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山海经图复原记之《南山经》:祝余之草原型为中药麦冬

2020-11-26 13:30:01
相关推荐

导读:

五藏山经成书于战国,山海图则更为古老,相传为大禹所作。秦汉以来经图并行,至晋末古图散佚,独留文本传世。

时光悠悠桑田沧海,华夏地貌古今迥异,经中所载山水地名,欲与今日山河逐一相配,希望渺茫。至于经中所载奇珍异兽,欲辨其真伪觅其原型,以现代眼光看来并非难事。

上下五千年,较之地球数十亿载过往,不过弹指一挥间,经中所载物产,早文明而生,伴历史而行,不惧时光荏苒。古人所见矿物,今人悉数得见。古人所见生物,或有灭绝者,今人难睹真容,却能从典籍文物中略窥踪影,或有存世者,今人难知古名,却能从形貌习性中辨明真身。

读山海经愈久,愈深觉无图之憾。有感于此,本人欲不自量力探寻真相,从矿物、植物和动物三处入手,结合传统训诂与现代科学,以《五藏山经》为线索,逐步复原山海古图。希望借此打破时空桎梏,带领读者领略上古华夏的鲜活与精彩。

原文: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画面信息解读

海边上有一座山,山上有很多桂树,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有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像韭菜开着蓝色的花朵。有一种叫迷穀的树,形状像构树却有黑色的纹理,它的花朵是放射状的,像太阳光照四方。有一种叫狌狌的野兽,形状像猿猴但长着白色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丽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许多叫做育沛的东西,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本人绘制的招摇山复原图

图像复原疑难点

二、祝余是什么?

破解祝余身份谜团,具体工作分三步执行。第一步,画圆:确定大致类别,避免大海捞针。原文说祝余“状如韭”,大概率跟韭菜同属百合科。现代生物分类法中,同科生物之间往往具有相似的外形。第二步,划线:画出多条特征线,去伪存真排除不符合要求的种类。越细致、越显著的特征,越能帮助更快确定原型身份,优先级越高。第三步,定点:多线交叉点即为目标生物,同时具备以上所有特征的物种,可锁定为最终谜底。后续所有物产原型的考证均采用类似方式来完成。

根据原文描述,该植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具有“食之不饥”的药用功能。二,具有原文未提及的性质或背景,能反映“祝余”二字的真实含义。三,花朵接近蓝色。

经过考证,祝余原型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

沿阶草,又名阶前草、麦门冬、羊韭、马韭、禹韭、禹葭、禹余粮、不死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40厘米。叶片丛生,均为窄线形,很像韭菜。花为淡紫色或蓝紫色,偶有白色出现。果实为亮蓝色或深蓝色球形浆果,直径5~7毫米。花期7月。果期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南方为主产区。沿阶草野外多生长于溪沟岸边或山坡树林下,在农村主要长在阴凉湿润的台阶或沟渠旁边,经常被不明真相的人误认为韭菜。

沿阶草是一款优良中药,主要功效为清心润肺,养胃生津。以块根入药,外观纺锤形,表面淡黄或土黄,有许多纵生细纹。

质地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轻微香气。入嘴咀嚼颗粒逐渐发粘,甘中带苦。如今,沿阶草在中医临床与食品保健两个方面均应用广泛,由普通野草成功跻身优良经济作物,帮助农民创收。

具体考证过程如下:

一、食之不饥许多人按字面意思,把它简单理解成“吃了就不会肚子饿”。这属于典型的方枘圆凿,不考虑时代背景,用现代汉语思维强行解读,完全扭曲了作者本意。

道理很简单,任何食物只要吃得多肚子就能饱,书中记载了上百种植物,随便哪种都能做到,既然如此,何必将祝余单列出来。不暴饮暴食,摄入少量就有饱腹感,只有主食及肉类等高热量食物能做到。几根韭菜下肚,无糖无盐寡淡至极,根本吃不饱。

“食之不饥”的真实含义,需要从古籍中寻找答案。《神农本草经》将沿阶草列为上品,言其功效为“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记载过于简略,只提药效不谈药理。“不老不饥”背后什么原理,文中并未进一步阐述。但将“不老”和“不饥”并列叙述,正是沿阶草能够列入上品的根本原因。追求长生是我国古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并以此衍生出全球独有的仙人文化。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采女再拜,请问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今大宛山中,有青精先生者,传言千岁,色如童子,行步一日三百里,能终岁不食,亦能一日九餐,真可问也。’采女曰:‘敢问青精先生所谓何仙人也?’彭祖曰:‘得道者耳,非仙人也……’”作者借彭祖之口阐述求仙之路的艰难:

