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四川泸州百年老二中挥手告别 我们不该遗忘

2020-11-25 17:15:01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航拍图片特别感谢二中学子傅琨女士友情提供

江阳沽酒客学生时代的遗憾没有读到泸州那些知名的学府,当然这主要是自己学习成绩稀松平常的原因,怪不得人家不录取,泸州几百万人口,拔尖的学校就那么几所,在还不是分配片区的时代,这些学校还是需要考取的,当然仅限于初中,而高中是要考取的。而更早的年代,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含金量也比现在高,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大学生也多如牛毛,人类在进步,学历档次也在不断提升,这是进化的原理。

虽然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一个好的学校确实能给你自身带来更多的裨益。当然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丰富,并且不断出各种人才的学校更是很多人的追求。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家风和校风是最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家风代表一个家族的优秀品质,而校风则是代表精神素养。它是学校大多数人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校风是学校成员所处的精神环境,它通过校园容貌这一物质环境有所展现,但主要体现在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上,又集中表现为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领导的作用。这是踏入社会之前,健全学子人格的最佳打磨基地,与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

所以没读优秀的学校不一定你不能成才,但是优秀的学校会让你更加有机会成才。

今天我想给大家说说泸州的老二中,如今被叫做天府中学。江阳沽酒客很难以二中学子的笔触去向大家讲述它,因为我并没有进过二中的校园,但是这座具有百年历史之久的泸州名校,不仅仅是在那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心中根植于心,作为泸州老百姓也对它颇有感触。

泸州别看地处边州,因为两江交汇也带来各种文化的交流,虽然汉代因为江阳儿祠的缘故,造成当初的老江阳人几代不准学习,但是并没有抑制住历来的泸州人对文化和文明的追求。

泸州历来对文化的重视可以跟随泸州历史脉络一一追溯。在宋朝杨汝明守泸州,于城北建“五峰书院”是境内最早的书院。嘉定八年(1215年),范子长建“江阳书院”,绍定五年(1232年),泸州知州魏了翁建“穆清书院”。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知州刘长骏建“鹤山书院”。乾隆十九年(1754),合江县创办“凤仪书院”,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纳溪县建“云溪书院”。同治七年(1868),永宁道尹恒保建“川南书院”于泸州城内水井沟。

从宋至清末,考取进士104名,举人348名,其中有“解元”12名,秀才数以千计,遗憾没有状元看来当时中状元真的不容易。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八股,办学堂,鹤山书院改名校土馆,川南书院改为经纬学堂。1904年,创办新学,各县书院停办。随着清政府进入尾声,民国时代开启,泸州学风为之一变,各种西学也慢慢涌入,新旧既有交锋,也有互相包容,慢慢形成了今天很多名校的前身。泸州二中也正是如此

这所学校如果你有兴趣去了解她,就会发其具有近百年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办学历史,原本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泸州市市中区(今江阳区)的凤凰山上。学校占地百余亩,樟树成林,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艺体馆、学生公寓点缀其间,是莘莘学子诵诗作文、陶情冶性、强身健体的好地方。

泸州二中是由泸县私立育群中学和泸县私立峨岷中学合并而成。学校创始人同盟会会员陈漱云和泸州大曲酒掌门人泸州举人温筱泉1912年所创建“川南女子师范传习所”;

1913年更名为“泸县女子初级师范学校”,首届董事长温筱泉,董事,李琴鹤、杨兆蓉、陈濑云、邓西林、金丽秋、周循九。1926年,学校正名为“泸县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

