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志纲|我是怎么读中国的?

2020-11-26 22:30:01
相关推荐

作者:王志纲 智纲智库

编者按

广州黄埔书院是一家推动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的现代书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开展了320多场公益读书活动,是广东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

2019年11月30日,王志纲先生受邀在黄埔学院做了题为《四十年来家国|我是怎么读中国这本大书的》的演讲。

注:本文根据王志纲老师的演讲整理而成。

编辑:王一然

各位下午好!今天到广州这个地方来,心情非常复杂,一是内心感到久违了,第二感到非常亲近。

为什么有这么复杂的感情呢?

因为广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事业的出发点,今天又成了我生活的回归台。时间转眼便将近40年,而这40年正是整个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40年,整个中国也从即将被开除“球籍”的破落户,变成了一个今天和美国分庭抗礼的东方大国。今天借助“黄埔书院”这个平台,来谈一下我的中国观吧。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般事

我有幸在这40年里跟广东和整个中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既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也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咨询这个行业每天都在创新,都在往前跨越,因此我对中国的今昔巨变,有着更加深刻直观的认识。

比如脚下这块土地“珠江新城”,当年的广州是以香港来对标打造的,这也成了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嘲笑的对象。但最后经过25年的发展,历经了多少任政府领导的努力,珠江新城今天终于修成正果。而今天当我们再回头对标香港的时候,会发现当初觉得高不可攀的香港,今天已经变成了让我们唏嘘不已的地方。所以,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太快了,而我有幸搭上了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参与到整个中国的发展过程。

今天我能给读者们分享什么呢?

黄埔书院是个读书会,但单纯讲读书感悟,已经有大批的教授与读书人珠玉在前。对我来讲,一个人活在世上“读万卷书”;第二步“行万里路”,就是要参与社会、参与实践;最后是“历万般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般事,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所以我讲的题目叫做“读书、读人、读世界,我是怎么读中国本大书的”。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今天的收获可能会使你的生意和生活更加丰满和立体;如果你是年轻人,听完以后可能对你的生涯规划会有更清晰的掌控和把握;如果你是准备要转型的人,你的收获可能是在掌握自己命运方面会有所思考和突破。

二、谋事在人

首先我先讲讲这段40年的开始,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交叠,叫“谋事在人”。

大家先看看这三张老照片,第一张我看到都很感动,照片中有周总理的照片,因为当时周恩来总理刚刚逝世;第二张是我1978年考上兰州大学,穿着校服的照片;第三张是要上大学前跟我的几个发小拍的合影。这三张照片今天看起来恍如昨日、感慨万千。

1975年我中学毕业,那个时候摆在我面前的是没有任何出路,读书成绩再好,也上不了大学;想去当兵,家里没有条件;工作就业就更不可能了。

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面临的竟然是一片铁板,这是很多当下年轻人想都想不到的,他们的困惑在于选择太多,我们那一代中国人的困惑在于没有前路。

有两个小故事我印象特别深。中学毕业以后我应该是去当知青的,但是当时国家不招工,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那时候只有体制内,没有体制外,体制内如果要招人,可能你还有万分之一的机会能进去,如果体制内不招人就永远没有机会工作,想自主择业根本不可能,因为没有体制外。

当时像我们这样的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当兵,想当兵除了要有关系外,更需要有特长。为了能够当上文艺兵,我认真地苦练了三年的手风琴,苦练了若干年的篮球,后来我的篮球打到相当高的水平,我的手风琴也可以独奏了,当时面试的部队首长都说这小伙不错,可以考虑当体育兵。当我踌躇满志以为能当上兵的时候,却因为政审过不了关而未能如愿。

有一次我参加了全省的篮球比赛,由于用力过猛手腕摔断了,因此这条路也算是断送了。最后体委就让我去当了女篮教练。我当了三年的女篮教练,把一支默默无闻的篮球队训练成打遍全省无敌手的女篮队伍,但还是无法改变命运。

有一天体委主任从劳动局回来,因为我是以临时工身份当教练的,他曾经说过,会有工作指标下来能解决我的问题。但当我充满希望问他情况的时候,他长叹一口气、摇了摇头,说领导告诉他三年之内国家都不会再招工了,你还是再继续当你的临时工吧。我听了以后突然一下子控制不住情绪痛哭起来。

什么叫绝望?这就叫绝望。

我该怎么办?未来在哪里?

