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母亲说女儿的孩子不会再成留守儿童 报北大考古女生谈到父母哽咽

2020-11-26 20:25:01
相关推荐

9月1日,北京大学本科新生即将到校报到。来自湖南省耒阳市余庆街道同仁村的钟芳蓉即将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她的大学生活。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对于钟芳蓉来说,异常热闹。自7月末湖南省高考成绩发布,围绕钟芳蓉“676分的高分”“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留守女孩报考北大考古系”引发的巨大关注和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而钟芳蓉本人,鲜少在媒体露面。这个暑假,对于她的家庭意味着什么?过去这些年,她的家庭经历了什么?本周,《面对面》记者来到湖南耒阳,见到了钟芳蓉和她的父母。

要午睡不急于查分 “要出来的总会出来的”

8月27日,《面对面》记者在正源学校见证了钟芳蓉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全过程,学弟学妹为钟芳蓉鼓掌叫好,而她本人却异常平静。这种平静并不陌生,早在一个月多前,7月23日湖南高考成绩发布,大家都在争相查分时,钟芳蓉就表现出了她的平静。

记者:说要查分的时候你不查分,你说我还想午睡?

钟芳蓉:嗯。

记者:真的,为什么这么不关心分数?

钟芳蓉:不急。

记者:为什么不急?

钟芳蓉:要出来总会出来的。

记者:你有把握考高分吗?

钟芳蓉:没把握。

记者:那你还不急?

钟芳蓉:不急,我想再差一本应该会有吧。

记者:当时考完了以后,你觉得自己最差怎么样?

钟芳蓉:我没对答案,感觉临场发挥有点糟。语文当时考得挺慌的,作文有很多涂改,有的段落都写错了,直觉大概会600分以上。

母亲:女儿终于出息了 她的孩子以后不会成为留守儿童

高考时,钟芳蓉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最早知道钟芳蓉成绩,并确定676分是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人,是她的校长和老师。随后,母亲刘小义通过家长群知道了这个消息。

与钟芳蓉的平静不同,父母在得知她的高考分数后,马上跟老板请假赶回老家。

记者:知道女儿考得这么好的时候,你心里当时什么状态?

钟芳蓉母亲刘小义:我感觉好像在做梦,很开心。当时我和同事在一起,我就跟她分享了,高兴地跳起来了。

记者:当时你马上联想到的是什么?

钟芳蓉母亲刘小义:我女儿终于有出息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记者:什么叫改变自己的命运?

钟芳蓉母亲刘小义:过上好的生活,比我们的生活好。

记者:你理解的好生活是什么?

钟芳蓉母亲刘小义:我理解的好生活就是衣食无忧,以后她不用像我一样。网上说她是留守儿童,她的孩子以后不会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可以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

在对父母的盼望中长大 “他们真回来了,我却不好意思叫他们”

“留守”,是钟芳蓉无法回避的话题。她的家乡湖南省耒阳市余庆街道同仁村,地处湖南省南部山区,因为土地资源紧缺,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外出打工成了村里人发家致富的唯一出路。

钟芳蓉的父亲钟元位在13岁,刚读到小学六年级时就辍学回家了,他先是干了两年农活,后到广东打工。在广东,钟元位与在中山市一家制衣厂打工的刘小义相识并结了婚。2002年3月,钟芳蓉出生了。几个月后,为了生计,钟芳蓉的父母又相继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

和其他到外地打工的父母一样,他们每年春节回老家一次,短暂地停留之后,再返回外地继续打工,周而复始,钟芳蓉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谈到父母钟荣芳哽咽了…

钟芳蓉:他们没回来之前很期待,每次他们要回来的时候我们会在家旁边的路上等,但是等他们来的时候自己又有一点不好意思,不会叫他们。

记者:为什么不叫?

钟芳蓉:很久不见,一年见一次,感觉有点不熟,因为周围小朋友的父母也有很多不在家,所以也习惯了。

2006年,钟芳蓉的弟弟出生了,姐弟俩都由爷爷奶奶看护。在村子里,这样的情况很普遍,远在广东的夫妻俩和正在长大的女儿交流得很少。

钟芳蓉父亲钟元位:读完五年级要六年级了,老师跟我们爸妈说,你那个孙女读书这么厉害,不要在这里读,在这里读读不出去的,他说要去市里好一点的学校读,她可能就读得出去。

“他们对我的要求就是尽力就好”

钟元位和妻子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因为没什么文化,在外的这些年吃了很多亏,夫妻二人希望孩子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2012年,钟元位将钟芳蓉送到了耒阳市区的正源学校读书。正源学校是一所全寄宿的民办学校,可以从初一一直读到高三。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遗憾,这一次,钟元位继续到广东打工,而妻子刘小义则留在老家,一边就近到一家制衣厂打工,一边陪伴儿女。

后来,钟元位将儿子也转到正源学校读书。在私立学校读书,意味着昂贵的学费,两个孩子读书的费用迫使刘小义再次离开来家,到广东去谋取更高的收入。

记者:你能理解父母为什么不在你身边吗?

钟芳蓉:非常能理解,我家是农村的,如果像我爷爷奶奶种田是不能有多少钱的,可能供我上学都是问题,他们在外面打工可以赚多点钱。我去过他们的工厂,也看到他们打工其实非常辛苦。

记者:你能体谅他们吗?

钟芳蓉:能,因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带我,我觉得什么都要靠自己,会更加独立。

长时间一个人的生活,让钟芳蓉形成了独立的性格。虽然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也不能在学业上予以辅导,但是远在广东的钟元位夫妇还是会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女儿。

钟芳蓉:高中以后,我更加重视成绩,我的父母也非常重视我的成绩,一般班群什么他们都会加,然后会关注我的成绩,有时候我考得不好也会鼓励我。

记者:怎么鼓励?

