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河南小西藏经济不咋地 笔杆子却出奇得多 为啥?|豫记

2020-11-25 07:00:01
相关推荐

近日从三门峡市作家协会2019年工作总结会上获悉,卢氏县作协获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其创作成就冠盖六县(市、区)。著作奖一项,全市21个,卢氏人拿了8个,还有优秀作品奖、《洛神》文学奖等,卢氏一共15人获奖。全年共5人出版作品9部。不仅山外来客惊奇,当地人也经常调侃:“咱卢氏经济不咋的,舞文弄墨的人咋恁多呢?”

“写家”多,基数大

在卢氏,人们把能拿起笔写文章的人,统称为“写家”。若在单位就说他是“笔杆子”,若在社会上,就说他“一笔好写”。

写家干的活范围很广,如给单位写公文,俗称“写材料”的,包括工作计划、年终总结、领导讲话、项目可行性报告、会议纪要,演讲稿等,还有新闻稿件,通讯、消息、报告文学,都在范围内。

还有红白喜事的请柬啦、悼词啦、主婚词啦,都是写材料人的事。在社会上,亲朋好友上访、告状、打官司,调解纠纷、签订合同都找他们。

而作家呢,多指在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以及出过书的人。

作家有大作家、小作家,著名作家和不名作家,但没有发表过作品的不能叫作家。

而一个人一旦被认定为“写家”,那是苦乐兼有,喜忧参半。即因“会写”而混得一碗饭吃,也因“会写”而一辈子缠夹不清。

单位里写材料的人,多数是整天熬油打火,烟雾缭绕,蓬头垢面,颇不精致。

亲戚朋友找上门来让你写的,又都是纠纠扯扯、曲里拐弯的麻烦事。你能说“我不想给你写”?那他一定会腹诽:“你还会个啥?”

山清水秀底蕴厚

一代宗师引领人

分析卢氏“写家”多,因而作家也多的缘由,可从地域特色、历史渊源、名人效应、时代氛围以及主政官爱好几个方面去探究。

卢氏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山水灵秀,底蕴丰厚。自古就有“卢氏出秀才,洛宁出刀客”的说法。

秀才者,读书人也,刀客者,也不一定是土匪,也可以理解为从军打仗。说明两地,一个崇文,一个尚武,民风、性格以及 “出路”各异罢了。

到了明清科举时代,卢氏秀才层出不穷,常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三贡”的记载。

卢氏秀才数牛金星最有名,他曾给李自成当过军师,风云一时。姚雪垠在长篇小说《李自成》里有详细描述。

卢氏人的“文传”,还可以从用语上来说明。

卢氏人说谁“光景过得好”、“事办的好”,不说“好”,而是说“他光景过得统善兮哩”、“你这几年弄得很善兮呀”。

找人找东西,不说“找”,说“你寻谁哩?”“你寻啥呢”。

两人一起进城,不说“一起”,说“你今天和谁厮跟进城”。善兮、寻、厮跟,都是中古汉语,但卢氏人今天还在用,说明其“古”其“雅”。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卢氏文学队伍长盛不衰,一个原因是曹靖华的影响,另一个则是八十年代的时代氛围。

一代宗师曹靖华,对家乡文学青年具有旗帜般的引领作用。

曹靖华生于1897年,卒于1987年。在1920年代,那样封闭落后的年代,他能够走出大山,到北京求学,参加五四运动,留学苏联,翻译苏联文学《铁流》等,并与鲁迅结下深厚友谊,最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靖华

这对几代卢氏人都有影响。1940年代,家乡青年学子受他影响,投奔延安参加革命,从事文学活动。

我的表叔李力,就是其中之一。表叔解放后在《长江文艺》当编辑,曾给李凖、姚雪垠的作品写过评论。80年代还曾任湖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卢氏文学青年更是把曹靖华捧为“鼻祖”,对外人说起曹老来,如数家珍。

1981年7月曹靖华赴西安参加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顺道回卢氏。

时年84岁高龄的他,给全县的业余作者讲课,给中小学生讲课,合影留念等。

曹老回北京后,又给家乡捐书赠书,给家乡文学社团题词写序,提携后辈不遗余力,留下许多佳话。

另外,卢氏文学还受到一山之隔的著名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影响。

贾平凹曾数次来卢氏采风,给卢氏作者题字,还与横涧乡一名业余作者保持联系,用其提供的素材创作长篇小说《带灯》等。

贾平凹给董建中提的字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八十年代确实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黄金时代。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家就象今天的明星一样被年轻人追捧。

