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师恩难忘——追忆古元大师难忘的往事

2020-11-25 01:25:01
相关推荐

到过英国首都伦敦的人,无不被大英博物馆所吸引。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在艺术珍品浩如繁星的大英博物馆里,当我走进中国馆,瞬间被熟悉而又亲切的名画吸引,一个恒温恒湿的展窗里,木刻版画《烧毁地契》引人注目,它出自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前院长古元教授之手。

古元版画作品《烧毁地契》

古元教授于1947年创作这幅木刻版画《烧毁地契》。作品描绘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翻身的农民们冲进地主宅院,将地主的土地房产契约翻搜出来一把火烧掉的情景,升腾的火焰,敲锣打鼓、欢呼雀跃的人群,构成农民革命胜利的戏剧性画面。《烧毁地契》木刻作品,在刀法组织上,严谨、准确、生动、有力,是一幅独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也是古元教授最有代表性作品之一。此画有28.5×19厘米,现藏大英博物馆。

在大英博物馆殿堂级展厅看着这幅作品,我万分惊喜,不禁想起了古元教授这位亦师亦友的名家趣事。与他交往的一切重现眼前,我仿佛又站在他的面前聆听教诲,看到了他的微笑。看着他的名画,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采访篇

记忆的时钟倒退回1993年底冬天,我第一次去北京采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教授。当时古元教授住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一栋普通的居民楼上。古元教授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质朴、深厚、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一说到艺术他就会滔滔不绝。

采访中,他介绍了在1943年延安时期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减租会》,该作品生动地刻画了减租会的场面。在地主家里,八仙桌上放着算盘、水壶烟,地上放着一个大斗,四个农民激动地在说理斗争:一个手指账本,一个手指地主,愤怒地指责,另外两个也在据理力争。地主身穿皮袍,留小胡子,正指天起誓,好像在说什么天地良心之类的话,他狡猾抗拒减租的姿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左角上有两个老年农民,看样子像是中农或富裕中农,他们不那么积极,也没有多大反感。右边那个端着旱烟的老农,好像胆子不大,心里有话但又不大敢说……整个木刻以阳刻为主,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在这样小的篇幅里刻画这么多富有代表性的人物,表明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驾驭雕刀的能力。古元教授的木刻作品,质朴无华而耐看,是解放区木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古元版画作品《减租会》

古元教授继续谈创作经历:“1940年6月,我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参加农村基层工作,担任乡政府文书。当时小村只有四十二户人家,我跟农民、干部朝夕相处,逐渐熟悉了乡亲们革命前后的生活状况和对生活的态度的变化,当地的风土人情,农民群众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趣味,以及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脾气、音容笑貌,我都了如指掌。从而激发起创作版画《减租会》的念头。”古元教授说:“如果我没有到碾庄这段生活,就不会创作出《减租会》。”所以我说,《减租会》是一幅非常接地气的佳品。

我记得采访时,古元教授做完手术不久,在家养病的同时,这位老延安教授没有忘记自己心爱的画笔,以顽强毅力和乐观精神与疾病作斗争,并创作了一批作品。其中有一幅作品《涛涛的生日》是以其孙子为素材,画面中娃娃的形象丰满健康,眉清目秀,稚态可掬。小娃娃头戴虎头帽,穿着虎头鞋,身穿绿色花衣服,双手合抱着小山羊,以象征小涛涛是羊年出生,周围是十二生肖。这幅画运用了民间年画的手法,构思巧妙,立意深邃,孩子手抱着小山羊是点睛之笔。画家用酣醇浓郁的叙事诗般的语言,通过生活中的平凡事、平凡景,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新的生活风貌。该画被同行戏称为“孙子疗法”,因古元教授不能出门写生,只好看孙子当素材。采访回来有感而发,着笔撰写了《以“孙子疗法”感受生活——近访著名画家古元》为题的一篇报道文章。

古元大师与作者合影

信封篇

著名木刻家、水彩画家古元教授,从来都是一个俭朴的人。正如他笔下的水彩风景画一样,质朴而自然,喜欢略带乡土味。

现实生活中,名画家在经济上相对比较独立,作为当中一份子的古元却克勤克俭,甚至说有点“抠门”。

古元教授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退下来后,担任全国美术协会的工作较多,每天都会收到全国各地读者和协会邀请参加活动的信件。古元教授收到信件后,并没有将信封丢弃,而是将其用到极致。

