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转型时期的高考什么样?亲历者回忆当年场景

2020-11-25 07:45:01
相关推荐

1951年以前,高校招生是各校独立招考,没有统一的时间。于是难免“撞车”,名校被少数“尖子”学生占据,结果难免浪费了名额。于是从1951年始,高招改为大区联合招生。北京地区有华北华东和华北东北两片,每片有若干大学联合招生。统一时间,统一报名,统一考题,统一录取,大多数大学都参加了联合招生。这一年我十七岁,有幸参加了高考。

如今我已经86岁了,一些当年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插图 王金辉

高三冲刺

高三上学期,各门课都已讲完,下学期就是为高考准备的。备考,各中学都有自己的妙招,最主要是聘请名师“代课”,那是一批专为高考代课的名师。他们都很忙,往往一天要在好几个学校上课。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陈的化学老师,他穿着笔挺的西装,踩着上课铃声走上讲台,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下课铃一响,正好讲完内容,也整整齐齐写满两块黑板,依然一身笔挺西装,一尘不染走下讲台。这位姓陈的老师可真是“神人”,拜他所赐,我的化学考了92分的高分。

还有一位英文代课的唐老师,本职是北方交大教师。他给我们上课的内容,主要取材英文杂志《中国建设》,等于是一边讲英文一边讲时政。果然当年高考题里就有不少与抗美援朝有关的词语,如“志愿军”、“美帝国主义”、“走狗”,乃至李承晚、麦克阿瑟、李奇微这些名字,都没有难倒我。

还有一位物理老师,他一身黑布棉袄棉裤(缅裆裤),操着一口山西方言,活脱一个山西老农。他来代课似乎没有任何准备,只说,我给你们说说近代物理吧。他讲了原子构造、裂变,讲了居里夫人的贡献,以及钱三强、何泽慧的发展,高考果然有考这类题目。

还有一门“政治常识”,这是公立学校的长项,高中就有这课程,由政治老师和校长主讲,内容切合时政,又补充了几篇毛主席著作,考试加分不少。

填报志愿

1952年以前,北京的中学男女分校,我所在的是男五中。高考报名是在中学填写志愿,华北华东和华北东北两片的学校和专业自己选择,当年参加联合招生的华北区有京、津、晋、冀(含平原省),共27校的232个专业(包含二年制专科),其中在北京的就有12所,占了将近一半。共报五个志愿,当年的男校,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有志愿导向。那时抗美援朝结束,国家开始大规模建设,急需大量工程人才,所以报考导向都是工科,别说文科,连理科、医科都不在导向以内。为此专门组织我们去参观北京大学工学院,此校在西直门内原端王府,清末拆去,改建为高等工业学堂,一片灰砖欧式楼房,气派很大。学院中有建筑工程系,我本想学文史,但随行参观到建筑系时,眼前一亮,墙上挂着学生作业,有各式房屋设计图、渲染图、素描水彩画;参观美术教室,看到多种石膏像,原来这名为建筑“工程”的专业,实际有不少人文因素,于是下定决心报此专业。报名表上可填五个志愿,我和几位同学商议,选一般大学冷门专业为四五志愿保底,二三志愿力争,第一志愿下不了决心,决心“赌一把”,报了清华大学营建学系(1952年北大建筑工程系并入,改称为建筑学系)。父母希望我学医,我没兴趣,为满足家长要求,第二志愿报了天津医学院,第三志愿填了一个航海学院,四五志愿都是一般大学的冷门专业。

志愿表填好装入档案,便是录取的依据。接着就去报名,地址在北大二院,原清代四公主府,后来的京师大学堂,五间古式大门内,几张桌子一字排开,因为是统考,所以不要户口本,唯一的凭据是高中毕业证书,验证很仔细,把一张一寸照片对照本人无误,当面贴在准考证上,盖上蓝色骑缝章,交了报名费和试卷费,盖了一个收据章,就算是报名合法了,可以入场考试。准考证上没写考场,是临时派位。这么严肃的准考证居然印有误差,原来印的考试日期是七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而在右下角却又有三行小字,把日期改为了七月廿二日、廿三日、廿四日,其实廿这个数字用在这里也不规范。这张准考证可称得起中国高考第一“八卦”证,当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备考攻略

从六月下旬到七月下旬,一个月备考,要考八门,其中数学包含有代数、平面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五科。中外史地包含有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共四科,共计十五科,显然不可能全部深入复习。我的攻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必保几科,争取几科,放弃几科。化学有底必保,生物、政治常识内容单一,下功夫死背也能得高分。物理有“山西老农”老师补习的近代原子部分估计可以加分。国文自认是我的长项,可以放心得高分。我最头疼的也是学得最差的是数学,我决心放弃三科押两科。我相信“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道理。在最后半个月里,早起从家里拿两个馒头,一头扎进北京图书馆,整整一天我用来死背课本,直到晚上闭馆才回家。考试的不少答案我都是这样背下来的。

两天考试

当年的北京考场集中在北京铁道管理学院,这个学校位于李阁老胡同和府右街转角,校门在李阁老胡同,院里有几座平房大教室。它的前身是清末和民初的邮传部、交通部,临府右街是一座豪华的三层欧式大楼,后来成为铁道学院正门。考生进前门,验证了准考证,核对了照片,留下书本、笔记本,只准带一个文具盒,检查后留仅需的几件文具,绝对不准带纸片。检验完毕发给一个考场座位卡,考生对号入座。这个卡非常重要,因为在座位上已经放好了你的考卷,卷后有密封的名字,判卷后揭开封条,你的名字和座位号必须一致才行。考卷都是密封的,开考后开封答题。每节一小时五十分钟,迟到十分钟即不准入场。

