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唐诗闲读:“树头树底觅残红 一片西飞一片东”

2020-11-26 18:45:01
相关推荐

我上中学的时候,还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一本杂志叫《中学生阅读》,不知道是哪一期了,忽然翻到一篇《葬花吟》的赏析文章,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赏析了一回,当时还没有认真读过《红楼梦》,读那篇文章觉得诗写得真好,大概一星期之后,从家人的书房把《红楼梦》偷偷拿出来死命啃完,顺带将其中的诗词、曲赋、对联通通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到方格子作文本上,又到新华书店买了蔡义江老师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进而想到抠弄唐诗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因为这首诗里的“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很可能就是《葬花吟》里的“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意境和天问的最早来源。

(87版《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

接着又叹息刘希夷因为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出自《代悲白头翁》),被自己的亲舅舅宋之问用土囊压死(故事出自《唐才子传》,虽不是史料,当时我是真信的),进而又熟悉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慢慢算是从此喜欢上了唐诗,之后才是统读中国文学史学诗学词,可以说我对诗词最初的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不是来自于课本上的那些古诗古词,而是来自于曹雪芹的《葬花吟》,它是我发根究底地探索诗词世界的源头。

(刘希夷塑像)

其实除了《代悲白头翁》,唐诗里还有类似《葬花吟》意境的唐诗,这首诗是绝句,虽不及《葬花吟》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与凄婉哀绝,但总归也算不错的“叹花”诗,它就是中唐诗人王建的《宫词一百首》里的第九十首,全诗如下: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这首诗的作者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人。王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大约46岁开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来担任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他跟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诗人张籍是好朋友,乐府诗也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现有有这本集子出版。

(《张王乐府》书影)

虽然王建擅写乐府,但《宫词一百首》却不是乐府,而是“七绝”。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朴实,全诗没有生僻字眼,说的也是眼前事物。翁方纲(学篆刻提到过他,他显然不仅是金石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文学家)评这首诗“其词之妙,则自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如仅以就事直写观之,浅矣。”显然,王建写这首诗,好就好在,他不是直写,“人贵直,文贵曲”,短到只有四句诗,诗人也在诗中安排了转折,这是这首诗一个特别的高明处。

这首诗模拟宫中女子(应当不是杂役宫女)的语气和心理,她在树头上看到桃花已经越来越稀,在树底下寻找落地的残红也是东一片西一片,落花本就有一种悲伤在里头,林黛玉见到这样的情景是赶紧找个香囊收起来,埋了,然后大起叹息,埋怨风刀霜剑的逼迫,把自己比做落地的桃花,宫中女子当然也自然而然有同样的情感,他们长年身处宫中,无人疼惜,无人爱怜,甚至也是没有自由的,他们看到春天花落,自然而然会叹息年华逝去,对于一个选入深宫,而得不到皇恩的女子来说,岁月一天天消磨,人生一眼望到头的悲伤自然让她们惜花恨风。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看到落花伤感,是人的正常情绪,宫中女子由此自叹命薄,由叹生恨,自比桃花,恨起无情的东风是再正常不过了。

(桃花残落)

可是诗人并没有一条路让宫女恨下去,因为宫中女子马上想到,桃花落了,自会结出桃子来,再自然不过,于是宫女从自比桃花转到对桃花的羡慕、嫉妒,诗人让宫女又往深里想了一层,桃花落是因为它“贪结子”,它是自愿凋谢的,它的未来有希望,它的掉落枝头是为了未来的结实,并不是因为东风的摧残。这使宫中女子更加心生委屈。原来自己比桃花也不如,桃花可以结子,而身为宫女,很可能就一辈子就算凋谢,也最终没有“果实”了。她从“惜花恨风”转到了“羡花妒花”,自怜又加深了一层。

其实是诗人替宫中女子把问题思索到了尽头,桃花还有结子的自由,宫中女子连桃花也不如!诗开头宫女对一地残红的爱怜,到这里已经不在了,更多变为是对自己不如桃花的自怜了,宫女在心底里完成了一次心理转折。

如果仅从桃花“贪结子”这种思索来说,这首诗比《葬花吟》似乎还多想了一层,悲哀好像也更加深了一层。只是这首诗很快就收束了,绝句当然没有办法像“歌行体”一样铺陈开来,因此它不像曹雪芹的诗一样抒情淋漓尽致,语言读来如泣如诉,情感发自肺腑,句子字字滴血,在感情表达上,这首《宫词》如幽咽低鸣无声而深沉的地下静静暗河,而《葬花吟》则是汹涌奔流浩荡于地表的滔滔江水。真要一比,这首《宫词》可称得上是绝句里的《葬花吟》。

(郑板桥《咏雪》诗意)

另外,这首诗中的情感是有转折和往复的,但语言却是白描而朴素的,特别是第二句“一片西飞一片东”,简直就是口语,唐诗里许多优秀作品都是白描的,这些诗在浅淡平易里勾画人物性情,描摹事物,读来如观赏不施颜色的白描画,这首诗也是这种诗的代表。细思一下,这首诗语言近乎口语,读来朗朗上口,或许正是它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这让人想起郑板桥那首著名的《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郑诗的流传,怕是口语化到了极致,近似于打油了。

(【唐诗闲读】之90,图片源自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3-08 09:39Kelly_Chu[河北省网友]IP:1700846543
    这句诗简短却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真是诗中的小美好。
    顶3踩0
  2. 2021-02-05 09:59*十年*[江苏省网友]IP:1904372281
    读完这句诗感觉整个人都轻松起来了,对自然的描绘很传神。
    顶5踩0
  3. 2020-01-06 10:20CocoWonderland[上海市网友]IP:2073087060
    这句诗真是意境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心境中。
    顶9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写景作文 写人的作文300 即景作文400字 冬天的作文400字 礼物作文500字 京剧作文 数学小作文 爬泰山作文 说明文作文怎么写 书信作文的格式 躺平 作文 英语作文纸 孝敬父母作文 看电影的作文 告别的作文 郁金香作文 作文家乡的春节 醒来 作文 四年级作文200字 作文好词好句摘抄 过山车作文 英雄作文600字 最可爱的人作文 作文用英语怎么说 春天作文二年级 春天作文400字 圆明园作文 颐和园作文 小仓鼠作文 小人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