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有奖征文」陈 锐:雄关漫道丝路情

2020-11-24 16:10:01
相关推荐

雄关漫道丝路情

作者|陈 锐

丝路雄风

去甘肃,沿河西走廊走一趟,亲身呼吸到丝绸之路的气息,一直是我内心多年的夙愿,驿动的心带着我开始了浮光掠影的急切行走。

进入甘肃,天空由蔚蓝色渐渐变浅,白云成了淡淡的雾偶尔悬浮在山顶,两旁的土山起伏连绵不见尽头,在这高原之上想起了李白的诗歌:“高楼危百尺,手可摘星晨,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天高地阔,金黄无边,遥远的视线里那星星点点的放牧人,有时是羊群有时是骆驼,还有几只黑色的牦牛在悠闲的溜达。生命对环境有不同的理解和适应,在这里你会体会到无比的庄严和凝重。一梦醒来我已一头扎进了丝绸之路……

今天的火车线路仍可遵循往日的丝路古道而行,出西安奔兰州,再出兰州过黄河向西而去,那被风沙雕出的狭长地带,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从中国西安(古长安)为起点,经陕西到甘肃至新疆通中亚,全程七千余公里,在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达一千余公里。

丝绸之路进入新疆,起初只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边沿而行,所以《汉书.西域传》中称它有"南、北二道"。后来,又开辟了从吐鲁番、哈密、吉木萨尔到伊犁河谷,再起巴尔喀什湖沿岸和现在中亚各国的那一条线路,即新北道。到了唐朝,许多新的支线被开辟出来,古道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畅通的局面,东西方和内地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密切。河西走廊是汉到唐的黄金走廊,此路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还伴随着文化与民族的融汇,科技之光因这条通衢而在中亚各国如暗夜闪电照亮四方。谁会想到那悠远的驼铃声不仅仅带来商家的财富,它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历史的发展常因不起眼的原因而最终盛开出璀璨光明的未来之果。商人的钱袋子,竟然编织出一个世界融合的大网络,大事件往往只起于一个小开端。

公元前140年,久被匈奴侵袭困扰的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派遣同样年轻于他的张骞出任使者,两个年轻人从此拉开了改变国运的宏伟大幕。张骞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离开故土十余年的张骞再次回到长安,这位已经霜染双鬓的曾经少年,面向着长安的城头长跪不起,多年的漂泊终于有了报偿,他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旁生出特别的意义,这种意义是历史性的,是全局性的,关乎着一个民族的战略走向,一个叫张骞的人,从此与一条叫丝绸之路的地方和事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史记.大宛列传》说“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出西域誉称为“凿空”,这一说法,形象地说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他使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汉朝同西域的往来此后十分频繁.汉使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的种子带回长安。西域各族从汉朝得到了丝织品和铁器,还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们和西域人民的生活,促进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配合了汉当时的战略安排,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开拓,从此把西域纳入为中国的传统势力范围,更加强了汉民族对外开拓的精神。

一个人的一次远行,竟然把历史和时代,开拓得那么远大,走不走是一种眼界,走了多远是一种精神。今天我们谈论这个叫张骞的人,更应该探究一个问题,我们要问:如果没有这次凿空的壮举,今后的中国人,能不能走得更远?

薪火文明

出兰州过黄河向西而去,那被风雕琢出被高山雪水冲刷出的狭长地带,被史学家称为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是一段金色的路途。兰州往西经武威、金昌、山丹、张掖、酒泉、嘉峪关,往西便是古代的西域三十六国,这些高原上的民族以其强健的体魄和往来如风的马队频频冲击着这条黄金线,谁占领了这条走廊谁就获取了控制中原的不竭财源。金戈铁马与驼铃声声就成了长达几个世纪黄土地上最响亮的旋律。被风沙掩埋的历史从来不会寂寞,寂寞的是大漠中已没有了当年的喧嚣和厮杀。

丝绸之路,你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想中,今天我终于如此真切地来到你的近旁。我寻着千年的足迹和辉煌,试图拨开漫漫黄沙,尘封已久的你将怎样面对我惊诧的目光?

