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教育报盘点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影响他们的一本书是……|特别关注

2020-11-24 02:40:01
相关推荐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本书,一本书也可以是一个世界。

打开世界之书,俯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可有一片绿洲属于你?

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展一卷你的地图。

不知是谁,将地图定位符号设计成水滴的形状。也或许,每一处确定的位置,就是一滴水,滋养人类的心灵,灌溉地球的绿洲。

今年3月,我们发出寻找阅读先锋的启事,一条条有价值的报道线索接踵而至;今天,我们的读书人物盘点就循着这些线索做一次年度回眸。

今天,中国教育报2019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报纸上会聚,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书写他们的推广感悟,一起来看看——

曹阳明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中心小学 校长

推 荐 语

他十四年坚守,如一个虔诚的布道者,大阅读推广的足迹遍及广东东莞乃至其他省市。

他坚信阅读能改变学校。历经四所公办和民办学校,他初心不改。借助大阅读杠杆,他丰富语文学科内涵,激活数学等学科的隐藏之美,让阅读这一魔棒将四所学校蝶变成广东省阅读示范基地、省书香校园和市品牌学校等。他还推动创立岭南大阅读联盟,带领三百多所学校校长和老师共同开展大阅读研究。

他坚信阅读能改变儿童。他创设阅读指导、分享和实践课程,请来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与孩子们交流阅读与写作体会,开展读书大王评比。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丰富多元的阅读活动中脱胎换骨,气韵升华,踏上星光大道,一批批省市阅读之星、小作家和才艺之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他坚信阅读能改变家庭。倾力推动“亲子大阅读,向上好家风”家庭建设,深入到市民学堂、图书馆、工厂、街道居委会等,为家长作亲子大阅读培训200多场,助力更多的自然人口变为读书人口,使无数的家庭成为书香家庭。

大阅读推广之路没有尽头(曹阳明)

曾记得到东莞市厚街镇草塘小学给全校家长讲授亲子大阅读,当时在黑漆漆的校园操场上,只有一盏灯,我站着讲了两小时,一口水没有喝,近千人的操场居然鸦雀无声;曾记得坐车5个小时到广东韶关南雄贫困地区,给全市的校长和老师讲解乡村大阅读的方法,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赠送给老师们的阅读指导专著被一抢而空……

十四年的大阅读推广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成了延伸的书页。阅读推广是一项考验毅力的马拉松长跑,漫漫长途中或许有加油站,但始终没有终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犹如眺望大海航行中的灯塔,虽路途遥远,但目标明晰,只有意志坚定,永不放弃,日夜兼程,方能靠近明灯。

十四年阅读推广中,我先后担任了三所公办小学校长,一所民办学校托管委员会主任,面对悬殊差异的办学基础、迥然不同的办学体制、参差不齐的教师专业水平,我始终坚守我的理念:阅读改变学校,阅读幸福儿童,阅读成长教师。我身体力行,强化顶层设计,把大阅读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着力营造教师研究阅读、学生爱上阅读、家长推动亲子阅读的良好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从精神到行动的文化自觉,与学校各项工作、活动水乳交融,大阅读成为推动学校持久发展的发动机。

我曾工作过的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是一所建校10年的年轻学校,通过“慧读教育”,我把办学理念确立为“阅读点亮人生”,和师生家长共同研定了以阅读为核心的“一训三风”。所有的理念都是与阅读血肉相连,使师生家长不仅理解认同大阅读,而且还成为一种行动指南,助力师生比翼双飞,使学校成为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

独木难成林,一起更精彩。在我的指导下,一批语文骨干教师大胆探索,成功研制了阅读指导课、分享课、实践课的教学模式,出版了《一书三课型大阅读教学案例集》。我把他们培养成为大阅读的“工程师”,鼓励他们到各个镇街学校做大阅读的培训师。在压担子、搭舞台、显身手的实践锻炼中,一大批钟情阅读的青年骨干教师成为阅读点灯人,他们先后成长为市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到省内外执教阅读示范课,成为推动大阅读的新生力量。

影响我的一本书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在十四年阅读推广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就是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韩兴娥老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然而一个草根语文教师却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要让所有孩子真正形成语文能力!她用“课内海量阅读”的创新实践证明:“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大量阅读”,语文教学“读”才是硬道理。这种先进理念颠覆了语文教学的传统认知——语文教学“教”才是硬道理,可以说给中国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理念革命。她的创新实践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一个草根教师、一个草根校长,一个在北方山东勤奋耕耘、一个在南方广东大胆探索,相似的实践,共同的理念,同样的追求,南北遥相呼应。在2017年岭南大阅读联盟研讨会上,我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史建筑

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 特级教师

推 荐 语

优秀的老师能耐得学生一生的消化,史老师带着一届届学生,走进经典,用阅读为学生搭建高贵灵魂的屋宇,他说:“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而经典的好书里有另一个丰富的世界,阅读就是打通这两个世界。”

