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美文选萃」王秋英|比较阅读《边城》与《呼兰河传》随感

2020-11-27 17:10:01
相关推荐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王秋英,山西太原人,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退休前系山西省城某中专学校语文高级讲师。山西省作协会员、省女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太原市诗词学会会员、太原市作协会员、山西杏花诗社、并州九九文学社、太原万柏林诗词学会会员、《太原晚报》夕阳红记者、《并州老龄》通讯员、《老友导报》读书指导员等。2012年,个人曾出版《灯下漫笔》《课余偶作》两册文学自选集,共计45万字。

文学天地

比较阅读《边城》与《呼兰河传》随感

王秋英

退休之前,在不同年级的语文课教学中,我曾多次邂逅这两篇小说。虽都是节选,却被其艺术魅力深深陶染。前不久再行通读后,想对二者做一简单比较。

《边城》的作者沈从文(1902——1988),笔名休芸芸,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1934年创作中篇小说《边城》。该小说被译成四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日、韩、英等十多个国家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1940年完稿于香港的《呼兰河传》,乃萧红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1941年5月由桂林上海杂志图书公司首次出版,至今已发行二十余种版本。

通过比较阅读,我认为它们是属于异同点较多的两篇小说。

先说共同点:

一. 《边城》《呼兰河传》都是用地名来命名小说名字的,

二.两篇小说同是以祖父与孙女二人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的。

三.两篇小说都是创作于战乱时期,两位作者同为现代著名作家。

四.两篇小说都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由乡音唤起乡愁,以乡愁激发乡情。

五.两篇小说同是两位作家的代表作。人们说起萧红时,会首先想起《呼兰河传》;提到沈从文,大家必定要说说《边城》的。

六.两篇小说都是边地题材。若无颇有影响的《边城》和《呼兰河传》,我想,世界上恐怕很少人会注意到“茶峒”和“呼兰河”的。因为,在中国偌大的行政地图上,它们恐怕连个点都难以找到。

七.作为小说的两篇作品,诗意隽永,画面丰富。文字之美,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1999年《亚洲周刊》对廿世纪全世界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排名,《边城》和《呼兰河传》均被遴选为100强之列。《边城》评为第二名,仅在鲁迅的《呐喊》之后。并且,《呼兰河传》和《边城》都有几处入选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材,并改编为影视、话剧、歌剧、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再谈相异之处:

一.风土人情不同

先来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

小说题目“边城”所指,乃川湘接壤之湘西地界,叫做“茶峒”的小山城。此地凭水依山建城。这里有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浓翠的细竹、恬静优美的山村、桃花深处的人家、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还有恬淡无争的生活。

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贯穿各个码头的一条河街上,人家的房子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余地有限,那些房子都是吊脚楼。河中涨的春水进了街,各家各户就都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然后带着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去。待水退后,方从城门口出城。

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这三个节日。文章用8个页码写了端午节的活动。

这天,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任何人家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00点,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船只的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搁在河边干燥的洞穴里。要用它时,便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浆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坐在船头的,头上长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在船只中部。船一划动,即刻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与民同乐,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放入河中。谁把鸭子抓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儿。

。。。。。。

这些朴实而自然的人文景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水光潋滟的乡村世界,如诗如画、如梦如烟。其中人情世态、古风习俗所折射出的人性,美得令人惊叹和神往。加之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的方言土语,使得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为以后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优美的环境。

我们再来读萧红笔下的地域特点: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满地裂口。从南到北,由东向西,几尺一丈的,好几丈长的,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一不小心,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小狗冻得夜夜叫唤。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早晨起来,推不开门了。

这样的气候会是哪里呢?正是黑龙江省的呼兰县——作者萧红的出生地。

呼兰河这座小城,共有四条街道。除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大街外,还有“东二道街”和“西二道街”两条街。这座城似乎很小,但作者笔下的生活场景却很丰富。

且不提书中一带而过的茶庄、布庄、金银首饰店、油盐店和药店,光是那用了些笔墨的,有卖豆芽的、卖馒头的、卖瓦盆的、卖麻花的、染缸房、碾磨坊、造纸坊、豆腐店、扎彩铺。。。。。。“我”家院子里还住着漏粉的、养猪的、拉磨的、赶大车的。看,粉坊的门前,搭了几张高的架子,亮晶晶的白粉,好像瀑布似的挂在上面。。。。。。

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五六尺深。不下雨时,那泥浆就像粥一样,比浆糊还黏,好像炼焦的大锅,黑糊糊的,油亮亮的,哪怕苍蝇蚊子从那里飞过,也会黏住的。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有一丈来深,人掉下去肯定要没顶的。但如果不下雨,这泥坑的危险,倒是更大些。在这里,就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呢!

