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庄子《人间世》思想:上等处世哲学 学到一层受用一生

2020-11-25 01:10:01
相关推荐

作者:余云开

《人间世》是《庄子》一书第4篇文章,是继《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之后的名篇。

很显然,《人间世》主要就是讨论“人如何处世”的学问。庄子在本篇文章通过七则寓言故事阐述了他的处世哲学。

一直以来,众多学者解读庄子都认为庄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包括《人世间》在内,很多学者认为庄子强调“不劝勉无德君王”“不追逐名利”“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等等,这些思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

其实这些都是对庄子的误解,仔细研究,恰恰这些正是庄子思想的大智慧所在、原创精华所在,或者说是最正确、最有用的部分所在。

从总体上来分析,我认为《人间世》主要包含三层智慧境界:第一层境界,虚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第二层境界,顺道而为,入世才能养生;第三层境界,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

这三层境界正好对应《逍遥游》中提出来的“无己、无功、无名”的思想,下面我们一一讲解。

一、虚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

在第一层境界,庄子用孔子教导颜回如何入世的寓言故事,强调了入世如何保全生命的生活哲学。

值得注意,在这里庄子用孔子和颜回来举例,可见庄子对孔子还是很尊崇的,或许他认为孔子是真正懂得“道理”的。那么,他也是借此对儒家门徒的一个提醒,不要忽略孔子的核心思想的“无为”潜意识,而做“有为”的动作。

在这一则寓言故事里,颜回听说卫国国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意思是卫国国君年轻识浅,独断专行,鱼肉百姓。所以,颜回想用孔子的仁政理念去卫国改变卫国国君,就来与孔子告别。

孔子听了颜回的“梦想”以后,就知道颜回这孩子还有问题了。因为,颜回是带着去改变卫国君的心态去的。那么,反过来就是颜回认为自己的德行很高,其潜意识就是用自己的道德去教化卫国君,然后自己可以获得美名。说白了,这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种做法,无疑等于拿着刀剑去刺杀卫国君,那么颜回无疑肯定要遭到卫国君的迫害。

所以,孔子并没有大赞颜回的勇气可嘉,或者为有这样敢于担当的弟子表示高兴,而是叹气说:“恐怕你去到卫国就会遭到杀害。”

孔子接着说: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其意思是,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私欲的,杂乱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自身难保,更何况拯救国家。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建树,哪里还有什么工夫到暴君那里去推行大道!

紧接着,孔子很严厉地对颜回说: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在这里,庄子借孔子的口提出了一个议题,就是道德和智慧其实就像两把凶器,不过是人世好名和好争的产物。当然,庄子在这里说的是指世俗中的智慧和道德,或者说世俗的小聪明、小把戏。就好比夏桀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了力谏的叔叔比干,这些贤臣他们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都以臣下的地位抚爱百姓,但他们以臣下的地位,拥有了超越国君名气。所以他们的国君就因为他们道德修养高尚而排斥他们、杀害了他们。这就是喜好名声的结果。

也就是说,当世俗中有了这两样东西,人们都会以拥有这两样东西为追求,不管有德无德之人,都爱用这两样东西来标榜自己,有德之人固然理所应当,无德之人则就会为此不择手段。这就造成了更加不道德、不智慧的状态了。

假使我们是颜回,听到这里,心里未免会犯嘀咕,照你老这么说,那国家永远都不可能治理好了,因为贤臣当不得啊,只能做些溜须拍马之徒才保险嘛。

庄子当然知道我们会有这个想法,所以他又借孔子的口对颜回说,即使这样,我还是听听你的做法。

颜回就说:“我外表端庄,内心虚豁、秉正诚直,勤奋努力终始如一。总之老老实实的,手拿朝笏躬身下拜,做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也不求名声,这样总可以吧。”

孔子严肃地说:“这怎么可以呢?卫君刚猛暴烈盛气露于言表,而且喜怒无常,人们都不敢有丝毫违背他的地方,他也借此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以此来放纵他的欲望。这真可以说是每日用道德来感化都不会有成效,如果你像那些大臣一样,服服帖帖,又怎么能感化他呢?”

