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重庆公交坠江原因公布 公德是最高贵的素质

2020-11-26 18:50:01
相关推荐

刚刚,人民日报客户端公布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安机关通过恢复公交车的SD卡数据。再现了现场情况:

十五个鲜活的生命,就因为一个人不守规矩,永远到不了下一站了,教训惨痛,发人深省!

近年来,关于不守规矩,不讲公德的新闻屡上头条:

2017年1月29日下午2点半左右,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咬人事件。一名游客在近距离逗老虎时被老虎咬入园内。下午5点时,该名游客抢救无效死亡。园区的视频录像证明该男子没有买票,是翻越动物园外面的围墙,直接跳进虎园的。

2017年7月8日,临沂一出租车司机因操作不当,开车冲进暴走队伍,造成一死两伤。驾驶员董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事件发生后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视频画面显示“暴走团”在机动车道上行走,应承担部分责任。

2018年1月5日,在由合肥站开往广州南的G1747次高铁列车上,永红路小学教师罗海丽为等候爱人,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并要求列车员通知检票员放行其爱人,列车员和乘客多次劝解无果。

2018年5月24日,一段多人参加完音乐节后在成都地铁集体逃票的视频引发了热议。视频显示,跳闸机逃票的多为年轻男女,一些男生的动作很是“潇洒”,甚至还有人跳过去后回头抱女伴过闸机。成都地铁微博转发了该视频,指责这种行为“太过分了!”。

2018年7月16,由北京飞往上海的上海吉祥航空HO1252次航班,原计划6点55分起飞的飞机延误至11点59分起飞。从首都机场了解到,当天有一名儿童在未购票的情况下,由同行成年人掩护通过安检前的验票闸口,并正常进行安检后登机。登机后,经乘务员核对,在发现有儿童在未购票的情况下进行登机。为了飞行安全,机场相关工作人员组织全机旅客下机重新安检,并对该飞机进行了清仓检查。

2018年8月21日上午,在济南开往北京南站G334列车上,一位男乘客坐在别人的座位上不肯离开,让该座位乘客要么站着,要么坐他的位置,要么去餐车。当列车长到达调解时,他声称自己身体不适,不方便起身,最后该座位的乘客无奈离去。

......

有评论员评论“高铁坐霸”以自己为圆心,以自私为半径,画了个圆,所有人都被圈在了圆外”。事实上,不遵守规则,不讲公德,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此次公交坠江事故中,乘客与司机发生冲突,断送了15条鲜活的生命!在为无辜的乘客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们常挂在口边的一句没素质,大多都是在指责他人没公德的言行,正是这些公德和规则意识缺失者,不断地在破坏社会环境,危害了别人,也毁掉自己。公德是最高贵的素质,遵守社会规则是最基本的公德体现之一。讲公德从遵守社会规则开始。

规则、公德话题,也是高考作文的热点主题,同学们在备考中也应该有意识积累相关作文素材:

名家观点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培根

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冯骥才《公德》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卡夫卡

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应该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的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长远地保持住自由的。——林肯

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确实不少。——克雷洛夫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作自由,但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我们必须保持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之中。——马克思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澜《古谣谚》

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帕拉图

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乌申斯基

高雅的品味,崇高的道德标准,向社会大众负责及不施压力威胁的态度——这些事让你终有所获。——李奥贝纳

经典时评

就前者来说,以法治为主旋律的现代文明,本身就是以各种规则为基础的,对规则意识给予何等程度的强调,都不过分;而就后者来说,类似闯动物园、阻停高铁、景区刻字等热点事件,无不说明规则意识在一些人内心可谓淡漠之极,而比照我们身边的现实,插队、随意闯红灯、随地吐痰等现象,又足以说明,规则意识的缺失,依然是国人的通病。在此次调查中,虽然有将近七成的人认为社会规则意识在增强,但是,这依然只能说明情况得到好转,并不意味着规则意识已蔚然成风。

规则意识的淡漠或者说缺失,这又显然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素质的问题,往大了说,这是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硬伤,因为,没有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就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没有契约何谈文明;往小了说,规则意识的有无,将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交易成本,完备的市场规则,将降低交易成本。虽然社会交往中不完全是经济交易,但是,它与市场交易同理,没有成熟的规则意识,同样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让合作变得艰难。

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孔子时的“从心不逾矩”到后来“无规矩不方圆”,再到今日对规则意识的强调,建立广泛的规则意识,从来都没有被忽视过。但是,面对人性先天逐利冲动和社会制度的种种漏洞,从朴素的良好愿望到现实,建立全民规则意识,它需要长期的社会培养和全方位的训练。

——《规则意识当成现代文明通行证》高亚洲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规则。比如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进入建筑工地要戴安全帽,比如考试不能作弊、看病要排队、竞争要公平透明等。信守和遵循规则,让个体在社会系统运行中极大地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不可预料的风险,从而得到保护,同时也让社会秩序得以保障。但总有一些人觉得守规则是“迂腐”“刻板”“不懂变通”,甚至将超越规则视为“走捷径”“头脑灵活”,并以此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可是,结果呢?