这泥坑施与当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一,因常常淹了鸡淹了鸭,抬车抬马,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因为有了泥坑,瘟猪可以变成淹猪。居民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

除了日常的物质生活外,呼兰河镇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唱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等,都是有丰富场面,有情节故事,给读者带来丰盛的立体感受。

作为一种物态的文化和观念,民间风俗必定会体现一方水土的独特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位作家一个源于西南,一个出自东北。因此,小说反映的地域特征与地方文化之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二.文字色彩不同

我个人感觉,就小说环境与人物而言,沈从文的《边城》以橘红、金黄和绿色等亮暖色为主;而从《呼兰河传》总体看,灰黑紫则成为小说的主流色系。

沈从文是这样描述的:

风光秀丽的茶峒,生活着祖孙二人。爷爷年逾七十,以渡船为生;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因渡头为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常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管渡船的爷爷执意不肯收钱。他必为一一拾起,仍然塞到那人手里,俨然吵嘴似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如此情形多有发生:“翠翠,翠翠,拉着那个卖皮子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便当真去拦。爷爷气喘吁吁地赶过来,把钱强迫塞在那人的手心里,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于是,那些人全笑着走了。

这里也有穷人与富人,但几乎看不出他们之间那条无形的鸿沟。此地的船总,名叫顺顺,是位事业有成、颇具经济实力的中年汉子。他总是主动帮助贫弱家庭,和老船夫等村民平等对话,还在端阳节请他在临河的吊脚楼上看划船比赛。

由于边城的风俗淳朴,山民们普遍朴实无华。“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主人公翠翠,是被刻画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与青山绿水做伴,心灵上没有沾染一点尘埃,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一个精灵。翠翠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绿叶的嫩竹。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会上,翠翠邂逅了船总家的二少爷傩送。他的哥哥天保,不久前也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

爱情本身具有排他性。作为茶峒的优秀青年,体现在天保、傩送两兄弟身上,既写出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胸襟坦荡,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只有互相鼓励,公平竞争。兄弟俩相约,用唱歌求亲,让翠翠选择。

城中的养马兵,一俟得到老船夫去世的消息,立刻赶到碧溪岨,砍了几十根大毛竹,编做筏子,撑到翠翠家,主动留下来帮着翠翠料理后事。

船总顺顺听说老船工出事后,急火火地带了船带了人带了酒肉赶来,“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不要发愁,一切有我”。他亲自操办了爷爷的一应丧葬事宜,还请了道士,把葬礼办得妥妥帖帖,风风光光。

来来往往的过渡人不见了老船夫,又见翠翠辫子上扎着白线。便一面用同情的眼色瞧翠翠,一面就摸出钱来塞到竹筒中去。

过了四七,顺顺又请养马兵去商量翠翠和二佬的婚事(他在长子天保死后,曾坚决不同意翠翠给次子傩送当媳妇),双方达成一致:等二佬回来,看他的意思再定。于是,老马兵就依然把马匹托人照料着。自己在碧溪岨跟翠翠做伴,把一个个日子过下去。

作者就是这样,以饱满的情绪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正是中国战火纷飞的上世纪30年代,但茶峒这座边城里,没有战火,没有掳掠,没有尔虞我诈,如世外桃源般宁静和谐,人物自然也是美的。老船工的古朴厚道,大佬天保的豁达大度,二佬傩送的专情热血,顺顺的仗义慷慨,养马兵的热情质朴。。。。。。青山绿水滋养着人的品性和心胸。作者用细腻柔情的笔触,在塑造这些美丽善良的湘西人民。

由萧红的《呼兰河传》,我们看到:

东北人喜欢吃小鸡炖蘑菇。租住“我”家房子做粉坊的,屋顶上只要一下雨就出蘑菇。住在那房子里的人,每提着筐子上房去,全院儿的人没有不送上羡慕眼神的。

房顶上的人因为骄傲,忘了有许多地方是不结实的。一不小心,脚就会掉下去。把脚抽回来了,鞋子却径直落到了锅里。锅里是正在翻开的滚水,鞋子就在滚水里边煮上了。锅边漏粉的人越看越有意思,那只鞋子在开水里翻着,还从鞋底滚下一些泥浆来,弄的粉条都变成黄乎乎的。可是他们还不把鞋子从锅里捞出来,他们说,反正这粉条是卖的,也不是自己吃。

赶大车的胡家来了个十二岁的团圆媳妇。刚来时,小姑娘梳着齐膝长的大辫子,成天乐呵呵的做这做那。做婆婆的就想给她个下马威。于是,天天都传出团圆媳妇的哭喊声。左邻右舍都来看热闹,并且支持打团圆媳妇。胡家就受了鼓舞似的,越打越凶,越打时间越长。小团圆媳妇旧疤未结,新伤又添,终于被折磨得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人的话,又用开水给她洗澡。团圆媳妇几天后终于死掉了。

冯歪嘴子算是最快乐坚强的人,他很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住在磨房里,半夜半夜的打着梆子。会做年糕的他,总是推着小车沿街叫卖。冬天,老王家大姑娘在零下七八度的磨房里产下了他的孩子,盖着四五层面口袋取暖。被掌柜太太撵走,搬到一个草棚子里去了。生下第二个孩子以后,王大姑娘就死了。两个儿子全靠他抚养。人们又议论,说他小儿子长得特别慢,两个月前看着是那么大,两个月后看还是那么大。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他平静地过自己的日子。

如此这般,大街小巷每一个茅舍、每一个篱笆后边,都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至梦呓。这里的小人物几乎都冷漠自私、喜欢传话,夸大事实,瞧热闹不嫌事大。人们竭尽看笑话之能事,多像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们麻木、无同情心的心理。

《呼兰河传》里非苦即悲,女性的疾苦描写得让人心碎。

让我们移步换景,去看看萧红迷恋的地方吧: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孙二人一起快乐地种黄瓜、倭瓜、玫瑰。。。。。。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通通的花朵进家门。祖母大笑,父母亲也笑,祖父也笑了十多分钟,我在炕上还打着滚笑。

小说的第三章,作者用轻松愉快的儿童语言,通过后花园的生活,如此这般写慈爱的祖父,写“我”的一段童年,才是全书最难得的一抹亮丽暖色。

相形之下,我们看到沈从文笔下多是选择健康、优质的事物写,萧红选择的对象,尽是落后的、劣质的事物。

三.结尾方式不同

《边城》的末了是这样写的: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的结尾模糊而悠远,令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沈从文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和期盼。

天保知道弟弟喜欢翠翠后,为了成全弟弟,他外出闯滩,结果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哥哥的死自己有责任,于是,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在一个雷电风雨之夜,爷爷毫无征兆地离开人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回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此终难避免悲剧。于是,一个如梦如幻的爱情故事陷入悲剧结局。

《呼兰河传》第七章算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说冯歪嘴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的一裂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再后面的“尾声”,提到祖父的死,有二伯的死,对于冯歪嘴子,她说“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又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确实写出了萧红的风格。正如茅盾先生评价所言: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儿,一串凄婉的歌谣。

四.叙事特色不同。

《边城》是一部三四万字的中篇小说。除了“题记”,用“二十一”表示了它的章节长度。里面有名字的不多,且人物关系简单,爷爷和翠翠,船总顺顺和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

在《边城》里,作者惜墨如金,着重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并将她的爱情当做重头戏来写。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边城》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关于旷野渡口的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

翠翠之爱始终处于朦胧状态。她听到傩送唱歌,希望小伙子再来唱歌,表现了羞涩微妙的心情。她渴求爱情,与傩送之间发生的一切是那么敏感,又始终保持着青春少女的害羞。对爷爷常常提起的有关话题与人物,总是回避。喜欢一切与爱情有关的事物,却又怕人察觉。