不饥不渴与长生不老,凡人一生可望而不可即,而对于仙人来说,这只是入门级别的水准。

彭祖姓钱名铿,是颛顼大帝的玄孙。传说到至商朝末年,他已经七百六十岁了,却丝毫看不出衰老的痕迹。《神仙传》说他“善于补养导引之术,并服水桂、云母粉、麋鹿角,常有少容”。由此可见,服食饱含天地灵气的仙药,是修道成仙的必经之路。服药修行的鼻祖,比彭祖还要古老得多。他名叫广成子,传说中最早的仙人,与炎帝神农处于同一时代。《艺文类聚》卷八八引《列仙传》记载:“赤松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卷九八引《抱朴子》:“火芝,常以夏采之,叶上赤,下茎青。赤松子服之,常在西王母前,随风上下,往来东西。”

综上所述,“食之不饥”的本质当为“食之不老”。仙人并不存在,只是人们渴望长生的心灵寄托。依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将“食之不饥”翻译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无疑是最为妥当的。

沿阶草是如何做到让人“不老不饥”呢?后世中医著作多有详细阐述。《本草崇原》谈及沿阶草时这样补充道:“麦门禀少阴癸水之气,上合阳明戊土,故治伤中、伤饱。胃之大络,内通于脉,胃络脉绝者,胃络不通于脉也。麦冬颗分心贯,横生土中,连而不断,故治胃络脉绝。胃虚则羸瘦,肾虚则短气,麦冬助胃补肾,故治羸瘦、短气。久服则形体强健,故身轻,精神充足,故不老不饥。”

如此一来,便将沿阶草作用机理阐述得明明白白。生活中有一类人,个子瘦小食量惊人,喜欢自称吃货,吃得多饿得快,却怎么吃都不胖。这种现象通常归结为肠胃吸收不好,大量营养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没有最大限度转化为人体养分。沿阶草作为一味中药,绝非简单粗暴地把胃里塞满来达到“不饥”效果,而是通过养胃补肾,提升新陈代谢质量,使人身轻如燕精神饱满,反之,就跟没吃饱饭似的,头晕目眩瞌睡昏沉。坚持服用,便能身轻体健、延年益寿。名为饱腹,实则养人,这才是祝余“食之不饥”的终极奥秘。

二、“祝余”何解?沿阶草有三个别名,禹韭、禹葭、禹余粮,均与大禹有关,相关的传说故事,便是“祝余”二字的得名根源。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风调雨顺,人们衣食无忧,庄稼丰收粮食吃不完,人们满足基本温饱之后,开始追求健康长寿。大禹听到人们的心声,决定创造一种延年益寿的良药,他指派手下将剩余粮食倒进河中,没过多久河中便长出一种仙草,即沿阶草,“禹余粮”之名由此而来。因其形似韭菜,又名“禹韭”、“禹葭”,因其延年益寿的功效,故又称“不死药”。

祝的本义为男巫,祭祀时主持向神灵祷告的人。《说文解字》:祝,祭主赞词者。《周易》:兑为口为巫。按,祝所以悦神也。《礼记·郊特牲》:祝将命也。上古时期政权神权合二为一,大禹除了大夏王朝开国君主的身份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大巫师的身份。因此这里的“祝”特指大禹,“祝余”即“禹余”,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禹余粮”。

三、青华我们看到,沿阶草的花朵明明是紫色或者紫红色,为什么原文作者却坚称其为“青华”呢?

《五藏山经》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不难产生这样的猜想:当时形容词匮乏,“紫”这个字还没出现,所以就用颜色最接近的“青”来取代。

青,蓝色。《荀子·劝学篇》记载:“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指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靛青,一种非常鲜艳的蓝色染料。

参考史籍发现,这个推论并不成立。《论语》记载:“红紫不以为亵服”。《韩非子》记载:“齐桓公好衣紫,国人皆好服之,致五素不得一紫”。孔子和齐桓公处于春秋时期,而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这段记载至少说明两点:春秋时期已经有了紫色染料,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广泛使用“紫”作为颜色名称。

