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贵州:写好绿色文章 绘就生态画卷

2020-11-27 01:35:01
相关推荐

贵州草海综合治理成效明显。贵州省发改委供图

6月中旬,贵州镇宁自治县的蜂糖李成熟了。果农们将树上新鲜的李子采摘下来,运送到水果交易市场,供外地客商集中选购。交易市场内一片忙碌,随处可见果农、合作社与客商攀谈价格,双方以最合适的价格成交后,按等级分类分拣、包装、装箱上货,销往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全国各地。

“到处都是石旮旯,种玉米收入低,以前为了多打粮食,都是在石头缝里刨;种上果树后,不仅为山地添了‘绿’,而且增加了收入,客商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促进了当地餐饮民宿业的发展。”镇宁县六马镇广益村村民罗良兴说,他家种了60余亩蜂糖李,预计今年的收入将达50万元。在广益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李子树,村民靠山吃山,收入不断增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渐显。

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镇宁县只是贵州立足大生态探寻脱贫攻坚出路的缩影。近年来,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打造绿色产业、健全体制机制、厚植生态经济优势等方面集中发力,用切实有效的绿色行动,努力交出一份有分量、有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答卷。同时,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高端平台,发出了大生态时代的“贵州好声音”。

把绿色做成产业 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统一

初夏的贵州,处处绿波涌动,生机盎然。

贵州桐梓县娄山关山麓北侧,树木长势旺盛,牛心山上更是满目苍翠。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拿着锄头和铁锨,在树丛间挖挖铲铲,时不时挥舞着镰刀,砍掉树林里的杂草,汗水一滴滴浸入土地。

这位老人叫罗光彩,今年84岁,20年前退休时定下“誓言”,要将荒山变绿,“生命不息,栽树不止,要留给子孙后代一笔绿色财富”。20年过去了,站在牛心山上,放眼望去,100多亩荒山,满目皆绿。这是罗光彩对生态美兑现的承诺。

走进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绿意盎然。登上茶海中的“观海楼”远眺,一片绿油油的茶园延伸至山边,茶间小道循环交织,游客穿梭其间,纷纷拿起手机,融入茶海拍照,感受茶海旖旎风光。

环境美了,产业也“活”了。湄潭县借助茶产业打造“中国茶海景区”,实现茶产业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与对外开放互动融合,同时发展立体循环农业,对柑橘、葡萄、桃等水果品种引种选育更新,布局餐饮、娱乐、休闲服务等第三产业,让生态农业“接二连三”串起致富“金山银山”,百姓荷包鼓起来。

生态美,产业活,幸福感强了。对于遵义市民刘娜来说,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周末带上家人,一起到莲花山森林公园,感受绿色气息,“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好环境围绕在周围,听听山间的虫鸣鸟叫,一切是多么的静好!绿色,带来了幸福指数。”

位于遵义市汇川区的莲花山森林公园,曾是一片城郊的弃土场,30年来很少有人问津。2017年,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汇川区变“废”为宝,将此作为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打造,建设城中“新花园”,提升城区居住环境舒适度。

从城郊的娄山关山麓到茶海景区,再到市区森林公园建设,只是贵州追求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缩影。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萦绕在群众周围,一场由美到富的跨越,正在贵州大地上悄然上演。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可用来承载产业和人口的平地很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怎么办?只能是靠山吃山。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

多年来,贵州立足大生态探寻脱贫攻坚的出路,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仅筑牢绿色屏障、建设绿色家园,更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文化,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已构建“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山地农业格局,帮助数十万贫困群众“换穷业”。贵州还深入实施绿色倍增计划,加快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益于美丽的山水风光,贵州不断促进全域旅游提档升级,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逐渐享受到生态“红利”,纷纷吃上了“旅游饭”,开办农家乐、经营乡村民宿、制售民族饰品……2017年,旅游带动了40多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用制度保驾护航 高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河水清,空气好,处处皆美景。2年前,贵阳市乌当区的松溪河和环溪河,可不是这般模样,“一到夏天,臭气熏天,污水横流,令人却步。”于是,乌当区下定决心,铁腕治污。2年时间,700多个日夜,发动群众合力推进综合治理,让松溪河和环溪河达到III类水质标准。