1936年,校名改为“泸县育群女子中学”。峨岷中学前身为成都天府中学泸县分校,建立于1937年。四川第二十军军长杨森任董事长,刘子瑜任校长。1938年更名为“泸县私立峨岷中学”。1950年,经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原“育群中学和峨岷中学”合并成泸州二中,校长陈农友。在经历了十年动荡岁月后,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泸州二中高考居地区前茅。并且一直文体也很优秀,还很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罗文鹤老师(原泸州二中英语老师已退休)和部分二中毕业学子跟沽酒客交流的过程中,沽酒客了解到,八十年代的二中,刚刚恢复期间,虽然凤凰山植被丰富,校园一片郁郁葱葱处都是香樟树和桂圆树,但是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办公条件较差,当时有两栋很陈旧的教学楼,一栋叫东风楼,一栋叫旭日楼,三层的东风楼是高中部,两层的旭日楼中一层是初中部,学校没有运动场,只有几个简易的篮球场和风雨操场。后来泸州市修主干道穿过二中校园,学校在原学生宿舍和图书馆的基础上修了现在的春雨楼,在临主干道旁修建了运动场。

当时教师的住宿条件非常差,很多房子都年久失修,老教职工住在福音堂(原体育馆位置),中青年教职工住在红专楼和单身楼,而我们这些才分到学校的老师就住在学生宿舍,两人一间。特别是在1989年泸州市遭遇4·20风暴,学校很多房子受到破坏,成为危房。4·20风暴以后,市里专门拨款为各学校建房,据说这样老师们的居住条件才有所改善。过了艰苦岁月,还是任劳任怨,这也许就是老师应有的品格,教书育人,他们也应该得到比较公正的回报。

据二中老师回忆,八十年代当时全校只有一台电视机,放在红专楼由李晓春老师负责管理,很多新老师最喜欢到那里去看电视,去晚了就没有位置,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很有意思。

而学校用电脑进行教学办公都是八九十年代的事了,当时整个学校只有几台386电脑。这点在今天智能化多媒体时代年轻一辈的老师是无法想象。而当时八九十年代所有的半期、期末试卷都是由教务处李雄老师刻蜡纸制卷(李雄老师的字刻得相当好),然后由廖朝伟手工刷,平时老师们要印卷子都是自己刻蜡纸再交廖朝伟印制。当然这个情况在当时泸州所有学校都是这样,我相信每个八零后,都有那种幽默香味记忆的测试卷味道吧。

2008年,泸州老窖集团公司捐资助学,遂冠名泸州老窖天府中学,为泸州市直属中学,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即国家级重点中学)随后在碧桂园的天府中学新校区也建成投用了,泸州老二中则在慢慢搬迁,最终二中的师生员工,全部搬迁到茜草新校区开学上课。喧嚣了100年的龙泉山,樟树林,顿时一片寂静。这儿的天地静悄悄,只有阵阵秋风卷起片片黄叶,一百年了,美人迟暮,凤凰涅槃!(罗老师语)。

今天的老二中对于泸州人来说,总有一些或多或少的记忆,即便自己没有在里面学习过,也可能家人子女亲友曾经在此求学,如今校园朗朗的读书声再也无法重温,可能对于老学子们是一种遗憾,沽酒客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发展人类的怀旧不仅仅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还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况,当我们的青春年少留下的印记,在多年以后都会变成最美好的回忆,但是当这种回忆无法找寻的时候,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感。

二中并没有离去和消失,只是它突然剥离,让人又是措不及手毫无防备,如同漂泊多年的游子,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时候,却无法找寻过去的记忆。不过我觉得还好,老校址保留在城中心最险要的位置,在闹市当中有一个曾经的书香学府,真是泸州人都应该珍惜的地方。希望这个地方能一直保留下去,最好它还继续发挥他的功效,泸州二中不管怎么变迁,都应该不应该忘记它的曾经,一直让她传承延续下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青春我做主作文600字 春天来了作文400字左右 新学期新计划作文500字 一次难忘的旅行作文400字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600字 给自己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600字 伴我成长半命题作文600字 我为自己点赞作文600字 除夕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微笑面对生活作文600字 坚持就是胜利作文600字 书香伴我成长作文800字 知心的话儿告诉你作文 快乐的春节作文500字 20年后的我作文400字 吃团圆饭作文300字 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多彩的活动作文300字 寒假我学会了什么作文 欢欢喜喜过春节作文 走亲访友作文300字 400格作文纸打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生处处有风景作文 身边的温暖作文600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洗碗作文300字三年级 关于春节的英语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