。。。。。。

打开《边城》一路看去,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字里行间构建的一幅幅美景,会轻轻拨动读者心上那根细细的弦,在心灵上奏响最柔美的乐声。书中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令人动情。

《呼兰河传》属于长篇小说。十余万字,共分七章,还有尾声。除了祖父和“我”,还有拴马车的老胡全家人、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姑娘。。。。。。写了众多人物,却没有主角,“我”只是贯穿作品的线索人物。

对诸如“有二伯”这样一个佣人,萧红专用一章的篇幅(20多个页码)来塑造他:

“我”家的厨子叫有二伯,三十年前就来到家里,他的性情很古怪。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开骂:“他妈的,王八蛋,兔羔子,有猫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就是没有人吃的”!你若给他吃了,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他喜欢和天空的鸟说话,喜欢和大黄狗谈天。要和人在一起,就一句话没有了。一旦说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常常不得要领。

有二伯的行李,睡觉起来就卷起来,用绳子捆着,好像他每天要去旅行的样子。

有二伯穿的是大半截子,既不是长袍,也不是短衫,宽衣大袖,正好到膝盖头。他还喜欢卷着裤腿。有二伯走到街上,人们都不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有二伯走起路来是端庄沉静的,好像一位大将军。这位“大将军”却不止一次偷主人家东西。

有二伯身处被奴役地位,但他毫无觉悟,健忘自傲,是个活脱脱的“阿Q”似人物。同为天涯沦落人,他对小团圆媳妇的惨死竟无一点同情。当他参加完葬礼,童年的“我”问小团圆媳妇怎么死的,埋葬情形如何时,他竟说:“你问这个干什么?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却连连夸赞老胡家的豆腐饭席面:“酒菜真不错”“鸡蛋汤打得也热乎”,欢天喜地如同过年一般。

第五章里,萧红用长达40多页的篇幅,细致刻画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既是传统文化和封建陋习惯例中生活的普通女性,也是封建陋习惯例杀人的执行者。小说重点刻画了她善良背后的残忍,节俭背后的愚昧,因循背后的守旧。比方:对自家的团圆媳妇横看横竖不顺眼,嫌她个子太高,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吃饭要吃三碗等等。为了让小媳妇更懂事,更听话,更符合封建规范,她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理,施以毒打折磨。媳妇得病后,不仅夜里偷偷剪断人家的大辫子,还听跳大神的话,要给媳妇用开水洗澡。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衣裳,当婆婆的竟然在看热闹的众人面前,喊着号令,强行给媳妇扒下衣服。她用滚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硬是把小团圆媳妇活活折腾死了。为这个媳妇损失的倾家荡产的五千多吊钱,做婆婆的想起来就哭,终于哭瞎了一只眼。

“有二伯”和小团圆媳妇婆婆的形象,不禁让我联想到,萧红不愧为鲁迅先生所提携,深得几分影响,她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将旧中国的国民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生活,在萧红笔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即便没名字的人物,诸如大泥坑里外祖母打外孙的、买卖麻花之间的,唱戏时同胞姐妹相聚等,其场面和情节也是铺排到位,引人入胜。整篇小说多姿多彩,生动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使我也跟着神游呼兰河小城,随着作者的高兴而高兴,苦闷而苦闷,悲伤而悲伤。

《边城》与《呼兰河传》两篇小说,风格不同,篇幅不同,故事容量和笔墨重点不同。前者故事更集中,重点更突出;后者的场面更丰富多彩,人物更栩栩如生,且富有市井气息。南地作家沈从文的文字秀逸隽永,诗意绵长;而北国作家萧红的文字汪洋恣肆,铺陈浩荡。前者读来,字字珠玑,美得心旷神怡,纯净得可以荡涤灵魂;而后者看去,更像一幅人间烟火浓郁的长卷风俗画,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五.立意不同

《边城》这篇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浪漫的思绪,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倾诉了作者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呈现了湘西人民淳朴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情态,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沈从文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审美,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呼兰河传》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叙述了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和小城故事,展示了乡民的生存情况和精神状态,折射出故乡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对人民的束缚与戕害,也暗示自己客居他乡的孤苦,对家乡及童年美好生活的深刻思念。

简言之,《边城》抒写的是理想家园,而《呼兰河传》反映的是社会现实。

两篇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迥然有别的主题呢?