“河上有漂浮物,河水有异味,通过‘河长云’下达处置令,治理污染;同时河长办还要将治理情况反馈给群众,多方形成合力联防联控,效率提高了,管理也更到位。”贵阳市乌当区河长办工作人员陆军感触很深。截至目前,贵州4697条河流都有了河长的管理和守护,两万两千多名河长通过巡河活动的常态化,实现了全省河湖系统和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持续改善。

河长制,只是贵州谋求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绿色保障体系所做的探索之一。2017年3月,贵州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构建五级党政领导主抓、主干、主责的河长体系,实现各类水域河长制全覆盖,把每一条河流当眼睛来保护。此外,贵州省、市、县、乡、村五级领导干部职工带头种树,把每一寸山地当自家花园来绿化,用知行合一护卫绿水青山。

10多年来,贵州频出“重拳”,抓好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在全国率先成立首家环保法庭,填补了生态文明体质机制建设空白;针对环保领域打击力量弱的情况,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公、检、法、司配套的环保执法司法体系;针对环境污染处罚成本低的情况,全力推进生态公益诉讼……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2014年,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实施,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条款是:规定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转而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新指标。此外,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为地方干部念好生态经的“紧箍咒”。

2016年8月,贵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生态保护责任清单、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河长制等多项制度、实施意见和方案相继出台,使贵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更趋完善。

“要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站在政治、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推动绿色发展,专门召开省委全会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作出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筑牢绿色屏障、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以“五个绿色”为抓手,多措并举、多策并用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工程。与云南、四川按照5:1:4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共同开展三省交界区域环境联合执法。

有体制机制作为保障,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守得牢,贵州逐绿发展之路,蹄疾而步稳。

传播绿色理念 国际社会分享生态经验

10年生态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从2009年至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走过第10个年头,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不仅成为中国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声音的重要展示窗口,而且成为了贵州对外开放合作的高端活动平台,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已成为“知名品牌、著名平台”。

不仅论起来,更要干起来。10年来,全球政商界精英、专家学者都会云集爽爽贵阳,共商生态文明建设,并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合作,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引领生态文明话语权。

从2017年起,贵州将每年的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开展“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实践中,用实际行动写好绿色文章,让“365天,天天都是‘生态日’”的理念深入人心。

光有理念还不够,贵州还注重培育绿色文化,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制了大中小学、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读本,还有20个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博士、硕士授权点,将绿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赴贵州展开学习交流。

吸引力从何证明?贵州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几年落户贵州的国内外500强企业就达122家,每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都在七八千亿元。另外,选择到贵州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名列全国前茅,高端人才数量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多。“我在贵州等您,等您和我相遇”,让无数人砰然心动、心向往之,最终扎根贵州。

贵州致力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已成为贵州最为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选择到贵州吸氧洗肺、避暑度假、温泉养生、康体疗养,近年来入黔游客、旅游总收入都年均增长30%以上,呈现持续“井喷”的良好态势。

如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受到国际认同,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海外影响力越来越强。“贵州省已经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典范,十分期待贵州模式传遍全中国,并进一步传遍全世界的那一天的到来。”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说。

回望走过的路,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携手全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增强了贵州发展自信,提升了贵州世界形象,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一个不断致力于传递更明确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贵州。

“通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越守越牢,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贵州省副省长卢雍政说,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连续7年、28个季度居全国前3位,5年减少贫困人口650万人。同时,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3%,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6%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

把坚守“两条底线”和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落到实处,生态文明改革多层次、全方位推开,贵州绿色的底色越来越厚重,生态文明的主旋律越来越响亮,让享有“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贵州,正倍受国际社会的热情关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六级作文模板万能 关于六一的作文 社会公德作文 秋游作文400字 我爱老师作文 抓娃娃作文 350字作文大全 高考作文材料 初三学生作文 走亲戚作文 反省自我作文 培训英语作文 观后感600字作文 作文国庆见闻 挫折作文600字 高尚的作文 四级考试作文 成人高考作文 北京中考作文 话题作文范文 银杏树的作文 议论文作文范文 小学作文教学 小考作文 雾霾作文 高三语文作文 我的名字作文 工作文件 童话故事 作文 看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