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知乎年度高赞:其实2019的许多答案 早已写在2018的问答里

2020-11-26 12:25:02
相关推荐

每年职场人关心的问题都相似中略有差异,领英联合知乎总结了上一年职场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和最有洞察的答案,建议仔细阅读,并且收藏。

相信我,今年你或许用得上。

本文由LinkedIn与知乎整理,张良,以太创服等用户原创。

第一份工作明白哪些道理,

可以在30岁受益匪浅?

@张良(微信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的回答:

做事善始善终,养成闭环思维

判断一个职场新人是否有潜力,不是看他够不够聪明,也不是看他努不努力,而是看他有没有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这个感悟来自我的亲身经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遭到投诉。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位客户写的话:“对于Allen 的工作表现我们非常失望,这本是一个有潜力做成标杆的项目。”

后来我的老板下班找我谈心。她生气的原因不是因为项目做砸了,项目还没有到最后阶段,这可以补救。

她生气的点在于,我一开始干劲十足的样子给了客户一个很好的印象,可是到后来却急转直下。

这种态度上的巨大落差会让对方对公司的专业性产生质疑,而这会影响到公司后面接下来其他项目的进行。

“你知道职场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吗?”老板问我。

我随便乱猜:“专业?天赋?勤奋?......

她连连摇头。

是承诺,做出的承诺,就是你在合同上签的字。既然开了这个头,那么接下来硬着头皮也要把事情顺利做完。哪怕中间不吃饭不睡觉,拼了命也要履行你的承诺。这叫契约精神,也是你以后在职场上,赖以生存的根本。

这番话对我冲击极大。

在此之前,我以为只要能把工作按时完成就好了,哪怕是这次投诉事件,我都以为只要后面在项目上弥补回来,再和客户道个歉就没事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会对我后来的职场发展产生这么深刻的影响。

后来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老板当初的这番话非常有道理。一定要养成做事的闭环思维,时刻记住要“Close the deal”。

我遇见过一个离职的同事。在他离职2个月后,还能耐心地跟前客户解释项目发生的问题。这种态度就是榜样,值得每一个新人学习。

即使放弃,也要有充分的理由

我的职业生涯中,所有那些让我开心的工作,一开始都让我提不起兴趣。

我们判断一个工作适合不适合自己,第一眼是看不出来的。因为第一眼永远只能看到表面,深入不了本质。

就像很多新人去找工作,觉得出入高级写字楼,办公室漂亮,或者食堂饭菜好吃,每天有班车接送,这就是好工作。

真正让你当下,甚至是未来十年二十年能得到可持续成长的工作,都需要日积月累地沉浸其中去感受。

边感受,边反思这份工作的要求,与你的能力是否匹配;反思这份工作未来的成长空间是否有局限;

甚至反思如果你未来离开这个公司或这个行业,这份工作教会你的技能是否可以让你不愁饭吃。

这全都是第一眼看不出来的东西。当你对一个工作的了解还不到60%的时候,就说不适合自己,那是不是也太草率了?

哪怕这份工作真的不感兴趣,起码也要找到你不感兴趣的点在哪里。

它们在哪些层面不适合自己,是工作环境不喜欢?同事关系不好?工作内容枯燥?还是老板对你太严苛?

想清楚了这些,别急着想怎么逃,而是继续想:如果有机会去改变现状,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比如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尝试适应新环境;也可以去找老板诚恳地聊一聊,把你的想法和困惑告诉他并寻求指导;

甚至还可以向身边的一些前辈倾诉,从他们的视角获得不一样的看法。

这个过程不仅是培养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一个全面了解自己的好机会。想要放弃不难,难的是真正看透之后的放弃。

比起优势,你更要了解自己的劣势

越早知道自己劣势的人,成长得越快。这是我最后一条亲身体会。

优势能够让你在专业领域所向披靡,然而劣势却能帮你找到事业上的好搭档。

比如我在工作第二年的时候就非常清楚,自己不适合做细节统筹、多任务并行之类的工作。

一旦碰上3个客户同时找我,就会六神无主。(得知这一点,还是因为我曾做过半年的客户服务,后来发现实在不喜欢。所以你看,做不喜欢的工作是有助于发现自己劣势的)。

相反,我更喜欢沉浸式的独立思考,不喜欢被周遭琐事打扰。但这些琐事又必须得处理,不然客户会觉得你不重视他。

因此在往后的工作中,我都会刻意去寻找擅长做这类工作的同事,和他搭档。而我,就把精力主要放在大方向的规划上。

事实证明这样的组合,比起以前我一个人去应付客户,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工作中还有很多。

一个不懂交流只会埋头做研发的程序员,就需要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帮他将好的产品想法卖出去;

一个细节执行力超强但是缺乏战略思维的人,就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领导,帮他指引方向,避免做无用功;

优势让你树立壁垒,劣势帮你补足差距。你越早能够全面了解自己,越早就会形成“搭配合作“的意识,以后走得弯路就越少。

未来 10~20 年

哪些行业会快速发展?为什么?

