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英雄日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2020-11-24 16:10:01
相关推荐

文|鲍君恩 南戈

“今天买东西的时候,阿姨多找了我两毛钱,当我低下头看到了胸前飘荡的红领巾时,我又把钱退了回去,之后低头看看,发觉红领巾更鲜艳了……”

生于 1970-80 年代的中国人,多半会在小学生时代的日记本中留下这样的文字。学生日记=好人好事,是不少语文教师至今仍在坚持的教学信条。雷锋每次做完好事被问及姓名时,以“我是解放军”作答,而整整一代中国人在日记里把老太太扶过马路后,都会回答“我是红领巾”。

据《1966-1976 中国百姓生活实录》,文革期间中国人对日记的认识就是“雷锋日记”,初三到高二的学生有 70%记日记,知青一代的日记基本都是模仿雷锋。

雷锋更影响了其他英雄,后来的张海迪、赖宁、孔繁森等著名典型,都留下厚厚的日记本供后来者学习,时至今日,“乡村女教师日记”、“消防战士日记”、“基层干部日记”仍让主旋律媒体乐此不疲。

▍北京雷锋小学每周都会诞生一篇“雷锋日记”,据称已坚持了 40 多年

树榜样、推典型,是来自苏联的宣传法宝,苏联人的成功经验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例如堵枪眼的黄继光最早就被称为“中国的马特洛索夫”,但是,英模人物喜欢写日记这件事,却不是苏联人传过来的经验。

前苏联树立过多种类型的著名典型,如告发父亲的少先队员帕夫利克、第一个堵抢眼的马特洛索夫,劳动模范斯达汉诺夫、英勇牺牲的女英雄卓娅等,但这些人没有一个留下写满记录其政治成长历程的日记。

▍卓娅虽有日记,但多为读书学习笔记,与中国的英模日记完全不同

苏联宣传英模的主要手段是新闻宣传报道、小说、叙事诗等传统体裁。英模不写日记,自然苏联少年儿童也不会在日记里挖空心思做好事,它或许会导致苏联少年儿童做了好事后,不能及时让老师知道。

为什么中国英雄喜欢写日记?

日记标准看雷锋

中国的英模人物并非个个都写日记。中共早期的英模典型,很少留下日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军队英雄均无日记传世。完整出版日记的只有 1954 年牺牲的抗洪英雄严中良,虽有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作序,但影响不大,严也没有成为全国熟知的英雄人物。

不过,日记作为舆论宣传中常常用到的手段,其实从 1949 年就开始了,1950 年代的《人民日报》经常会刊载各类日记。只是这些日记作者多非英模人物,也很少带有作者个人思想观念改造的色彩。

此阶段的日记,要么像《沙漠考察队员日记》、《亚非会议日记》,只是一种通讯文体,要么就像《书记员的烦恼》、《公社党委书记日记》、《明明日记》一样,主要用于反映行业问题、工作作风和教育方式。

即便是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致也只是像电影《护士日记》那样,以讲述新社会平凡人的新人、新事的方式展开,与那种时时处处自我教育的日记相去甚远。

一切始自雷锋的横空出世。

雷锋最初成名,靠的并不是做好事,而是学习毛主席著作。

——1959 年庐山会议后,林副统帅取代彭德怀成为国防部长,1960 年 12 月,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并以“决议”形式发到全军。

▍《雷锋日记》:“……敬爱的毛主席呀!毛主席,我天天想,月月盼,总想见到您。您老人家的像(相)片我每天要看好几次,您老慈祥的面孔,我在梦中经常见到……”

刚刚入伍的雷锋因积极学习毛主席著作暂露头角,但在众多学习毛著的先进个人中,雷锋的表现并不突出。同在沈阳军区的积极分子廖初江,才是当时“学习毛主席著作第一人”。廖不但通读了毛选,部分章节还能倒背如流,他读了 150 多本与毛思想相关的书籍,写下心得笔记 53 万多字,还在 20 多种报刊选发表学习体会 40 多篇。

