A,关闭B.我们可以观察到锥形瓶(I)中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开始变浑浊。

(3)由上述分析可知,(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多;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少。

故答为:(1)关闭,打开;

(2)打开,关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多;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少。

【点评】此题是利用实验对呼吸是否产生二氧化碳进行验证,解题的关键是了解装置I和II的作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中亲情作文600字叙事 介绍徐州家乡的作文 榜样的力量作文500字 关于伤心的作文600字 带着希望出发作文 细节见人品作文 我的小台灯作文 被忽略的爱作文 小学开学第一天作文 怎样学习英语的英语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大全 你是我的太阳满分作文 毕业了作文600字 关于诚信友善的作文 难忘的教诲作文 保护大熊猫的英语作文 以看见为题目的作文 美丽安徽作文 我喜欢中秋节作文 作文小事不小400字 美丽的什么作文600字 描写天门山景色的作文 那件事真让我什么作文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作文 享受友谊作文500字 观察食物的作文 学骑车作文400字 爱国是一种责任作文 吃亏是福的作文 走出困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