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隶书学习指南(连载15):隶书的创作~临创结合 模仿性创作等

2020-11-27 15:45:01
相关推荐

临创结合

书法的临摹传统范帖和进行创作是相互促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从不会到精熟,从依靠传统 技法到创新形成自己面貌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有聪明善悟者,这种过程可能缩短,取得成就 更快更高;也有靠勤奋而达到彼岸者,相对讲虽然速度慢一些,但靠孜孜以求的不倦的精神,也可以 取得很大的成就。孙过庭在《书谱》中阐述这过程时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初学之时,对书体还不会,当然远不及前人的范帖,但经过一段时期的临摹,遍览各种范 帖加以吸收融会,如果功夫到了,自然就超过范帖。但是要真正取得成就,就必须“通会”,经过长期 学习、实践创造,日积月累,反复体会领悟,不仅在理论修养上丰厚,且在技法笔墨方面都有深厚的 功夫,运用起来随手可得,自然得意得趣,就达到人书俱老最后阶段了。这就是书法创作上从无法到 有法,从有法到无法,和“意在笔先”,到“无意乃佳”的创作规律。从不会到会,从不懂技法到掌握技 法这一阶段,都非常注意法度,在创作时也注意“意在笔先”,经过长期实践创作,包括创作过程中继 续充实技法,不仅一体一帖的技法,而且多方面吸收多体多帖的技法,达到融会贯通,就到达无意无 法阶段,这种无意无法,使书法创作达到最高境界,即随意写来都内含法度和意趣,就已十分精熟 了。

模仿性创作

在临摹和掌握一体一帖过程中,初期我们不赞成搞创作,要求集中精力、时间到临摹上。道理很简单,还没有创作的基本条件,也谈不上创作。只有掌握了创作的基本手段,基本上掌握到一体一帖的技法和功夫以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的创作。有些人临摹了一段以后,心里总是痒痒的想搞创作,而实际上还不行。只有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范帖技法,在没有范帖的情况下都可以背写范帖以后,才可以着手进行模仿性的创作。所谓模仿性的创作,即以范帖的结构和笔法进行练习性的创作。

进行习作也要从易到难,从难到更难。如开始时,可以选择范帖中的字编成联语或短句进行,既可进行学习文字,又可以练习创作,如从《曹全碑》的语句中摘编的:“风雨时节获丰年(豊字,《说文》云,“豐”为“豊”本字,两者通),农夫织妇戴恩德”(见图241)。在这基础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艺术处理,大小、方笔圆笔,轻重、浓淡都可以进行变化,将《曹全碑》摘编联语改成用方笔,并适当写得粗一些,在风格上就有了变化(见图242)。这种临摹性的练习创作,不仅促进对临摹范帖的理解,加强认识和记忆,又学会了在创作时对形式和技法的艺术的处理。这种模仿性的创作,技法和格调起步高,能够保证不会写庸俗了,走了歪路,远远超过由于技法不熟练、眼力不高随意乱写。这样,经过相当时期的临摹和模仿性的习作的练习,技法就比较熟练了,或者说已基本掌握范帖的技法。

第二段的临摹性创作是自选内容,这自然更难了,因为它包括范帖中没有的字。但是有前段临摹的基础,有背临意临的能力,也就容易进行了。但是应有更高的要求,应该在技法上和艺术格调上要求再前进一步,能把自己对艺术的趣味和追求融合进作品中去。只要不断进行这样的练习,即会越来越熟练,这是对传统技法学习掌握以后,经过消化、融合,使掌握的技法能熟练地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

探索性创作

探索精神,作为艺术家、书法家是非常需要的。经过临摹和模仿性创作练习,已经熟练地掌握一种写法,创作也形成习惯,有些人就不愿再进行探索,而满足于习惯写法了。其实历史上有成就的书法家总是在不断探索的。孙过庭《书谱》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为什么王羲之书法末年多妙,是他不断探索所取得的,是经过长期审视研究思虑后所得到的创作自由。又如米芾“书效王羲之”,“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趣”,“妙于翰墨,得王献之笔意”。苏轼“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中岁学颜鲁公、杨风子,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赵孟“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董其昌“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明、祝希哲置之眼角”。“比游嘉兴,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从此渐有小得。”这些名家所走过的学书道路,都经过漫长时间探索、思虑,日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明确自己要走的道路,故能取得杰出的成就。学隶书当然也不例外,也要不断地探索。

那么如何来进行探索呢?我们再以清代邓石如为例。邓石如是个布衣,初时从事篆刻学篆书,被梁同书称为“此子未谙古法,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于是在梅镠家对《石鼓文》、《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阙》、《敦煌太守碑》、《天发神