二十多年前,史老师就依托自己的读书笔记,设计并实施了深受学生喜爱的阅读拓展课,从“阅读笔记”到“小石头”,再到“每日粹语”,延续至今,历久弥新。

在网络普及、信息共享的今天,史老师又以建设线上线下的学生“读书社群”为要务,立德树人,把阅读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他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先进阅读理论,探索构建“基于标准”的阅读体系,引导学生完成独立的深度阅读与内省,进而形成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力。在史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阅读的价值和坚守的力量。

用阅读打通现实与经典世界 (史建筑)

阅读的意义及价值,他人之述备矣,不再多言;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喜欢读书,也希望学生喜欢读书,亦属正常。关键是聚焦立德树人,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有序的课程体系推动阅读,使学生投入到自带动力的持续阅读之中,获得阅读的感悟体验、方法路径,并转化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学习力。

在二十多年前那个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我看着阅读视野亟待拓展的学生们,再看看自己手头上的几十本读书笔记,一个朴素的想法便诞生了:我以自己的读书笔记为学习内容,以每周两次的早读为课时,以所读书籍的不同类型为序列,以学生的分享交流质量为评估手段,为学生设计并实施了阅读拓展课。在那个师生求知若渴、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我和我的学生们构筑起属于我们自己的阅读空间。如我昔日的学生蔺扬杰所言:“那时的人们不会晓得,在世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有那样一群孩子,有那样一位教师,有那样的一种别样的相遇,穿越时空,横亘古今,将世界浓缩在一隅。”

推动建立基于标准的阅读课程体系,是我近几年的探索。依据新课标,结合育人模式的转型变革,不断借鉴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形成相对独立的阅读单元,建立科学有序的阅读体系。在遵循中文母语学习规律的基础之上,依据“知识深度”确定认知复杂度和学习自觉性,融合“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理念,借鉴“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思路,调动元认知,让学生在自带动力的状态中,完成深度自主学习。目前,各种表达文体、各类人文主题的阅读,如《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论著,《平凡的世界》这样的文学名著,《论语》这样的文化经典,《生命3.0》这样的实用文本,都已搭建了较为科学严密的阅读体系,让标准导引阅读,让阅读基于标准。

我们推动读书的目的是不“推”自“动”。在这一进程探索中,我意识到了“阅读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社区”的民间性、学术性,决定了成员之间的平等、互惠、分享与共鸣,这些“小组织”会焕发出强大的基层力量,感召激励着每一个人。今年暑假,我又倡导师生组建了不同形式的线上线下“阅读社区”,所有社员在“零风险展示”“激励性分享”的组织里,既能坚守自己的阅读选择,又能自觉借鉴他人的经验,智慧共生,相互赋能。

在终身学习已成为人生必修课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在人生适宜的时令埋下阅读的种子,营造阅读的良好氛围,授以科学的阅读方法,然后去呵护、去守望,共同建设生机无限的学习型社会。

影响我的一本书

《通俗哲学》

当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睁开眼看世界,想一次看个够,却又看不太真切的时候,《通俗哲学》这本书走入了我的生活。

这本书智慧而平易,深刻而有趣,把我想对这个世界说的几乎所有想法都说出来了。最让年少的我感觉神奇的,是那些成对出现的词语——现象与本质、物质与意识、空间与世间、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偶然与必然、感性与理性、相对与绝对……这些奇妙的词语,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进入一个少年的视野,从此我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

后来,人到中年,经历了生活的苦乐衰荣,阅读了古今诸多的情理哲思,但这本书的影响一直都在,此时,我才意识到,这是“种子”的力量。

刘绍辉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局长

推 荐 语

“教书人首先是读书人”,这是刘绍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认为,教师多读书,才能重新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生活中的美好,体验人生意义,涵养高尚情趣。

身为一名教育局局长,他倾心于在一个地区全面推广教师阅读,让“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在校园蔚然成风,学校带动学生家庭阅读、家庭带动全社会阅读,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这一切,源于他始终把读书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孜孜以求,行为世范;源于他心中始终延续的人文情怀,坚持用读书滋兰树蕙,用读书涵养教师和学生的爱与包容;源于他矢志不渝的教育使命和担当,以制定工作机制,培养师生的读书兴趣,以带领读书研究,升华师生的读书感悟,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课堂模式、提升着教学质量,让教育更有内涵、更有温度。

刘绍辉带着他的读书梦继续前行,也必将用读书点亮师生的心灵、照亮他们幸福人生的路途。

以阅读改变区域教育生态 (刘绍辉)

“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教师是建设书香社会的引领者和示范者,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注定要终身阅读。阅读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担当,为自己担当,为学生担当,为学校和教育事业担当。教师阅读引领学生阅读,学校阅读影响社会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须从学校抓起。

唐山市从2015年开始,实施了“名师引领中小学教师阅读行动”,旨在通过引领和推动区域内中小学教师阅读,激发教师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加快专业发展,进而促进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我们先后邀请温儒敏、朱永新、程郁缀、曹文轩等25位专家、学者到唐山作专题讲座。编辑出版了《播洒书香》等教师读书成果专著。2017年,由我主持的课题“区域推动中小学教师阅读行动策略研究”被批准立项为河北省“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形成了科研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教师阅读提供借鉴。