我与古元老师乃“孙辈”朋友,偶尔通通书信,聊聊近况。1994年的时候,收到他寄来两封奇趣的信函,说它奇是因为该信封是用旧信封反过来重新粘贴而成,其中一个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编辑组的信封,还有一个是《三联书店》信封,两封信的材质都是黄色牛皮纸。后者还附带一张照片和一张幻灯片水彩画,分别是《松花湖》和《太湖风帆》。

包括封面的六个邮政编码框和“贴邮票框”,均为古元亲自动手一笔一划画上去的。由于画功的高超逼真,栩栩如生,连盖章的邮政工作人员也信以为真,顺手在上面戳了邮政公章。用今天的时髦语可概括为“物尽其用,环保节约。”

这两个特别的信封,我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至今。这里面保存下来的是一种先贤的美德,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故事篇

1999年12月3日,本人新书《艺林撷菁》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同时将古元教授的文章收集到我采写的《艺林撷菁》中结集印行。首发式我邀请了冯法祀教授和王琦教授参加并发言。首发式后,适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冯法祀教授生日宴会,我有幸参加,同时冯老还邀请了老师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和著名版画家王琦伉俪等老画家。一班老画家们难得聚在一起,古今中外艺术话题无所不谈,从油画聊到版画,聊着聊着自然就聊到了古元教授版画,说起古元教授版画真是颇负盛名。

耄耋之年的冯教授说:“小袁你也采访过古元?”“是啊,古元教授给我印象是一个和蔼可亲又节俭的人”。冯教授接着说:“他确实是个老实人,为人低调、待人坦诚、勤勤恳恳为美院工作,又是我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的作品讴歌了人世间真善美。”

老而弥坚的版画家王琦教授激动说:“小袁你也采访过黄永玉先生,当时我和古元、黄永玉在中央美术学院同一个系教版画。说起古元版画,不得不说在重庆展览的往事。1942年10月14日,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展厅,由中国木刻研究会主办的《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览》隆重开幕。开幕后我陪同悲鸿夫妇参观展览。”

廖静文女士接过话题:“当时在重庆,15日下午我和悲鸿前往参观木刻展览。突然,悲鸿在一幅画框前停住了,看得非常专注和仔细,那是几幅并不算大的木刻作品:《割草》、《冬学》、《哥哥的假期》。”

廖静文继续回忆当时的情景:“悲鸿弯下身看了看作者的名字——古元,非常激动地说:‘好!真好!真了不起!’悲鸿当场就订购了古元这几幅木刻作品……”

古元教授版画作品《冬学》

三天后的10月18日,重庆《新民报》发表了由徐悲鸿先生亲自撰写的《全国木刻展》评介文章:“我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下午三时,发现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古元”,“……我唯对于还没有20年历史的新版画界已诞生一巨星,不禁深自庆贺。古元乃是他日国际比赛之一位选手,而他必将为中国取得光荣……。”徐悲鸿的预言,也早已为历史所证实。

王琦教授继续回忆说:“徐悲鸿似乎不是在论述,是在大声呐喊,不过,他的盛赞,古元当时无法听到或见到。那时古元正生活在陕北的土窑洞里,而且还很年轻,只有23岁。”

看古元教授的作品,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版画史和生活史的缩写版和精装版。同时是一部艺术教科书,他记录着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追求自由解放和真善美的光辉历程。他的版画艺术在中国新兴版画史上已经镌刻了极其光辉的篇章,在国际上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巨大影响。

古元教授(1919-1996),生于广东珠海市唐家湾。1938年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任“鲁艺”美术工场木刻组组长。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为全国文联委员、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1952年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后调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教研室主任。197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后任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擅长粉画、水彩画、版画。代表作有《减租会》、《烧毁旧地契》、《人桥》、《刘志丹和赤卫军》、《枣园灯光》等。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等。

逝者如斯,人民的艺术家古元教授驾鹤西行已22载了,他作为中国木刻版画的先行者,为中国版画艺术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的艺术追求和治学精神,他的无私奉献和淡泊名利,他的虚怀若谷和高风亮节,将永远长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袁惠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狐假虎威作文 有所畏有所不畏作文 关于松的作文 初二语文一单元作文 班级卫生的作文 有关变化的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作文掌声响起来 宜昌的冬天作文600字 中华美德作文600字 二年级作文一百字左右 屠夫与狼作文 杭州西湖作文350字 遇见作文800字初三 让座的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满分多少分 春天就这样来到我身边作文 未来的食品作文400字 青年 作文 关于写景的作文题目 关于吃一堑长一智的作文 爱的味道作文600字 写勇气的作文 上海作文300字 朋友的作文结尾 环境的变化作文600字 失败也是一种幸福作文 生命的力量作文 后羿射日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