碑》、《城隍庙碑》、《三坟记》,临摹各百本,又临写了《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校官碑》、《孔羡碑》、《受禅表》、《大飱碑》各五十本。他从篆书吸取隶书笔法笔意,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又从隶书吸取篆书的笔意,形成了自己隶书的风格。包世臣在总结他的书法时说:“山人篆书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雄无迹,盖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我在一篇评论邓石如的文章(见拙著《论古代名家书法》一书)中说过:“他的隶书取《史晨》的娟秀,得《曹全》的遒丽,用《衡方》之淳厚,借《石门》的纵肆和《夏承》的奇瑰,为其所用,结体严谨,遒丽浑逸,参有魏碑意趣,揉进篆书笔法”,“结体气势雄强,笔法峻拔,起笔浑鸷”。“他的隶书脱胎于汉,而用魏隶笔意,接近八分书,波磔不显,结体方整,线条浑厚,独具个性。本来三国魏的隶书,如同杨守敬所说折刀头笔法,气格不如汉隶。但在邓石如的笔下,以汉隶作底韵,又用篆书圆转的笔意加以改造,就成为另一种自己独特的面貌。”当然,邓石如出身穷苦,幼年学习环境比较差,主要靠勤奋,苦下功夫,取得浑厚造诣,成为“清代隶书第一人”。从古人所走的道路中,我们可以具体领悟如何进行探索性的创作。

探索性的创作要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明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人的审美趣味是由个性决定的,但是要发展审美观则需要知识和实践。学习隶书,追求隶书的艺术美,就必须对隶书的源流各种碑刻,竹简的隶书美,有研究,有认识,这就需要在创作过程中继续临摹,了解它们的形式和技法的特点。我们前章对《曹全碑》、《鲜于璜碑》、《石门颂》的同个字进行了具体分析,就是为了通过具体分析提高鉴赏能力。邓石如对各种隶书碑进行了五十遍的临摹,掌握了这些碑的书风特点,自然就容易吸收到自己创作中去。不断地临创结合是探索性创作主要的办法。这样就能不断充实创作,突破前期初学阶段的书风,使它起变化,更加丰富。

探索性创作是根据自己审美的追求,不断融合、吸收各碑的形式,如结构、笔法、章法、墨法的过程,但这种融合和吸收并不简单,不是简单的组合。有些人要改体觉得非常困难,本来已写得很熟练的面貌,一改体反而不行了,这是为什么?这是简单地去组合,使两种不同的结体和笔法拼合,这样自然就不自然了,融化、吸收之后应该达到自然的结合。这就要对各体的形式的特点作充分的研究和掌握,从自己审美兴趣出发,吸收、融化一部分,如用笔的方圆、粗细、长短等,或者结构方面的险奇、平整等,而且在吸收融化以后知道形式和风格上会起到的变化,这样就不会出现生硬的并合了。

探索性创作的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专业知识和技巧。如对艺术的形式美(美学)、诗词、文字学、艺术鉴赏等等都应有所研究。探索自己的书法的艺术风格是长期努力的事,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修养也是长期的。

隶书创作还有些一般的知识,如格式,有中堂、条幅、对联、斗方、横卷、匾额等,由于格式不同,它对章法、布局都造成影响,字数的多少、大小都要根据格式来进行布局。一般讲,一幅作品总有主体部分和题款部分的空间,两者位置要安排好。题款部分不能空间很窄,要和主体部分成比例,协调。题款字体也应和主体部分不同,主体是隶书,主静的,题款应是行书或行楷,主动,否则题款用楷书,也是主静的,失去画面补充灵动气氛。还有字体的大小问题,题款的字体应比主体部分小,也要互相协调,不可主体字很大,题款却是很小的字,那样就不合乎协调的原则,显得对比太强烈了。当然,题款字多,那么留的空间也要适当多一些。但如果主体字少,最好题款字不要太多,而且要视章法安排。此外,写隶书体一般要叠格或画格,以求大的平整中的变化。叠格要计算好整个章法布局的位置,包括字距和行距的距离,只有计算好了才合适,这对于创作一幅好的作品是必要的步骤,特别是经验还不丰富的人。

关于题款和印章。题款分单款和双款。单款指作者所写内容的来处,写于何年何季何地和姓名。双款包括赠予人的姓名加谦辞,如“指正”等等,或“惠存”、“嘱书”之类。对联则将赠予人的姓名写上联的右边空处,下款写下联左边。中堂、斗方、条幅、横轴等可以安排在写完主体部分后的左边。印章的大小和颗数也要视题款而定,如是题款后余下空白多,名章后可以再盖名号章。一般应先盖白文再盖朱文章,先小后大。引首章是闲章,盖在起首右边离首字下边空白处。印章要盖正、清楚。题款和印章和主体收尾不要出现从左到右一条斜线,主体收尾这行要稍高,题款行要稍低,这样有个左行低、右行高,再右行到底线成为一个反马鞍形。处理好印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幅作品的画龙点睛部分。印章的方圆、椭圆、大小要视章法布局而定。这些都是创作的一般知识和程式,当然也可以有创造,但要与章法布局协调。

