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魅力 自恋 毒舌……谜一样的杜拉斯

2020-11-25 13:05:01
相关推荐

俞耕耘/文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一位晦涩难懂的作家吗?这个问题,她其实是有自评的。“晦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可以克服并且不影响阅读,另一种则相反。正是这种晦涩难懂的属性使得一些书畅销而另一些书乏人问津”。显然,杜拉斯暗示我们,她属于前者。然而,她的形象却是不断被塑造的,是流行作家,还是一个严肃文学圈里被媒体“过度曝光”的作家?杜拉斯的创作同时横跨各种艺术门类,却又拒绝各种标签、流派。“她塑造了一个越来越具有侵略性、巨大的、仿佛无法感知的作者形象”。《私人文学史:杜拉斯访谈录》是她1962至1991年间,接受纸媒、广播和电视访谈的选集。在这些漂浮不定的对话里,杜拉斯充满含混矛盾的魅力,那种激情扩张、自我迷恋和沉默自白,比作品更有力量。在自我评论,勾勒画像之外,此书更是一部杜拉斯的“私人创作谈”,包含了文学理论,写作观念和电影执导等核心论域。更重要的是,她以强大的个人风格,把说出来的访谈与写出来的小说、拍出来的电影收摄在一起。这样,有时言辞矛盾、反复的杜拉斯,在本质上又不是断裂的杜拉斯。

爱情,是她创作最重要的弥合点,也是理解她跨界的最佳路径。甚至,访谈记者会忍不住给她戴上一个“情欲作家”的帽子(尽管她极力反对)。可以说,她的作品就是被爱情滋养的无限可能性。“因为爱情,是所有作品间的流通货币,文化的、音乐的、绘画的、小说的、哲学的,一切一切。没有比它更开放的了,它是永不枯竭、无穷无尽的庸常”。有了爱情,也有了她作品里缭绕的性、暴力和欲望。“性没有男女之分。性只有一种,所有的关系都浸淫其中。我认为它是一种暴力,寻求自身的发泄对象,好像在怀念一种对暴力的重新分配,而它自己正是这种暴力的发起者。”而这,正是欲望在寻找它的对象。杜拉斯迷恋《情人》的背后,其实是对中国男人的一种身体记忆。“欲望中有一种中国式的温柔,夹杂着暴力;几近残酷”。甚至,它压倒了殖民地里强烈的种族气息,不惜让自己成为一则“丑闻”。

唯有词语、回忆在浮现,那个故事在反复倾诉。“我想是一些字眼。也许。我看到它们,把它们排列起来,句子接踵而至,紧紧抓住它们,被它们包围,自行生长。这些字眼一成不变,从未失手”。它可以变成任何长度,无限的绵延下去,没有止境。那个中国男人(杜拉斯称他为“若先生”),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中,后来又出现在《中国北方的情人》里。杜拉斯一直在靠语词、字眼来回忆想象情人的变化与生长,甚至她背弃、远离了他本然的原初形象。这种对语词的重视,也延伸到了她的戏剧观念里。“戏不是演出来的。拉辛,演不出来,也没法演。应当完全听从语言的指挥。语言所到之处还有什么可演的?”

与这种观念相伴的,是一种“流动的写作”,它是杜拉斯自我承认的风格。风格问题,作家本人界定很重要,否则,就难免是评论者的自说自话,一厢情愿。“流动的写作就是这样,没有指向,游走于词语的波峰,转瞬即逝。它永远不会打断阅读,不会越俎代庖。没有给出说法,也不解释”。《情人》就是流动而出,不依靠叙述。她竭力想出词汇,“笼络”出句子,那完全是一过性的,不可再拟。“当我从哥哥的恶行写到赤道的天空,从深不可测的丑恶写到深不可测的蓝天,从挑唆坏事写到无限的形成”,这犹如音乐式创作。