纵观《五藏山经》全文,色彩名词都相当匮乏,如果加以统计,无外乎赤、青、黄、白、黑五种。例如文茎:赤华黄实;棕枬:白华黑实;祝余:状如韭而青华。不论花草禽兽,文中任意对象所兼具的色彩都不超过这五种,即原文所说的“五采”。这种色彩描述方式,既不符合大自然缤纷多彩的事实,也不符合人们当时对色彩利用与辨别的真实水平。

至战国时期,人们对色彩的运用与记录已经远远超过以上五种,除《论语》《韩非子》提及的紫色之外,绿色也一种常见的颜色。《诗经·邶风·绿衣》记载:“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屈原《橘颂》记载: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除文字记载,出土文物也能提供侧面佐证。湖北江陵战国楚墓中出土过大量丝质服饰,其中一件有罗纱单衣,纹样清晰色泽鲜艳,以皂色为底,用朱红、金黄、银灰以及黑色丝线绣出龙凤形象,再加上其他装饰图案,整体用色超过十种。

自然颜色多彩缤纷,颜色名词丰富多样,在这两个前提之下,《五藏山经》依然忠实地选用赤、青、黄、白、黑五种组成独有的色彩系统,只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作者所描绘的并不是大自然的色彩,而是《山海经图》上的颜料配色。

赤、青、黄、白、黑,对应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比《五藏山经》成书稍晚的《黄帝内经》记载:“东方木,在色为苍;南方火,在色为赤;中央土,在色为黄;西方金,在色为白,北方水,在色黑。”此处已经将“五行”与“五色”、“五方”相配。其中苍跟青同义,例如青天、苍天,都是指蓝色的天空。

《五藏山经》的本质是一部记录上古时期全国山川、物产的地理志。图本在前,文本在后,文本作者忠于古图原本,并未加以创造发挥,而是诚实地加以记录。图本只有五色,与此对应,文本叙述也不会超出五色范畴。

选择五行之色作为绘图颜料,说明阴阳五行思想在《五藏山经》成书之时虽未完全成熟,但却已经真实存在。“五色观”从山经古图开始萌芽,历经春秋战国,至汉代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画的标准色彩系统。《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酺,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考工记》作者不详,传说为春秋末齐国手工业综合技术的官书,西汉时被辑入《周礼》,是我国最早的工程与技艺方面的百科全书。文中提到的“杂五色”是指将五行正色运用于绘画与刺绣,通过巧妙的布局与搭配,使得整体纹饰鲜明光彩动人。

《五藏山经图》作为反映客观地理的绘本,必然对所绘图像的仿真程度有所要求。然而,仅以五种颜料描绘自然,即使尽量安排与客观事物相近的颜色,也难免会有所失真。究竟哪种颜色才符合内心的真实,绝对是因人而异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画工,内心情感与审美情趣必然有所不同,对于色彩的设置与运用也必然有所差异。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中国画逐渐发展出轻“形”重“意”的独特审美,强调内心世界的美感与满足,不刻意追求对客观世界的还原。

勾勒完沿阶草轮廓的这位画师,必须从五种颜色选一种给花朵上色,很显然,究竟哪种颜色最接近自己心中的真实呢,他思索片刻,然后提起笔蘸上颜料,聚精会神地描绘出一串串蓝色小花。不知多少年过去,山经作者立于古人作品之前,一番大饱眼福之后,不由得赞叹工笔精妙,但限于竹简空间着实逼仄,迫不得已只好惜墨如金,心中万千感慨,落笔只剩“青华”。由自然到图画,再由图画到文字,不知经历多少风霜与辗转,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五藏山经》中描述物产所用的色彩词汇,均指《山经古图》上的颜料用色,而不是自然事物固有的色彩。在“五行观”指导下的创作,既包含了世间万物的自然本色,也掺杂了山海图作者主观的重配色彩。自然色彩肯定远远超过五种,其他颜色的五行归属如何,绘图时该用五彩中的哪一种对其进行替代,分配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恐怕只有山海图作者本人才知道答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 参观博物馆英语作文 冬天作文450字 那时花开 作文 关于钓鱼的作文 董存瑞作文 出发作文800字 我有一个想法的作文 打扫房间作文 亲情作文200字 放风筝的作文怎么写 自我介绍日语作文 身边有特点的人作文 成都旅游作文 关爱老人的作文 拔河作文300字 诗与远方作文 变形记作文500字 作文精彩开头和结尾 木头人游戏作文 作文可以写什么题目 我的房子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二大作文 关于日出的作文 关于动物园的作文 北京游记作文 成人大专作文 竹子作文300字 再见了老师作文 介绍我的家乡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