到这里,别说颜回,我们普通人也感到郁闷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该怎么办?不过,颜回很谦虚,他对孔子说,如此,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了,请问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庄子借孔子的口提出了办法:斋戒清心,即先修炼心斋。所谓修炼心斋,其实对应逍遥游中的“无己”的概念,意思是消除一切自我私欲、自我喜好、自我成见,让心达到虚无空明、不掺杂一丝私念的境界。

那么,当达到这个境界了,你去入世时,你就不会那么执迷,看不清险象环生的环境,从而走向死胡同;此外,你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诚意”,比如你对别人好,就真的是对别人好,而并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样你才能够无论做什么,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也就是说,颜回想要去感化卫国君,他需要先做到“无己”,先获得卫国君的信任,就像圣人一样,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场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凡事心里通透明亮,张弛有度,拿捏精准,这样才能保全生命。否则,一味的想着用自己的优越感去碾压别人的不足,肯定会先遭到毁灭。

可能有人会说,做人就应该敢于直言,或者说直来直去。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知道颜回的目的是解决卫国君“不道德”的问题,这才是目的,而不是成为英雄。解决不了问题,一切都是枉然。如果成为英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成为英雄自然光荣无限。

这就是“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含义,即达到凡事无己的境界,你的心才会明亮,知道适可而止,明白得之为幸,不得之亦为幸,便不会在行事时生出机心、怨恨、悲喜、诡计,从而就吉祥如意了。

所以,庄子强调,如果你入世没有这个修炼,注定是要经历各种磕碰、挫败,直到有一天你达到无己的状态,你才会否极泰来。

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很复杂,有些事情你不得不去做、不得不去面对,不是你能回避得了的。当然,庄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人间世》第二部分讨论的话题。

二、顺道而为,入世才能养生

庄子在第二层境界写了两个寓言:在第一个寓言里,庄子讲楚国叶公子高将被楚王委派去齐国传达楚王的政令,但齐国人表面恭敬其实内心抵抗,而且两边君王都有自己的情绪,无论事情办成办不成,都会得罪某一方,所以他不知道该怎么去传达这件事,就向孔子请教;

与第一则寓言相近,在第二则寓言里,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但卫太子是一个残暴无德的人,颜阖不想去做这种人的老师,但又不得不去,于是他向蘧伯玉讨教该怎么应对?

这两个故事内容相差不大,都是讲人在处世时,面对不得不做的事情时的困境该怎么办?

庄子首先就借孔子的口说,其实,道德修养高的人就不会有这个疑惑,他知道做一个臣子的道义,就是要完成臣子的道义之事,作为一个臣子,本来就有不得已的事情。所谓“物来顺应,直下承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只要按实际情况去办就好了,不要在这其中添加个人的东西,超出实际的东西不要去做,这样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受上司委派办什么事时,不要带着功利之心,将这件事交托于道,成则就成,不成则不成,万不可为了讨好上司,想一些歪主意去做。

就比如在职场中,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成长自己,切不可为了晋升去耍小聪明,免得最好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甚至为了利益,不惜损害同事的利益,这就更危险了。即使有人上位成功,但总有一天他也会因为不能“厚德载物”,从高处摔下来。所以,还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凭实力晋升,才能走得稳、走得踏实。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最划算的、最正确、最安全的成长之路。

所以,在第二则故事里,庄子借蘧伯玉的口进一步强调:要警惕,要谨慎!如果君王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姑且跟他一样像个无知无识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线,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线。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一样无拘无束。慢慢地将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轨,便可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

在这里,庄子强调的应对法则,就是用逍遥游里讲的“无功”思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不要想着能得什么功,不被其所害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不被其害,就要顺着他,也就是顺道而为。

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惯着他,由他自生自灭,你不去抵挡他,自然会有比你更有能量的人来抵挡他。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不道德,因为你一道德,就是破坏了真正的道德。

举一个列子,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奸诈的小人,通过耍手段上位的人,你想要去改变他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无疑是痴人说梦。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只能会被打压或开除。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修炼好自己,想好应对他倒台时的解决方案,而且你越没有干涉他在作恶路上的奔跑,他就会越早垮台。

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定律,同样,面对那个残暴君王,颜阖被请去当他的师父,他最好的办法就是顺从他,一点一滴去引导,能改变就改变,不能改变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想着一定要改变,当你一这样想,你就会想方设法,一想方设法,就容易产生“逆方法”,一用“逆方法”就必然会遭到暴君的讨厌,那么离危险就不远了。但如果你顺着他,没有要改变他的“功利”之心,你不仅可以保身,还可以不成为“他自作孽不可活”的畔脚石——因为总有一天他会被人推翻。

这就是“顺其自然、顺道而为”在特殊困境中的实际应用。简单说,就是事情该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如果我处在其中,就是保持“无为”态度,“顺其自然”的发展,千万不要以一己之私欲去阻挡自然的力量。