人在绝望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继续往前走,这可能和我的家庭环境有关,我父亲就是当地中学的校长,他非常尊重知识,也敦促我们千万不能放弃学习,艰苦的岁月中,我一直没有熄灭读书的种子。

“四人帮”被打倒一年后,整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宣布恢复高考。1978年政策又放宽了,知青也有资格参加高考。当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命运仿佛烟花一般在空中绽放,我知道,铁板已经被打破,我们这一代人将走向未知的未来,命运轨迹也将因变得五彩斑斓。

兰州大学毕业以后,我先是在甘肃省社科院工作了三年,之后再种种阴差阳错之下,来到了我梦想中的工作单位——新华社,并且成了新华社派驻广东分社的记者,我终于来到了时代风云激荡的大舞台——广东。

三、大潮涌珠江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与示范田,也是我个人命运的转折地,在这片云山珠水之上,无数财富的神话上演,无数青年带着梦想来到这里。

1985年,我在当时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的再三动员和邀请之下,去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后来调到了广东分社,到现在我很感谢这位老领导。很多人讲“贵人相助”,我经常想我这辈子哪个贵人帮助过我?想来想去只有他。

我认为真正的贵人,绝对不是以利相交的,那叫利益共同体;真正的贵人是发自内心的,愿意扶助和提携你,这才是真的贵人。

我1988年为创作《中国走势采访录》,采访了好多位省委书记,这张照片是我到中南海汇报回来以后,跟新华社的同事们在一块交流时拍的。

当时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记者很受重视,我们能在内参和调查报告里大展拳脚,所有问题都可以谈,讨论无禁区,我很感谢那个时代,在80年代当记者的时候,不被名利所诱惑,真正做点儿事。因为我把记者当成了一种崇高的事业,而不是单纯的职业。

一个人做什么事要“不畏浮云遮望眼”,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该做的事,傻傻地做这个事,老天肯定不会亏待你。

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在外头好像很风光,但其实很清贫。我当时在广州没有房子,从北京调过来的时候说好是住招待所,最后社里却变卦了。给我分在单位宿舍七楼顶上的阁楼里。我上楼一看,满是尘土,堆满了很多破烂家具,这还隔出了三间房子。一间是司机住的,一间是厨师住的,我那个房子还朝西晒。整个房间就只有一张床,什么叫家徒四壁?这就是最典型的写照。

当时广东有三件宝“拖鞋、凉席、冲凉桶”。我睡了三个月的硬板凳,每天坐在这个地方写稿子,那时候没有电脑,有时候一篇稿子写完全身湿透了。

就这么干了三年,写出很多在今天还能留下有价值的文章,比如:《风帆起珠江》、《放眼向洋看世界》、《珠江三角洲启示录》,还有《百万移民下珠江》。

前几年广州政府找到我说要搞一个民工博物馆,希望能用《百万移民下珠江》这篇文章段首语成为开篇,这篇文章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写出来的。

四、我与霍英东

讲讲我与霍英东先生的往事。霍英东先生当时通过总社找我,希望我能给他写一本自传。

在见他之前有一段有趣的亲身经历,那是1988年,我当时接到请柬说美国有家机构要在白天鹅搞发布会,邀请新华社记者参加。那时候打的分社不给报,跟公家要车,车排不过来,只好自己骑自行车去。

炎炎夏日骑了一个小时,最后满身臭汗到了白天鹅,保安说我衣冠不整,恕不接待。我好不容易把请柬拿出来给他看,这才知道原来是贵客。一进去之后房间冷气很足,一下子降到18度,冻得我一下子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时候才知道香港人看着都衣冠楚楚,原来是他们大都在空调房里办公。现在想起来那个画面编都编不出来,全场只有我一个人是穿着短裤、凉鞋,上面衣服还点脏兮兮的。

最后吃自助餐夹菜的时候担心自己的采访包掉了,就夹在腿中间,在夹菜的过程中遇到很多人跟我打招呼。因为怕自己的采访包掉了,就一边就夹着包、一边端盘子,一边说“你好你好”,当时真的很狼狈,但这就是当时堂堂新华社记者的形象。

当时社会已经开始出现分化,外面有很多诱惑,诱惑之下你要怎么坚守,真的是很大的考验。但我感到很庆幸,自己坚守住了!这点对于很多年轻人很有借鉴意义:一个人一辈子,特别当你为某一个理想而努力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拒绝诱惑、忍受孤独。

当时,我在新华社写广东的民工潮用了三个月才得了50块钱稿费,从生意上讲我是最愚蠢的,但是今天回头来看,属于我的东西全沉淀下来了,其他的都是过眼云烟。

所以年轻人你要什么?为了自己的理想,其他都可以忽略,当有一天你长成一棵大树的时候,你要钱就太简单了。关键是看你怎么拒绝诱惑,而不是要钱的问题。这就是人生的大道理!