@以太创服的回答:

所谓行业发展,无非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技术驱动的发展;一种是消费结构驱动的发展;还有一种是人口结构驱动的发展。

身处创投行业,我们对于项目未来(无论几年)的发展趋势的预判,也就不过这三个维度。基于此,我们不妨分别来分析一下:

技术驱动的发展

放到未来十几二十年,我们认为这个技术推动的发展,大概率是“人工智能”。

这从目前的资本市场的动向就能看出——

资产端:人工智能项目明显增多。

近两年,人工智能领域从无人问津到迅速占领资本风口;相关项目的融资金额在显著增长,融资进程显著加快中。

基金端:基金及投资量明显增多。

人工智能对应的国内产业资本形成总额(GCF)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一方面,之前专注“TMT”领域的基金转向人工智能;另一方面,更多专注于人工智能的专项基金也相继成立。

越来越多的学术界人才投身产业。

行业里资本大量集中引发市场人才的积极反馈,国内外年轻学子纷纷将人工智能作为第一专业导向。众多高校科研人员从实验室涌入企业,“投笔从商”蔚然成风。

当然,人工智能行业真正从技术突破走向商业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也相信这就是未来十几二十年,行业从业人员的课题方向。

消费结构驱动的发展

现阶段可能有两种主要的表现——

消费结构的升级。 品类选择的升级。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物质层面的消费将很快得到满足。

因此,未来的消费升级很可能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从纯物质向精神、健康领域偏移。

这里提供几个思路——

医疗行业

中国的医疗产业供给不足几乎是历来的症结,同时也是迎来爆发性机遇的突破口。

高端医疗、信息化、分级诊疗等体系优化、高科技的应用都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甚至拥抱金融等相关行业也不无可能。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谁在未来的路径中真正解决了医疗供给不足的问题,谁就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生产力提升的创造者。

娱乐行业

有分析称,中国在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时进入了新的拐点。

在发达经济体中,泛娱乐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庞大,而已经过了这个拐点的中国。

目前文娱方面的需求还未被充分开掘,其与互联网、高科技结合的想象空间也还很多,届时产业潜能会高速释放。

虽然从短期来看,由于供需不匹配,难免有部分标的过热,但是从长期看,整个行业的前景和空间都非常广阔。

教育行业

现阶段的教育项目已经占据投资“白名单”之列。

举一个“K12和幼教”项目的例子,现阶段,中产阶级花在教育上的支出大约为家庭收入的30-50%。

这个方向创业的教育项目往往拥有更好的现金流和利润,上市的通道也十分不错。

此外,伴随家长和学生的观念、意识升级,steam教育、留学后服务、教育技术化也都是可预期的发展方向。

人口结构驱动的发展

人口结构的变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年龄结构所带动的一个典型的行业发展,或许是养老行业的发展。越是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养老行业越有可能迎来高速增长。

中国也在其列——

1960年前后为整体人群的划分节点,“60后”的整体消费观念和能力在提升。

且计划生育造成的“少子化”现象让养老问题逐渐显现,可预见在5到10年内需求端会产生爆发性的增长。

此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很多产业“百废待兴”,届时也一定会迈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举个小例子,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这里不面向一线城市)。

当一个地区因为政策或某些高新产业的崛起而人口净流入、走向城镇化,那么住宿需求很可能就是第一位的;

而当房地产行业纷纷进驻得以发展的时候,之后连带的周边产业,如通讯、汽车等等基础建设的步幅也会不断跟上,成为连带的朝阳产业。

现在的人真的会逃离 “北上广”

转投二三线城市工作吗?

@李傲文的回答: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

“逃离北上广”并不是新说法,我印象中,这个说法在2010年就已经被媒体评为了十大热词之一,如今,这种声音呈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

我知道大家有种误区(这种误会在知乎上尤其严重),那就是二三线城市没有就业机会,基本等同化外之地,“逃离”回去的人,只能一辈子碌碌无为,所谓“一眼能看到尽头的人生”。

真的是这样吗?

近期为了投资,研究市场和数据,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的看法:二三线城市其实正在进行这一场巨大的消费升级。

从海外商品跨境电商消费方面来看,三线城市海购增速为108.65%,远超一线城市77.57%的增速。

此外,根据调查,二三线城市在消费行为上更大胆,显示出了巨大的消费能量。

而且,从人口来看,虽然一线城市因为资源而呈现了巨大的虹吸效应,但外来人口数据却已经开始下降。

上海从2015年开始,连续两年外来人口数呈负增长,而北京也于2016年末出现了18年来第一次的外来人口负增长。

市场行业有前途吗?

零售行业

二三线城市巨大的消费能力和升级的消费需求,使得人们对大型商场和超市有着更迫切的需求,而这一块相对一线城市还有大量的发展空间。

如鄂武商、天虹商场、重庆百货、合肥百货等大型商场,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教育行业

也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有资料显示,三四线城市在学前教育及课外辅导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比如,新东方一向是民营教育产业的先行者和风向标,可以看看它现在在做什么。

新东方开始大力进军三四线城市,采用的是“在线教师直播授课+线下助教课后辅导”的模式。

由优质教师在线授课,然后结合本地教师进行后续的辅导和跟踪答疑。

二三线城市教育一定差吗?