丝绸之路让来自东西方及中亚各地的物产、生产技艺汇集融合并流通。中国输出了丝绸、瓷器和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也传向了西方;造酒、上釉玻璃等制造技术以及最早的葡萄藤则来源于西方,中亚输出了乳香及马、胡桃和桃子等。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的通道而且成为知识、宗教及文化传播的大道,佛教和伊斯兰教也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社会和艺术的影响最深远。如今沿着丝绸之路还可以看到众多的古代佛寺、佛洞、壁画和虔诚的信徒所修筑的庙宇,敦煌就是最闪亮的人文光芒。

千年以来,丝绸之路的神秘就在于——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条道路。央视《大唐西游记》这样描述道:“公元7世纪,中古世界的王者大唐帝国刚刚建立,玄奘离开都城长安,踏上了丝绸之路。这是一条连接着东方和西方的道路,充满诡异和杀气。铺满冰崖的雪山和火一般炎热的沙漠,是这条道路的天然屏障。突厥军队在前方拦截,劫掠者尾随前行,而玄奘却孤身一人,踏上了未知的旅程……长达两年的徒步旅行,一万两千公里的行程,穿越一百零八个国家。在一千三百年前,玄奘用脚步丈量了丝绸之路。玄奘的旅程见闻叫做《大唐西域记》。这本书与《亚历山大传奇》和《马可波罗游记》齐名,珍藏着丝绸之路一千五百年的荣耀。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丝绸之路,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想中,今天我站在这里,我仍能听到千年之前传来的、那即将离开长安、撕破黎明宁静的第一声清脆的驼铃……

丝绸之路啊,我对你一点也不陌生!我胸中的这把火,在1300年前就由那位孤独前行的玄奘点燃,它穿越了千年的时空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正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薪火相传,我们才步履从容铿锵有力。

是谁,在黑暗中举起最亮的光芒,用探索的意志引导我们前行,让文明拥有了穿透一切的力量?

关山重重

如今在这条古道上,仍随处可见令人神往的古城、古烽燧和古驿站,它们沉默地屹立在沙漠之中或古河道旁,让人崇敬和猜想,也向人们诉说着昔日“商胡客贩,日奔塞下”的盛况。在一个午后,在一派阴霾中我们怀着极亢奋的心情接近了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

嘉峪关,雄峙于祁连雪峰与嘉峪黑山之间的岩岗上,地势险峻,气势雄伟,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雄关”。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万里长城著名的关城之一,也是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雄关。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

关城距市区四公里。关城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城壕组成;内城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墙高11米,耸立在城台上的三层三檐式柔远楼、光化楼、嘉峪关楼高达17米。关城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十余座。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关帝庙、牌楼、戏台等。出关西行百余米有一碑刻,上书“天下雄关”,和东隔万里之遥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互争雄姿。山海关是万里长城威武挺拔的龙首,而嘉峪关是万里长城雄健有力的苍龙摆尾。

西北的古代建筑大多沧桑,气候又使得文物在历史的岁月中备受风雨剥蚀,但嘉峪关是个极大的例外,除了年月并不遥远的原因,大概也与这里的人气和环境的幽雅有关。在极大的水面的掩映中,在成排的各种树木的簇拥下,巍巍的城楼和蜿蜒的墙体在起伏的丘陵上因势而建,显露着葱茏雄伟的气概。尽管岁月沧桑,但英雄之气依然穿过历史的烟尘将往日的辉煌展示在后人眼前。如果不是山体和城防的土黄色,你想不到自己是身处大漠。瓮城中的墙上早已伤痕斑驳,那是游人用石块敲击的结果,据说石头的敲打会发出像燕叫般的声音,这源于一个凄美的传说,古人出征后,将军和士兵的妻子或女儿以石击墙,在类似于燕子的啾啾声中寄托对亲人的祝愿和怀念。自古征战几人能回?秦时明月汉时关,哪一座关山城隘不是用尸骨堆砌而成?“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

身在嘉峪关,抬头北望关山重重,远山大漠尽收眼底,遥想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塞外胡骑滚滚而来,多少人多少事多少悲歌多少离愁,早已淹没在大漠的风沙之中。英雄成就着历史,后人制造了传说。当我们离开时又一批游客在用不同的理解和说法阐释着这段历史。

位于嘉峪关市东北方十五公里处,我们来到一片戈壁。远远地看到几间小屋孤零零的站在青黑色的沙堆里一任风吹雨打。那就是公元三世纪至五世纪我国魏晋时期的墓葬群。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并参观了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墓的地宫。

从一间方方的小屋里就下到了通向地宫的甬道。甬道长约十余米,用砖砌成,进了券门就是第一道墓室,墓室是空的,第二道墓室也是空的,那是停放棺椁的主墓室。第一墓室呈方型,第二墓室呈长方型,相同的是墓顶是穹隆的,象征着天圆地方。在手电光下我们看到墓壁和墓顶全是清晰的壁画,内容涉及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一幕幕影象,墓主人的身世不晓,但可知生前钟鸣鼎食之家的豪华气派。在发掘前此墓已被盗空。在古代的大墓中,一般安葬好之后就用巨石将墓门封死再回填甬道,盗墓者因看不到下面的情况从甬道和墓门打进去是几乎不可能的,而盗者能将盗洞准确的打入券门和墓墙之间那只有几十公分的最脆弱的地方,可见他对墓的熟悉程度,大约这是“内盗”所为。盗墓——无论对于当初的显赫者还是我们的文明之光,无疑是很大的破坏。此地处于大漠,气候干燥,使得墓中壁画保存完好,此又为不幸中的大幸。