与廖初江相比,雷锋打着电筒读毛选的事迹显然还有相当差距,所以,雷锋当时只能在宣传干部的陪同下,登门拜访湖南老乡廖初江交流经验。当时,两人开始都用日记记录学毛心得,雷锋在日记中以粉丝的心情记录了这次见面:“他(廖初江)给我签了字,同时,张助理员还给我们拍了一张照片。”

▍此时廖初江在毛著研究的圈内地位极高,雷锋也需向其讨教

不过,当时学毛主席著作的热潮仅限于解放军。1962 年初“七千人大会”后,伟大领袖的声望大受影响,非正式退居二线,这一年,毛甚至罕见地没有一次题词(见大象往期文章《字在人在——题词的政治学》)。

1962 年 8 月 15 日,雷锋不幸因公牺牲,这一意外对全民学毛选运动的贡献不可估量——光靠学领袖著作而无突出事迹,树为英模难以令人信服,当然也不利于推广学习毛著,而因公牺牲成为英模,自然在全国学英模时可借势推广学毛选热潮。

1963 年 2 月,毛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要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邓小平、陈云等一并题词,雷锋日记这时被及时挖掘,借助官方大力宣传学雷锋,学毛选运动开始走出军营。

文革爆发,迎来全民学毛选的热潮。如何学习主席的思想,林副统帅早已给出方法:“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光背语录不行,关键是怎样用主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一举一动,每天对照最高指示自我审查。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雷锋日记是现成的榜样,它为广大中国人民提供了一套从内容到文本的标准格式。

▍同时期还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在牺牲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赞扬,《王杰日记》被印成字帖大量发行

雷锋式日记,与延安时期形成的检讨文化同属思想改造利器,效果甚至更好——检讨多为一次性,即便是无数次返工才过关,也无法像日记一样让你日日自我对照检查。

苏联时代缺少自我剖析灵魂的政治文化,没有发展出这种用检讨,日记改造人心的政治艺术,苏联无论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不太善于写检讨,英雄们也懒得写日记。

这或许与斯大林率真、直接的性格有关,他很难对检讨、日记这种繁琐的人心改造艺术感兴趣,斯大林是个注重效率的人,不老实或不听话的人,无论政治局委员还是老百姓,直接肉体消灭或扔进古拉格。

▍古拉格日常

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差别。苏联与西方一样,灵魂的剖白和忏悔只在面对神父的特定场合,从不公开,并且说出来就完,不需要当众表态、表决心。至于日记,始终被看作个人私密。

苏德战争时期,为防止泄密,苏联参战官兵一度禁止写日记,而解放军的日记一开始就与隐私绝缘——日记是部队识字教育的手段之一,红军时期就有七人共用一个日记本的动人故事,到了八路军时期,已形成了营长检查连排长日记、团长检查营长日记的制度。

精神源头曾国藩

自我检讨、剖析灵魂的日记,其实并非中共发明,晚清时已是知识阶层的共同习惯。

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就是“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典型,他在日记中天天对照义理自我检讨,任何一个小念头都会严厉自责——对同僚的小妾言语有些轻薄,会谴责自己“真禽兽也”;梦见别人发财“甚觉艳羡”,醒来便痛骂“何以卑鄙若此”。

▍清末理学名臣

中国早在西汉就有写日记的记录,宋、元、明三朝也有大量日记流传,但内容大都是读书笔记、游记,曾国藩式的对个人生活细节的检讨,道光朝之前极少,之后却极为流行。著名的晚清四大日记,均带有自我检讨意味。

检讨日记是程朱理学复兴的产物。清朝虽把理学树为官方意识形态,但自康熙兴文字狱,知识阶层却因不敢谈论时事,只能转向偏重考据训诂、政治风险较小的汉学,形成了乾嘉学派。只在湖南、河南、汉中、安徽等少数地方,程朱理学才有市场。