一位教师的阅读史,不仅是他的精神底色,也是他的教育蓝图。教师阅读要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执教之基、立身之本,是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要通过阅读明法纪、树定力,在阅读中明德、在阅读中升华,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

教师阅读要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当前课改进入深水区,新型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冲击和挑战着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角色转换、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过阅读,始终立足时代前沿,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教学思路,增长职业智慧,改变生活态度。

教师阅读要与教师专业成长紧密结合。通过阅读丰厚自己的底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教学的灵感。通过阅读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让教师保持头脑的清晰,永葆工作的活力,让教师时刻成长,真正找到职业归属感和工作幸福感。教师必须成为“终身阅读者”,并肩负起培养“终身阅读者”的使命和担当。

阅读是灯,照亮教师成长的路;教师又是“点灯人”,用阅读点亮学生们真善美的心灵,照亮他们的一生。

影响我的一本书

《中国书法全集》

影响我的一本书是一套《中国书法全集》,这是外祖父在世时推荐给我的。外祖父是一位知名校长、一位书法家。上世纪90年代,他去世前,交给我几本书和一封信,他说,荣宝斋出版的这套书,他有生之年收集不齐,让我负责收集。我想,书是外祖父留给我的遗产,信是他的遗嘱。当时,这套计划出版100多册的书,仅出版12册。

为了完成他的遗愿,我每年都去荣宝斋寻这套书,这也让我养成了买书、读书、藏书的习惯。二十多年来,这套书影响了我的生活,我收藏图书近万册,编写和主编出版十多册。这套书影响了我的家庭,爱人写书,儿子儿媳出书。如今,儿子负责网购这套书法全集。

三代人,一套书。感谢这套书,培养了我们读书爱书的好习惯;感谢外祖父,为我们留下了读书爱书的好家风。

王维审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员

推 荐 语

他自称“百分百草根”,自感没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魅力,但却始终以民间的立场,自觉、坚定地去呼唤教师阅读的被打开和被信仰。他倡导成立的全国性教师读写团队“叙事者”,以共读的方式积极推动教师“深度拥有一本书”,让“每月一本书”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日常,让越来越多的生命开始习惯接受阅读的帮扶和滋养。

他追求阅读的价值链接,从读者到作者,从写作者到教育研究者,他不断发掘读书的意义生长点,为教师的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他追求阅读的衍生传递,从坚持一个人勤读到带领一群人共读,从倡导教师专业阅读到引领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他创造的共读模式不断被复制、模仿和借鉴,以更专业的品质影响和改变着阅读的生态。

他的阅读行动已经远比自己的“身份”更有影响力,他不计辛劳与得失的公益阅读推广精神源于他的生命自觉。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草根阅读推广者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相信教育阅读获得改善的可能。

草根阅读推动者的力量 (王维审)

我生长在农村,却又生性内向。这种天灾人祸般的双重封闭,让我的少年时代更多了些自卑和孤僻。因为阅读,我的作文里会时不时冒出一些连老师都没有读过的句子,自然就成了老师经常拿来念的范文。于是,我读得愈加勤奋,写得愈加有劲,得到的表扬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我就是在这样的阅读中被奖赏大的,从村办小学到村办初中,直至带着一身泥土味闯进市里的重点高中。当我正式站在讲台上,教育叙事便成了我专业成长的“亮点”。随着写作的深入,我颇为薄弱的个人底蕴开始捉襟见肘。为了写下去,我开始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阅读。

回望这段时光,我的阅读理由简单而直接,大多是对生命缺陷的一种本能的妥协与消解,抑或是为了存在下去的某种必需。但是在那段相对逼仄的生活里,阅读给了我必要的滋养和帮扶。这让我相信:阅读是有附加值的,它能养人。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阅读的滋养。为此,我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身为数学教师的我,往往会越位做语文教师的活儿,不仅为班里购买书柜、添置图书,还乐此不疲地组建学生阅读社团。这虽然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却在内心里播下了带着他人一起读书的种子。

2016年,我发起了一场寒假挑战活动,并借此成立了一个紧密型的教师读写团队——“叙事者”。团队的活动方式有三种,即读书、写作、研究,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系统的是“叙事者·悦读”活动。“叙事者·悦读”的基本要求是每月共读一本书,在阅读质量上倡导“深度拥有一本书”,常规的操作程序:一是荐书,通过海选、公投、专家确认等环节,确定每个学期的阅读书单;二是读书,先是征集“一本书的领读专家”,确定每本书的领读人,并由领读人主持“启动导读”“问题导读”等活动;三是聊书,包括阅读过程中的即时性“闲聊”,以及撰写阅读心得等相对严谨的聊书方式。

