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他这首五百字的诗已经说明

2020-11-25 08:55:01
相关推荐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蕴含的三重悲,铸造了诗圣杜甫

天宝十四载十月,杜甫自长安往奉先县探望妻儿。与此同时,唐玄宗正携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寻欢作乐,而安禄山正磨刀霍霍,准备举兵造反,一场盛世下的危机,即将爆发。

这一切并非没有预兆,杜甫敏锐地感受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长安困顿十年干谒生涯,以及至奉先沿途的所见所闻,他发现自己深爱的这片山河,已经没有开元年间的光彩。君王的松懈、官员的腐败、百姓的贫苦,使杜甫感慨万千,一腔悲愤化作盛世危言,写就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构想于杜甫往奉先的路上,成于十一月初,这是他十年干谒生涯的总结,亦是他悲悯的开始。因为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结束了前半生较为安定的生活,开始了后半生的漂泊。这首诗作于唐朝国运的转折点,也作于杜甫命运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杜甫诗歌风格的转折点。

杜甫以自身不幸的命运,观照劳苦大众的生活,歌咏成诗,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反复品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之后,我发现此诗蕴藏着杜甫心中的三重悲,而这三重悲,则奠定了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情感基调,一直贯穿着他后半生诗歌创作的主题,塑造着他伟大的人格,由此,铸造了杜甫诗圣之名。

第一重悲:悲十年干谒、壮志难酬

杜甫出身在一个“奉官守儒”的官宦世家,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一直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所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开篇便写到: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写这首诗时,杜甫官职已经确定,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虽然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但已经算是步入仕途了,杜甫依然以“布衣”自称,既是自谦,也可见这个官职并不符合他的预期,即便如此,他依旧选择了妥协,因为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故而他用“拙”字来形容自己,其实这是杜甫对自己的坚持而自嘲,他认为自比上古贤臣稷与契,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

“取笑同学翁”,和他一起的同学,十分不理解杜甫的做法:朝中奸臣当道,不如归去,何苦来哉。杜甫却无法潇洒的离去,“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唐玄宗执政前期的励精图治,让许多士子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辅佐的明君,杜甫更不忍就此离去独善其身。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巢父、许由都是上古时期的隐士,杜甫用“终愧”二字,可见他是有隐居的想法的。从“非无江海志”也可知,杜甫不是没有隐逸的想法。再加上李林甫为了维持“野无遗贤”的谎言,科举之路被阻塞,杜甫更是不忿那些权贵。

骨子里有着文人的清高,可为了心中的理想,杜甫将这一切忍受了下来,开始干谒权贵,在冷眼中扣着富贵之门,在尘土中追着显宦车马。从“独耻事干谒”也可看出,他是极为反感这种事情的,然而他每天过着这样的生活,在长安困顿了十年,最终只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职。

这个结果,杜甫心中是愁苦而又感觉悲辛的,却又不得不接受,“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他只能用醉酒来排遣这种悲辛,用高歌来冲淡这种愁苦。

第二重悲:悲君臣昏庸、盛世难

唐玄宗执政之初广开言路、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但却在晚年懈怠朝政、宠信奸臣,十年客居长安,杜甫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路过骊山之时,想起唐玄宗与杨贵妃,以及一些宠臣沉浸于醉生梦死之中,不禁悲从心来。

君臣留欢娱……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为臣者不能秉忠义之心,行忠义之事,而是一味逢迎君王,君王为一国之主,不能勤政爱民,只图享乐,凭一己之喜恶,大肆赏赐财物给嫔妃近臣,而这一切都是来自贫寒的百姓。在这一声沉痛的叹息之后,杜甫更是作怒目之态: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筐篚”便是指皇帝的赏赐,上位者需赏罚分明,君王更是如此,这是安邦兴国之策,然唐玄宗赏无功,惩无罪,违背治国之理,朝中更是挤满了那种钻营奉承之辈,数量多到令仁义者战栗,这岂非是祸乱的征兆?奸臣当道,已是痛心,而外戚专权,令国事愈加糜烂。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诗中以“卫霍室”指代杨国忠等外戚,杜甫听闻皇宫许多财物,都流入外戚之家,传言真实与否,其实看他们的生活就知道了。从“煖客貂鼠裘”至“霜橙压香橘”都是描绘外戚豪门的奢靡生活,由此可见杜甫“况闻”的真实性。

虽然对朝廷的指责,一直聚焦在奸臣与外戚,但其中对唐玄宗昏庸的讽喻,呼之欲出。作为国家的统治阶层,却贪图享乐、极尽豪奢。回首年少之时,他面对着唐朝锦绣山河,心中满是自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如今年近天命,杜甫才知道,曾以为如“尧舜”的君王早已不在,而“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也是遥遥无期,这如何不令人悲愤。满腔的悲愤,最终凝成了十字千古绝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第三重悲:悲人民贫苦