访谈中的杜拉斯呈现出“有趣的素养”――一种超高的“批评和反批评功力”。在我看来,她的魅力风度,往往从言辞的简洁暴力里散发。她反感被归类,厌恶被模仿,对评论家的陈词滥调有着生理反射式的倦意。尤其在“新小说”的论题上,她的反应是决绝的。“按照新小说的方式去写,我一点也不感兴趣。那是新小说走上的一条歧路。说到底,我认为是一个恶作剧。他们说我发明了新小说,这才是诡异的地方。”“新小说,它跟写作无关。它是一种文人故弄玄虚的错综复杂。”

这样就不难理解她对罗兰·巴特(新小说的支持者)为啥“不太感冒”了,甚至,直言其是“最坏的榜样”。而巴特,恰恰是新小说坚定的支持者。当然,这并非主要原因,杜拉斯反感的其实是巴特的脑袋。“那种简化的思维方式。用三两个词就能解释一切,这不可能,对当代人的思想危害极大”。“由简化造成。他写得少,篇幅又短。他没有长篇巨制”。更重要的是,他还对当代产生了持久影响,甚至妨碍了写作思维。杜拉斯看上去有些“毒舌”偏见,极尽苛责。事实上,她是把理论文本也当文学文类来看待评价了。巴特以符号学来实现化约性阐释,本身与文学写作思维就有很大差异。杜拉斯跨越标准来评价,难免也有“双标”之嫌。

躺枪的不只是巴特,她也把“牛粪”浇给了萨特。访谈中,杜拉斯对萨特每每嘲讽不屑,那种攻击性就像结下了很大私仇。她认为萨特压根没弄明白啥叫写作,“他那不叫写作”。短短六个字,杜拉斯就把存在主义导师萨特给注销了。如果用我们当下流行的说法就是:一种人是真的在写作,一种人是假装在写作――自以为在写作。萨特显然被她归为后者。这其实很值得反思:那么多的写作者到底都在干些什么?大多都在完成写作这一事件,实现一次次的行动而已。

杜拉斯给出了她的理由:“他(萨特)总是关注细枝末节,关注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他从未触及真正的写作。萨特,他是个道学家。他总是从社会、从他所处的环境中汲取灵感。有政治的,也有文学的环境。可我不会说:他在写作。我甚至没有这么想过”。这种分析虽然不中听,但有些要素也很客观。在我看来,她指出了萨特“文学外围男”的有趣特质:一个琐碎的男人,找不到关乎文学自身的关键点位,始终在外在环境里兜兜转转。换言之,杜拉斯不满萨特把文学当成社会学意义的宣教工具,沦为政治、哲学的附庸。因为,把非文学的思维装在文学形式里,是最大的可疑。

有趣的是,杜拉斯的“反批评”能力更加超群。你可以理解为是过于敏感的辩护,或许是自尊受到挑衅的攻击,总之精彩绝妙。当正统的批评几乎不再谈论她的书时,我想她的失落肯定多少有点儿,然而她却嘲讽那些批评家根本生活在蒸汽机时代、人类集体忧郁时代。那些受到评论界追捧的作家,恰好证明他们属于已经过气的时代。不管杜拉斯是否在聊以自慰,然而不在意批评的态度却是卓然不群:“应当学会跳出批评的视野,在这种不必要的监督之外生活。应该只相信自己并写作”。

那么,有没有杜拉斯不怼的人呢?也有。她把鲜花送给了布朗肖和巴塔耶。“我可以说布朗肖那叫写作,巴塔耶那叫写作”。究其原因,杜拉斯在观念上与他们是同路人,始终在强调生存化的写作。何谓生存化的写作?那就是自在自为,把写作视为存在,将生活视为作品。它是内在化的本源。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访谈中杜拉斯为何声称自己没有“私生活”。因为,她把生活让渡给了作品,写作代替了一切。你会发现,杜拉斯显然有所意指,她针对的就是“依附性的写作”――把写作视为外在、次生的附属。“比如索尔仁尼琴的写作――都是外在的。写作是内在的迸发,没有对象,除了它本身没有任何目的,本质上毫无用处。”“一切有依附的写作,无论它多么高明――哪怕是为了一项高贵的事业,为了捍卫人权。”