秦汉以来中国的墓葬建造有着严格的等级和规格。此墓主人的生前应该有身份,应有一些地表上建筑的,这里却都没有,此为一奇。古人建墓极其讲究风水,此处满目苍凉,大墓却如此之多,此为二奇,时世变迁、沧海桑田,墓葬如此之多却没有陵园和记述,此为三奇。墓中壁画情节明了感性直观,但有十余块砖上的五个圆圈用了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至今无人解读实在费解。魏晋之际的社会风气应脱胎于汉,因此墓中以砖砌墓和一墓多室的风格犹在,但墓室并不开阔,显然不能存放下巨大的棺椁,这与汉代讲求厚葬的习俗又有不同。

中国太大,各种不同的文化随地域的分布会有所融合和折中,因此呈现不同的风格,构成灿烂的文明之光。民族间的交汇和融合又带来了文化的兴盛,加速了文明的进程。正是历史留给我们过多的不解和猜测,才使得后来者对各种文明现象兴趣盎然充满好奇。

河西地区在先秦时期就有游牧民族生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一度战争不断,一些民族迁移到河西地区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生。魏晋墓中的大量画像砖所反映的生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内容有农桑、畜牧、林园、酿造、狩猎等。死,在古人看来往往是活的延伸,因此墓葬往往折射着活人的意志和情趣。

今天站在这里、无论观光还是怀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诸多的生存压力。我们脚下的古人在临终前面对的这里,谁敢说那时节不是一片湖光山色的美好景色?如果不是这样,那墓中的壁画又怎会反映出大量的农桑、畜牧、林园、酿造和狩猎等生活美景?如果不是,怎会有如此之多的先人把自己安息于此?嘉峪关,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咽喉要道。经济利益让多个国家连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嘉峪关及河西走廊,又因为人类的需求,成为经济文化的无形运河。经济活了血脉就通,利益之下,手与手的相握、人与人的对话、物与物的贸易带来文化上的水乳交融,什么深沟浅壑、森严壁垒,可都是虚设。说到这里,想想那个叫特什么普的老外,他可真是个“老外!”

唐玄奘西去印度求取真经;马可波罗远离故土到达古老的中国寻找东方文明……自古多少商客、旅行者、冒险家在悠悠古道上艰苦跋涉,他们的足迹尽管远去,但"叮叮当当"的驼铃声还回荡在历史的猎猎风尘中……

历史已更换了多少朝代,物是人非,雄关依旧,正是这种通活之气,让中华山河始终壮美。

回望雄关

如果说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观,方言是一个地方的内涵,那么美食就是一个地方的情感与灵魂。无论你走多远,你不能忘记它。无论你从哪来,你会爱上它、记得它。

说到西北的美食总是有两样最具代表,一曰羊,再就是面。而西北的这两样美食,都说最有代表性的就数甘肃的兰州,其实,来到了嘉峪关,这里的烤羊和面食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逊色,甚至更有特色,正因此,这昔日的苦寒之地贫脊之土早已成了塞北江南、鱼米之乡。

臊子面是西北的传统面食。据说是由唐朝的“长寿面”演化而来,成为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它节日的待客佳品,含“福寿延年”之意。臊子面做工考究:先用猪肉、黄花、木耳、鸡蛋、豆腐、蒜苗及各种调料做成臊子;再用碱水和面,反复搓揉,然后成厚薄均匀的面皮,用菜刀切细在锅内煮熟。食用时先捞面条再舀臊子,汤多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甘肃十大怪,面条象裤带”讲的是拉面的一种,在这里被称为大宽,细一点的叫宽。而在细面中是这样分类:大细,二细,细,毛细,这就一样比一样细起来,到了毛细就成了艺术品,端在手里竟不舍得吃。

油炒粉,油炒粉为用卤猪油炒制的凉粉。凉粉为夏令应时佳品,可以充饥解渴去燥消暑。在冬春之际,油炒粉热气腾腾则更合时宜。凉粉为四时皆宜的美味食品,昔日兰州上沟朱家庙的油炒粉风味最美。先在平底铁锅内烧开卤猪油,再把切成麻将牌大的方块粉分次放入锅内,加糖色、葱花、精盐,不断翻炒,直至金黄烫热,即可盛碗备食。依各人口味,调以辣椒油、麻酱、陈醋、蒜汁、精盐,即可食用。

