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你真的适合学编导吗?从面试来看编导类专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2020-11-24 20:10:01
相关推荐

对于目前尚在学校的高中生而言,很多同学还不清楚学习编导类专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算已经接触过某些培训,仍然对这个专业缺乏正确的认知。一方面,很多培训机构为了宣传和招生会刻意夸大学习编导类专业的好处,造成很多同学对专业的误解;另一方面,大部分培训班老师在刚开始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会被培训机构老板要求“引起孩子的兴趣”,避免严肃、枯燥的课题,也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对专业学习良好的认知。即便是课程进行到后面,很多培训老师也只是一味的传授“考试技巧”,过分注重对考试的应对,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和指引,这也是与我们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方式所矛盾的。从近些年的考试和招生情况来看,其实很多已经参加完专业考试的同学,同样对上述问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思考,甚至受到“污染”从而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先举两个例子。

2003年,上海考区有一组考生在做集体小品时抽了一个考题,《音像店》。他们的构思是这样的:一家音像店里来了一个男青年甲,问老板是否有某张CD,老板说有,只剩最后一张了。男青年甲很高兴,正掏钱要买,这时进来男青年乙,也想买同一张CD,还说找了很多家店才找到这张碟。于是两人争执起来,以至于不断报出高价,把这张CD的价格炒到200块钱。正不可开交时,又来了一个中年女人带了个年轻女孩,也想买这张CD。男青年甲、乙当然没理她。中年女人很失望,而年轻女孩在一旁哭了起来。一问之下,才知她是盲人,喜欢音乐,渴望这张CD已久,现在买不到,很伤心。男青年甲、乙马上高风亮节起来,双双表示要买下CD来送给女孩,甚至为此而再度争执起来。最后,老板深受感动,决定免费送给盲女。母女二人感激涕零而去,皆大欢喜收场。

先说这个创意。有问题吗?主题突出,积极向上,还有戏剧冲突,有起承转合,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必须要说,这是一种最不可取的构思。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直奔主题,人物的变化太突兀、不可信。在现实生活中,助人为乐甚至慷慨解囊并不鲜见,本身在合理性上并没什么问题。但是,人的变化是要有过程的,是要有合理的心理动机和心理契机的。从竞价购买到主动放弃,必然要经历一个思虑、犹豫、权衡的心理过程,而且这个心理过程应当是可以用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但在这个集体小品中,我们见不到这个过程,只见到编导者为完成高尚主题而不惜放弃对人物心理的细致表现,生拉硬拽,图解主题。

但这还不是我要说的重点。以上问题是一个意识问题,同时更是一个技术问题。考生不太会组织舞台行动,这很正常,毕竟这是需要通过专业学习才能很好地掌握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此后发生的一件戏剧性的事情:

在上海考区的考试结束一个月之后,我们又去了重庆考区。在重庆,又有一组考生抽到了《音像店》这个集体考题。重庆这组考生的构思,竟然跟上海那组考生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男青年乙变成了女青年。惊人的相似!

另一个例子是这样的:2002年,我们在上海考区碰到一位男生——应届生,来自安徽某中等城市,长得很成熟,个子高高的,留着未加修饰的胡子。这名男生得过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一个重要奖项,似乎还是全国一等奖。但是,他在复试时写的叙事散文并不突出,但勉强过了关,进入了三试。口试时,我们问了他一些问题,他的回答让我们感觉到他的思维方式比较传统保守,思路狭窄。这时,我们一位老师问他:你谈过恋爱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这也正常。一般而言,中学是禁止谈恋爱的,而且学生本身升学压力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没谈过恋爱。——老师又问他:喜欢过别人吗?他回答:没有。我们愣了一下,这位老师说:不一定要表达出来,暗中喜欢也没有吗?他还是回答:没有。

经过我们反复细致地盘问,这位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一口咬定:他至今还从未对任何异性或同性产生过任何超越一般友谊的感情。

口试结束后我们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致不同意让他通过专业考试。原因正如那位老师开玩笑所说的:这孩子要么是生理有问题(不能性成熟),要么是心理有问题(冷血),要么是品质有问题(撒谎)。总之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适合学艺术,就别耽误他的前途了。

看完这两个例子,不知道大家做何感想。我们的老师在招生中注重的并不是所谓的“学习好”“品学兼优”,那些思维创造的权力被“专家”“权威”垄断,没有批判精神,缺乏自己的立场与坚持观点的勇气的学生,是很难真正进入这个专业领域的。

艺术家不必一定是道德标兵,但必须是一个拥有丰富情感的人。艺术类专业入学考试的目的,是要通过某些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从事艺术创作的潜质。所以,它不能通过,或者说不能只是通过标准化考题来考察学生,否则,它会使考生流于平庸、虚假。

中戏的影视编导专业的考试,会分为三试来进行。当年的考试,初试是叙事散文写作,复试是影视作品分析,三试是面试(视听段落解读、集体小品、编讲故事、综合面试)。2019年的考试,初试是面试(回答关于电影的问题),复试是命题编写故事,三试是面试(命题集体小品、视听段落解读、综合面试)。虽然进行了调整,但实际考察的内容和方向没有发生变化。很多同学困惑于每一试的分数的问题,这个我之前也跟不少同学讲过,其实并不需要大家关注这个问题,每一试都尽可能完成到最好,只要能顺利通过,老师打的分数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最后是否能拿到专业合格证还取决于最终的面试,并且综合面试中和老师的交流显得尤为关键。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往往会采取以下方式:初试、复试时,给考生打分一般不会很高,比如说,如果初试的通过标准是70分,那么我们给绝大多数考生打的分数都是70分,少数表现突出的考生可以打到71或72分,只有极少数考生可以打到75分左右,几乎不可能给出80分。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加三试的权重,给三试时打分留出余地,以便于最终根据总分进行排名。所以,三试时的分数差距会比初试、复试大很多。