钟芳蓉:就说“尽力就好”,他们对我的要求就是“尽力就好”,看到简单的这几个字我压力会小一点。

选择考古只用了几分钟 “喜欢 每一次挖掘都是发现、都是惊喜”

清晰的目标、清醒的自制,加上学校以高考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钟芳蓉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7月23日,高考成绩发布,钟芳蓉676分,名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校长连夜从耒阳市开车赶到同仁村,为钟芳蓉的成绩燃放烟火;钟元位夫妇也在第一时间从广东出发赶着回家。在他们依然沉浸在成绩带来的喜悦中时,钟芳蓉已经做出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决定。

记者:喜欢?

钟芳蓉:对,就喜欢。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

钟芳蓉:不记得了,就感觉小时候就对历史一直有兴趣。

记者:这么大的事自己做的主?

钟芳蓉:对。

记者:想了多久做出这个决定?

钟芳蓉:几分钟。

记者:你觉得能坚持下去吗?

钟芳蓉:我觉得能,我对一件事情就算我不喜欢,我也能做下去,我喜欢的话我会坚持得更久,我觉得每一次挖掘都是发现,都是惊喜。

钟芳蓉母亲刘小义:我们不懂考古系究竟会干什么,也不懂什么专业赚钱。我们只能尊重她的选择,她有权利去选择她自己喜欢的。她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她要去实现她的梦想。

“收到礼物很惊喜、很感激 我只是一个平常的选考古系的学生”

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的决定,被媒体报道之后,迅速引发了热议,有人对她的选择不理解,认为考古专业太冷门,没有前途;有人觉得寒门出身的孩子选择考古,会因此失去了获得高收入的机会;考古界的人则争相表达着对她的支持,多家博物馆更是直接给钟芳蓉寄出了礼物,礼物总计50斤重,她拆包裹的视频在网上也广泛传播,钟芳蓉因此被称为“考古界团宠”。

记者:有很多考古界的专业人士、博物馆、研究机构给你寄礼物、给你支持。

钟芳蓉:我很惊喜、很感激,我们从来没见过面,我只是一个很平常的选考古系的学生,他们给我送了那么多礼物。

延伸阅读:

选“兴趣”还是选“收入”?从钟芳蓉报北大考古专业看高考专业选择取向之变

近日,湖南女孩钟芳蓉以高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引发社会热议。不解者认为冷门专业没有“钱途”,赞扬者鼓励说应当遵从内心,选择自己所爱。

从20世纪7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90年代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如日中天”,再到21世纪初法律、计算机、金融等专业成为“爆款”……高考考生的专业选择,往往像一面镜子,不仅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也折射出人们求学择业等观念取向的变化。

事实上,钟芳蓉的选择并非个案。近年来,众多优秀学生踊跃报考基础学科,不从专业的“热”“冷”角度考量,而是更多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国家社会发展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2019年发布调查报告显示,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汉语言文学、心理学、法医学等传统上被认为“冷门”的学科成为“00后”考生最喜爱的专业。

“这一代考生从小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性较强,视野开阔,乐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在专业选择上,更加注重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岳龙说,“00后”有着较强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较为宽广的视野,他们的家庭和学校大都具有较为宽容的氛围,使他们在学业选择上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判断,而不是家长、专家或社会固有的习惯性认知。

“我特别喜欢运动,也关注各类体育赛事,毕业以后考虑做记者或自媒体。”北京考生孙嘉悦说,自己从高一就想好了报考体育新闻的专业方向,认为能把兴趣变成职业是幸福的选择。

考生韩广琪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专业,她希望能把高考的专业选择融入到社会的需求中。“今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疫情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重要性,白衣战士们的责任和无畏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00后’还是很有担当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徐松说,从今年的报考咨询中可以感觉到,学生对时事新闻非常关注,在选择自身兴趣所在的同时会考虑到国家发展所需,也看得比较长远。

“如今社会发展变化飞快,专业的‘冷’‘热’不是恒定的,很有可能这几年‘热’,等毕业时就‘冷’下来了。”一位考生坦言,自己在选择专业时,不仅要看眼前专业是否新颖热门,更重要的还是看未来趋势。

某高校招生办主任介绍,该校地矿专业就像“过山车”,有几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大三就被抢订一空,而随着矿山停产,这个专业一下又成了冷门。

曾经的“盲目跟风”,让不少高校专业千篇一律,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毕业生也出现“滞销”。为此,教育部推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支持急需紧缺和新兴专业,同时严格控制“过热”专业,遏制高校外延式扩张冲动。

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多元人才成长通道的搭建,也给予了新一代年轻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充分的选择机会。完全学分制、大类专业招生、转专业……不少高校探索打破专业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日益包容多元的社会氛围和成长环境下,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无法“捆绑”学生的未来。心有所爱的青年,定能在不同领域走上各自的成才之路。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八年级作文题目精选 新学期计划作文300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我家的故事作文600字 过端午作文500字 关于梦想的作文500字 美丽的冬天作文300字 奉献作文800字议论文 网购的好处 英语作文 帮家长做家务的作文 秋天的田野作文300字 关于劳动的作文400字 我心中的英雄作文500字 家乡的小河作文300字 醒来作文800字 乡下人家作文300字 战胜自我作文600字 写景的作文300字左右 关于友情的作文800字 有关成长的作文600字 假期生活作文100字 走进音响世界作文 介绍全家福的英语作文 端午节的作文250字 童年生活作文300字 关于成长的作文400字 记得你的好作文 这个冬天很温暖作文 南京高考语文作文 教室里的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