“叙事者·悦读”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有教师说,在他工作的前二十四年,他只读过一本书;在跟随“叙事者”的这一年,他读了二十四本书。在“叙事者”的影响下,一些核心成员纷纷建立自己的教师阅读团队。还有一部分成员,模仿“叙事者”成立了“师生共读群”“亲子共读群”,把读书的种子撒向了学生和家长……“叙事者”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成长团队,而是一个读书活动的孵化器;越来越多的人从当下开始,把读书当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分支团队从这里出发,走向了越来越远的阅读之旅。

影响我的一本书

《苏东坡传》

在最初的时候,我的阅读带有很大的工具性,内容大都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指向的是个人教育能力的提升。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读到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彼时,正是人生的爬坡期,命运中陡增了许多沟沟坎坎,整个人开始有了心灰意冷的颓废。读到苏东坡,读到他虽饱经忧患拂逆,却能够安然若素、泰然处之,人格上也没有变得尖酸刻薄,反倒是更加趋向温和厚道。反复阅读,慢慢感受到支撑他的生命如此敞亮的,应该就是自己的一身才华,以及不自觉中占领的精神高地。这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成为我精神中种下的一粒种子,在必要的时候就会焕发生机。由此,我开始意识到阅读更为辽阔的意义,也走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领域。也正是这个原因,“叙事者”的阅读书目更多地会呈现出丰富多彩,《苏东坡传》也是“叙事者”为数不多的重读书目之一。

邱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推 荐 语

他信奉杜威式的“实验主义”,在当地的中小学、咖啡屋、图书馆、广播台,组织了几十场关于教育名著的“约读留痕”;他喜欢做“阅读+”,用大数据的方法甄别书、挑选书、推荐书,用阅读改进学校和班级管理,建立“十二五”“十三五”的省级课题,再用阅读改造教学,把地理、天文、物理、语文编织成一张网络,形成有品有味的学科融合。

他热爱杜威式的“自我代言”,把阅读分享留在了祖国的天南海北,还曾在南通、上海、深圳建立阅读团队;他以一篇《向精神的开阔地前行》,用阅读开启八年的陶研生活,再以一篇《执念“杜威”》,用阅读结下了珍贵的忘年交。

他笃信杜威式的“儿童中心”,正预备和团队成员将教材改编成别具风格的“读材”与“学材”;还计划从对蔡元培、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杜氏弟子的阅读中,提炼“从做中学”的中国表达。

他正是“偷师”杜威的邱磊老师。一个誓要将“阅读”做出“杜威高度”的傻萌草根。

推广阅读是一种逆向前行 (邱磊)

陈丹青先生有本著名的《退步集》,讲的是在时间上,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事物,正一步一步地处于荆棘丛生中,矻矻求行。恩师凌宗伟先生也有类似于“退守”的表达。之所以提到这两位老师,既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读书人,同时,也缘于我在与友人的一路阅读中,同有类似之感。不过,我的实践体悟,却与他们的不同。

我走入不少农村地区,发现“中级至上”的观念,有着不少拥趸。实际上,“中级职称”成了“个人进步”的天花板,让许多人一辈子躺在上面。城市里稍好一些,但也不过是“高级至上”,并无真正的改变。为什么要和别人不停地聊阅读,并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直接的动因,就是希望在实利的教育生境中,在职称、资历、绩效的传统价值序列之外,还能找到一个出口。

老师们真的拒绝阅读吗?当我把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针厂模型”拿来解释学校的功能分区、小区的户型方案时,又或是,当我把左安民《细说汉字》中,以“学”的字源构造来解释“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提出)的精妙时,老师们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阅读兴趣。我与团队老师无论是线上线下的分享,阅读永远是受众面最广、最深的领域。其实,教育阅读是一项关于“退后”的事业:你要在日常的琐碎、得失、计较中,步步后退,步步剪除,步步剥离,卸下重重的壳,才能看到教育在更多维度上的精彩投影。

多数老师们都有阅读的需求。他们可以在其中得到启迪、共鸣、放松、愉快的精神体验,有时候还能治愈某些创伤。但他们又被“进步之名”所伤:需要紧跟“先进模式”,需要忙不迭地去搞“课堂革命”,需要凑够晋级的积分。这组“七伤拳”打下来,身价、段位是上去了,心灵却开始一片荒芜。

但是,我与老师们讲阅读时,几乎看不到一个苦着脸,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洋溢着神采,发言者一次比一次多,一次比一次精彩。只因这一切无关“进步”,无关“级别”与“等第”。一个喜爱阅读的老师,乃至一个阅读风气浓厚的学校,总有一种文化上的钝感力,他们不会太赶时髦,不会急于跟进,而是在等风平浪静、雨过天晴。

那阅读上的所谓“退后”,究竟是要退到哪里去?我以为,所有的阅读与行走,都只是为了回到教育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规律中去。简单说,就是以常识的重建与恪守,来实现纷繁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协同、和解。推广阅读,犹如古代的耕读,不是“边耕边读”,而是“以耕为读”。我们都见过插秧:插秧者每退一步,即插秧一轮,等退到无可退却之处,就是满田秧苗之时。