写作并非简单出于某种感情,更重要的是“传达感情所需的浸入式体验和发挥空间”。这样,杜拉斯关于写作的经验,也直接引导我们阅读、理解作品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并不在意事件、人物本身,它看重的是感官记忆、空间体验的弥漫。在她的作品里,你要“能够听到跳舞的声响,看到花园,听到女乞丐的声音,大使的声音,副领事的叫喊,诸如此类的一切。”杜拉斯把写作视为投身,是自我向文本的位移,一切只是为了感知、重演生活世界。

我们发现,当杜拉斯谈论写作时,她说的始终是情欲、暴力(野性)和死亡。在她看来,只有这些要素才与写作同质。甚至,它们就是本源。“它(暴力)是爱情致命的表达。男人,只能以杀人告终。而女人,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请求对方杀死自己”。“爱情没有出路……它只能内部解决,由当事人解决。在一种无限的、激情的表达中解决。除了死亡我看不出还有其他终极的表达”。她的看法是嘉尔曼式的,其写作处理完全受激情支配,不是爱,就是死亡。欲望减退时,就是濒临死亡,而欲望来过,就很少离开。“书或许还能等待,可是欲望不行,激情不行。”她一直在围绕写作的动力机制――为何写作(目的论),展开论述。“我想这项活动(写作)的确可以使人每日思考死亡。做不到这一点,写作就没有意义,写作就是要努力为写作而死。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写作”。

在书中,杜拉斯的女性立场鲜明、有力,有种不容辩驳的气势。当她把女性文学从男人创造的文学中“划拉”出来的时候,虽然有些分离主义倾向(造成了二者属性的对峙),但还是显示出独到目光。“男人创造的文学千篇一律。唯一的不同是女性文学。”“男人说的话都一样。无论是政府的、部门的,所有你想得到的、理论的、权威的、大学的――到处是男性的亦步亦趋。他们没法选择别的路。就好像运动机能失调。他们再也不能向右转,不能向左转,只能跟随前人的脚步。而我们女人呢,我们不在那条路上”。

这番评价其实表述了一个本质性不同,那就是话语和词语的差异。男人的文学里充满了话语,那是言语在机制里运行,与权力嫁接后的合成物。而女性文学,在本性上呈现了野性状态,因为它无意排斥剔除权力不容的混乱野蛮,从而保有原始的样子。然而,杜拉斯又同时拒绝了女权主义的激进。在她看来,与男性划清界限,指责男性不仅是愚蠢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女性只要不再模仿男性,成其所是就好。她对男性的私人态度是“远离他们,不再相信他们”。甚至,她还给出了一个颇具挑衅的论断,它完全是直觉式的――“我认为智慧是阴性的,感性也是阴性的……我认为一切都在变成阴性。对此我坚信不疑,这种转变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杜拉斯对男性的态度,事实上又暧昧流连,那是在欲望对象面前的不能自拔。她曾坦言,自己那副耽于“逸乐”的脸,过早被岁月摧残,一方面是因为写作的焦灼,另一面也因为在男人身上的激情消耗。“我就受过几位男性对我的掌控。我不后悔。这是难能可贵的经历,让我充实、反省自己,重整旗鼓,好像我马上就能找到此前一直觅而不得的力量一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写景作文 写人的作文300 即景作文400字 冬天的作文400字 礼物作文500字 京剧作文 数学小作文 爬泰山作文 说明文作文怎么写 书信作文的格式 躺平 作文 英语作文纸 孝敬父母作文 看电影的作文 告别的作文 郁金香作文 作文家乡的春节 醒来 作文 四年级作文200字 作文好词好句摘抄 过山车作文 英雄作文600字 最可爱的人作文 作文用英语怎么说 春天作文二年级 春天作文400字 圆明园作文 颐和园作文 小仓鼠作文 小人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