五、广州人经受了三次冲击波

1988年我写完《百万移民下珠江》,1989年中国经历了很大的波折,新闻领域也受到了影响,很多事不能写了,我当时就想既然正史不能写,那我就写点酒色财气吧。

我记得第一次写“吃”的时候。曾戏言说“广东人天上飞的除了风筝;地下四条腿除了板凳,其他全都吃”,后来这个报道出来以后,广东很多餐饮老板说一定要请老王来吃好评点评点,所以我就成了美食家。把“吃”写完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新华社催我要稿,我就说写“嫖”吧。

那个时候“嫖”对大家来说即新鲜又好奇,我找了中国大饭店的两个老总帮我安排采访,他们说我们也说不清楚谁是啊,我带着你转转吧。最后看到酒店里有几个打扮得很讲究的女孩,在那里招摇过市的,我就上去询问。她一开始以为我是客人,我说小姐,你在干啥?她说你想做活吗?我说不是,我想跟你聊聊,她说聊聊要付钱的。

当时她告诉我很多有名的段子,比如:“都是劳动,不过劳动的方式不一样,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一人脱裤,全家致富“、”东西南北中,发财在广东”等等。

后来我采访完写了一篇报道给总社,总社居然不敢发。

这是中国最尴尬的事情,有很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情,我们不是用法律的方式去解决,只能用灰色的办法把握它。总社不敢发,最后内参把它发了,又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回到总社所有人都围着我,给取了外号叫“红学家”,很多年以后,很多老板笑称说当年一看我就是外行,哈哈。

这些记忆构成了我对广东深刻的认识,以至于后来我做战略咨询时能“上接天、下接地,中间市场能通气”,跟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非常感谢在广东的岁月。

六、南方的河

1992年,我陪总社社长穆青在广东考察。

有一天我跟他建议说新华社要与时俱进,不能只发通讯稿,下一步的中国肯定是电视,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自媒体、公众号,传播需要载体,而电视就是当时最先进的载体,新华社不去占领它,未来空间会越来越小。

因此我建议,说能不能给上面打个报告,由我来负责办一个电视台,积极建言,谈有思想性的东西,来引导社会。穆青后来就打报告,当时负责意识形态的李瑞环回复说可以考虑。

我就在这种背景之下拍了四部电视,第一部就是《大潮涌珠江》,把小平第一次南巡以后广东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用电视的方式呈现在全中国人的面前,后来片子还得了央视的“五个一工程奖”。

王志纲拍摄《大潮涌珠江》

没有想到一年以后主管领导换了,说内参也要讲主旋律,不能再谈问题了。组织准备提拔我当官,我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本来就是一个自由战士,既不想被人管,也不想管别人,况且我自己都管不好自己,怎么管别人?

这个时候我面临着人生的第二次选择。

七、第三种生存

当时很困惑我要去哪里?我决定选择第三种生存方式。

我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叫熊猫工作室,熊猫看起来憨态可掬,但可是国宝。当我第一次见到老板,对方拿着我设计的名片看了半天,嘴里嘟囔“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市场策划人,要民主、要自由、要发财,天底下哪儿有这么好的事?”。

后来这个老板去年我们还有缘见面了,他很感慨地说当年王老师给我递名片的时候,我认为他走的是一条绝路,还嘲笑他,没想到25年他把这条路走通了。

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当时自己并不清楚。原来是没有路而绝望,后来有路走了,我用了10年的光阴全情燃烧成为了一名好记者。最后这条路也走不通了,当官不合适,经商又不愿意,但要生存怎么办呢?只能自己开创一条新路,就是用知识来立世。

列宁说过“一个成功的实践胜过一千打纲领”, 但知识分子怎么立世?

