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疫情这57天里 中国发生了哪些不易察觉的变化?

2020-11-24 20:20:01
相关推荐

每一颗齿轮,仍在转动。

今天是武汉封城的第57天。

不止武汉,在这57天里,整个中国都因这场突然而至的疫情陷入隔离,城市被分割成孤岛,小区封闭,楼栋禁止出入,14亿人被丢进了一场大型社会实验中。

根据行为心理学,人类只需要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在疫情来袭的57天里,许多改变已悄然发生,它可能只是某个细小的生活习惯,可能涉及一个巨大产业的转型,也可能事关下一代人的福祉。

有些改变,一旦发生便不可逆。

方舱里授课的老师、长江上听课的孩子、焦虑的小企业主、田间泥地里直播的农民、线上问诊的医生、学着用手机买菜的老人……

他们共同见证了这些变化,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

好在有他们,在变化之中,中国的每一颗齿轮,仍在转动。

1.2亿学生的新年第一课

每天早上8点到10点间,这个跨越5个时区的国家有2.7亿学生坐在教室里,等待1600多万名老师前来授课。其中,有1亿多小学生,8500多万名中学生和2831万名大学生。

上课铃和读书声,从52万所学校里传出。人们对这些声音习以为常,短暂的春节假期不会改变这种印象。反正待到开学那天,它总会再响起。

但今年不同。

杜荣住进方舱医院的那天,武汉下起大雪,隔离在家的她刚吃过午饭,还没来得及洗碗,就和另5位病友被送上了开往方舱的车。上车时,众人一言不发,“本来还想看看雪景”,她有些遗憾。

杜荣当了21年老师,教小学英语。她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此时与彼时一点不同。当年27岁的她曾报名在医院当了一个月志愿者。虽然紧张,但只要走出医院,外面的世界依旧如常。

杜荣没想到,17年后,自己成了患者。她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刷牙,发现舌苔是黄的;咳嗽,吐出来的痰是棕色的;脸色发白,不敢照镜子。她上网找新冠肺炎的症状,发现“除了呼吸衰竭,应有尽有”。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众多求助信息,她开始感到恐慌。

另一个第一次,是她通过钉钉给孩子们上课。2月10日,开学这天,她第一次在镜头前做起了主播。过去,她的课堂总是活跃,看不见学生,她还有点不太习惯。

杜荣在方舱医院为学生钉钉直播上课。

好在学生们打字互动颇多,“和孩子们在一起时,一点都想不起来自己生病了。”她说。

开学这天,对身处杭州的方氪也非比寻常。作为钉钉教育线的产品经理,他身处一个只有20多人的小团队,却要保障上亿学生在线上听课。

所有人都很紧张。

方氪和他的伙伴们最初判断,8点会是高峰期。待8点过去,他们松了一口气,谁知8点半却有更多学生涌入,到了9点,他们发现,“之前都是小儿科”。

原本期待的是一条溪流,没想到等来了一场海啸。

这样的经历,在企业复工的2月3日,也曾发生过。当时服务器的压力激增,他们只能紧急向阿里云求助。在短短2小时内新增部署了超过1万台云服务器,创下了阿里云上快速扩容的新纪录。

后来,为了应对在线办公和在线上课的双重流量高峰,钉钉连续在阿里云扩容10万多台云服务器。

在挤爆服务器的巨大流量中,有一份来自方舱里的杜荣。

每天下午,她都会在自己的病床上通过钉钉给孩子们上课。起初,她不想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生病了,直播时小心翼翼,镜头总是对着教材。

然而,她在方舱的第一次直播就被眼尖的学生看出了破绽。

“那就是一个瞬间,给书翻页的时候,漏出了地面的一角。”

杜荣班上的孩子发现了她在医院直播。

当学生们和方舱里的老师在钉钉上建立联接时,方氪成了“全中国得罪小学生最多的产品经理”。

“线上作业、班级群……这些小学生讨厌的功能都是我做出来的。”他笑呵呵地说。

一个月来,有1.2亿学生在钉钉里上课,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朗朗读书声再次响起。

方氪发现一个心酸的事实,越是偏远乡村的学校,班级群里就越多“小芳的爷爷”、“小明的奶奶”,越少爸爸和妈妈。

这些乡村家长是对钉钉最敏感的群体,一切功能都必须最简单、顺滑,“否则小芳的爷爷怎么会用呢?”方氪说。

“用科技的力量,帮助远方的孩子。”这是方氪和伙伴们的理想。如今这个理想似乎向前迈出了一小步,停课的老师和学生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在网上重建了课堂。