推广阅读,原来是一种逆向的前行。

影响我的一本书

《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先生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改变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风貌,也是对我有终身影响的书籍。何出此言呢?一是缘于它,我才初步对近现代的教育发展史、教育哲学史有了版图式的全景架构,形成教育行走的价值核心。二是缘于它,我第一次与团队成员形成了有效的“学习共同体”。阅读过程的打磨,包括与之相关的层层组织、实践、修正等,使我获得了运转团队阅读的经验,为日后做推广工作打下基础。三是缘于它,我来到一片广阔的阅读空间,找寻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的阅读拓展,如链接诸多的教育人物,形成系列化的教育写作,产生数个阅读小组、阅读坊、共读会,甚至于新时代的杜威实验学校……让我看到许多对教育有益的人和事,正因这本书的缘分,不断在身边集聚,并发挥影响,展现力量,促进生长。

卫功立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政府教育督导室 办公室主任

推 荐 语

卫功立做过14年小学教师,带着学生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自己发表文章,学生们也发表文章。2015年,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办起读书会,用阅读润泽和丰盈教育生活。到2017年,读书会正式命名为“烧柴煮书”教育人读书会,成员也由云岩区扩展到周边的南明区、观山湖区的校(园)长和青年教师以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读书会还通过微信群成员以点带面辐射,群成员创建的读书会越来越多,参与阅读和写作的教师也越来越多。

他认为,如果一群不读书的人声嘶力竭去要求孩子们读书,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无效的;没有教师的专业阅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久久为功,聚沙成塔,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阅读和写作,“烧柴煮书”教育人读书会正在改变自我教育生态、学校阅读生态,乃至区域阅读生态。

“烧柴煮书”,有“苦”有乐 (卫功立)

一个人走,会形影孤单,一群人一起走,会走得更远。和“烧柴煮书”教育人读书会的书友们一起读书的日子,岁月不再孤单,日子有“苦”有乐。

有读书会,读书不再孤单,曾经认为读书是一件很自我的事,后来在自己的读书旅程中渐渐体会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样一本书,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通过每月共读一本书,每周写一篇读书随笔,互相完善着从读书生长出来的观点和主张,同时互相启发生长出新的思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读书是个煮海为盐的活”渐渐成为我们读书会的共识,读书让我们有了“日日无知”的敬畏之心和“日有所知”的恒久之力。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有一段谈读书的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个从少年到老年,不仅仅指人的年龄,还指的是读书的不同阶段。刚开始读书时,视野狭窄,容易钻进死胡同,我主张书友们带着虔诚而审视的心态去读书,因为全部相信了书,就丧失了自己;如果把书中的一切都推翻,那是目中无人;读到一定的阶段,豁然开朗,原来月亮不是缝隙里看到的那样,这个时候就进入了庭中望月,也许很多读书人一生都在这个阶段了,尤其在各种专业化的今天,我们可能已经注定只能达到这个阶段。台上玩月,那就是进入从知识融通到万有相通的境界了,以教育为例,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教育。

推广阅读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苦”在倡导书友们读的书自己要先去读,倡导书友们写读书随笔自己要带头写,经常让自己成为书友们的“靶子”。然而这个“苦”倒逼着自己坚持阅读、坚持分享、坚持推广,让自己的精神生命不断发育生长,让书友们在专业发展的路上不断叩问着教育的本真,不断追寻着教育的本源,不断厘清着教育的本质。和一群人一起在阅读中生长,这种“苦”就像一剂良药,时刻让自己不断脱离无知、浅薄、狭隘,醉心在与先哲们的无声对话之中。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戏言“药可以停,读书不能停”,药是苦的,读书也是“苦”的,“苦”中作乐,我们自得其乐。

影响我的一本书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醉心尼采《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他在该书的前言中开篇说:“这本书是为少数人写的,作者用它来寻找散落在各处的超越时代骚动的人。”诚哉斯言,我思故我在,尼采这句话冷峻而孤独,但这种孤独却是遥远夜空中的一束光。在这个骚动的时代里,当我们在书中遇到孤独的作者,我们会顷刻成为一个安静的人。

阅读的快感不是读得心潮澎湃,而是读一本书读到背心发凉的时候,为自己的无知和躁动而产生深深的愧疚感,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尼采,想起尼采的这本书和这句话。尼采抱住那匹被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的时候,他彻底失去了理智,一代哲学大师就此终结,而留下的文字静静地等着我们这些散落的人。

杨叶甘肃省平凉市静宁一中 教师

推 荐 语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语文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怎样让学生真正学会独立思考……这些是杨叶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写作是突破口。课堂上,他给学生讲民生百态,讲写作、教方法等。下课后,他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开设“电影欣赏”课,创办文学社,编印社刊《初心》,带着学生们亲近自然,体味生活。另外,他还团结了一帮当地中小学教师读书,在“文屏书院”微信群里共读《照亮校园的常识》《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等书籍。

其实,他来静宁一中前在当地教育部门负责基教工作时就开始推动教师读书了。那时,他组织实施全县“师生读书工程”,开展师生读书征文大赛、经典诵读等活动,他发起的“寻找静宁县最爱阅读的教师(学生)”活动反响强烈。有人问他为何选择从教育局到学校去教书,他说:“我想做点儿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他看来,推动读书不易,但他愿以一叶之力,推动一树繁花。