知乎有个答主的说法令我印象深刻——

“北京学区房12万一平,我们大成都学区房2万一平,北京好学校一本率95%,我们成都的好学校一本率也是95%!欢迎来我们成都发展啊!”

另外,成人职业教育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随着人口回流,这部分的需求会更大。

一线城市成熟的教育模式完全可以在这些地方进行复制,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

就业市场怎么样?

因为一线城市高昂的土地成本,许多大公司选择了到二三线城市开分公司。

比如华为就“迁都”东莞,腾讯也在成都设立分部,去哪儿网甚至宣布战略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在全国17个省市开实体店,招募当地“创业合伙人”,并在初期免收加盟费……

这些机会,对于想做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的。

其实,二三线城市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并没有落后一线城市太多,而在环境与住房更是要好得多。

目前一线城市基本饱和,大部分行业都已发展成熟,很难有什么机会。

而二三线城市却依然有着大量的空白和机遇。

而在大城市历练过的年轻人,有经验有技术,都是二三线城市极度缺乏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成绩,其实并不难。

逃离北上广,并不等于逃离梦想,在二三线城市其实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也许在那里,你的梦想才能真正启航。

有什么是你面试很多次

都失败后才知道的?

@斯丢匹德的回答:

很多企业挂在网上的招聘信息,其实并非企业迫切想要招人。

有招聘信息表示企业有这方面需求,但不一定是现阶段就要招人。

有些企业的招聘信息长时间不更新,常年挂在上面,一是战略合作,二是找备胎。

如果是专场招聘会、宣讲会,一定要认真看企业的招聘要求。

如果有哪一条自己硬性条件不达标,就不要去浪费时间了,这样的招聘会本身就是百里挑一。

硬性条件有不达标的,去了也没结果,何必浪费双方时间。

如果面试后一段时间没回复,你一定要发个短信给HR。

可以问问面试结果,很多企业对于被刷下来的求职者,是不主动通知的。

如果一家企业面试后一直让你等消息,那就是还有希望,但概率不大。

类似 “你没有被刷下来,还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你再等等”,可以稍等一下。

但超过一个月还让你等消息的,就没必要再问了,对方是拿你当备胎,而且是那种永远都无法扶正的备胎。

如果是通过内部人士推荐,最好让推荐人问好公司是否招人。

有时候给你面试机会也未必真的会考虑你,有可能是HR顾及到同事之间的面子。

所以让你前来面试,如果是这种情况,面试就不用去了,没有招人计划,别为了别人之间的面子浪费自己时间。

加一些HR和猎头的微信,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有必要的。

而且求职期间,经常更新一些朋友圈,哪怕发一些仅HR可见的正能量的内容,刷一刷存在感,也是对自己有利的。

骑驴找马的时候,也要适当考虑自己现单位的感受。

自己要学会分析每一次面试的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指的是金钱和时间,还有现单位的情感消耗成本。

如果隔三差五请假,对自己后面的工作,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学会取舍。

不惜一切代价去参加心仪的面试机会。

遇到心仪的、合适的,并且觉得有希望的面试机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参加。

哪怕单位领导不给假,也要去,有些机会真的很难得,失去了就不会再有。

回答问题记住一个原则:讲自己擅长的、了解的。

有些比较宽泛的问题,比如“你工作经历中最自豪的一件事”、“你这些年工作中最难忘的一件事”,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讲自己擅长的、了解的。

因为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只是今天面试的切入点,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可能都是从你讲述的这件事引起的。

千万别讲自己不熟悉、甚至是胡编乱造的经历,那样的话,等于给自己挖了个坑。

简历要简洁明了。

简历里面少写废话,多写一些项目经历,重点是自己在这段经历中担任什么角色、主要负责哪方面工作。

有的人介绍自己干过的项目多么高大上,其实HR更看重你在这个项目中是做什么的。

面试第一步就是自我介绍环节。

最好从两方面来介绍自己:工作经历和个人描述。

个人描述指的是自己有哪些性格特点以及在工作中很明显的优势。

比如抗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执行力强。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你不说,就没人知道。

本文由LinkedIn与知乎整理,张良, 以太创服等用户原创。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影视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人生的作文 独处作文 磨砺作文 烤鸭作文 星火作文 作文梦想400字 值日作文 禁毒的作文 批改英语作文 身边人的作文 千字作文 旅行记作文 奋斗作文结尾 秋天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模板作文 我喜欢的动物的作文 友谊的英语作文 学会作文800字 作文赶集 描写心情的作文 最好的自己作文 写水的作文 机器人英语作文 漫画老师的作文 传承文化的作文 家的幸福作文 人的作文300字 家乡作文200字 作文猜猜他是谁 努力奋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