如果老师们一致认为某个考生能力出众、素质超群,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口试;如果认为某个考生有明显的缺陷,已无继续了解的必要,同样也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口试。一般而言,如果老师们跟某个考生交谈的时间比较长,那就极有可能是因为老师们对他有点拿不准,所以需要更多问题,进行细致的考察。

影视编导专业口试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范围。只要是有助于加深对考生了解问题,在口试中都可以提,也可能提。

比如说,考官有可能会问:“你今天为什么穿这双红色的运动鞋?”——这可能是在了解你的审美倾向和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这是学习影视编导必备的能力。

另外考官也有可能会问:“你最近一次向父母道歉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这可能是在了解你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你的品质性格,这也是学习影视编导必备的能力。

另外考官也可能会问:“你说说你对我的印象,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你觉得在座的老师中,哪位老师的性格比较温和?哪位老师的性格比较急躁?”——这可能是在了解你的观察能力,这也同样是学习影视编导必备的能力。

之前我们小五班招生的时候,我会对每一个来报名的同学进行审核,审核的方式除去要他们提供原创文章和书单、片单,还会和他们聊一聊其他问题,其实这也是在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一个了解和判断,以确认这位同学是否真的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基本素质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水平。

老师们经常问的一些问题,可以归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考生的兴趣爱好。

你必须是真正热爱艺术创造,愿意为它付出一切甚至于不再计较名利,甘于平凡和寂寞,你才有可能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并最终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动机不纯,心态不正,这种考生,是不适合学习艺术的。所以,在口试中,老师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是真的喜欢艺术吗?你学习艺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潜藏在你平时的兴趣爱好中。比如说,你想考影视编导专业,但是,你长到这么大,连一本像样的长篇小说都没读过,平时也不爱看电影,那么你凭什么证明你对影视编导这种专业有真正的兴趣呢?

第二方面对考生的阅读情况的考察。

作为考生,你必须曾经阅读过一些语文课本以外的文学作品,至少十部以上。……你要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更重要的还是对于你曾经读过的作品理解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或者说深度)上。有的考生,读了一大堆文学作品,但谈到哪部作品时都是语焉不详,离题万里,甚至是彻底误解作品;或者只会谈主题思想而没有具体的个人感受。这样读书,读得再多也等于没读。而有的考生,阅读量不大,但理解得很好,感受也很细致具体,甚至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即使量少也可以原谅。

有的考生可能会问,老师们希望考生读什么作品?其实这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范围。如果非要说出一个标准,那就是好作品,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有助于提高读者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能力的作用。哪些书不属于这些范围呢?无聊的书,品味低下的书,应景之作,迎合之作。

很多考生的阅读是为了赶时髦,沉不下心去看一些真正有分量、有长久艺术价值的作品。比方说,很多考生只读过郭敬明的作品。郭敬明的小说,不属本文讨论范围,笔者在这里不予置评。也不是说考生就不能读他的作品,毕竟不反动、不下流,算不上精神毒品。但是,如果只读他的作品,甚至于认为他的作品才是好小说,那视野就未免过于狭窄了,说一句“坐井观天”也不为过。

第三方面是对考生性格和价值观的考察。

举两个具体的例子:2002年,在上海考区的考场上,一个湖南籍的女生在做集体小品时,突然独自跳出剧情,走到我们面前评论起正在进行的表演的构思,导致其他考生不知该如何反应,手足无措。我们马上让这个女生先靠边等待。等集体小品做完之后,我们问这个女生为什么这么做,她回答说,她觉得这样表演比较特别,有新鲜感,能引起老师的注意。我们问她,事先你们商量剧情时有这个构思吗?她说没有,是自己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听完她的回答之后,我们马上决定不要这名考生。理由很简单:她为了突出自己而不惜破坏同伴的表演,这说明她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这种人不适合学影视编导。影视创作是集体创作,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整个创作。这项工作对参与者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得非常高,这名考生显然不符合这个要求。

另外一个例子:2003年北京考区的考场设在一座木制结构的教学楼内,该楼里是严禁吸烟的。楼里的明显位置张贴了禁止吸烟的标志,考前也对考生做了交代。有一名男考生,他抽取了自己的编讲故事的题目后,离开了考场去构思。这时笔者去上厕所,经过楼道时看见他正坐在楼梯上吸烟。——最后,因为他无视纪律,我们决定不要他。

第四方面是对考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及能力的考察。

笔者有一个女学生,现在已经毕业了,当初她在入学考试的考场上表现一般,只是还过得去,因而我们很犹豫要不要她。在口试的最后,我提了一个关于她父母的问题,她谈得很好,很深入。从她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她是一个感情很细腻的人,很有心,心理很平衡。因为这个优点,她最终被录取了,入学之后的学习情况也还不错。

除了以上几大类主要的问题,还可能谈到的有:

1.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2.是否谈过恋爱?这方面的问题仍然是在了解考生的价值观。

3.对考生的知识面的了解和考察。

4.对考生的观察能力的考察。

5.对考生的随机应变能力的考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白云山作文 作文万能题记 奶奶过生日作文 端午的粽子作文 坚持作文开头结尾 西安作文600字 改作文的软件 你的和我的作文 关于和平的作文 和解作文 难忘的事英语作文 珍惜时光作文 人物的作文300字 再也没有 作文 笑作文500字 二三事作文600字 关于追求的作文 亲爱的妈妈作文 关于长大的作文 学自行车的作文 写松树的作文 幸福的瞬间作文 有关风景的作文 450字的优秀作文 劳动感受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和结尾 窗外即景作文 瘦西湖作文 幸福的陪伴作文 最喜欢的季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