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骈文 无病呻吟而又极具美感的文学体裁 是利大还是弊大?

2020-11-27 11:30:01
相关推荐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种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曾经流行了上千年的文体。它行文对仗,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它就是骈文。

《说文》对“骈”的解释是:“骈,驾二马也”。从字面的意思来看,“骈”是两匹马并驾拉车,因此有对偶之意。那么用以“骈”来命名一种文体,可以看出骈体的结构是以两两相对的对偶句组成为主。“骈文”的基本特征是源于辞赋,多以抒情见长;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声调和谐,读起来十分悦耳。

中国的汉字是由千千万万个单字组成的。每个单字都有其特定的意思。而文章中用对偶、重叠、双声、叠韵等手法来修饰,可以加强语气,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正是汉语的神奇韵味,用各种修辞手法加工于汉字之上,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精美句子。这是骈文产生的语言基础。

一、骈文的由来

骈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真正意义的中国文学,始于先秦时期。当然,这一时期的文学还处在一种初创期,所以先秦著作往往是在政论、哲学和辩论的基础上,体现出来最初的文学性。这时的百家诸子的作品,多以自然为主,对修辞手法运用很少。先贤们的文章巨著,或记事,或论辩,或阐述道理,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文字都是心中所想,是天然率性而得。这时的文章,很少有刻意去寻求对仗和的叠韵,文风大多古朴自然。

但是,不刻意去追求对仗和叠韵,并不代表先秦时的文章是一杯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这个时期出现的《诗经》和《易经》中,就有一些华丽的辞藻和对仗的语句。

后人认为“夫经语皆朴,惟《诗》、《易》独华。《诗》之比物也杂,故辞婉而妍;《易》之造象也幽,故辞惊而创。此骈语之出乎。”

诗经

这段话的意思,说的是后世的骈文与先秦时的文学有些一定的继承关系,骈文中出现的不少特点,都可以在先秦文学中找到痕迹。特别是以华丽著称的楚辞,对后来骈文的影响更大。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中,都有大量的对仗句型,词藻也极为华丽。这些对仗句已出现了多种对偶方法,并不仅仅限于单纯的句与句的对仗,而是出现了句对、字对、隔字对、双声对、叠字对、隔句对等多种方式。在音韵上也讲究押韵、声律和谐。所以后人中多有认为屈原是骈文始祖的,认为“屈子之词,其殆俪体之先声乎?”

二、骈文的理论基础

骈文追求的是文章中每一个句子都有与之相对称、相呼应的句子,这种对协调互补,追求稳定平衡和阴阳和谐的追求,是“中庸之道”的产物。

中国的“中庸之道”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古代作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是典雅之美、温柔之美、中和之美含蓄之美,力求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美的联想,让人心平气和,静心愉悦。在文章的语言组织上,追求的是不做无病之呻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语言上力求精练。而这些要求,都是骈文能够具有的。

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大发展的一个时期。这时文人们已将文章和学术研究分离开来,出现了经传、诸子、诗赋、术数、兵书、方伎等类别,出现了诗、赋、对问、檄、章、表等多种文学体裁,也出现了专门的专业作家。这些以写作为生的作家,为了自己写出的作品能得到社会上下的一致认可,对文章形式美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他们十分注重文章的可读性与朗读时能否朗朗上口,文章中对声韵和对偶运用较多,“一经一纬,一宫一商,皆列锦绣为质”。也正是在这种创作风潮之下,“骈文”的种子在汉赋中逐渐发芽,“骈文”即将迎来一个多彩的时代。

三、汉魏时期的骈文

公认的历史上骈文始作俑者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他的《子虚赋》、《长门赋》是汉赋中的经典,也是第一位大量运用骈句,用极为靡奢的词句,极尽夸张和想象,字字珠矶,华丽妍奇,文风瑰丽。经过他别具匠心的铺排,他的赋形成了“虎啸而谷风冽,龙兴而致云气”的风格,开创了骈体文的先河。

在司马相如的影响下,骈俪化渗透到汉代的各种文体中。除赋之外,史传、奏疏、论说等等文学体裁,都显示出了词采飞扬,凝练庄重,对仗工整的骈俪化风格和特点。

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历史时期,但又是一个文学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家的文章,形式多样,文现撒脱,以气运文,骈散兼驭,文章结构流畅谐婉,追求辞藻、讲究字句的整齐对仗。在曹植、陈琳等人的文章风格带动下,文人的创作形成了追求形式华美、用典繁多,甚至通篇皆是骈偶的矫枉过正之举。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过分追求语句的对仗和“每句必骈”,其实是走向了一个相反的极端。

魏晋骈文是在经学衰微、玄学兴盛以及佛教传播进入中国后,文学逐渐摆脱了儒家的束缚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些骈文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当时的士族阶层。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关心政治,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过着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他们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反映社会现象,揭露社会黑暗,而是展示内心世界,展示自己的“才思”和文学功底。

他们过分追求文章的艺术形式,追求文章的写作技巧,“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实质上文章空洞无物,只是“以声色相矜,以藻绘相饰,靡曼纤冶,致失本真”。他们的作法,实际上将骈文带入了一个死胡同。

四、骈文的四个特征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骈文的特征有个方面。

一是行文对仗。这种行文中的对仗,有宽严两种。大体对得上的是宽对;每个字都要求对得上,对得好的是工对。

二是四六句为主。所谓四六句,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四个字,第二部分六个字。这是骈文的基本句型。

三是用典故多。骈文特别注重用典故,通过用典使文章精练、典雅、含蓄、委婉,达到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衙凝的效果。

