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安石是大经济学家 历史偏给他戴个“唐宋八大家”帽子 真搞笑

2020-11-27 09:55:01
相关推荐

宋朝,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朝代。

一边是军事上的羸弱,一边是经济上的繁荣。就连当时士大夫们,都是温文尔雅又个性鲜明,霹雳手段又菩萨心肠。譬如,我们很熟知的苏东坡与王安石,两人交集半生,亦敌亦友。

王安石,既是满腹才情的文学家,也是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大政治家。苏东坡,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北宋中期粉丝最多的文坛领袖。

王安石与苏东坡,都是天赋异禀的奇才,只不过二人在仕途上,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一个少年老成,胸怀匡时大志,逐步成为富国强兵的贤相,最后因改革而饱受争议。一个少年得志,不知仕途险恶,被人唆使充当利益集团的笔杆子,半辈子都在贬谪中度过,最后因艺术而留名青史。

《宋史》,混乱而失实,往往让人一头雾水,这也是它迷人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独立思考。王安石到底是富国强兵的贤相,还是祸国殃民的罪臣?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这哥们总是被贬职?司马光除了是大名鼎鼎历史学家,他还充当什么历史角色?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者之间又有什么瓜葛?

不妨,我们来剖析这段历史,看看历史真相的是什么?

1、其人

先上一段比较老套的人物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出生于天禧五年(1021),江西临川延寿乡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经济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自幼聪慧,刻苦学习,并且记忆力惊人,达到过目不忘的地步。他出生在官宦家庭,条件相对优渥,从小受到了良好教育,比寒门出身的范仲淹要好很多。但王安石身上,没有半点官宦子弟的恶习,恰恰相反他是个品学兼优的青少年。

王安石读书,不局限于四书五经,涉猎道、儒、法各家学问,研究大农、大工、大商。写诗作文,严格来说只是他业余爱好,兴致来了就发几篇微头条。即使如此,他都能跻身“唐宋八大家”,可见其天赋才思,非同寻常。

其父王益,是北宋地方官员,先后在江西、福建、广东、四川、河南、江苏等地任职。王安石从小随父四处做官,宦游南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也知晓了民间疾苦。

17岁那年的雨季,王安石跟随父亲来到江宁(今南京市)。同龄人有共同的期许,紧紧黏在一起,吟诗弄月,或游山玩水。而他却跑到郊区农田地头,向老农民学习农业种植,这个举动难人可贵。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其出生于景祐三年(1037),四川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省眉山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家境也不错,算是眉州当地望族,祖父苏序是当地土豪,不事笔墨,为人却洒脱。其人缘与酒量都很好,据说平时家里藏有几万石粮食,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其父苏洵,算是个大器晚成的“富二代”,年轻时喜欢喝酒撸串,到了27岁才开始奋发读书。多次科举落榜后,四处求学,广交诗友。游学几年后,回老家专注读书作文,培养孩子读书,算是浪子回头的经典案例。

苏轼,6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在母亲程氏悉心教育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后在父亲苏洵管教下,博览经文史籍,学业大进,下笔成文。当时流行华丽唯美的文风,而苏洵勉励苏轼多写质朴清晰、说理透出的文章。

这份不同寻常的坚持,为后来苏轼成名打下基础。这个举动,得益于他和欧阳修建立深厚的私人友谊,教育理念上受其影响。

20岁前,苏轼都生活四川境内。由于家境殷实,可以心无旁骛地读书,为参加科举做准备。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思想单纯的青年才子,对外面世界了解甚少,人生阅历相对简单。

2、其仕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21岁,参加科举考试,全国第四名,赐进士及第。

按照朝廷惯例,王安石直接被授淮南节度判官,成为北宋基层官员。

按宋朝祖制,官员任期结束后,准许报名参加馆阁职务考试。在北宋,进入馆阁,等于进入中央直属机关单位,同朝廷高层共事,有机会得到皇帝召见,是一条仕途捷径。很多人挤破脑袋要进去,唯独王安石直接放弃,强调要求去地方工作,担任基层扶贫干部。

王安石被调到鄞县任知县(今浙江宁波市),在四年任期内,组织修建水利工程,兴建大量学校。青黄不接时,把官仓谷子拿出来,借贷给百姓,秋后丰收时,百姓加点利息偿还即可。这样做,既可以让官仓中的陈谷换成新谷,也避免鄞县百姓遭受高利贷的盘剥。

