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教育感悟:卫夫人三堂书法课的教育启示

2020-11-23 21:35:01
相关推荐

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是我从著名书法家蒋勋先生出版的《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中读到的。这篇文章介绍了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给王羲之讲授书法的趣事。

卫夫人(公元242年—349年),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

卫夫人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是三堂自然课。

第一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第一个书法元素,就是“点”,即“高峰坠石”(图片来自“书法论坛网”)。要让王羲之体会石头从悬崖上坠落下来的感觉,那个“点”,蕴涵的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图片来自“书法论坛网”)

高峰坠石

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第二个书法元素,就是“一”,即“千里阵云”。“一”可以可说是文字,也可以说就是一条线条。这一课,要让王羲之体会对生命广阔、安静、延伸的领悟。(图片来自“书法论坛网”)

千里阵云

第三堂书法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第三个书法元素,就是“竖”,即“万岁枯藤”。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那一笔。是要让王羲之从枯老的粗藤中体会学习收笔的笔势与力度。那么,1000多年后的现在,我们从卫夫人的三堂书法课中能得到什么教育启示呢?(图片来自“书法论坛网”)

高峰坠石

教育启示一:学,无定法;教,无定法。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教育,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因此,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

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与教育艺术的本质。也吻合了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对教育的诠释:“行不言之教”。

卫夫人带领王羲之学习的第一个书法元素“点”,是想把抽象的书法元素“点”,与坠落的石头对应的那个具象元素“点”以及石头坠落下来的心理感觉的那个意象元素“点”,利用“石头从悬崖坠落下来”的“高峰坠石”场景,自然而然地联结在了一起。

卫夫人带领王羲之学习的第二个书法元素“横”,是把抽象的书法元素“横”,与云排开阵势向两边张开的具象元素“横”以及心理感觉的那个意象元素“横”,利用开阔的地平线上排开的云层,自然而然地联结在了一起。

卫夫人带领王羲之学习的第三个书法元素“竖”,是把抽象的书法元素“竖”,与万年枯藤的那一股韧劲“竖”以及心理感觉的那个意象元素“竖”,利用深山老林中的那根枯藤,自然而然地联结在了一起。

这三堂课与我们传统的书法练习课大相径庭,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教育,甚至于在书法课上,一个字也没练习,就是最简单的书法元素“点”“横”“竖”也没有指导练习。你可能从心里直犯嘀咕,这是书法课吗?但是年少的王羲之已经在心底,洞悉了书写“点”“横”“竖”的全部奥秘,并且如何让书写的字更具有生命力与穿透力。

教育启示二: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在心底的灵性

马克思曾说: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因此,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的神圣事业。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传授或接纳多少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和创造力的不断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卫夫人的三堂书法课,是三堂人生课,也是三堂生命课。她把抽象的静态的书法元素“点”“横”“竖”,与动态的具象 “坠石”“云层”“枯藤”,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动与静、静与动的巧妙转换,润物细无声地使年少的王羲之完成了对自然与生命的心灵对话,对生命与生命的灵魂碰撞,对智慧与智慧的心智对接。

第一堂人生启迪课,使年少的王羲之瞬间理解了书法元素的“点”,像高峰坠石一样,关键在于起笔时的重量与速度。

第二堂人生启迪课,使年少的王羲之瞬间理解了书法元素“横”,像千里阵云一样,关键在于用笔时的洒脱与奔放。

第三堂人生启迪课,使年少的王羲之瞬间理解了书法元素“竖”,像万岁枯藤一样,关键在于收笔时的坚韧与不朽。

卫夫人的书法课,用现代教育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充其量算是游山玩水,根本不算是书法课,因为在课堂上练习书法的规则,一条规则都没有讲授过,一个字也没有练习过,但是她用高超的教育手段,用大自然无声的语言向年少的王羲之传递了自己的心法与书法原理。这是用言语无法描述的,不可替代的,也是最高的书法规则。因此,教育就是唤醒孩子原有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并鼓励激励孩子一直坚持下去。

