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琦君:被生母抛弃 身世飘零凄苦 却用一生写尽母爱的和乐敦厚

2020-11-24 10:25:01
相关推荐

文|怡晨悦读

人生各在烦恼中过活,但必须极肯定人生,乃能承受一切幻灭转变,随时赋予环境以新意义,新追求,超脱命运,不为命运所玩弄。生活可以随遇而安,但是内心深处要有一个生命的归宿。 ——琦君

半个世纪以来,虽然一湾海峡隔断了归家的路,但是无数流落在外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与思念从未止息。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吐露了万千游子的心声,他们中许多人一生走遍世界各地,旅居海外多年,但是魂牵梦萦仍是中国故乡,从少年到青年、中年、直至老年,痴心不改,至死不渝,琦君就是其中一位。

琦君,原名潘希真,原籍浙江温州,台湾地区女作家、散文家、师承“一代词宗”夏承焘,文学造诣颇高。其文字至纯至美,情怀至真至善。一生著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四十余部,并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曾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2013年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做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分别是林清玄和琦君。

台湾30年图书最畅销女作家琦君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评论说: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幽幽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在台湾,琦君服务于司法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虽然写作年代和范畴幅度很广,作品丰沛,但是写作主题永远只有一个:通过怀乡忆亲,抒发对大陆故土的深沉思念,追寻心灵归宿与精神原乡。《心安是归处》这本书纵横琦君整个创作生涯,为读者精选出个性鲜明,情感饱满,最能全面代表时代风貌的作品,还原琦君最真实的精神世界。

琦君60周年散文精选《心安是归处》

一、《橘子红了》:原生家庭真实写照,苦涩的生活里酿出芬芳与希望

很多大陆读者熟悉琦君,从周迅,黄磊,归亚蕾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开始,这部家庭伦理剧由李少红导演执导,改编自琦君同名小说。剧中讲述了中国清朝末年,一个江南小镇上,容家大太太由于不能生育,给丈夫容耀华买了佃农女儿秀禾传宗接代。容耀华的弟弟耀辉代替大哥与秀禾成婚,在掀起盖头一刹那,两个年轻人互生情愫。秀禾怀了耀辉的孩子,但是道义、责任、伦理、门第都不允许耀辉接纳秀禾。

最后,在耀辉和娴雅的婚礼如期举行时,秀禾生产大出血走向死亡。“橘子红了”这一隐喻性语言,象征着封建时代女性的一生:生存悲剧、生育悲剧、爱情悲剧。

《橘子红了》剧照

这部小说素材,来源于琦君真实原生家庭。她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种封建旧式家庭中度过。耀辉和秀禾的原型是她的三叔和家里丫环小玉,戎马生涯的父亲带着新欢二姨太去城里生活,小小琦君跟随大太太“母亲”在乡下忍辱负重,背负生活重担,遭受种种委屈和冷遇。

“母亲”虽然夫妻恩情中断,被丈夫在情感上抛弃,大半生独守空房,但是本质心地善良、宅心仁厚、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言行秉承“母心,佛心”,一生坚持真、善、美,对丈夫毫无怨恨,兰心蕙质、勤俭持家、无私奉献,成为“女儿”心灵港湾和传统美德典范。

在母亲的影响下,琦君认真做人,努力读书,对世间万事万物抱持深厚诚挚的情感,对家国和故乡凝聚无比浓烈的热爱,并从身边人命运悲剧中体味出高尚的人生境界和永不泯灭的希望。

二、母亲与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交相融汇,不分彼此

在琦君的笔下,母慈女孝,母女情深,除了孤独与心酸,母亲可以说是“旧式完美女性”的代表。

母亲心灵手巧,会把摇落的桂花,晒到半干用瓦钵装起,一层蜜糖一层花,压实封好,做成“桂花卤”,平常用来做糕点、煮汤圆、糯米粥;会把最嫩的雨前茶焙热,和入桂花,让香味完全吸收进茶叶中;会把剩余的落花装进枕头芯子,制为诗人说的“香枕”。玉兰盛开时,母亲用玉兰花瓣和了面粉鸡蛋,做出香软的“玉兰酥”。母亲擅长绣花、会做独具特色的“潘宅菜干”。

一年四季,母亲都在忙碌。农历春节,母亲忙着蒸糕、酿酒;元宵节,搓汤圆;清明节,穿花球;端午节,母亲包粽子,种类很多,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莲子红枣粽;中秋节,母亲炒馅做团圆饼,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雪里蕻炒肉末;冬至那天,母亲要泡“八宝酒”,到了喝春酒的时候,开出来请大家品尝。年复一年,繁琐劳作里,母亲总能做出新鲜别致,情趣盎然的东西。

