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8高考”网络舆情分析——互联网上的“全民高考”

2020-11-24 00:20:01
相关推荐

【案例剖析】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贵婷

高考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近年来,随着公众对教育问题关注度的提升,教育舆情越来越成为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有力依据,而高考舆情作为教育舆情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高考公平、公正的重要途径,对我国高考改革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东方IC

高考期间突发事件、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高考相关谣言等依然是各方关注焦点。此外,今年首批“00后”走上高考舞台,“千禧宝宝”迎来人生大考,也引发广泛关注。

聚焦高考突发事件,点赞助力高考行动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全社会的心,为了助力考生顺利高考,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助考、护考成为动人景象。网民认为应该向这些默默奉献的人致敬,他们用行动守护考生的梦想,充满温情与正能量。舆论也认为,社会各界的助力侧面反映出高考突发事件不少,媒体建议考生应该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工作,避免出现失误。

交通部门、卫生部门、供电部门、公安部门、城管部门、气象部门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护考,一些地方的机关甚至将上班时间延后1小时,为高考让路。“湖南考生倒在高考前夕,医生紧急出动——与时间赛跑”“背受伤学生参加高考 郧西一民警成‘网红’”“考生行动不便 民警护送高考”等类似的新闻出现在全国各地。每年高考期间,都会出现不少考生忘带或者弄丢准考证、身份证的新闻。不过幸运的是,在各方的努力之下,丢失的准考证和身份证都能赶在开考前送还到考生手中,常常有惊无险。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天下父母的神经,为了让孩子专心考试金榜题名,陪考、送考甚至是全家出动,有时候亲朋好友和师长表现得比考生还要紧张。6月7日、8日,“#爷爷瞒全家人偷偷陪考#”,“奶奶#以为孙女没进考场#,考点门口急哭”“#清华保送生为同学加油#”“老师怀胎9月仍陪考”等话题出现在新浪微博热搜榜,亲情、友情、师生情令不少网民动容。

高考试题凸显时代主题,体现对青年一代的价值引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高考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功能。不少专家和一线教师认为,2018年高考试题总体体现了这一要求,发挥了考试招生在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陈黎明表示,选取与时代脉搏共振话题作为素材,其积极意义在于,能够培养考生的时代热情,家国情怀,提升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参与度,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将个人与社会,内心与现实勾连互通。

有专家表示,纵观今年作文题型,理性评论占据主流。以“自主思考、独立评论”为内核的理性“评论体”代替经验性、复述性的“叙事体”,同时也取代以技术性“议论三要素”为形式、却无独立灵魂和逻辑思辨的议论文,这无疑是新时代高考作文领域的一种积极反映。有一线语文教师表示,今年的高考试题核心强调的是思维逻辑,是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从高考作文可以看出今后中学语文教育的方向,那就是增加阅读量、增强逻辑能力、重视传统文化,总体上要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社会各界关注高考改革,讨论教育公平问题

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高考中,加分政策进一步收紧,加分项目将被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早在今年3月,教育部在部署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时强调,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此后,北京、新疆等地纷纷出台政策,取消多项奖励性加分政策。网民赞此举“让高招进入法制化和专业化的轨道”,一方面能够让高考回归到基础教育本质;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多项加分政策下可能衍生出的腐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取消高考加分项呵护“机会公平”》一文称,取消高考加分,将让高考回归“公平”的本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录取批次合并也受到舆论关注。在上海、浙江、山东、海南等多地都将录取批次做了合并调整后,天津、广东、辽宁等省市也在今年开启录取批次的改革。不少媒体和网民发布“填报志愿攻略”,助力指导考生在录取批次合并之后,达到“分数利益最大化”。

历年来,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的现象屡见不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关注。3月21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禁止此行为。舆论认为不炒作“状元”,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表示会继续关注禁令发布后的实际效果。

“新华视点”微信公众号聚焦2018年高考改革新动态,称重视考生综合成绩评价,使人才选拔方式更加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是高考招生录取的大趋势。

舆论认为,高考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高考制度甚至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希望未来中国高考制度和教育体制继续提升和完善,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面对屡辟不止的高考谣言,相关部门仍大有可为

高考成为舆情热点的背景之下,类似于高考改革、丢失准考证、试题答案泄露、高考阅卷、高考分数、高考跳楼、高考招生内部指标等谣言高发,贯穿高考始终,涉及考前、考中、考后全过程。类似的谣言在每年高考期间重复出现,难以遏止。舆论认为,多角度的高考谣言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发酵潜力,反映出普通公众关于“高考”信息的匮乏。大范围传播的谣言其实是公众对与其相关社会事务的集体式探询、推测和猜想,说明还有信息的缺位需要弥补。

高考作为公众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准入门槛,被很多人视为“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幸福生活的敲门砖”,也铸就了无数“高考改变人生”的佳话。即便当下,“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开始遭到诟病, 也丝毫没有消解公众对于高考的热情。这成为高考谣言屡辟不止的原因之一。此外,高考谣言也暴露出“唯分数论”的隐忧。目前的高考体系之下,分数几乎成为决定性指标。学生老师费尽心思提高分数,高校竞相争抢高分考生。在此背景下,衍生出了“高分考生不满意成绩自杀”“高达多大比例的高考状元上大学之后表现平平无奇”“高分无用”等谣言,发人深省。

此外,谣言经常真假混合,人们往往难辨其真伪。比如,高考期间丢准考证、身份证事件的确有发生过。再有“刘明炜丢准考证”这样的谣言,部分人就会“宁可信其有,不可能信其无”。甚至有想要求证信息真伪的人拨打了上面的联系电话,导致被“吸话费”。而公众对高考试题的保管运送、高考阅卷的程序、高考招生的章程了解不充分,导致“泄题”“内部指标”等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有网民认为,高考加分、招生指标分配等政策上的争议,群众对“高考特权”的质疑,也在高考谣言中有所反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财富作文 中华魂作文 我的妈妈三年级作文 端午节作文结尾 关于风的作文 关于战争的作文 高中生优秀作文 猜猜我是谁作文 触动心灵的作文 报答作文 玉兰花作文 500字写事作文 铭记作文 写作文的技巧 观察植物的作文 大学生活英语作文 描写学校的作文 六年级毕业作文 作文网站 四级作文题目 作文美丽的校园 成长故事作文 校运会作文 高中作文素材大全 民间故事作文 时评作文 我是谁作文 美育作文 心声作文 母亲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