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尹力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

2020-11-24 20:15: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的署名文章《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四川在线予以全文转载。

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

尹力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详细观看扶贫联系卡。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看望慰问彝族群众。一年来,总书记“比大凉山还宽厚的爱”一直温暖着凉山人民,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一直激励着四川广大党员干部。一年来,我们在总书记留下的考卷上努力作答,共同书写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感恩奋进

“精准脱贫瓦吉瓦,习总书记卡莎莎!”

这句话,走进广袤的凉山彝区,到处可以看到;走进热情的彝族群众家中,家家都会听到。这句彝语的意思是“精准脱贫好得很,感恩习总书记!”这句话在干部群众中口口相传,成了凉山彝区新的“流行语”。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军长征途中,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在这里“彝海结盟”,近万名彝族青年参加了红军,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这也是一片深度贫困的土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是全国“三区三州”地区之一,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一直牵挂大凉山,牵挂彝族群众。从悬崖村,到三河村、火普村,总书记与凉山的山山水水、干部群众有许多温暖的“交集”。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深情回顾了走访看望凉山彝族贫困户的情景,祝福大家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总书记的牵挂带给千千万万普通彝族群众幸福的希望,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被点燃、干劲被激发。总书记的牵挂帮助千千万万基层党员干部树立信心,他们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更有底气、更有力量。总书记的牵挂激励凉山人牢记肩上的责任,攻克凉山深度贫困堡垒,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没有任何退路可走。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有关部委、兄弟省份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省上下艰苦努力,特别是彝区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凉山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500个贫困村退出、19.9万贫困群众脱贫,累计1454个贫困村退出、65.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7.1%。由于包括凉山彝区在内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的良好成效,全省贫困发生率降至1.1%。

这不是一组简单的抽象数字。今年春节前夕,我们沿着熟悉的石板小路,再一次走进总书记去年到过的凉山彝寨,看到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听到了一个个奋进的故事,感受到了群众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节列俄阿木家中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火塘边,共谋精准脱贫之策。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去年2月11日,总书记来到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家中,了解一家人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需求和帮扶措施,关切地掀开床褥,摸摸被子,并与一家人亲切交谈,临别时还一起合影留念。吉好也求特意选择今年的2月11日搬进宽敞明亮的易地扶贫搬迁新居。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永远记住这一天,记住共产党的恩情,记住总书记的关怀。

2019年2月4日农历大年三十,吉好也求一家第一次到新居“开火”,和亲友吃“团年饭”。新居宽敞明亮,青瓦黄墙,木质房梁,具有浓郁的彝族传统特色。上图为吉好也求原来的家,下图为吉好也求家的新居。 四川日报记者 田为/摄

“那天,我握着总书记的手说,您的到来比金子还要金贵啊。”69岁的老阿妈吉木子洛又一次深情回忆起总书记到她家的情景。因儿子车祸去世生活艰难的她如今有了新盼头,脚有残疾的孙女,通过培训成为村幼教点的一名辅导员,孙子考上了省内一所重点中学。

当面向总书记报告“摆脱贫困梦”的返乡大学生洛古有格,在创办乌金猪养殖合作社的基础上,又带领乡亲们创办了肉牛养殖合作社,还把经验分享给村里更多的年轻人,吸引大家返乡创业。

三河村和火普村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去年分别达到3520元和6933元,所有适龄儿童都上学了,红白事宜从简操办、卫生评比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生病后看医生,不再找“毕摩”(彝族原始宗教中的祭司)。

……

大家都盼着能把这一年的变化亲口讲给总书记听。

尽锐出战

去年在凉山考察过程中,总书记叮嘱,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可称为奴隶社会的“活化石”。与旧社会相比,新中国新生活使凉山彝族同胞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原因,彝族先民长期与世隔绝,在高山深谷迁徙繁衍,贫困如此集中地发生,在全国都是少有的。摆脱贫困,始终是他们心中的梦想。对四川而言,凉山彝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名副其实的硬骨头,攻坚战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

用总书记那样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来审视正向凉山深度贫困发起的总攻决战,就会有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都必须打赢的豪情壮志。啃下这块硬骨头不仅关系到彝区贫困群众的福祉,关系到几百万凉山人民的未来,也关系到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拿下这场攻坚战是四川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发展机遇。全面打赢凉山脱贫攻坚战是总书记对我们的重托,也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这项任务能不能完成、完成得好不好,不仅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坚强意志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四个意识”强不强、“两个维护”牢不牢最现实的考验。

凉山深度贫困的总攻决战是一项巨大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常规手段、一般方法很难完成任务。唯有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尽锐出战”要求,举全省之力,才能够确保在2020年前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