琦君笔下每一种滋味,都是独一无二的中

母亲菩萨心肠,每逢春节和端午,专门给乞丐做“富贵年糕”和“富贵粽”,红糖要加足,不掺糖色。母亲爱意深沉,心思细腻,具有文艺气质。虽然父亲从不专情,但是母亲仍然孜孜不倦向丈夫传递着相思与缠绵,用千百块碎绸密密麻麻缝出一条“富贵被”,祈愿丈夫“长命百岁,大吉大利”。

母亲文化不多,但是能背千首诗歌,博古通今,喜欢把《本草纲目》放在床头随时读。母亲目光长远,鼓励女儿好好读书,将来和男儿一样能中状元。在小事情中,母亲总能总结出大智慧,说话经常妙不可言。

当世人都以为如此美好的母亲,是琦君天生的福祉时,2001年,85岁的琦君在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廖玉蕙的访谈中,却吐露出一段隐秘的心事:

“我出生时,父亲出外经商,一直没回来,我妈妈认为我不详,就把我丢在地上,是大伯母把我抱起来的,其实从那时起,她就是我妈妈了,对我天高地厚之爱,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兄妹长大。”

跨越了血缘的母亲,更让人震撼于琦君笔下“母爱”的伟大与深重。台湾尔雅文化创始人隐地说:“读琦君的文章,会很容易地进入那个和乐敦厚的东方世界。”其实,除了母亲,琦君笔下塑造的阿荣伯、阿标叔、婶娘、恩师,甚至离家的“父亲”与二姨娘,也都充满着浓浓的东方韵味,言行间处处流露中国人的和乐敦厚。

母亲为归亚蕾饰演的《橘子红了》中大太

琦君一生崇仰母亲,不如说她是在崇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追忆农历节日民俗母亲制作的手工美食,其实是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其间包裹的每一种滋味,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

琦君的文字,读的越多越能发现,母亲与祖国,母亲与故乡,在她心中,早已交相融汇,不分彼此。无论一生走到什么地方,身份如何变化,她认定自己永远是中国温州的女儿。

三、精神原乡与做人、写作态度:发挥温柔敦厚美德,把握真善美原则

对于离开大陆赴台湾,琦君一生耿耿于怀,在《乡思》一文开头写道:“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在《家乡味》中,她又说:“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生活上尽管早已适应,而心情上又何曾忘怀于故乡的一事一物。”

据家人说,琦君在临终的病榻上常常说梦话:“我要回故乡温州”。山长水远,琦君一生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迁居美国,又从美国回到台湾,终是未能叶落归根。晚年琦君为记忆衰退而苦,幸亏她有一支笔,穷尽一生,已将她记忆中的一草一木,尽皆入文,成为永恒的纪念。

忆中的一草一木,尽皆入文,成为永恒的

琦君半生飘零,但精神原乡和写作灵感从不曾离开故乡半步,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她剖白:“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在创作和做人上,她恪守着恩师的启迪:女性在文学上当充分发挥温柔敦厚美德,柔能克刚,可增进人间祥和气象。她视印度耐都夫人为“新女性文学典范”,钦佩她谦和礼让,一手握笔,一手相夫教子,治理家务。

在社会形态快速变迁中,琦君认为新与旧一脉相承,如一棵树,由根茎吸收大地的营养,由枝叶接受雨露阳光,才能欣欣向荣。没有传统,何来现代?在开放社会里,从事文学写作的女性,应当于旧传统女性美德中,汲取更高尚的人生境界。作品必须言之有物,不写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不写哗众取宠的色情暴力,把握真善美原则。

诗人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别》写到: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这也是琦君一生的心路历程,特别是“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失去了故土家园的女儿,用文字构筑了心灵故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之美,为我们带来滋养人生的力量,启发我们在阡陌红尘中,找到自己最心安的生命家园与灵魂归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袁隆平英语作文 写信作文400字 关于汉字的作文 初中生优秀作文 成长的快乐作文 圣诞节英语作文 爬山虎作文 关于考试的作文 借景抒情作文 关于校园的作文 感恩老师作文 初三语文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 欣赏的作文 作文梗概 自信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字 疫情作文素材 小作文怎么写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600字 我的烦恼作文600字初中 写物的作文400字 作文300字三年级 关于春节的作文800字 关于感恩父母的作文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 我的梦想二年级作文 抢椅子游戏作文 我的春节英语作文 美丽的瞬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