骈文的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名句等等,《文心雕龙》中说:“骈文之典,一用古事,二用成辞。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证今情也;用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

四是词藻华丽,“绮縠纷披”。一篇好骈文,里面的每个字句都像是经过雕琢一般,这本来不算是坏事,但后来骈文过于追求这种表面文章,甚至出现了许多“竞一字之奇,争一句之巧”的怪事。作家不把创作重心放在内容上,而放在一个个奇巧的词藻上,舍本逐末,形成一股畸形的文学潮流。

一篇好的骈文能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让人陶醉其中。但是骈文后来的发展方向朝着僵化、浮艳、形式主义而去,最终自掘坟墓,使自己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

五、骈文与散文之争

骈文占据文学市场之后,中国文学越来越向形式和技巧的进行追求,无论是诗歌、论文还是杂文小品文,都朝着声律化和骈偶化方向发展。骈文统制文坛的后果是使得文坛千篇一律,文章都整齐划一,虽然用词用句更为华丽,雕琢得十分精美,但只重典故,全借古语引申今情,文章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文学的差异性没有了,文章的气势也没有了。

正是因为骈文的这种不足,引起了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的批判。韩柳认为,骈文只会引导人寻章摘句,是“雕虫之艺”,从而引发了唐代以批判骈文为主的古文运动。

韩愈等人认为“自有晋以来,文章竞为浮华,遂成风俗。”因此要重振文风,改变几百年来的浮艳文风,风使文章重回“志思蓄愤”的本质。

柳宗元说过,骈文的最大危害是“因辞害意”。在他看来,文章要以意为先,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自古文章只有两类,一类是教化之文,一类是审美之文。文坛骈文盛行的危害在于不管作者的写作目的,只以文章的形式和语句来判定文章的优劣,必然会导致作者去过分追求形式,必然只能产生出浮华空洞的文章。

在唐代古文运动之前,骈文几乎承包了所有文体的功能,不论是抒情文,叙述文还是议论文,都存在“捏句成双,修短取均之态。应以一言以说者,辄化为二言;应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杳,不知所裁”。

隋唐之际,越来越多的人对骈文的危害有了清醒的认识。隋文帝杨坚就反对骈文,认为写这东西对国家并无任何好处,所以开皇四年取士时,对那些试卷上满是“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的骈文作者一律不予录取,目的也是想扭转一下文坛的风气,让更为务实的士人进入国家体制之内,更好的发挥作用。

六、骈文的衰落

初盛唐之时,骈文仍居文坛统治地位。这一时期上官仪创立的“上官体”骈文,在形式上严守四六,极少散句,平仄协调,音节和谐,词藻更华美。

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是公认的骈文大家。他的《膝王阁序》通篇以四六句描写腾王阁的景观,以景寓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文笔洗练,结构恢宏,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骈文喜欢用典,句式对偶工丽,每句话必有出处,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存在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弊端。从初唐到中唐,骈文应用于公私文翰之中,而政府部门并不是每个人都纯熟地掌握骈文技巧,骈文体在应用上的缺点越来越多。骈文与散文斗争的结果是爆发了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一批人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他们提倡“文以载道”,反对内容空虚,唯美倾向严重、束缚思想表达的骈俪文体;主张向秦汉以前的奇句单行的散文学习;提倡儒学,反对佛老。

从韩愈的古文运动,到宋代欧阳修的第二次古文运动中的几百年间,骈文与古文在文坛并驾齐驱。因为骈文做为主导文坛几百年的一种文体,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人们习惯了以四六句的骈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甚至韩愈自己也写过不少骈体文。

宋代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与唐朝的是有一定区别的。他并没有一棍子打死骈文,而是要求骈文也要有教化功能,也要将儒家之道说清楚。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个过渡的文体——“宋四六”。它是骈文的一种改良,也是后世八股文的始祖。“宋四六”与骈文的区别在于,它比较注重议论,论事比较直白,文字精练,合情合理。

七、如何评价骈文

经过两次文坛的复古运动,骈文开始从文坛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散文成为文坛新的宠儿。但是骈文并没有消亡,它改头换面,成为应试之体,以“八股文”的形式,继续在古代文化史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八股文于四书五经中取题,必须用古人的语气写作,不允许自由发挥。每一个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它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要求对仗排偶,讲究格律、步骤,有着和骈文一样的"文意根于题、措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博、持律如诗严"的特征。

八股文沿续了骈文的优点和缺点,考生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扼杀了作者的创意,使得八股文与骈文一样容易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

但是客观的说,骈文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典雅、雍容、庄重、工稳,含蓄而又典雅,善用典、讲藻饰、以古喻今,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它由于一些缺点成为昨日黄花,但在今天的楹联和古体诗歌创作中,还有它的身影。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将其一棍子打死。

参考资料: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世界充满阳光作文 勇立潮头作文 小动物的作文100字 以春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什么的幸福作文600字 感动作文400字六年级 小学三年级作文写人物 倾听风的声音作文 制作文件的手机软件 初二下册作文第一单元 二百多字的作文 防溺水作文250 以失败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关于理想的作文开头 我爱我的妹妹作文 有风吹过作文600字 夏的作文400字 什么情作文500字 学校周围的环境作文 植物的作文200字 作文题目写什么 慈爱的眼神作文 朋友的英语作文 糟糕透了作文 介绍恐龙的作文 家长的特产作文 军训作文开头结尾 铅笔盒作文 游华蓥山作文 最好的朋友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