教育启示三: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自然教育

什么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融入大自然,通过科学系统的手段,实现儿童对自然信息的采集、整理、编织,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从教育形式上讲,自然教育是以自然为师的一种教育形式。

从教育手段上讲,自然教育是把儿童融入自然之中,进行感知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

从教育方法上讲,自然教育是把儿童融入自然进行灵魂唤醒灵魂、智慧对接智慧、心灵对话心灵的一种教育形式。

从教育心理与特点上讲,自然教育是抓住了孩子的好奇、敏感心理,易于对新鲜事物产生想法、联想的一种教育形式。

当然自然教育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合理的教育过程、可测评的教育结果,实现儿童与自然的有效联结,从而维护儿童智慧成长、身心健康发展。

自然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天赋教育,是爱的教育,是造就人本身的教育,是利用自然本能、自然发展个体的教育。它集儿童品格、品行、习惯、身体健康、自救自护、生活自理、才艺表达、注意力、记忆宽度、孝顺感恩、善于社会交往、自主学习、自我驱动、自我提高等能力于一体发展,并行不悖。

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成长的早期,儿童尚处于对知识渴求,但还没有定向的阶段,采用自然教育的方式最好,因为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知识视野以及思维敏感性,并通过对各领域的摸索、探索,最终能找出一条适合儿童自身发展与特点规律的人生之路。

卫夫人作为一位书法大家,也是一位教育大家,深谙此道。她教授王羲之学习书法,不是关在封闭的书斋里,刻苦练习基本笔顺——点横竖撇捺折钩,而是在启蒙课上,带领王羲之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与大自然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山顶上,观察坠落石头的重量与速度,是让王羲之领悟练习书法起笔运用的力度与速度。在地平线上,察觉云层慢慢排开的动感,是让王羲之领悟练习书法用笔如何对基本笔顺进行布置、排列、布局。在森林里,感悟万年枯藤的韧劲,是让王羲之领悟练习书法收笔运用如何创造出蕴涵生命美、艺术美、动感美,且具有穿透力生命力的精灵字句。

21世纪的教育,是“教育+互联网+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师上课时利用极其精美的课件,声情并茂地演示给学生——看山林的苍翠,泉水的清澈,鱼儿的快活,鸟鸣的动听……。虽然花样繁多,理念翻新,但剥开花里胡哨的外表,只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脱离自然地进行教学,这样教育出的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没有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和创造精神。如果和卫夫人的教育方法比较起来是如此的空洞枯燥、苍白无力,学生只有从实际操作中经过观察、思考、感悟,得出的结论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作为一名教师,当你抱怨学生不会写作文时,何不学学卫夫人,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看蓝天碧云,听流水鸟语,闻马蹄踏香……。

作为一名教师,当你抱怨学生画不出优美的作品时,何不学学卫夫人,以身作则,打破教学常规,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赏苏堤断桥,听南屏晚钟,观巴山夜雨……。

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仅仅是书法,更深的是做人的道理。

“高山坠石”,让王羲之体会到了重量和速度;

“千里阵云”,让王羲之体会到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让王羲之体会到了强韧与坚持。

王夫人(公元242年—349年),名铄,字茂漪,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

卫夫人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被后代尊为书圣。他的最大成就是行书和草书,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模仿北京的春节写一篇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六一见闻作文500字 劳动的颜色作文范文 假期里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我的年度汉字作文800字 快乐的寒假作文600字 有真好半命题作文600字 我被表扬了作文300字 有意义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暖作文600字六年级优秀作文 朝着阳光奔跑作文600字 端午见闻作文400字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 端午节作文400字以上 挫折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爱在细微处600字作文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800字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600字 从那以后作文600字 关于过年的作文200字 我懂得了感恩作文500字 征文和作文有什么区别 新时代新青年作文800字 学会忘记作文600字 高二英语作文范文10篇 打女生阴部作文 我懂得了珍惜作文400字 我学会了炒菜作文400 今年高考四川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