杜甫不止一次在梦中重现开元盛世,也写了许多诸如《忆昔》这般的诗歌怀念开元。那时一个小县城也有万家室,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国家富有而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是这次从长安到奉先路上的所见所闻,更令杜甫黯然泪下。

统治阶层腐败奢靡,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百姓的困苦,正如五代后蜀国君孟昶所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杜甫发现骊山之外,咫尺相隔,竟然是枯荣两个世界。杜甫客居长安十年,他的妻儿生活也因此生活困顿。

老妻寄,十口隔风雪。

身为一家之主,应该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可为了实现理想,杜甫顾不上妻儿,他心中已是无比愧疚。但未料回到家后,更大的悲痛在等着他。“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杜甫一进家门便闻家人号啕之声,原来,自己的小儿子因为饥饿而夭折。

“所愧为人父”,杜甫悲痛之际,更是联想到了广大人民群众: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贫窭”即贫穷,“仓卒”在诗中指意外的不幸。杜甫没想到,十月、十一月本是秋收季节,奉先(今陕西蒲城)离京城不过两百余里地,都有许多受饥寒之苦的百姓,偏远之地可想而知。家中幼子一般是最受关爱的,但杜甫幼子被饿死,我们可以料想,其妻儿或是因为年龄较长,才能抗过饥寒,幸免于难。

杜甫一家人应是很苦的吧。但杜家是官宦之家,名门望族,拥有许多特权,可以免租税、兵役,杜甫自己至少也是一个官。这样背景的家庭,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的百姓呢?在这样的世道下,那些没有工作和土地的,那些久不归乡戍边的将士,他们的家庭又该是多么凄惨啊!

正是因为杜甫有对家人深沉爱,更有对劳苦大众的仁爱之心,所以他能将一己之悲痛,推及到对劳苦大众的悲悯。这种悲悯不是心血来潮的感慨,而是无边无际,难以断绝的,“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像终南山那般高,像海一样深,伴随着杜甫的一生。

三重悲熔铸于杜甫之诗,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仁爱精神,光耀千古

一重重的悲,像一次次重锤砸在心上,锤得杜甫肝肠寸断。

天宝十四载的冬天,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已经传到杜甫耳中,通过一个战败归来的士卒,杜甫听闻了前线的惨状:烽烟四起、白骨森森。此后这三种悲伤,再也无法愈合,犹如三道深不见底的伤疤,刻在杜甫的后半生,散落并熔铸于他后半生的诗歌当中。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本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可是到头来声名却是因为自己的文章,杜甫仕途的不如意是老与病吗?显然这是他的自嘲之语,他时常想起“出身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士为知己者死,多么崇高的牺牲,这是杜甫的理想,他仍然在坚持他的理想,只是越坚持,越悲伤。

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叛军手中逃脱,来到唐肃宗身边,本以为山河飘摇之际,君臣能上下一心,可杜甫所见,依旧是勾心斗角,他也因为营救被贬斥。“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乾元二年(759),杜甫自华州弃官而去,他想起了当年长安干谒的困顿,如今政治依旧腐败,可是他已经老了,他再也没有一个十年耽搁了,杜甫又无奈又悲愤。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一家人如同江湖中的浮萍,无依无靠,四处漂泊,稚子的饥色,恐怕牵动了那份悲伤的记忆——那个夭折的幼子。同时他推己及人,想到了和他一样漂泊的百姓,他满目热泪地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果百姓得以安定,杜甫一人冻死也无遗憾,也满足了。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为壮志难酬而悲,为朝政腐败而悲,终究是还是因为杜甫心中对国家人民深沉的爱。这三重悲伤,紧密相连,一直流淌在杜甫的诗中,并升华为了一种至高的仁爱精神,由此完成了杜甫伟大人格的塑造,成为了后世所仰望的诗圣!

大历五年冬季的某一天,一条潭州飘向岳阳的小舟上,杜甫的生命在波涛声中消逝,不过他的精神,却通过文字延续了下来,在每个读到他诗的人心中,闪着光芒。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蚂蚁怎么写作文 这个星期发生的事作文 小学生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 一种花作文 美丽的紫荆花作文 写平凡的作文 自己的梦想作文500字 面对挑战英语作文 运动会开幕式作文400字 关于无私的作文 六年级上册作文全部 豆腐脑作文 难忘的旅行作文400字 澳门作文400字 四年级语文五单元作文 身边的风景也美丽作文 什么给我勇气作文 运动会作文拔河 所见作文400字 触动心灵的声音 作文 湖南高考作文题 中考优秀满分作文600字 笔神作文 抓螃蟹的作文 最后一次六一作文500字 20年后家乡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五年级作文 关于写人的作文600 去朋友家玩的作文 英语作文常用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