原来中国只有体制内,没有体制外。体制内没有未来,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了体制外,很多人便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三张照片很有意思。第一张是我在五羊新城租了房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第一个客人是广东当时比较大的广告公司老板,有个项目我帮他把了关赚到钱了,后来说把董事长的位置给我,他当总经理,跟我谈了四五个小时,最后我婉言谢绝了。他觉得奇怪,说为什么要跟钱过不去呢?我说无功不受禄,我可以帮你,但这个行当不是我的选择。

这张照片是我1997年到深圳银湖讲演。当时来了500多个老板,那个时候深圳人只做外贸,不懂房地产,今天冒出来的很多地产企业很多都听过那次我的演讲。后来银湖的老板陪我散步,他说你在深圳成立一个公司吧,我们可以提供条件。

后来我们转到一个洞口边,水在上面流下来,很像水帘洞,我说这个洞不错。没想到两个月以后他打电话给我说装修好了,过来一看环境很好,就决定把工作室搬到这个水帘洞里。没想到一钻进去就是三年时间,我们把它叫做工作室的“延安窑洞”时期。

我也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从一个追求第三种生存的人、变成了探索中国智库的雏形。

人一生所走的道路看起来有偶然性,但其实蕴藏着必然性。

团队在洞里待了整整三年。这三年工作室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方法论。

我们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哲学,我经常讲”我们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首先我们必须是公司,我们要接地气,我们要按照市场规则才能解决财务自由;但我们又不能只是公司,公司是利润最大化,我们是价值最大化。

八、从大盘时代到城市中国

2001年华南板块成功以后,全中国很多地产企业都来找我们,业务井喷。

但在当年的公司年会上,我提出工作室未来要“抓大放小”,我说中国马上会进入高速城市化的时代,但中国人几千年来第一次面临着现代城市化的挑战,只有学习和参考西方式的规划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策划,站在制高点把“魂”找到,把城市内生发展动力找到,最后在这个基础上直达辉煌,今天历史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们必须完成。

既然决定“抓大放小”,就必须把常规的地产策划业务砍掉不做,在这个大方向上我们团队必须统一思想。

当时我记得给中信地产 “退聘礼”(解约)的时候,中信老总说多少公司求着我们合作我们都不理,给你们五千万居然你们还要退聘礼,你们到底是不是公司,你们跟钱有仇吗?退了聘礼以后,团队全部轻装上阵,开始进军中国城市发展战略领域。

从2002到2012年,这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高速城市化、高速工业化的黄金10年。

这张照片是2002年我们帮成都市做战略时的一次汇报会。成都和智纲智库合作了八年,我们把成都的“魂”找到了,把成都的未来发展路径找到了。

今天回头看,当初我们帮成都策划的战略已经成为现实,就是“西部之心,典型中国”,现在成都已经成了中国的第四极。

如果在当时给成都进行策划的时候不留白的话,今天的宽窄巷子就变成了房地产了,我当时说一个城市没有文化名片,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平庸的城市,所以当时政府就决定把宽窄巷子、锦里保留下来,变成了今天成都的文化客厅,全中国、全世界的人到了成都那里是非去不可的。

这张照片是汪洋同志当时在重庆主政时,请我们做的长江三峡战略。后来我们陆续帮助上海、北京、石家庄、佛山很多城市做了发展战略。

九、玩出来的产业

这张照片是当时受西安政府的委托,与时任市委书记栗战书同志交流,帮助他怎么破解西安之谜。

当时他问我西安下一步应该怎么发展?我说您先说。他说有两个选择,第一个,西安高科技很发达,教育很发达,高新区很不错。我说您继续抓这方面再好,也只是中国的第二梯队,对中国影响力不大;他说第二条路就是西安旧城改造,但回民区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说这也不行,中国的大规模的旧改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对老城进行旧改可能会出不来,牵扯的利益太多。

他说怎么办呢?我说有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在眼前。中国的崛起西方一片嘲讽之声,要么是中国威胁论,要么中国崩溃论。其实都不是,中国不是暴发户,中国只是复兴!中国盛世在汉唐时代,汉唐就在西安,我们不要把这个最有价值的东西丢掉了。

他说西安的旅游很差,我说差的不是旅游差,是形态差、业态差,现在已经到了休闲体验的时代了。一个城市要获得发展,光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是全民共识,西安如果能代言中国、告诉世界,中国不是暴发户,中国只是复兴,上接中央认可你,下接市场的地气。

后来帮他找了破题点,通过“皇城复兴计划”的战略并策划了“曲江新区”,西安十年就一直按这条路走下去,所以就成功了。到现在我们和西安的合作都一直还在继续。

战略,看起来是微创手术,但其实解决的是最要害的问题!