一篇小说的发表可以引起全国轰动,引起全民大讨论。某人会因一篇小说、一首诗的发表,瞬间改变命运。

那时的大学,录取率还是个位数。许多农村青年不得不走“自学成才”之路。

而爱好文学不但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也成了摆脱现实困境、走出大山的“敲门砖”和“跳板”。

卢氏有连续两任县委书记,都是文学爱好者。为政为文,身体力行,颇得声望。

第一任县委书记史京品,洛阳师专毕业,文人气质浓厚。

1987年中国著名诗人徐刚写了一首长诗《伐木者,醒来!》登在《新观察》上。他看到后,非常激动。就让县林业局买了100多份杂志,送给各部门领导看,以此唤醒他们的绿色生态意识。

史京品在任时,先后提携重用了许多文学青年。这些人,是农村青年的,帮你解决户口问题;待业青年的,给你安排工作;乡镇干部的,调到县城,任文化单位干事或领导。

最有代表性的有张书超、任耀榜、张虎群、高拾成、董建中、董彦礼等。农村青年任耀榜一篇小说在《安徽文学》发表,张虎群也因会写文章,双双聘用到县广播站编稿写稿。

乡镇干部张书超因为散文写得好,调到县城任文联副主席,后做到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待业青年高拾成,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几篇小说,被安排到县文联专业写作。

退伍军人董建中、民办教师董彦礼都是因为“会写”而来到城里,先临时工,后转干,并分别当上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这些因“文”而登堂入室文化部门的人,再来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互为因果,成绩斐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第二任县委书记范中胜,与河南作家张赞昆合作出书《果山王国创业史》和《老子著经大传》。

同时他还力推新闻事业。那时除县委宣传部设通讯组,专门负责报道本县经济社会各项成就外,每个单位如公、检、法、司、民政、水利、乡镇企业委等都要求配备一名通讯员。

这个通讯员,可以是本单位写材料的人,也可以是从社会上招聘的临时人员。

只要你文笔好,会写新闻,就有人要。这样又有大批“文青”进到县直各个部门。以后通过各种机会,都转为正式干部。

就是一直当临时工的,通过自己的“写”,也能养活一家人。

写新闻,上报纸是硬杠杠。三门峡日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厂长经理报,中国老区报等。

制订奖励办法,头版头条奖励多少,二版头条奖励多少。每年的通讯员表彰大会,范书记必亲自参加。

只要新闻写的好,有本事上大报,都能得到重用。

乡镇教师张海军给范书记写了一封信,范书记欣赏他的才华,就把他调到县委宣传部。以后他刻苦钻研,勤奋写稿,为提高卢氏知名度立下汗马功劳。

现已是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通讯员马来营作品多次登上大报,得到范书记的赏识。木桐乡高考落榜青年李长新也来到县城,给烟办写新闻。

李长新写文章是个快手,几两小酒下肚,一篇洋洋洒洒几千字的通讯稿就出来了。

他的文章上过《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大报,后在多家中央级媒体记者站干过。

李长新除了新闻外,还擅长写散文,当年《河南日报》发表他的散文《豫西风情》,曾轰动一时,颇有贾平凹《商州录》的风味。

县委书记爱才惜才,各级部门都仿效之。笔者当时中师毕业调回家乡,为找不到合适单位愁眉不展。

一天老公拿着我的一篇散文“月光曲”和一首诗“刺槐树”,找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常金太。

常部长看后一迭连声地问:“真是你媳妇写的吗?”得知确实“是”后,他就去找部长刘保国,夸赞文笔咋好咋好,建议赶快把“人才”调来。

闻知人事调动即将冻结,刘部长又去找组织部长,让他当面签字下调令。

后来我如愿到县委宣传部上班,一天,走在县委大院,一个人问我:“你爹是那谁谁谁吗?”我说“不是,我爹在村里”。那人感到很惊奇,自言自语:“都咋进来的?”