张掖的腊羊肉有其独到加工之处,而嘉峪关的烤肉更是一绝,在烤炉边上放有一个小桶,里面也是被烤的沸腾的热油,厨师先将羊肉在路上烤到表面稍稍变色,然后就马上将肉串放入热油桶中涮两下,感觉就像在油炸,之后再将肉串放回炉上飞快的在炭火上滚动着,最后撒上孜然、辣椒等调味料。肉味尚在空气中飘香,人早就被馋翻在地。祁连山的雪水融化、滋润着这里丰美的水草,春节后出生的小羊,肉质鲜嫩多汁,无膻味,肉层厚实紧凑,高蛋白、低脂肪、瘦肉率高,肌间脂肪分布均匀。经师傅娴熟的手法加工,外酥里嫩的烤全羊让我至今想念。

任何一个地区都会有先天的不足,正确认识不足又可以弥补不足最终形成优势。江南多产米,人们自然在米上做出花样,塞北多出面于是在吃面方面花团锦簇多种,又因塞北风大气寒,面食多油,辅以肉质就成为特色。劳动的本原是为了生存,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体验了创造的愉快,于是就形成了美食。

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一个爱美的民族,这种美不仅仅体现为追求外表,更讲求精神的享受,在一个“民以食为天”的民族里,吃,所凝结着的美,恐怕是最实际最表里如一的人生享受了……吃,真是一篇大文章!

甘肃地界狭长,河西走廊,山川异样,物产丰富,这里也是大西北的聚宝盆。

甘肃地处高原,日照丰富,全年降雨量平均才300多毫米,还不到我们这里某一天的降雨量,这种气候不利于植物生长却极有利于瓜果的成熟,有利于糖分的沉淀提纯和积累,因此这里的瓜果分外甜美。

在嘉峪关常见的有哈密瓜、西瓜、籽瓜、白色的玉兰瓜,另与玉兰瓜相近的黄皮瓜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黄河蜜。听了这个名字就知产于何地禀性如何了。本地还有一种嫁接的水果,看起来是苹果吃起来是梨,叫苹果梨。那种被称为黄河杏的是本地人的骄傲:大如鲜桃,肉多味正绝无一点涩感。

以上水果有的在我们家乡可以买到,但我们买到的仅是一个名称,已不是原滋原味的地道了。来高原一定要吃高原的水果,在这里吃水果的顺序应该是先吃西瓜再吃哈密瓜、再吃玉兰瓜,黄河蜜应放在最后吃,因为它最甜,先吃它再吃其它的瓜再无滋味。

来高原吃水果不仅仅是满足口感,更是调节身体机能,这里缺水干燥、沙漠中体能消耗很大,在高原沙漠长时间旅行如不及时补充水分是很危险的,多吃水果才能保证平安和旅途愉快。这里的人这样描绘本地气候“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水果是这里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特色。

回望来时路,一曲《梦回嘉峪关》,又让我回望来时路,心里有无尽的感慨和留恋,关于嘉峪关的古往今来,关于嘉峪关的雄浑和温柔、阳刚与柔媚、旷野和绿洲的完美融合,在我的心中都翻腾成歌。

马蹄踏响了远古的寂寞

琵琶弹拨着思念的泪滴

风沙漫漫遮盖了苍茫天地

西出阳关谁等待你的消息

冷月洒落下如雪的悲戚

篝火映照着飘飞的旌旗

大漠孤烟把谁的渴望升起

长河落日像谁的一声叹息

多少梦想化成了飞扬的沙粒

多少爱恨凝成了历史的残壁

生死别离已随鼓角铮鸣远去

回荡英雄豪气

多少故事长在沙漠的腹地

多少期待还像胡杨一样挺立

日月星辰缀满曾经的梦呓

梦中雄浑壮丽

作者简介

陈锐,男。安徽省固镇县文化广电旅游新闻出版局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全国正式报刊发表各类作品80万字,散文诗歌散见于《人民文学》增刊、《文明》、《安徽文学》、《北方作家》、《安徽日报》、《青年导报》、《北京晚报》、《江苏法制》、《温州都市报》、《温州日报》等。

信息来源:嘉峪关作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刷新自我作文600字初中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作文600字 英语四级作文万能套用模板 龟兔赛跑新编400字作文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300字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300字 三年级暑假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300字 我的乐园作文200字 袁隆平作文600字 保护环境作文400字 妈妈的爱作文600字 我的理想作文800字 可爱的小白兔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大全 关于困难的作文 关于收获的作文 牡丹花的作文 关于文明的作文 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踏青作文 怎样写作文 声音作文 作文素材大全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200字作文 假如我是一棵树作文 歌声嘹亮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