清朝晚期的社会动荡为理学带来转机——内有太平天国、捻军,外有列强压力,从儒家正统的“德治教化”观点出发,很容易把这一危机归结于社会道德沦丧,唐鉴、倭仁等理学家由此被重用。

▍描绘清军与太平天国军大战的剿灭粤匪图

理学家原本都有迂腐、空谈的坏名声,但弹压太平天国崛起的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均出自湖南,理学背景深厚,一举扭转了朝廷对理学家的偏见。尤其曾国藩因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

理学家强调“内省”、“修身”,对曾国藩影响极大的理学名臣倭仁,每日一言一行,坐作饮食,皆有札记,心中的欲望,行为上的不检点,全都记入日记。执掌翰林院后,倭仁不但要求所有翰林必须记日记,还要定时聚会、交流日记,直接影响了士林风气。

咸同时代理学昌盛,日记修身法也成为中国南方各书院普遍的教学手段。如执掌龙门书院的理学大家刘熙载,就各准备行事日记、读书日记各一册,要求弟子每日记载,并亲自批阅。

▍左为读书日记,右为行事日记。行事日记又分晨起、午前、午后、灯下四个时段记录

清朝覆亡后,理学与检讨式日记并未消亡,它依然深刻地影响了民国时代的知识阶层,尤其是国、共两党各取所需地继承了其精神衣钵。

国共两党领袖蒋、毛都崇拜曾国藩,前者效法得更加彻底,从 28 岁至临终一直坚持日记,对自己好色易怒等毛病从不避讳。论日记的坦诚,蒋介石或许还要超过曾国藩,曾国藩在日记中偶尔称赞自己,蒋介石则只给自己记过。

蒋介石模仿理学家的修身之道,会在日记中详细记录动“邪念”的次数,嫖妓后还会在日记中悲愤呼号:“介石!介石!汝何不知迁改,而又自取辱耶!” 当时在日记中为自己堕落呼号的名人很多,喝了洋墨水的胡适也是其中之一。

蒋介石自律之严,甚至连茶叶都戒,常年只喝白开水。其发起的新生活运动,把中国社会问题归结于民德低下,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口号,败走台湾后,又在 1967 年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提倡“修明伦理,发扬道德应从辅导国民的生活做起”,怎么看都是理学家的社会实验。

▍蒋介石自律极严,不喝酒,不抽烟,甚至连茶都不喝,开会时别人桌上都是茶杯,唯独他用玻璃杯

当然,理学家的日记记的虽是私心杂念,却并无隐私性质,如曾国藩就经常把日记给朋友传阅,朋友还会加上批语。蒋介石则是与儿子互看日记,互相监督。

但是,理学家们并不是什么都往日记里写。曾国藩与同僚之间的机谋权斗,手下人劝其上位谋反,这类事情在其日记中无任何记录。蒋介石也明确表示,“有些事是不能记的”,例如 1927 年的“四一二事变”,日记中就没有留下一个字。

与理学造就的检讨式日记相比,西方的个人日记从未上升成为自我修炼的工具,始终带有强烈的隐私性质,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日记大都在其死后才被发现、出版,生前绝不示人,更不会互相传阅。

领导干部也要写日记

早期中共领袖其实亦多为深受理学传统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何在革命后却普遍没有养成用日记修身的习惯?

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不需要。

与当时所有政党都不同,中共是一个由信奉马列主义、愿意为之献身的理想主义者组成的共同体,它有一套极为严格组织纪律——列宁缔造的组织纪律系统,形成于严酷的战时,对个人的要求和约束力,有时甚至比军队还要严格。

▍蒋介石对共产党的组织纪律非常羡慕,他曾在黄埔军校训话中夸赞布尔什维克:“俄国共产党重在纪律,组织又严密,他的党员服从党的命令,遵守党的纪律,丝毫不能自由。”