那些年的文学青年

县志办主任、文坛“宿儒”李啸东,也是非常爱才惜才。只要听说谁谁谁文笔好,就鼓动三寸不烂之舌,缠住县领导要人。

张冲波曾被他从林场借调到县志办,《三门峡日报》记者任志刚、县商务局副局长任伟,当初都是通过他,从乡下调到县志办的。

在卢氏作者队伍中,还有一支“学院派”,就是从高校毕业回到家乡,分到各部门的“文青”们。

如已故诗人任和平、李海波,当年在县委党校上班,团结一帮文朋诗友,成立诗社,创办诗刊,搞得风生水起,影响很大。

“学院派”没有后顾之忧,不需要拿文学做敲门砖,因此能够从容不迫品诗作文。祝小荣、段丛芳、韩成章等都属于学院派。

他们在公务繁忙之余,坚持文学理想,读书作文,笔耕不辍。祝小荣当过县文联主席,出过诗集《花开的声音》、散文集《秋日私语》,每每品读,如饮清泉,如春登台。

还有一种走“商路”的文学青年。如瓦窑沟卢辉,外出经商成功后,回到村里兴办“龙首山庄”,成为作家们的采风基地,堪称儒商。

横涧张洁方,早年当“二道贩子”,后经营卢氏山珍赚得N桶金后,重拾青年时代的文学梦,其创作激情如老房子着火一样势不可挡。

诗人宋海峰早年是“春萌”诗社的主力队员,后来做律师,业余坚持写作,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回家》。

春萌诗社学习图

还有女诗人常君娥,当年写诗堪比舒婷,现在经营服装门市,还经常参加文学群的活动。

“小镇青年”、诗人高山,本名高留锁,卢氏县城北街人。早年参加“春萌诗社”,后自立门户创办《青春潮诗报》。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他一直坚持写诗,纯粹而执着。

高山常常出口成章,语出惊人。出版诗集《倾听与凝视》等。诗歌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还一度作过《大河》诗刊编辑。现在他创办“迎春盆景园”,生意做得很火。

县里还有一些部门,如县志办、党史办、县政协文史资料办等,都是写手云集的地方。

还有一批从卢氏这块热土走出的作家。老一代有孟国栋、张书超、代安魁、王荀、周天鹤,年轻的有寇询、卢姣姣、吴冬等。

孟国栋多年来担任《三门峡日报》总编、三门峡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等职务,公务之余,著作等身,小小说创作省内外颇具影响,是卢氏作家的又一引领人。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股股涓涓细流,汇合成文学的“大河唱”。

文学是一个梦

卢氏的作家,上有七八十岁的农民李士纯、余洛,党校退休教师王生文等,中有董彦礼、张洁方、李贵田、董建中、韦玉红等一大批,下有九零后文青李璇、杨勇等。从职业上看,有单位职工、机关干部,有学校教师,还有农村妇女,以及打工一族石少宇、邹楠等。

其创作活动也是 “十字街过队伍,一路一路。”有专门写诗的,有专攻小说的,更多的是“水陆两栖”,就是公文、新闻以及史志都能来两下子。张冲波早年写诗,后来写乡土人文题材散文,近年来着力于采访民间七十岁以上老人,做口述实录。

而董建中除了小说、散文外,还写曲艺、小剧本等。每当县里举行一个什么活动,各单位都来请他,忙得不亦乐乎。

作家们也通过自己的一支笔,对卢氏经济社会的发展、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的促进、外在形象的塑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正如著名作家张宇在一次培训班上所讲,大部分县、市作家都被捂在下面,出不了头。这是个普通现象。

是的,成功不但需要才华、机缘,还要有那么一点点运气。卢氏有些作家的水平并不低,当年若是能突出重围,现在也成了大家了。但没有突围出去,就只能继续当 “文青”。这又和远离帝都、偏居一隅有一点关系了。

想起诗人马丽华当年说的一句话:“爱诗总是美好的”。是呢,文学是一种追求,一个梦想。有了这个梦想,生活就会有意义,人生就会有支撑。

写了这么多,也只能给大家一个大概印象。卢氏的作家为啥这么多?欢迎有时间来卢氏转转,感受一下卢氏的山山水水,可能就会有答案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爸爸作文800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作文100字 中国作文网 以他们为题的作文600字 关心的作文300字 我的房间作文100字 高中英语优秀作文 关于如何学好英语的英语作文 教资作文怎么写 五个作文开头 我的责任作文300字 上海中考满分作文 尝试作文350字 成长是一首歌作文 俄语作文我的假期 志愿者活动作文 一件有意义的事作文600字 划船作文300字 范儿作文800字 我长大了100字作文 什么样的爸爸作文 写照片的作文 神话故事作文350字 6.1儿童节作文 今天我当家作文 在拼搏中成长作文 70字作文 偶像的作文 我作文600字 假如我是彩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