中国从2002到2012年是高速城市化的过程,到2012年开始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存量过剩、增量不足,平台过剩、内涵不足,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需要质的提高。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点就是发展“文旅康养”, 文化、旅游、大健康、养老、养生,这绝对是大方向,大商机,但到现在还没破题。

做文旅康养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成功,只有哪一天企业真的过不下去了,很多地产商不想干也得干,肯定要转向内容为王,这时候先行者就会先成功,半推半就者就会淘汰,这就是历史的趋势。

这些年我的老家贵州变化很大,除了天时地利的原因,还有就是抓住时机,提出了天上的云数据,地上的全域旅游,现在贵州的全域旅游初成雏形,成了中国旅游业的明星。

我们当时给贵州做旅游策划的时候,我讲了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判断,明朝宰相刘伯温曾经写过一首诗:“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而关于贵州未来的发展我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我说未来中国第一旅游度假目的地一定是云贵,云南是上半场,贵州是下半场,下半场必须超越上半场才有存在的价值。

贵州的未来不可限量!

十、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经常有人问我,你们智库怎么跟麦肯锡比较?

今天很多优秀的留学生回来之后动不动就想进“四大行”,在他们的眼里好像我们是土八路。

我告诉他们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说首先是因为美国的全球化,麦肯锡才有机会跟着美国一块走出去,没有国家的全球化,谈不上智库的全球化。中国在我的有生之年,最多再过10年,中国跟美国肯定是等驾齐驱,在经济总量上会形成全球的双臂。

这时候高傲的西方人肯定会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成功没有按照西方的发展模式,却走出了一条成功之道,背后的奥秘是什么?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到那个时候,能说清楚这个问题的不是西方智库,肯定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跟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智库,我们智纲智库一直在为这个做准备。

现在中国的企业也开始走向世界了,找我们的企业也逐渐多了。

左边照片是当时我们做毛里求斯项目时总统和我交流的情景;中间的照片是我们在老挝给一家央企做的项目,在湄公河边上打造了一个大型的金融会展中心;右边是斯里兰卡项目,这是具有重要国际战略影响力的项目。

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走向全球的国家战略,我们现在接受国外委托的项目越来越多,我相信未来五年、十年我们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向国外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

也许再过十年以后,中国经济能跟美国等驾齐驱的时候,当高傲的西方人提出中国之问,很谦虚地想了解中国发展奥秘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智纲智库就是一把打开中国的钥匙!

这些年来我们的定位叫战略思想库。我们的原则:第一,经济上必须要自立,如果经济上不自立,看别人眼色是做不好事的;第二,要具备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第三,一定要奉行“知行合一”的原则。

所以,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一个人一辈子做不了多少事,但决定做一件事情以后,就要坚持做,把这个事做透,这样每个人才不会浪费自己的一生!

十一、邓公的遗产

要成为一家智库,就要有思想去影响别人。

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很多人都渴望对中国这40年有一个说法和总结,最后在各方的推动下,音频机构喜马拉雅邀请我做了一个节目叫《王志纲:口述改革开放40年》,总共讲了100期。节目出来以后社会反应非常强烈。

大家说这个节目太长了,慢慢听不过瘾,能不能有篇文章讲讲中国这40年背后的故事,后来我说试试吧,就写了这篇文章叫《邓公的遗产》。

文章是发自自己内心写的,很真实,邓公的伟大说白了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常识、顺应规律”,我们都是俗人,没有必要自己搞的很高大上,小平同志自己就说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热爱我们的国家”,最后他把中国人内在的动力呼唤出来,最后每个人都改变自己的命运,12亿人口就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没想到这篇稿子后来成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代表性作品。

走过四十年,我们一定要反思,我们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到底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动力是什么?

其实就是释放天性,尊重人性。虽然目前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可以完善它,但不能阉割它。

人,就是凡夫俗子,我们可以用正能量引导它,但我们不要指望每个人都是圣人!如果我们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人,那每个人都只能是伪君子,包括我自己。

所以《邓公的遗产》把这些道理讲的很清晰,这40年我也有幸参与很多中国历史性的过程里,我作为曾经的新华社记者,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总算做了一点事了。

有一次在饭桌上,一位职级很高的领导突然悄悄问我:“《邓公的遗产》这篇文章经过批准了吗”?我当时哭笑不得,只好反问他:“批准了能发吗”?这就是体制内的尴尬。

下一步的中国管理如果太刚性,而没有第三方作为垫子缓冲的话,是会出问题的。这也是中国的发展为什么需要智库的原因。

十二、大江大海四十年

今年是我们智库智库成立25周年,我来广东也30多年了,为了对广州有所回报,对广东有所感恩,我们在广东开创了一个第三方论坛,叫草根大会。

很多人说为什么叫草根,说你们这么牛为什么不叫高大上的名字呢?