当然,这是第二层境界,人只有达到第三次境界,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生圆满。

三、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

在第三层境界里,庄子通过四则寓言故事来强化了活出道性的重要性。

道性是什么,就是无形、无为、无争、上善若水、柔弱、无限性等,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无用”。但这个无用并非原则意义上的无用,而是世俗上的无用,但却在“道”上的大用,即“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举一个列子,一个科学家可能不会洗衣服,但他却能够发明电灯、计算机等,做出更大的作用;或者一个哲学家,可能不会赚钱,但他却能够用文化拯救人心,这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另一种阐述。

但如果,有人在这位科学家或这位哲学不会做的地方嘲笑他们无用,这就是人的无知了。这个举例目的是让大家更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际上“从无用到大用”是要比这个例子要宏阔、高深得多,或者正确得多。

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基本情形就是这样:人们普遍用世俗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有用”和“无用”,从而加剧了人类紧张的生活状态。比如现代人都会以金钱、房子、车子这些东西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高低,这就让很多人一股脑儿往这方面专营,因此各种欺骗、争夺、竞争、虚耗等情况就随之出现,也就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诸如人心冷漠等等。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明知这是要不得的、无聊的、荒谬的,但却仍然熬夜、不惜损坏身体都要投入到这股洪流中。

所以,在第三层境界里,庄子讲了四个故事,都是提醒人们打破认知,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

首先,在前面两个故事,庄子用大树因为“材质不好、形状弯曲”等无用的现象,道出了无用背后的大用,大树因为无用,所以不会遭到匠人的砍伐,从而能够活得无限大,大得超出常人对树的认知。

在这里,大树没有活出某种作为世俗的用途,而是活出了“彰显道性”的用途:即大树活出了巨大的模样,活出了他本该活出的样子,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身量。而那些因为有某种用处的树木,所以早早就被砍伐了,没有活出更伟大、更周全、更圆满的生命。

也就是说,我们要活出道性或者生命的最高价值,就要消除世俗的种种评判概念,或者不同流合污、不误入这些概念的圈套里,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讲的“无名”思想。

那么,讲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如果人不去竞争、不去拼搏、不去自私,而是追求无用、无为状态,那么人怎么活下去呢?

当然,庄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又接着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天生残疾,所以不能像常人那样进取,但他靠给人缝补、洗衣也能养活一家人,甚至在国家发放补助金的时候,他能获得更多补助。

很多人读到这一段故事,有点莫民奇妙,庄子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这个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什么关系呢?甚至与这一篇文章的主题也相关不大?其实这一段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这篇文章的制高点。或者说,正是这一点推高了庄子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庄子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你不去与世人争、不陷在世俗的名利场所中,你就无法生活了,不可能的,你只要顺道而为,活出属于你的天赋价值(或说道性),天不会不给你活下去的机会。

如果了解西方文化或者读过《圣经》的人,对于这个寓言故事更能心领神会。在《圣经》中有一句话这样说:

“你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天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所以,庄子真的不是一般的高明。他的哲学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可以直通形而上学,即高深奥妙,又十分接地气实用。他在更高层面上,给了我们“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高深逻辑和支撑。

最后一个故事,庄子借接與的口批判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生命观的问题: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在这里,庄子通过接與的口,很客气的对孔子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国君昏暗天下混乱的时代,不要在这样的时代传播你的德性,这样就是给人设置障碍,妨碍人民行走。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问题,在于国君昏暗,如果你去传扬德性,就是给老百姓画地为牢。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助纣为孽。因为,人民见国君昏暗,人民自然会在忍无可忍之下推翻昏君,也就是让混乱不堪的天下、萎靡不振的天下重新回到有道的状态。所以如果你去传扬道德,就是框住了人民的行动,同时也是破坏大道。

其实,在前面那一个故事里,庄子这篇文章已经算是高规格的完成了,但他最后又加了这个故事,显然就是要提醒儒家,要知道天下混乱的根源所在,不要做了助纣为虐的事,还以为自己很高尚。这就是庄子处世哲学的高明之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0-11-09 19:09.醉呤淺唱·´[青海省网友]IP:2531220094
    庄子《人间世》思想让人眼界大开真是等处世哲学啊!学到层受用生。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坚持作文开头 记事的作文500字以上 关于长辈的作文 谜语作文 畅想十年后的自己作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作 集体的温暖作文 四年级游览顺序作文 爱国抒情作文 成功的要素作文 关于漫画的作文400字 用游览顺序写一篇作文 割稻谷的作文 关于和谐的作文素材 我的老师作文250字 溺水的作文500字 白云山风景作文 宝塔山作文 假如我是孙悟空作文500字 慢下来会更精彩作文 写四川的作文 北京印象作文 优秀高中作文 以励志为主题的作文 我的梦想大学生作文 包粽子500字作文 九年级英语各单元作文范文 下雨蚂蚁搬家作文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英语作文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