一位老师在无人的教室里用钉钉直播上课。

“数字化工作方式提前了三年来到。”钉钉音视频的一位负责人说。而数字化学习的时代,则提前了远不止三年。

在方舱医院呆了18天之后,杜荣出院住进了康复驿站,隔壁是雷神山出来的病友。她依旧通过钉钉给孩子们上课。

在钉钉那头,有一个杜荣班上的孩子,平时住在爷爷奶奶家,只有过年放假时,才能和跑船的父母在船上团聚。载着孩子的那艘船至今仍在长江上飘着,因为信号不太稳定,不是每节课都能来。

但杜荣依旧庆幸,在长江上的孩子,还能听到她的课,这在17年前不可想象。

想起自己最初的担心,杜荣感到多虑:“孩子们比我想象的强大。”

关店不关张:把生意做到线上

2003年非典时,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千野忠男说,“非典”对亚洲地区的影响不仅涉及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甚至也对心理造成极大影响。这不仅仅是指短期的“信心”、消费习惯的微妙变化,也包括继续生活,乃至开创一门新生意的勇气。

当时的六大国际机构评估,非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有限,这个乐观的说法最后被证明是事实。非典期间,阿里巴巴因一名员工感染非典,导致全公司五百多人被在家隔离。随后马云宣布全员在家隔离并远程办公。这支可能是中国最早实践远程办公的团队,在隔离期间推出了淘宝。

时间转到2020年2月,在新冠疫情期间,已有上千万家企业,2亿人在钉钉上开启在家远程办公。

一名互联网公司员工在家抱着孩子办公。

远程复工之外,新的生意正在启动。淘宝不久前公布了2月以来的数据,每天有3万新商家在淘宝开店,总数超100万,其中超过2成来自线下店铺。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1978年,全国的个体经营者只有14万人,私营企业允许登记后的1989年,总数不过9.05万户。

在关于开店原因的调查问卷中,“之前有没有过店铺运营经验”这一栏,最近有30 万人选了“没有经验”。

“2011年退役,回家后发现在部队时期留下病症,术后高位截瘫,一直在做各种创业。开过茶舍,做过通信配件都赔钱了。”一个新开的童装店铺主如是写道:“2019年初开始经营童装店,后来开了第二家。本来目标就是2020年做线上,提高营业额。遇到疫情,房租要交,贷款要还,就决定把计划提前。”

“我在线下做的是教育类培训,房租+人工一个月亏损12万左右。隔离在家,我想借此机会来淘宝平台学习一下,同时希望能通过平台来盈利。”

“因为疫情,公司裁员,我恰好是其中之一。难过之余,我也想了很久,既然现在有充足的时间,何不干脆来做我一直想做的事?现在疫情影响,无法推进店铺运营,也没有货物,但我打算结束后把店做起来。”

回顾历史,每逢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总会有一群人从庞大而卡顿的经济中找到自己的利基空间,他们过去被称为“个体户”,如今叫“创业者”。

“中国经济与2003年时相比更具韧性。”《南华早报》2月10日发表的评论文章里写道。

疫情下人们行为习惯变化带来的商业契机,让创业者愿意开拓,也让传统的公司愿意改变过往做生意的方式。

良品铺子在淘宝直播庆祝成功上市,疫情期间良品铺子借助数字化逆势突围。

例如在重用工,重租金的餐饮业,隔离造成的外出消费停滞,影响的是无数被迫“待业”的服务人员。紧急之下,西贝、云海肴等餐企老板和生鲜超市盒马“共享员工”,把员工转移到当下最需要人力的环节。

拥有大量线下门店的护肤品牌林清轩,每月固定支出3000多万,疫情之下,账面资金只能撑两个月。

创始人孙来春决定和2000多名员工“一起想办法让企业活着”。依靠阿里巴巴的“智能导购”体系积累下的“网络客户资源”,林清轩的导购员们开启了全员上线卖货的模式。连孙来春自己都亲自上淘宝直播卖货。

15天内,危机边缘的林清轩实现了逆境重生。

“想想都后怕。”孙来春说,“如果不是和阿里等大平台的数字化提前布局,林清轩这次线下门店为主导的实体品牌,可能真就面临覆灭,何谈能够业绩逆势增长。”

早期的汽车制造商们为了卖车,曾计划自费修建公路。因为汽车在平整路面上的表现好于在泥地上跑。当2020年中国的孙来春遇到了路面坠石无法通行,寻求出路时,一条新公路已经修好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中国的个体户、创业者们或许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们生意或折戟或复苏,他们的勇气从哪里来?大概是出于一种势单力薄、但愿意改变现状的韧性。

再看看这些简短而有力的开店留言:

“疫情严重,开启淘宝店,把继续的医疗和防护用品发回国内,缓解燃眉之急!”