我说“草根是一种精神”,今天的企业家不管他多成功,他们都曾是草根出身的,要不忘初心,不忘自己创始之根,要坚持草根精神,所以叫草根;第二个,中国的未来取决于草根企业家;第三个,给那些成功企业家代言的人太多了,但是帮助草根企业家的太少了,所以打造草根大会,就是想让这些企业家们“交流、交易、交际、交友”。

明年已经已经是第八届,今年3月底在珠海大剧院举办,之前每年3月中旬都在广州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上千人的规模。这是去年我演讲的主题叫《大江大海四十年》,新浪现场直播上百万的收视率。

社会的发展规律最难的是概括和提炼,关于整个中国取得的成就有很多种说法,但我自己的高度地概括起来就是这四段话:

第一:逼出来的改革。

如果不是当时整个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随时有被开出球籍的危险,如果不是当时整个中国的执政基础受到极大的挑战,不可能有当时中国的改革。我们非常感谢小平这批老一辈的革命家,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回头越看越觉得了不起。

广东在这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如果没有广东的成功,就没有中国改革的成功。

小平为什么要两次南巡?

我当时说过一句话,安泰巨人离不开大地母亲的怀抱,只要他的脚离开大地瞬间就完蛋。

小平同志离不开广东这片热土,他看到深圳的时候自言自语说让北方那些家伙们好好来看看,说你们要学广东。

小平看到的是市场经济洋溢出来的活力,经济的蓬勃发展让他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所以后来小平把广东的成功经验推到了中国,最后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二,摸出来的市场。

如果当初没有市场经济的开放,只有体制内而没有体制外,今天叱咤风云的马云可能就是在体制里面当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任正非就是被开除工作的人,老婆都不要,一家老小十几个人跑到深圳要靠他养活,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他就摸出来了市场,使华为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成了今天美国总统说举全国之力都打不掉一个民族英雄。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我们有些书本里说要人人平等,往往更多的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否则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通向地狱之路。

起点平等,我认为是改革开放给我们每个中国人最大的福祉。

为什么?

国家给你学习的权利、择业的权利、创业的权利是平等的,至于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平等的,这就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了,你不能埋怨这个社会和别人。

第三,放出来的活力。

今天中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市场经济里杀出来的!碧桂园的杨国强更典型,他也不知道他能有这么大的潜力,原来就是一个小包工头,现在做成了全球第一房企。

当时借着邓小平南巡的东风,广东打出“靓女先嫁”的口号,通过改制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使得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蓬勃发展,才有了在座各位草根企业家群体,这才是今天中国经济活力之所在。

草根企业家解决了中国70%以上的劳动就业,是整个中国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族群。

第四,挡不住的国运。

西方骂中国要崩溃已经喊了30年了,最后一直没有崩溃,什么原因?我们也不要觉得自己天生贵族,我认为还是挡不住的国运。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华民族不是暴发户,只是复兴。今天有位英国学者说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他说“中国其实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这句话说得很精彩!

西方人看中国,都是站在从欧洲古希腊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美国这套文化价值体系来评价的,普遍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态度,所以看中国这也不是、那也不对,你没有民主,没有自由,没有选举权,他会找出一万条理由,说你跟我不一样就完蛋。

最后中国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越走越好,终于有一个学者研究发现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这种文明跟西方的文明是完全不一样的。

西方又回答不了中国为什么能不断崛起的原因,所以怎么解释两种文明的问题,到今天为止西方人还是欠缺的,没有找到答案。

对于中国的崛起,以及东方与西方文明怎么才能求同存异呢?

这是所有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道精彩的问题。

在这点上我相信我们智纲智库能发挥作用,最终能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战略之路,感恩时代的同时,也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谢谢大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冬天真美作文500字 金黄色的秋天作文 这才是真正的青春作文 写一篇描写花的作文 时代造英雄作文 沉潜作文素材 游记作文600字初二 亲情作文600字初三 荷花池作文600字 秋天的枫叶作文500字 和谐之美作文600字 有关节约的作文 知恩图报的作文 包粽子作文300字三年级 初中新闻作文 梦想作文1000 歌颂祖国作文600字 感人作文素材 我的梦想三年级作文 憧憬作文600字 感动就在身边 作文 我的端午作文500字 采桔子作文 我懂了一个道理作文 我喜欢的语文课作文 真挚的友情作文 河流污染作文 在什么中什么作文 什么是叙事作文 关于桂花糕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