愿以一叶之力,推动一树繁花 (杨叶)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毫不谦虚地说,我在“读书”和“行路”两方面结合得还算可以。

一方面,我自己读书,也要求学生读书,还自告奋勇带领亲戚朋友的孩子每逢周末到当地的“北麓书馆”读书。孩子要读的书分为三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教材《论语选读》是根据自己为高二学生开设选修课时的讲义整理出版的;中外名著类就像《城南旧事》《窗边的小豆豆》等;精美时文类少不了汪曾祺、梁衡、林清玄的作品。

另一方面,关于“行路”,我们发起组织了“家在静宁”游学·读写特训营,不读书的周末,我们要么在县城博物馆,要么在城郊厂矿企业,或者干脆就在田野乡村,一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

如果说自己读书是爱好的话,要求学生读书则原因有二:现在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往大点儿说,让孩子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人不止一次问过组织游学的初衷。在自己有限的教书生涯中,我固执地认为孩子们的作文经验一方面来自阅读体验,一方面来自经历了的生活。读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他们为此学会了想象,学会了思考;而“行走”,一下子将书本上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而且他们在行走过程中,还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

这些只是一些“术”的层面上的问题,关于“道”,我能说些什么呢?“行路”的过程,明显转变了孩子的学习方式;另外,朴素的风土人情,美丽的自然资源,浓厚的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怀;还通过与人的接触,与社会的接触,与自然的接触,自觉不自觉地培育了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

是的,大家都知道“读书”“行路”有益,但推动起来的确不易。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志铭的主人,那个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老者的一番话,给了我诸多启示: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我愿以一叶之力,推动一树繁花。

影响我的一本书

《平凡的世界》

当我很郑重地写下《平凡的世界》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今天再提这部书,自己是不是太老土;或者人到中年再拎出这部书说事,自己是不是很矫情。当再一次看到“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这句话时,一些奇怪的念头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少安、少平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们在这平凡的世界中,虽然遭遇各种困难和痛苦,但他们不甘屈服于命运,通过不断超越自己,在贫穷中追求着理想和幸福……

路遥呕心沥血谱写的这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成了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的缩影。有人说,孙少平的经历与路遥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十分相似,事实上,孙少平的经历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一代农民子弟生活的影子呢?

奚亚英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校长

推 荐 语

从教40多年来,奚亚英广泛涉猎教育、管理、人物、文学各类书籍,平均每年阅读量达300余册。她坚信:没有比阅读更幸福的事情。而阅读也在悄悄改变着她的人生,延展着她的教育格局,她将阅读的养分“化”进课堂、“化”进管理、“化”为细节、“化”为儿童。她在将阅读沁入自己教育生命的同时,也将一颗颗阅读的种子植根于师生心中。她说:“我愿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建造一座属于心灵的图书馆。”

在她的领导下,湖塘桥中心小学从一所农村小学,变成一所包括8所学校、2万多名学生的常州市第一家公办教育集团;如今,已退休的奚亚英在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担任校长,她又以普适课程、专设课程和自创课程,实现了学校“七号课程”的“三位一体”架构,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彻底化校本实践,使该校成为中国民办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

阅读,照亮生命的自觉 (奚亚英)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在触手可及、望眼所见之处总有一本书——于我而言,书,有时并不是读的,就算是摸一摸也会感觉很美,很满足!我时常会感到知识恐慌,但只要有书在身旁,心里自然就会踏实些。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我并没有什么鲜活敞亮的名牌大学学历光环,也没有什么鲜明透彻的学术功底支撑,更没有什么鲜丽璀璨的头衔荣耀……我常常自诩是“穿着草鞋的追梦人”,从农村出发,穿越田野的繁花似锦,以书为伴,让我遇见了教育的美好,看到了学校的生动,听到了成长的节律。阅读的过程,让我真正感受到怀特海笔下所谓“立起身来”的自觉与力量。

一个人是需要“立起身来”的,唯有“立起身来”,他才能够环顾四周,才能够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黑格尔告诉我们:“人类是依靠思想站立起来的。”那么,如何让思想“立起身”来呢?俄国图书学家鲁巴金解释道:“阅读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可见,理想的阅读让教师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更让教师真正成为一棵有思想的苇草,而在我看来:教师的全部尊严应该都系于他的思想,这应该也是他真正能够“立起身来”的真正内动力。

为此,我们设立“读书月”,建立“深度阅读读书小组”,成立“星阅读”“新教育”等十几个阅读推广工作室,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阅读。同时,通过“图书漂流站”,开展“活页阅读”“微信读书分享”“读书沙龙”“阅读之星”等评比,让阅读成为校园风尚。我们还着力打造三级校园书香网络,为学生建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阅读群,同时,注重开发与利用现代化的阅读方式,引进“超星”阅读机,并不断推进校园流动书箱建设,开辟“阅读大巴”“书适空间”等,创造不一样的阅读氛围……