这是一项惠民政策,后来成为北宋普惠金融政策。

皇祐三年(1051),王安石调任舒州通判,期间勤政爱民,政绩很突出。时任宰相文彦博,向皇帝推荐王安石,请求越级提拔,借此来激励其他官员。

王安石以越级提拔难于服众为由,拒绝了领导的好意。不久,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他以祖母年岁已高而辞谢。后来,调往常州担任太守,继续治理地方,政绩斐然,当选北宋“十大杰出青年”。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这次他很爽快,按时进京报到。很显然,他志在经济财政工作,希望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做官从来不考虑位子,心里只想着做实事,这是王安石的为官之道。

在中央工作期间,王安石写了篇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深刻总结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剖析国家积弱积贫的现状及原因,系统提出变法图强的解决方案。

可惜的是,宋仁宗并没有在意这份奏疏,只是束之高阁。

后来,王安石母亲逝世,辞官守丧。丁忧期满,他又拒绝回京任职,宁可待在江宁。

从庆历二年(1042),到治平四年(1067),这25年期间,王安石基本都在偏远地方担任基层干部。令人惊愕的是,他有很多次机会升官,竟然都谢绝了朝廷,和大多数官员热衷升迁,截然不同。

在很多人看来,王安石是个不合群的怪人,不仅屡次谢绝朝廷的擢升,也拒绝夫人给他纳妾。不坐轿,不近女色,不讲究吃穿,为官正直清廉。以此认为,王安石是在沽名钓誉,未免有点轻率与失实。

因为王安石品质几近完美,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从不在乎世俗的言论。在谢绝朝廷提升同时,王安石在不同地方与岗位上,总是做出让同僚啧啧称赞的政绩,显示出非凡的行政才干。

苏轼,于嘉祐二年(1057),随父亲苏洵、弟弟苏澈进京科考。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副主考官是诗坛巨匠梅尧臣。

欧阳修是苏洵私交甚密的好友,此时有意扭转文坛华美空洞的文风。恰好,苏轼策论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文风清新、说理透出,因此获得欧阳修的赏识,成绩名列全国第二。后来在殿试中,苏轼表现更出彩,和弟弟苏澈同时赐进士及第,传为科举佳话。

欧阳修对同僚讲,我当退让此人,让他出人头地。又说,三十年后没有人再谈我欧阳修,天下只知苏轼。

欧阳修是文坛领袖,亦是社会意见领袖,其一褒一贬,直接关乎学子的前途。在欧阳修力挺与吹捧之下,苏轼几乎是一夜成名,成为北宋文坛“小鲜肉”,其新作成为北宋搜索热条。

以此同时,“苏家三父子”也成为北宋文坛最牛组合,一时名动京师,刷爆了今日头条,而苏轼就是这个组合的核心成员。

宋朝科举制度,主考官与考生之间,彼此会建立一种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日后仕途中重要纽带。而苏轼与欧阳修关系,不止是师生关系,还有父辈之谊。苏洵绝对不是单纯的文人,他善于社交,长于营销,和欧阳修是好友,同朝廷另一位重臣张方平关系也很铁。

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为苏轼仕途铺好了路,这是苏洵最精明的地方。同时,这也是苏洵最糊涂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苏轼,让他在后来做出错误的选择。

苏家三父子成名后,没隔多久,就接到苏轼老妈去世的消息,只好匆忙回家治丧守孝。直到嘉祐四年(1059),苏轼才回到京城开封,等候朝廷具体的工作安排。

嘉祐六年(1061),苏轼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而王安石调到京城,担任度支判官,主管中央财经工作已有三个年头。

在京城,王安石与苏轼,只是短暂的交集。

十年之后,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开始在全国推广新法。二人因为政见不同,开始激烈的交锋。

实事呢,不止是政见不同那么简单,背后还蕴藏着两个集团的利益之争。

以苏轼的聪明,肯定知道其中的微妙关系,然而政局,没有给他更多的选择。

(未完待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精彩的篮球比赛作文 综合应用能力c类作文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300字 跳格子游戏作文 描写秋景的作文300字 小黄鸭的作文 猎物喻人的作文 信作文 关于学骑自行车的作文 关于作业的作文600字 游西安作文500字 英语学位考试作文 参观自来水厂作文 我是书包初一作文 以读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维护世界和平作文 暑假的安排英语作文 走好每一步作文 暑假的生活作文100字 以礼物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介绍砀山的作文 我遇见了谁作文 出发和到达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父爱 熊猫作文英语 亲嘴作文 我的妈妈三年级的作文 为你好作文800字 环境作文400字 四年级秋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