第一节考数学,我心中有“数”。放弃两门,专做两门,估计可得40多分,后来入学查卷得知46分。数学考试是一个“下马威”,考完的当时就有几人放弃了后面几场考试……一个考场大约三四十座位纵行,行间大约1米,防止侧目偷看,场内两名监考老师,室外两名巡查老师。门窗紧闭,正值七月下旬,酷热难当,我所在的考场就有一名女生中暑晕倒,抬出了教室。

第二节考国文,试题前部分为国文常识,有文言文断句、成语填空等,占40分。后部分是作文,占60分,题目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狂妄地认为,我高中作文每篇都是班里的范文,此作文我必得高分,结果却是审题错误,栽了跟头。这本来应当是一篇抒情的散文,必须真实,事要真,情也要真,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我自作聪明,写我听了志愿军归国代表的报告,因而难忘,一个十几岁的学生,对战争一无所知,听了报告就“难忘”,明显不够真实,瞒不过判卷老师。好在文字本身还算通顺,又加前边的国文常识,勉强得了72分。

化学考试我要感谢代课陈老师押题准确,我得了92分。因为“攻略”发挥作用,我的生物和政治常识考试也得了高分。其他各科也还可以,合计下来估计能有580至600分左右,二三志愿应该不成问题。

张榜录取

七月二十四日考完,一个月后八月十八日发榜录取。当天各大报纸都发专版公布录取名单,同日各校把录取通知书也就是入学报到的凭证,以挂号信寄到考生家中。清华大学的通知书是一个普通的信封,上面竖写,某某君收。里面是一张薄薄的白纸,油印字,“某某君,你已被录取到我校,空处用钢笔填写某学院某系,请于某月某日报到”,下面盖一个校章。这张油印薄纸终于使考生们取得了合法身份,甚至决定了他一生的前途。最隆重的是公开张榜,贴在老北大红楼门外墙上,是一张高约一米、长约七八米的白纸,分上下两栏,竖写学校名,后面是系名和录取人名,每个字大约1.5厘米见方,名字下面又有小字,为考区所在地,如:京、津、沪、杭、宁,女生又加一个女字。古时进士开榜是在“贡院”墙上,现在在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北大红墙上,也算是延续了“文脉”。榜在当天黎明贴好,七点多开放。榜下立刻挤满了人,有考生也有家长,有笑的,有跳的,有哭的,有闹的,乱成一锅粥。我骑了辆破自行车去的,挤到前面,先由第五志愿往前看,五四都没有,估计在三二,但第三志愿也没有,我就开始紧张了;看到第二志愿还没有,彻底失望了;最后咬了牙硬着头皮投向第一志愿,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王世仁(京),赫然有名。营建学系在北京共录取21人,我居然名列第九。我在榜上名字前足足站了五分钟,享受“金榜题名”的快感,然后骑车回家,我唱着歌,快速飙车,“雄赳赳、气昂昂”……在王府井大街上停有一辆汽车,我太得意了也没仔细看路,一头撞到汽车后尾摔了下来……算给我的高考季留下了最后的回忆。

初入“大匠之门”

该报到了。在东华门外大街有清华校车站。校车是美国老道奇,上为银色顶,下为蓝色身,非常醒目。校车按规定路线绕行市区,持报到通知者可免费乘车。车停在二校门的“清华园”牌楼门前,一院(“清华学堂”楼)门前摆了好多桌子,承办入学手续,二十几个系的人挤在一堆,我们这些初来的“土老帽”真不知有什么流程,该怎么走。营建学系是个小系,也不见学长们来引导。幸亏这时来了一位女生,两条长长的辫子,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对各处流程、房间了如指掌,原来她叫周如枚,是教务长周培源的千金。她考的是土木系,她的男友是梁思成的公子、上一届历史系的梁从诫。梁从诫原来也报营建学系,因分数不够,正谋求转系,可当时的文学院长李广田不批准,据说“别人子弟转学可以考虑补考,唯独你梁思成的儿子不行”,只好作罢。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去八宝山为父母扫墓,居然在另一处骨灰龛面上见到周如枚的名字。斯人已矣,当年那个两条长辫子风风火火的少女形象依然在我印象中。

入学报到后,还要经过系主任面谈才能进入“大匠之门”(往届毕业生送给母系的一块石碑上的题字)。当时梁先生不在系里,系务由级别最高的美术老师李宗津代管。李先生是教授,人保养得很好,他手拿一根象牙烟嘴,插一支大前门香烟,靠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手里拿着我们的考卷翻看。我就是从他的翻看中瞄到了我的一些考分。他只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们中学有几个考入清华的?我回答只有两人。他看了我一眼,“好吧”,就算正式入门了。

我写的这些,一地鸡毛,其实也是中国高考转型时期一段鲜活的历史。私以为,历史不仅需要高头讲章,更需要这些流光碎影。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王世仁

流程编辑:TF015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爱朗诵作文 森林历险记童话作文 目光作文 含羞草作文评语 我战胜了黑暗作文 小学语文作文课教案 我的答案作文 我眼中的孔乙己作文 商务合作文案 秋天作文初中600字 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 丢沙包游戏规则作文 英语作文万能公式 游记怎么写400字作文 如何写风景作文 敢于实践作文 写植物的作文100个字 都是自己惹的祸作文 我家的仙人掌作文 责任的认识作文 文具盒的争吵作文300字 风景400字作文 开封之旅作文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作文立意 节日风俗的作文600字 闪光的瞬间作文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如果我是班长作文 我的舞台作文500字左右 关于国庆节的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