作为校长,我始终把教师的成长作为自己最高的荣誉,迷恋于他们点点滴滴的改变与发展。现实中,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书中的智慧却是无穷的。依托阅读,基于阅读,回归阅读,我们一定能够给予教师一种自觉而深刻的生命照耀。无限相信阅读!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

影响我的一本书

《我的教育理想》

虽然这本书首版于2009年,但至今读来仍觉意味深长。全书试图通过追问、描述、预设、分析、探讨、呈现等方式,来激活和唤醒现实中的“教育基因”,通过迭代式切片、内涵式思辨和情境式融合,实现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的接轨。

书中不仅有扎实的行动规划,更有辽阔的星辰大海。它让我明白:教育的价值就是生活和生命的价值。教育的一切美好都将在理想中萌芽,在现实中生根,在行动中开花,唯有乘着结子飞翔的愿力去遨游,那么,这份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成就感定当如期而至,成为我们一生温暖的记忆。当然,最重要的是该书还为所有致力于教育变革的组织者、参与者、体验者心中安上了一个罗盘,告诉我们:要坚定方向、立即行动。

周群

北京景山学校 特级教师

推 荐 语

“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幸福的读书人。”每迎来一届初一新生,周群都会向学生们宣讲她的理念。在她看来,学生热爱阅读,沉浸在阅读中,读就会真正地发生,学生就能自己发现,进而自主建构。

周群从2014年开始进行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并带领学生进行“1+X”阅读。她认为,跨领域阅读是特别好的理念,要从一线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科普科幻阅读是突破口。2016年至今,她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2017年北京景山学校“创意·创新·创想”科幻教育论坛,到2018年、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她在其中扮演了中小学科普科幻教育实践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做一名种子教师,在学生们心里播下阅读的种子,在教师们心里播下“面向未来做教育”的种子。这既是她许下的诺言,也是她行动的最好写照。

与书为伴,做精神世界的摆渡人 (周群)

作为阅读推广人,要对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等重要问题有自己鲜明的主张与实践策略。

为什么而读?为中国未来而读。这不是我创造的表达,而是中语会阅读推广中心提出的纲领,我深表认同。为中国未来而读,是面向未来做教育的重要举措,它立足于为国家培育未来的合格公民,总目标指向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我们做跨领域阅读推广,乃至面向未来做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读什么?我们提倡跨领域阅读。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哲学的、科学的、博物学的、社会学的……凡此种种,不一一而论。中小学阶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即“帮助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窗”,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去了解这个世界,看到外部世界有各种风景,色彩又是多么斑斓,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引领他们走入更广阔的天地。不仅如此,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正在不断涌现;一些重要的当代现实问题早已超越了彼此割裂的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性;新的增长点更是常常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因此,学生的阅读并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要有目的地向各个领域扩展和延伸。阅读推广人应努力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发展与提升各种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

怎么读?一是要针对自己发问,二是要针对学情。先是搞清楚“我怎么读”的问题,继而考虑如何将自己作为成熟阅读者的经验加以总结、归纳、提升,再将这些真实、有用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关于这一点,我的个人经验是:推广跨领域阅读,务必让自己成为具有跨领域阅读的丰富经验与真实能力的人。要走出个人的精神舒适区,通过海量阅读,先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旦把自己变成行家里手,所谓“怎么读”或“怎么教”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产生。

在我看来,阅读,本就是天下一等一美好的事;阅读推广,不过是将人类对书籍的美好情感、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对阅读的美好理念,努力传播给更多的人罢了。“书渡有缘人”,我愿意继续与书为伴,做个精神世界的摆渡人。

影响我的一本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在我看来,一个老师,不论教哪一学科、是否做项目学习,都应梳理自己的教育信念。我的教育信念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语文教师必须助其“双向打通”。向内,帮助其建立其精神内核;向外,必须引领他们走入比学校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要做到“双向打通”,需要教师既立足于当下,又着眼于未来。

“面向未来做教育”,我们要思考未来对人才培养究竟有哪些要求,全球的教育已经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等诸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对“哪些能力是学生闯荡未来世界所必备的”进行深入思考并做出回答。在这一方面,哈佛大学教授戴维·珀金斯撰写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给了我非常多的启示。

祝荣泉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 教研员

推 荐 语

祝荣泉自称是“阅读的杂食动物”,大部头的学术性著作、经典或畅销书、音视频以及电子书都会涉及;他定义语文教师的角色是“人类优秀灵魂的搬运工”,认为语文教师要从“一般阅读”走向“专业阅读”,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给学生“搬运”优秀文本。

2009年,祝荣泉的“广义阅读教学”课程实践和课题研究,成为当年教育部立项课题的子课题,试图为阅读贫乏的乡镇初中学生,提供一份较为完整的语文课程菜单。2015年,他设计的“生态语文课程基地”获评苏州市级课程基地,每学年开办一次“生态语文节”汇展基地建设成果。如今,阅读与考试、阅读与测评是他更多思考的问题,力图在区域内打通两者壁垒。他认为,阅读素养测评是改变阅读现状的枢纽工程。作为内容的开发者,他和省内一帮志同道合的语文教师共同研制的“看客壹佰”阅读测评系统,促进了阅读整体发生。

阅读是“病”,也是解药 (祝荣泉)

作为高三家长,一个妈妈和一个爸爸分别给我讲了各自孩子的故事。

妈妈说:“女儿伙同一帮同学把语文老师劝下了讲台。我女儿说,老师您挺着大肚子上课多不好呀,保护下一代要紧,您的课我们来帮您上吧。我女儿为了上好苏轼专题,读了三本《苏轼传》。你知道吧?那次考试,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我相信。但我不知道,那个老师作何感想?