尽锐出战,必须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在资金、政策、队伍等方面增强“火力”配置。省委部署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省级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凉山腹地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分析问题。省委省政府系统研究谋划,出台产业就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禁毒防艾等12个方面34条特殊政策措施,明确三年新增财政投入不少于200亿元用于凉山脱贫攻坚。进一步加强州、县、乡、村四级党组织建设,加大对党员、基层干部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从全省各地选派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分赴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三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2018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西昌召开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大会,会议以电视电话和电视直播的方式一直开到村,参会人数超过10万人。政策支持力度之大、综合帮扶力量之强、覆盖范围和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

尽锐出战,不能党政干部冲在一线、贫困群众躲在后面,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充分激发群众“内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这场攻坚战才能真正打出大声势、收到大成效,才能从内部更快攻破顽固的堡垒。我们在凉山大力倡导多劳多得,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一支由13位与总书记有过互动交流的彝族群众和基层干部组成的宣讲报告队,讲彝语、说方言,把总书记的关怀传递到更多的村寨,激励更多的群众感恩奋进。还有860多个宣讲分队,用身边人身边事,宣讲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传播现代文明的好风气。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夜校在凉山越来越受欢迎,全州共办有3745所。以三河村为例,去年有200多名群众积极参加建筑、厨师、养殖等方面的就业培训,不少人在培训后都找到了收入更高的新工作。各个贫困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制定现代文明村规民约,向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说“不”,婚丧嫁娶杀牛的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彩礼金额定了上限,既煮“坨坨肉”,也炒起了“回锅肉”。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让我们对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致富奔小康越来越有信心。

尽锐出战,还必须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去年,中央有关部委定点扶贫投入帮扶资金1亿元,帮助引进资金1.3亿元;广东和浙江倾力对口支援,带来实打实的资金和项目。来自四面八方的帮扶干部,千里驰援凉山,他们与凉山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奔走在高山峡谷,深入到村村寨寨,努力工作、深情付出。民营企业也行动了起来。全省11家重点民营企业与11个深度贫困县签署了对接帮扶协议;117家民营企业、商(协)会与167个贫困村面对面建起“万企帮万村”帮扶关系。还有不少热心人士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主动奔赴凉山,出钱出智出力。

各方力量在凉山集结,各种资源向凉山汇集,这既增强了我们啃下硬骨头的信心,也对统筹力量和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由省委常委负责“牵口袋”,下设办公室和若干小组,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州和县同样设指挥部,加强派出单位和州、县的沟通衔接,使得各方力量瞄准最急需的地方、最薄弱的环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力攻坚,坚决杜绝“两张皮”、“两头不靠岸”的情况发生。

精准施策

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一年时间过去了,总书记与大家围坐在火塘边,一起分析谋划精准脱贫之策的画面历历在目。针对凉山深度贫困,总书记开出精准良策:要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让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居;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加强对村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能够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稳定增加收入;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凉山彝区致贫原因复杂,深度贫困与恶劣自然条件、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思想观念、突出社会问题相互交织,除了一般性的贫困问题外,还有禁毒防艾、自发搬迁、移风易俗等特殊问题。只有认真落实总书记强调的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才能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贫困群众不仅能够“站起来”,还能够“走得远”。

精准施策,易地扶贫搬迁是有效途径。对居住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户做到“应搬尽搬”。去年,凉山投入资金80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8万户13万人,建成住房2.4万套。同时,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全面实施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工程,全州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住上民族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完善的好房子。三河村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开工,首批29户群众今年春节期间陆续搬进新家,剩余的122户群众将分两批、预计6月前全部搬迁入住。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按照靠近水源,邻近公路、学校和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原则规划修建。三河村共有9个安置点,预计今年6月前全部搬迁入住。上图为2018年2月拍摄的三河村群众原居住的地方,下图为2019年2月拍摄的三河村已建好的一个安置点。 四川日报记者 田为/摄

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增加群众就业收入是长远之计。用贫困群众自己的话说,住上好房子只是面子,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才是里子。我们在凉山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每个县都选择培育形成一两个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一批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拔地而起,全州新增生态林业基地108万亩、水果基地14.9万亩。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产业也蓄势待发。此前,一些贫困地区存在“重生产、轻市场、销售难”问题,以至于发展的一些产业变成了“交差”产业,一些果树变成了景观树。我们及时研究分析,采取一系列措施,拓展扶贫产品直通渠道,大力推进扶贫产品进市场、进餐企、进展会、进商超,着力破解扶贫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的问题,创立“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四川扶贫产品暨特色优势农产品展销会。今年春节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综合频道等12个频率频道播出扶贫产品公益广告,支持凉山脱贫攻坚。从田间地头到商场超市,把扶贫产品推向市场,也是精准扶贫理念的延伸。