另外,中共长期实行军事化的公有制,一切生活用度皆由组织分配,党员无论地位高低,几乎没有私人财产,尤其是物资极为匮乏的时代。大家的日常生活无限趋近标准和一致。

严格的组织纪律加上军事化的公有制,极大地压缩了共同体成员在私人生活上还有其他选择的可能,它会自动形成一种强制性的清教徒文化,这使得曾国藩们修身、内省的自律功夫显得迂腐而可笑。

▍1942 年以后,中共供给制真正制度化,如陕甘宁边区发布了每人每月菜金实物定量标准。(来源:杨奎松《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新中国建立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不过,中共领导人虽无用日记修身的习惯,其意识形态也一贯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独树一帜的检讨文化和英模日记,明显带有理学痕迹。

建立在高度强制性纪律上的清教徒文化,推向全社会时试图要求普通人也像共产主义战士一样生活、战斗,但又不能用党和军队的纪律来严格约束惩罚,只能让全民都像曾国藩一样,时时反省、自我检讨,向国家树立的标准看齐。

于是,自雷锋之后,当中国社会需要提倡什么,就会适时出现什么样英雄,并且这个英雄一定是喜欢写日记的。

雷锋是最好的英雄。

学毛著时,雷锋是榜样,阶级斗争时,雷锋是榜样,不讲阶级斗争讲乐于助人时,雷锋是榜样,提倡节俭时,雷锋有打了补丁的袜子,年轻人也要穿着时尚时,雷锋有皮夹克,年轻人可以适当超前消费时,雷锋还有块瑞士产的英纳格手表——除了面目模糊缺乏个性,套用今天流行的 IP(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财产),雷锋是拥有无穷生命力的超级大 IP。

▍微电影《雷锋侠》讲述了一名清洁工在雷锋精神感召下,打扮成一个着旧军装、戴墨镜、披红斗篷形象的超级英雄

雷锋精神的与时俱进,背后是中国社会悄然的巨大变化:中国从极端贫困的计划体制国家,变成一个中等水平的半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高官还是普通百姓,个人生活方式都有了极大的可选择性空间。

官方媒体报道中,今天还写雷锋式日记的英模人物已经很少见到,而且新时代的雷锋虽然转战微博,日记的读者不再是指导员而是网民,但数千万的粉丝往往只能收到个位数的评论。

▍“雷锋传人”郭明义的微博

体制松绑,使得成为好官或好百姓,越来越多只能依赖个人道德自觉,于是,有了“精神文明建设”、“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说它们是西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物,不如说是理学传统的遗产。

在雷锋日记逐渐隐退时,展现修身、内省的自律功夫的日记在官方媒体中悄然多了起来,作者当然是领导干部,效法对象也是曾国藩而不是雷锋,从讨论文章看,曾国藩已成为党政官员自我道德约束的典范。倭仁当年在翰林院倡导写自省日记的经验正在重新发扬光大——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建立将官员的工作日记纳入考评的制度。

《人民日报》2015 年 11 月 26 日刊载了题为《严以修身,可从日志始》的评论文章,对这种制度化的“吾日三省吾身”大加赞赏,并特别强调学习曾国藩自我修炼的功夫,但没提到雷锋。

现在,开始轮到领导干部写日记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渴望时光倒流作文 六年级上册作文第4单元 中学生获奖作文 含羞草300字作文 我喜欢端午节作文 观察小猫作文300字 和爸爸下象棋的作文 极地海洋世界作文 优秀作文语段 以新为题目的作文 最美妙的声音作文 难忘那件事作文 我爱中华的作文 小学二年级我的朋友作文 永远的什么作文 南京博物馆一日游作文 英雄不容诋毁800字作文 四年级关于校园的作文 我的姐姐作文400字 想象作文500字五年级 一件成长的事作文 我的快乐500字作文 队列比赛作文200字 免费作文 关于方言的作文 以慢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初中作文我的同学 我的家乡.作文 环境保护英语作文大学 我爱秋天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