学习书法包括学隶书,各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但是也有它的客观规律,也有它的科学性,所以虽然各人说法不同,就其实际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故不应因说法不同而产生疑虑。当然,对于别人的经验,即使是正确的,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鉴别。此外,还要注意总结更多个人的经验和学习方法,以供更多的人学习参考。这也是当前很需要的。

关于隶书的字体

在隶书的学习中,不论是临摹和创作,对隶书字体的认识和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古代隶书字帖中的字体,大约可分几种情况,一种写法是接近篆体的,只是由于形体的变化,笔画的写法不同;另一种接近楷体的,占大多数,这是约定俗成的;还有一种是由篆书变化而来的,只是省减笔画而成;有少部分字体部首和形体做了移位;还有一种是别体字,这种别体字同一个即有几种写法,篆书就有了,隶书就更多了。

一般讲,早期的隶书字体接近篆书的多,到了东汉后期的碑刻,由于约定俗成,接近楷书的字就多起来。例如《曹全碑》立于公元148年(东汉中平二年),接近篆书的字体比晚二十一年立的《史晨碑》(立于公元169年,东汉建宁二年)就要多,这虽然很难准确地统计,但是只要作一番对比就可以看出这种倾向。《曹全碑》中的“曹”字,有“

”、“曺”两种写法,前种写法接近篆体,篆字写成“

”;后一种写法省略了笔画,接近楷体。前者隶体和篆体的形体几乎相同,只是体势和笔法不同,隶书的体势成扁方的横势,篆书成圆转的纵势;篆书线条连接,隶书线条不连而断;篆书用笔不露锋而无顿挫提按,隶书用笔有提按有顿挫。《史晨碑》的“晨”字,写成“晨”,篆体则写成“

”,虽然笔画无增减,但形体相差甚远,隶书写法接近楷体,显然是隶化以后约定俗成,楷书只是沿袭隶体而来。“日”是义符,“辰”是声符,是形声字(见图243)。“災”字,《曹全碑》写成“灾”形,篆书写成“

”,篆隶形体一致,只是写法不同(篆字是假借字又作“

”,后一字形体与楷书“災”字形体一致)。又“斥”字,《曹全碑》写成“

”,篆书写成“

”,隶书的形体接近篆体,这种类形隶书的字体要认识,就需查篆字,懂得它的来源演变(见图244)。

隶书字体一部分是在篆书体的基础上省减笔画而成的。如“墙”字,《曹全碑》写作“

”,《史晨碑》写作“

”,篆书写作“

”,隶书的字体是在篆书字体的基础上对笔画做了大量的省减,省减去左旁“爿”,又将上部分笔画省减成为三横一竖一撇一点。(见图245)

隶书中有些字偏旁位置会移位。如“嶽”字,《曹全碑》写作“

”,把“山”字由顶上移到下面,篆书写作“

”,按篆字隶体也有写成“獄”(见图246)。但不是任何字都可以随便移位的,字的结构如不可分割的就不能移位。移位了和别的字混同,会造成混乱。

在隶书碑刻中经常会遇到异体字,如《曹全碑》中有“勒国王和德,杀父篡位”句,“

”字的写法,既不同于“戮”字,“戮”,篆写作“

”,为“杀戮之戮”,从“戈”从“翏”。又不似杀字,隶书“杀”字有多种写法,如“

”等写法都是“杀”字的异体字。“杀”字,篆书写作“

”,从“殳”,从“杀”,故“

父”之“

”应是“戮”的异体写法。戮者,杀也。《晋语》云:“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以报焉。” (见图247)

所以,在临摹范帖时,要对字体尽可能地研究清楚,这也是一种学习。在创作中,还要随时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隶书篇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题目亲情 暗恋的作文 这一天作文 作文 我的名字 小学的老师作文 秋天的作文怎么写 小松鼠作文 我和爸爸作文 春天300字作文 家乡作文800字 母亲600字作文 感动600字作文 生日快乐作文 写感动的作文 感动中国作文 见闻的作文 与众不同作文 三年级上作文 变化作文素材 善意作文 春天里的作文 关于爱国作文 作文学习 泰山的作文 青春期作文 家乡的特产作文 小狗作文300字 重拾 作文 梦想作文500 写端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