“疫情期间,在家无事,开店谋生。”

“亲们!我是一名新晋级的宝妈,带娃之余闲暇之余,希望有自己的事业。”

走出田间地头的农民

潮水的方向正在改变。

三十多年前,农村姑娘王锡荣最好的出路是去城里。她在沈阳打工,每月工资两三百,跟丈夫住在郊区农民房,有次发工资回家,买半只卤鸭下饭,半路就啃得骨头不剩。

后来夫妻开起了小餐馆,2010年左右,房租涨了,人工也涨了好几倍,餐馆不赚钱,只好关掉继续打工。但最终,这对年过四十的农民工夫妻还是决定回农村。

那几年,在中国的广阔土地上,王锡荣夫妇只是农民工返乡潮的一个缩影。“人口红利消失”成了媒体热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超过70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农人”群体开始出现。

一位贵州的村干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采访时表示,以前,我们只能依靠种植水稻、玉米和辣椒以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汇款度日,但现在出去打工的人正带着像使用电脑这样的新技能回到家乡。

王锡荣就在其中,她将多年积蓄投入草莓种植,2020年春天,她拥有20亩出产草莓的温室大棚。然而时代的波动,再一次影响了她的命运。

王锡荣的家乡丹东,是全国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按往年惯例,春节正是草莓成熟期,这段日子里,村民们不会有假期,村里大小道路会堵满外来的小货车、三轮车。

丹东地区的草莓种植以家庭模式为主,许多老人也会参与草莓采摘。

但今年大年初二,“一辆车都没有进来。”王锡荣说。

她到处找人打听,才知道:由于疫情严重,路都封了,货车根本进不来。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

果农们开始把草莓送给亲戚邻居,“草莓都当饭吃了!”但更多草莓,只能烂在地里,往沟渠里倒,她甚至听说,有人拿草莓喂牛。

王锡荣有些慌,她的全部身家都在地里,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多年心血将付之东流。而且,没有重来的本钱。

疫情没有减缓的趋势,王锡荣开始挣扎求生。几个月前,她参加过一次公益培训,教农民做淘宝直播,她在那里学到“要多喊粉丝名字”。这位54岁的农村妇女做梦也想不到,她会因此成为一名网红。

疫情把王锡荣“逼”进了直播间。她的第一次直播是在大棚里。早上摘草莓,下午一点开播,她连妆也没画,直接站到镜头前。得益于阿里“爱心助农”计划的扶持,直播间人数不少,她要做的是把人留下来,把东西卖出去。

爽朗的东北人性格帮了大忙,她不怯场,“唠嗑”停不住,不经意就能抛出段子。第一天做淘宝直播的王锡荣“像做了一场梦”,卖出三千单、超过一万斤草莓。

王锡荣所在的东港地区仍然冰天雪地,一辆货车正将草莓从乡村运出。

在王锡荣的淘宝直播间,每天都能卖出数千单草莓,自家的不够,就去别家采,也帮邻居出货。有段时间东北下大雪,快递出不去,顾客投诉多,她在直播里解释、道歉,直接冲出大棚, 站在零下十几度的田野里,让粉丝看看雪到底有多厚。

东北农村的王锡荣并不是疫情之下的独行者,根据《智联招聘春季直播产业人才报告》,淘宝的村播版图已拓展到全国,今年2月疫情蔓延以来,淘宝直播的村播场次同比增长了200%。这个春天,在全国各地的农村,数万名淘宝村播,正在通过手机镜头将滞销的农产品送出深山。

直播间里的独立书店

直播间里不仅有农民的生计,还有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朱钰芳的第一次直播,是和老朋友许知远连麦。

镜头里的许知远红光满面,不用问就知道,他又喝酒了。“就像老朋友见面聊天。”她事后回想那场14.5万人观看的淘宝直播,还有点恍惚。

同为独立书店创始人的朱钰芳和许知远已是多年朋友,这次连麦还是二人首次网上相见。

2月24日,喜欢读书的人被一条刷屏的消息震惊:那是一份来自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的求助信。开头第一句话,这位作家说:

“疫情迟迟没有尽头,书店撑不住了。”

许知远在信中坦承,受疫情影响,书店的客流量只有平时的十分之一,平均每天只能卖出 15 本书。在信的最后,他诚恳地吁请人们帮帮书店。

单向空间传出坏消息后,独立书店的整体危机也进入了公众视野。对杭州晓风书屋的创始人朱钰芳来说,这是她创立书店25年来的至暗时刻,“比03年还严重”;在南京,为众多读者喜欢的“先锋书店”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重庆,这座江城的文化符号“经典书店”也快撑不下去。

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已近两月不再逛街,这对依赖线下渠道的独立书店来说,等于“被卡住了脖子”。朱钰芳从未想过,独立书店能跟淘宝直播产生关系,毕竟,前者深沉老派,而后者则喧嚣得多。