或许无视规则确实能在某些场合提高个人“效率”,但伤害的却是公共秩序。过马路绿灯行红灯也行,可以让你行进得更快,但造成的结果就是路口经常堵成一团,甚至出现交通事故。作为规则系统中的一分子,一个人对规则的无视甚至践踏常常意味着对旁人的冒犯和对别人权益的侵犯,你没觉察到并不代表它就不存在。尤其是对一些技术规则来说,背后多是一些客观规律的支撑,违背规则就不免将自己置于对抗规律的危险之中。有的人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就算不遵守规则也不会有什么恶果,或者觉得惩罚不一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但当灾难真的将临,也许一次就足以摧毁你的一切。

规则被无视必将导致社会失序,失序之下“安有完卵”?在规则被漠视和践踏的系统里,个人可能是加害者,但总有一天也会成为受害者。对规则的遵守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也是最大的规则。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在喧嚣的舆论中,应该激起关于树立规则意识的波澜。

——王丹《遵守规则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如果我们的每单投诉与维权,都要问询一下对方有无难处,那清爽的消费权利和规则,岂非成了扯皮的肥皂剧?那所谓的公平正义,岂非成了看人的身份下菜碟?一个社会当真如此,那就成了“比惨”的社会:谁惨谁正义。

如果规则是公平的、市场是正义的,其实,谁都不需要“温柔以待”,只要以理相待、以诚相交就好。毕竟,温柔这件事终究没有规则靠谱。

——《只要规则尚在,何须“温柔以待”》 邓海建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步入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从来离不开规则的匡正。无处不在的规则确保我们永续繁衍、社会不断繁荣。规则规范的社会整体秩序,对个体而言往往体现为约束。因此,有人就乐于在“小小不言”处打破规则——闯个红灯、插个队——获得一些便利,赢得些许小利。

当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无伤大雅”的违规不以为意,甚至习以为常时,个别人的违规就演变为集体行为的失范。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在共同打破规则的同时,还“巧妙”地相互磨合出一些陋习,比如“人不看车、车不看人、大家都不看灯”的“中国式交规”。

——《敬畏常识遵守规则》

同情弱者,是人的朴素情感。然而,在规则面前,“弱者即正义”却可能让我们失去对是非的准确判断。最近媒体报道了“搭伙做饭被处罚”,河南一家公司十多名员工受公司派遣到江苏南京工作,当事人称“为省钱采取AA制的方式搭伙做饭”,而当地监管部门根据取得的证据认定公司违规开办食堂,根据相关法规对公司予以处罚。关于此事,支持和质疑执法机关的声音都有,只要言之有据,都没问题。本人根据目前双方公开的证据,写了篇偏向执法机关的小文发在本人微信公众号,引来几个朋友商榷,而商榷并非就事论事、依法论法,而是强调“公司、员工远离家乡挣点钱不容易”。

“远离家乡挣点钱不容易”,是事实,但如果违规办食堂被证实也是事实,可不可以罚?应不应该罚?答案不言自明。但在“弱者即正义”的观念下,舆论上对弱者不利的声音,会被认为是“落井下石”;执法机关对其严格执法,也可能受责难。

在法治社会,某一主体行为是否正义,只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与其身份无关。弱者应该得到社会各种体恤,包括违反规则接受处罚时,执法机关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的适度从轻。但在规则面前,在是非的判断上,“弱者即正义”的观念却必须摒弃。法治要求规则明确,没有模糊地带。列车,说几点开就几点开;开办食堂需要走的程序,少走一个也不行。规则明确了,是非就很好判断;出了问题,是谁的责任,就由谁承担。而“弱者即正义”,看似充满人文情怀,实则会模糊本来明确的是非,误导人们行为,也会对法治造成损害。

——《规则面前,摒弃“弱者即正义”》

康德说,一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其他人的自由能以共存为条件。试想,如果人人都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想法,罔顾他人利益,逾越规则底线,任性地生活,那社会岂不乱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各类公共场合的规则和秩序,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在尽义务的同时,实际上享受了制度对我们的保护。不遵守规则和秩序,悲剧迟早会发生。只有遵守规则,把自己的行为限于无害于他人的正当范围内,才会与他人无涉。

遵守规则,才有自由;尊重规则,就是尊重生命。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许多规则。如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道理大家都懂,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于是便出现类似“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究其原因,还是规则意识不够强,没有意识到违规的危害性、严重性。

