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当年不解书中意 再读已是书中人

2020-11-27 12:45:01
相关推荐

引言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没有多余的素材,都是有故事的,正如鲁迅自己所说自己的文章,如果没有阅历的人,不一定要能读得懂,中国大多数读书人,都不太注意世事,所以很难想通的。因此,我们小的时候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实在是没有味道,甚至有了无聊的感觉。但是长大后,在到社会上,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是感触颇多。

再读《三味书屋》,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了社会阅历之后,再回炉品读先生的文章,感觉是非常好的,就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这本是初中时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那时候学习这篇文章时就觉得非常之平淡。这样的一篇文章怎么会当成教材呢?小时候的我们只对百草园感兴趣。因为这与农村的环境有点相类似,自己的童年也是这么过来的。

但是到了三味书屋的章节时,这情景似乎离我们那么遥远,又那么近,语文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足足花了三个课,都是什么段落大意、重点语句、中心思想之类的内容。或者重点需要背诵的段落。直接的后果就是“恐语文”症。

实际上,再次品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会发现很多细节是需要去琢磨的,并非鲁迅先生为凑字数写得那些情节。而都是有一定用意,如果不明这些用意,是无法理解先生的用心良苦。

鲁迅先生本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去日本留过学,见过外面的世界,本想学医救民,却发现医能救人,却无法治“愚”。所以才放下手术刀,拿起笔杆写文章来唤醒民众。另一方面,因某种原因当时先生的内心对传统文化存在排斥,所以在很多文章毫不掩饰自己的的想法,当然也包括对私塾的厌恶。至于排斥传统文化是对还是错,则不是本文重点讨论的主题。

解读《三味书屋》,真是不同的感受

关键我们从先生的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背景和立场来品读,似乎更能感受这篇文章到底想表达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成稿于1926年9月18日,发表于当年10月10日的《莽原》杂志第1卷第19期。是先生从北京到厦门后所作的文集中第一篇作品。当时的鲁迅已经被同行当成异类而被排斥。被学校安置在图书馆楼上。孤寂一人,使鲁迅先生深感“苦恼,零落,孔灭。”

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小时就没弄明白,为什么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标题,如果大胆改一下,改成《从对百草园的喜爱到对三味书屋的讨厌》,以这样的主题去读这篇文章,可能就会更加清楚了,

百草园是完全自由的童年世界,家村小孩都有深刻的体会,三味书屋则是人类社会框架,对一个儿童的人生进行了强制干预,当然这样的人生轨迹,谁也无法改变。其结果就是:快乐与自由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递减,事实也是如此。

读一两遍,你会觉得有趣;读上几十遍,就会有一种无形的伤感。读出了人生的悲哀与沉沦。

本来是欢乐的百草园,从夏天到冬天,还留恋着儿时的玩伴闰土和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随着一句: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快乐的童年生活嘎然而止!为什么呢?是自己拔何首乌毁了泥墙?还是自己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院子,反正不小孩永远不知道大人的想法。

当年读私塾这一段时,觉得索然无味,极为打不起精神,也许就是鲁迅先生故意这样描写,整文没无聊两个字,却引起读者无聊的共鸣。

自己仿佛是书中之老夫子

然而给我印像更深的却是那私塾先生,鲁迅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描写这位老夫子。只是描写了拜师的过程和对老师的印像,仅此而已。

通过“怪哉”一词的提问,把童真与迂腐的对比反差描写提淋漓尽致。孩子们开口读书那一片断,可以直接让一个中学生晕到, 我当时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现在看来,这里面大有文章。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因为没有标点符号,简直让人莫名其妙,如果把标点加上,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论语》里的句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唯独“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被当时用来取笑一个掉了牙齿的女同学,被追得围校园跑了一圈,古文里还能有这么一段,还是孩子们的恶搞呢?不知道。

到现在才知“上九潜龙勿用”乃《易经》中的句子。

当读到“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几乎要哭了,完全看不懂什么意思。直到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尚书》中的《禹贡》篇。原本是:“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写的应该是“大禹治水”故事的片段,对土地层的定义。“厥贡苞茅橘柚”应为“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大致的意思是:“天下土地分为九层,下上层,为下等里最上的一层,好坏地层交错;进贡的物品里有茅草、橘柚等物品。”哎呀,太拗口了根本读不下去。

总之“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是《尚书》中《禹贡》的错读。

在鲁迅先生当时看来,这是极为枯燥的内容,读这篇文章的人也是这种感觉,但先生的文中并没有枯燥两个字,就已经让人心领神会了。

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大声朗读的时候,老夫子也情不自禁的摇头晃脑的念起来的场景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小时读这一句时也不明白什么意思,鲁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文字?这段思想性、艺术性都不高超的文字,为何令老老爷子这样陶醉?这也是后来才知道,这段文字出自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是用来鼓吹唐末名将李克用诗篇。李克用性格勇猛刚健,其人智勇双全,打仗时常带头冲锋陷阵。

然而特写老师对这两句的陶醉,实际上折射出了老师内心深处的梦,老夫子非常羡慕李克用指挥的风采和杀敌酣畅的境界。然而,他早前的这个梦显然没能实现;他此时沦落到三味书屋,成为一个教授孩童的私塾教师。这一段文字,十分含蓄地折射出这位老师的人生悲哀,也是鲁迅先生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说是这也是鲁迅先生当时的真实感受,因为当时鲁迅先生一腔热血在当时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被孤立、排斥而沉沦,不正是当时老夫子的现状么?其实我们今天再读这篇文章时,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呢?年少时做过很多梦,但是现实总成为梦的破坏者,一次又一次无情的给我们最不想要的答案,随着年龄的推移,越来越违心地低下那曾经充满梦想的脑袋。

重新回味下《三味书屋》

整篇文章所描写一切都非随心所欲的任意而为,都是围绕着少年鲁迅的兴趣爱好和讨厌憎恶的材料。对旧的传统的格格不入,兴趣广泛而充满活力,是我们所看到的少年鲁迅的特性,和长大后的烦恼,以及对现实社会无情的批判。

如果没有丰富阅历,真是无法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即使有了阅历,也只能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品读书中之意,每隔一段时间重新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其中的受是有所不同的,正合了另一句话:“儿时看山就是山,少年看山不是山,耄耋看山还是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春天的声音作文400字 寻找幸福的作文 英语作文万能套用 九峰公园作文 星空的作文 国庆一事作文 写游乐园的作文 有关家人的作文 秋天作文小学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作文 小鸡作文100字 一次难忘的旅行作文300字 介绍自己家人的作文 爱在心口难开作文 音乐带给我的快乐作文 描写芦荟的作文 家务事作文300字 蜘蛛织网的作文 月亮的心思作文 我学会了滑板车作文 红歌作文 我学会了感恩500字作文 国庆景色作文 关于葫芦丝的作文 狗作文五年级 关于规则的英语作文 用心做事作文 以菊花为题写一篇作文 三年级作文童话故事 母校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