她创立晓风书屋的初衷很简单:想要一家理想的书店。

90年代初的书店远不是现在的样子,朱钰芳还记得少时的读书经历,那时的书店像供销社,销售员和读者间隔着柜台,书摆在销售员身后的立架上,读者无法直接摸到书,每次逛书店,总要犹豫、挑选很久,才敢让售货员拿一本。

这不是朱钰芳期待中书店的样子,在她的设想里,书店应该是个开放的公共空间,读者来去自如,与书亲密无间。她决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

经过25年,朱钰芳已经在杭州开起了15家晓风书屋。然而这一切,眼下却可能因突然袭来的疫情归零。

当许知远给朱钰芳打来电话沟通淘宝直播时,她正隔离在家陪孩子,虽有疑虑,但更希望书店“尽量撑下去”。后来那场淘宝直播,共有6家国内独立书店参加,晓风书屋卖出数百个装有书籍的“盲袋”,与许知远连麦时,有句话让朱钰芳印象深刻,他说:

“有人在说直播背叛传统,这不是瞎说吗?所有的时代都需要新的载体。”

是啊,在每一个时代,知识都应该找到新的形式与时代沟通。

疫情的紧张态势里,这个时代的文化消费也正在悄然变奏。

朱钰芳如今在晓风书屋里开辟了淘宝直播专区,经过专门的布置,不仅她本人出镜,书店的年轻店员也拥有淘宝主播的新身份。

朱钰芳喜欢在淘宝直播上给大家念书。受访者供图

在她眼里,晓风书屋更像某种连结体,一群爱书的人在这里阅读、成长、生活。就像许知远在那封求助信里引述的话:

“在书店里,人永远都不会感到孤独。”

25年过去了,少年时就在晓风书屋读书的人长大了,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来书店。朱钰芳希望,这种东西在网络空间也可以延续。

事关每一个人的生活

更多的变化,事关每一个人的生活。

更多人宅在家中,就游历了远方——

远在青藏高原的藏族青年多吉平措,为布达拉宫准备了1388年历史上的第一次淘宝直播,吸引了全国各地近百万人围观。

3月1日,布达拉宫的讲解员正在进行直播。来源新华网

更多人学会了在网上找医生——

为了避免疫情期间恐慌性就诊,造成医疗资源挤兑,阿里健康免费开放了在线问诊功能,几天内,全国共有超过200万人因得到在线问诊,避免了可能的交叉感染。

更多人关心起了粮食和蔬菜——

平时被外卖、餐馆和公司食堂养活着的年轻人们,开始系上围裙,自己动手做饭。天猫数据显示,电烤箱、多功能料理锅和洗碗机的销量,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不少。

在封闭的小区里,越来越多老人在儿女和社工帮助下学会网购,用盒马买菜,用饿了吗点餐。在一些地区,上盒马抢菜的老年人,甚至逼得年轻人不得不跟着早起。

更多人在网上有了新的邻居——

疫情期间,闲鱼同城在武汉地区的交易暴增200%,且绝大部分都发生在1到2公里以内。许多宝贝的标价变成了0.01元、0.1元或者1元,它们的总量在1000万左右。这意味,那些宝贝本来就是打算送给邻居的。

在物资紧缺、物流受限的地方,闲鱼上以物易物的行为,让中止的日常交往得以恢复,很多人通过买卖成了朋友。

在武汉,3万猫奴在闲鱼上接力,为那些主人不能返回的留守猫咪送去水和罐头。由于需要饲主提前联系好开锁师傅,短期的疫情,竟然催火了开锁等职业。

一些熟悉的场景也由此在中国人记忆里被唤醒,那是曾经发生在四合院、小巷、弄堂里的故事,张家做菜缺块姜,李家修椅子没有钉子,只要能说一声,都可以在隔壁邻居家找到。因隔离而陷入孤岛的人们,却在互联网上重拾着逝去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饿了么骑手赵彬,一直坚持用相机记录着武汉,从过去热闹的路边摊,到疫情期间无人的街头,都定格在了他的镜头下。

有时他看着空荡荡的街头想,等疫情结束了,大家都从房子里跑出来庆祝的时候,他一定要拍下陌生人拥抱在一起的照片

3月18日,湖北新增确诊病例0例。赵彬期待的那天,大概不会太远了。

这场疫情过去以后,人们或许会发现,每一点改变,都是为了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作文童年趣事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校园趣事作文300字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 什么的魅力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 一个难忘的眼神作文 有关下雪的作文 这也是一种美作文 大扫除作文350字 快乐六一作文三年级 写事的作文150字 合作共赢的作文素材 蚂蚁搬家作文300字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my teacher英语作文 关于励志的作文800字 做自己的老师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400字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沟通作文500字 成考专升本英语作文 抗日战争 作文 我在什么中成长作文 青海高考语文作文 挑战自我作文800字 myhouse英语作文 挠胳肢窝作文 游月季园作文 我这个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