精准施策,除了建好房、修好路和把产业发展起来外,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育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前村民认为生病了,就是有鬼附身。其实,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我们深入实施“一村一幼”,累计建成村级幼教点3117个;“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覆盖面达87.9%;15年免费教育惠及学生109万人,因贫失学辍学状况有所改善。我们引导贫困群众从坐板凳睡床铺用灶台改起,从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的好习惯。吉好也求说,日子越来越好了,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按照总书记讲的那样把孩子们培养得有出息、有文化、有知识。像吉好也求这样,重视教育、接受文明的彝族群众越来越多了。

精准施策,需要对特殊难题实施靶向治疗。我们深入开展毒品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增强禁毒工作力量,加强省际联合整治和跨区域联打联控,新发现吸毒人员大幅下降,布拖、昭觉、越西3个全国毒品问题严重地区均实现降级摘帽。在艾滋病防治上,对患者“一对一”落实精准管理,建立全链条跟踪管理治疗机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追踪随访,“进了门”、“见了人”、“拿出药”、“端上水”、“张开嘴”、“吞下药”、“再张嘴”,一个环节也不能漏。在治理超生问题上,包村包户落实责任,引导群众生育意愿,打破“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针对以往自发搬迁产生的“人户分离”管理盲区,我们作出专门安排,完善精准识别标准,坚持“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目前自发搬迁的3万多名贫困群众,已经全部纳入综合帮扶范围。

精准施策,必须要有过硬的作风保障,才能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我们按照中央部署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工作,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在凉山集中开展“查问题、抓整改、补短板”活动,查处一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解决部分基层干部作风不严不实问题。鲜明正向激励导向,表扬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单位(组织),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久久为功

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地区没有统一的政权组织,历朝历代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统治阶级以彝制彝,使广大彝族群众长期封闭,处于家支林立、分割对立、内斗不断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完成了划时代的社会变革,彝族群众翻身当家作了主人。改革开放以来,凉山一直都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力度支持凉山脱贫攻坚工作,彝区面貌和彝族群众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在实现社会文明的历史跨越。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告诫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解决的。要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代接着一代干,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取得全面胜利。对凉山来说,在接下来不到两年时间里,还有31.8万人需要脱贫,“促脱贫”、“防反扑”、“断穷根”的任务十分艰巨,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构建难度大。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凉山很多地方可以选择发展的产业并不多,核桃是其中之一。过去几年间,凉山核桃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但鲜果市场需求没有同步增加,精深加工没有跟上,部分时段和地段出现供过于求,去年秋天核桃价格开始下跌。“核桃困局”折射的是产业扶贫的艰巨性,缺人才、缺技术、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集体经济薄弱等都是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突破的瓶颈。

禁毒防艾、控超保学、移风易俗等也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场场硬仗。毒品潜在威胁和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教育发展基础差,教师编制少,基建缺口大,均衡发展达标难,优秀教师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比较突出。受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落后观念影响,彝区贫困群众早婚早育、多生超生问题很突出。有的地方大操大办婚礼葬礼,铺张浪费比较严重。

凉山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挑战越多。在今年初举行的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我们曾向四川广大党员干部提出过几个问题:自己是不是真正把脱贫攻坚任务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是否实践了对党和人民的诺言,履行了自己应尽之责?遇到困难和问题是绕道走,还是迎难而上?有没有保持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劲头、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工作到位了没有,实际成效怎么样?大家的触动很大。我们就是要时刻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来全面审视检验各项工作,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脱贫攻坚,坚持把凉山脱贫攻坚作为全省的重点工作,当地州县的全局工作,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继续把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起来,把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短板补起来,把思想上的“新房子”建起来,确保彝区群众与全国各族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留客歌还在山谷中回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我们一定不负总书记重托,认认真真答好这份题为“大凉山脱贫攻坚”的考卷,把对老百姓的承诺一一兑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去过的地方英语作文 文星网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观察螃蟹作文 写狗的作文600字 作文小学生 写秦始皇的作文 童年的作文350字 写乡村的作文400字 我的妹妹作文350字 一张难忘的照片作文400字 关于读书的作文初三 精彩的课间作文 借月抒情的作文 阅读照亮人生作文 中学生作文500字 童话作文的题目有哪些 写秋的作文100字 回顾六一儿童节作文 抹不去的思念作文600字 爱国作文开头结尾 人生如考试作文 观察植物作文200字 老师真好400字作文 思念妈妈的作文 青蛙音乐会作文 我的办法多口头作文 以时间为话题的作文 盼望长大作文600字 为自己努力作文 阳光作文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