事实上,一旦养成忽视规则、破坏规则的惯性思维,关键时刻规则就保护不了自己。因为,在规则被漠视和践踏的系统里,个人可能是加害者,但总有一天也会成为受害者。

有人会说,现在吃亏的总是遵守规则、按规矩办事的老实人,守规则反而会被说傻。

其实不然。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生命的代价过于沉重,漠视规则的人有时可能侥幸得到成功,不过其侥幸一时,不可能侥幸一世。尊重规则、遵守规则才是这个世界上最踏实的路。

——《尊重规则,就是尊重生命》张玲玲

社会是一张网,规则是编织这张网的一种“逻辑”。在法治国家和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的路线图已经基本明确的情况下,公民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的培育,应该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规则和文明于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意义重大,但国家只能从大方向上加以引导,具体的践行最终还是要落到我们每一个个体身上。

首先,要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检验文明修养,规则是公共的,规则意识是个人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的必修课,社会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政府部门制定了怎样的规则体系,更体现在社会成员具有怎样的规则意识。有没有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强不强,不仅决定我们做事的效率有多高,也会决定我们做人的境界有多高。

其次,要培育自身的守则能力。在社会公共行为中,大多数人都守法守则,用自身的行为践行规则、彰显文明,也总有一些人为图个人方便而心存侥幸、破坏规则。我们的守则能力,是在受到文明行为的影响或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摒弃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每一位公民应当懂分辨、善学习,清楚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按照文明的规则来要求自己,力求自己做到、做好,并以自身的文明行为来带动和影响周围。

最后,要常怀“慎独”、“律己”之心。文明是主动而非被动,文明是自律而非他律。律己之心方生正心之念,而后正身之行。每个人要把遵守规则当成义务和责任,必须严格遵守而不能心存侥幸,轻易动摇。律之弥坚,行之弥远。一个文明的公民必是一个懂得自我约束,时刻慎独慎行的公民。常怀自律之心,方能常持文明之行。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如果每一个公民以规则为行为底线,以文明为行为约束,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有序运转,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就会得到保障。常记规则意识,常持守则之行,常怀律己之心,则文明广矣。

——《遵守规则也是保护自己》聂瑾茗

一个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个体的文明素养之所以不可或缺,就在于它是秩序的重要源泉。正如哲人所言,“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只不过,文明秩序不仅来源于“法”,也来源于“礼”;文明素养,不仅意味着对法律规则的遵守,更意味着对道德规范的恪守。

今天,随着法治意识日渐在人们内心生根抽芽,对法治的认同不再是稀缺品,然而如何让道德规范成为自觉,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公共场所随意吸烟,丝毫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出入地铁,撞了人却一句“对不起”都不愿多说;给共享单车上私锁,准备自用,还振振有词“大家都一样”……违反公德的行为,并不能完全交给法律追责——有的是因为法律管不着,有的是因为法律发挥作用有滞后性——公序良俗却须臾容不得破坏。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说偷黑天鹅的行为,是非对错一目了然,是一堂公开的法治课,那么“上海阿姨”的举动则是用“坐而言”传递了文明追求,又以“起而行”捍卫了文明尊严。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和努力,人们对于文明的认识已有巨大的进步。但有一个思想误区始终存在,即认为文明仅仅是个人之事,自己文明就行;他人文不文明,与己无关。毫无疑问,文明需要从自己做起,但并不意味着“一念唯己,了无他人”。某种意义上,文明的沉默,就是对不文明的纵容。面对不文明行为,倘若不挺身而出、予以制止,而是选择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只会让这些行为不断风蚀文明的土壤,侵害价值的肌体。文明面前,没有“看客”。

有学者曾总结,不文明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根源于耻感的缺失。事实上,如果人们对不文明行为一味隐忍,不拿出较真劲儿与其“宣战”,耻感文化如何才能得以形成?有朋友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在超市冷柜选购冷冻食品,挑选完后,转身就走,把关闭冷柜推拉门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一位眼尖的老大爷看到,远远就喊道,“冷柜门咋不关啊?”超市里的消费者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朋友那儿。一时间,朋友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挂不住”。自此,随手关冷柜门成了他每次去超市都十分在意之事。“礼者,理也。”人人争当那位“上海阿姨”,社会实现共同治理,才能激发文明的耻感,让文明素养在人心里拔节生长,也才能让道德感如空气一样充盈社会。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文明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人人葆有“相善其群”的意识,以共治来治理不文明,用行动擦亮精神名片,文明观念的水位自然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升高。

——《涵养文明,我们不能当看客》陈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中生活作文 节日英语作文 小学毕业作文 春游的作文 名人作文素材 关于我的作文 关于年的作文 友谊 作文 经历作文 放风筝作文三年级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遇见你真好作文600字 你是我最什么的人作文 他生气了作文400字 我的发现作文300字 北京烤鸭作文 雨过天晴作文 吃团圆饭作文 关于故乡的作文 免费作文300字 牵牛花的作文 蚂蚁搬家作文 写景抒情作文 写事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大全 童话故事的作文 初二语文作文 春节的英语作文 包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