爸爸说:“期中考试前一天儿子说他累了,晚自习溜去了电影院看《小丑》。我跟儿子说,以后只要你想看电影,我都帮你请假。你知道吧?第二天作文题目《自主》,我儿子就从《小丑》下手,结果作文成了。”我相信。但我终于知道,高三为什么有那么多作文不成了。

这两个故事,我在大大小小的场合转述了许多次,意思很简单:阅读与考试本不是冤家路窄,何必让其决一死战?

没错,阅读还远远没有我们设想的丰满。然而,阅读的病固然需要阅读治;教育其他的痼疾,我想一旦阅读理想发生,估计也就不治而愈了。阅读作为一个复杂的学习系统,理解和践行需要大眼光、大格局。不然,考试与阅读确实不能达成和解。阅读的诸多匪夷所思,都是考试左右的病态心理在作祟。现在,很多阅读围绕考试发生,结果是“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阅读走向阅读的反面。太多的人把阅读挂在嘴上,把分数放在心上,把试卷放在手上,乃至把阅读当成考试的对立面。掺杂了不良动机的阅读,又哪能带来对考试的利好?

阅读是阅读的逻辑,考试是考试的逻辑,这是两个系统,混淆不得。如果梳理两者之间的逻辑,应该是:阅读优先于考试,考试服务于阅读。更迫切的一个话题是,要让“考试,为了更好地阅读”,考试要好好研究阅读。

我所理解的推动阅读,本质上是用阅读的丰富性成就儿童成长的多样性。别的学段不敢说,初中层面目前阅读最大的不足,恐怕是大家在读同一本书。如果观点成立的话,结论就非常可怕。我是“三全(全科、全程、全员)阅读”的拥趸者,也是阅读素养“非标之标”测评的倡导者,阅读推进的要义在于个性的选择和丰富。好在推动阅读的西西弗斯越来越多了,像我前文两个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做阅读明白人,用阅读及阅读的思维摆脱教育的“剧场效应”,为孩子成长赢得个性可能。阅读这块大石头,永远不可能再次滚落山底。

没错,我确信这是一个阅读的好时代。

影响我的一本书

《宽容》

2010年秋冬,因为有大把的读书时间,所以决定读《宽容》。读得很辛苦,西方文明史上那么多灿若星河的名字没几个是熟悉的,于是一边啃原文,一边打开电脑百度名词解释。就个人有限的阅读史,从没有一本书有如此的“信息密度”,让我几乎在每个文字间频频逗留。有“密度”的书,不仅在于庞大的知识覆盖体系,更重要的是知识与知识碰撞产生的智慧裂变。《宽容》在我看来,就是一本高能之书。

余华有一本书,叫《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平心而论,《宽容》的具体内容已经忘记殆尽,而且当时读得也只是一知半解,但它确确实实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它为一个语文教师描绘了人文主义的精神面貌,并时刻提醒自己站到更高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站在更远的时间维度上去评判问题。

他们是由书香凝聚的水滴,他们把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方区域作为园地,烧柴煮书,催动花开。

他们是地图上的书香坐标,把一份对读书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阅读成为照亮生命的自觉。为了阅读带来的无限可能,他们愿意多走一步,再走一步。

铺展一卷地图,采撷一缕书香,像他们一样,与书为伴,做精神世界的摆渡人。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撰文 | 王珺 梁杰 却咏梅

责任编辑 | 李心卓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11-09 15:06银河[上海市网友]IP:1743826719
    这个话题非常引人关注。
    顶0踩0
  2. 2020-08-24 05:49雪语[湖南省网友]IP:3398809925
    很高兴到中国教育报盘点了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他们受到了哪本书影响呢?
    顶0踩0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穷人作文 曼听公园作文 2012年高考作文 小学作文银杏树 外公生日作文 我和压岁钱的故事作文 60分的作文评分标准 我家的鸽子作文400字 难忘的广播比赛作文 做菜的过程作文 雪景作文300 关于袋鼠的作文 关于四大发明的英语作文 七年级语文月考作文 关于笑的作文600字 四年级作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关于写黄山的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鹤壁作文 妈妈真棒作文 一件感动的事情作文 玩积木作文300字 夏日景色作文400字 这个办法真好作文 成都中考作文 贪吃的弟弟作文 感谢有您作文 我喜欢的什么作文300字 乡村黄昏作文600字 理想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