A.与作家的身世和经历有关:

沈从文,湘西凤凰县人。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曾给予他无穷的享受。沈从文高小毕业后,十五岁当兵。五年的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湖南沅水流域。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成长为独具个性、声誉卓著的小说家。

1928年后的沈从文,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在社会上也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但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因为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每天坐在屋里,耳朵里听到的,不是都市大街小巷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和牛角声……

沈从文在小说《题记》中,开门见山坦言: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暖。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

降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萧红,她的童年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度过。九岁时,随着母亲的去世,父亲迎娶继母后,对她愈来愈寡情薄意。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萧红才可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

也是15岁那年,为了上中学,萧红和他父亲整整斗争了一年。终于在祖父的支持下,实现了去哈尔滨读书的愿望。初中刚毕业,严苛的父亲就逼她嫁人。为了读书,为了自由,她两度出逃,20岁时被父亲开除族籍,孤身在北平飘荡。终其一生,未再跟家人妥协。萧红试图靠近温情取暖,跟着丈夫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而两个男人又都离开了她。幸得端木蕻良1938年与她结为伉俪,成为萧红志同道合的战友与爱人。然而,她总是被战争的动荡和烟火追赶、困境迭出。正当人生的黄金时期,不足31岁的萧红病殁香港。那天是1942年1月22日!

作者晚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定总是被寂寞苦闷的心情包围着,于是,她情不自禁地会想起童年和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一起念诗的时候。祖父慈祥的面庞深深地印入作者的脑海,心里每每感到春风般和煦。我猜想,《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正是萧红怀揣如此这样复杂的心境完成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正是这美丽的花园,构成了作者童年快乐自由的生活,在萧红这样受封建传统观念统治的不幸女子看来,自由是多么弥足珍贵啊!这大约也是萧红从未割舍过对故乡热爱,并且创作这篇小说的动力之一吧。

B.与作者的创作动机有关

沈从文认为,一个人仅有现实的世界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带有诗意的世界,即理想的世界。让我们先看《边城》中一段文字: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这正是沈从文要表现的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乡下人原始、淳朴的人性和人生,正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正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因此,《边城》被评价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小说牧歌传说的顶峰之作”,也是理所当然、名副其实的。

《呼兰河传》的作者,意在表达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之否定态度。萧红的这种创作动机,仍然与她的自身经历有关:

童年的家庭是荒凉的,成年后两度寄生家庭生活又以失败告终。。。。。。纵观萧红整体的生命,乃荒凉多于温馨,伤感多于如意。她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坎坎坷坷、多灾多难。可以说,萧红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同命运拼搏的一生。悲凉的景观、伤痛的心灵,已成为与她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这座小城在萧红笔下必定是荒凉、寂寞的。且看,萧红是如何写东北地域乡民在物质与精神上生存状态的:

他们吃的是粗菜,粗饭,穿的是破烂的衣服,睡觉则睡在车马,人,头之中。

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

茅盾先生评价说:感情上一再受伤,使她被自己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把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大天地完全给隔掩起来了,且没有投身到工农工农劳苦大众的群中,把生活彻底改变一下,这又如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呢?

所以,直到我读完《呼兰河传》的最后一页,寂寞与悲凉的感觉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总之,从小说的立意和效果看,无论是《边城》展现了美,还是《呼兰河传》揭示了丑,两位作家通过作品,都很好地实现了改造国民精神这一共同的创作理想。他们虽然视角不同,路径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这就是殊途同归吧。

岁月悠悠,几十年过去了。作为新中国的女性,跟小说中的女性相比,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美好时代。

湘西边城与呼兰河城——这两处小城镇,因两部成功的小说,使它们从此拥有了文学的恒久魅力。

回望这段学习《边城》与《呼兰河传》的过程,就像是与两位作家先驱在神交。在发黄的书页中,我们可以彻夜长谈。是他们给予了我丰富的知识、精神的启迪。更重要的是,从两位作家身上,我获得了无法言说的力量!

感谢《边城》!感谢《呼兰河传》!

(责任编辑 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散文编审:杨志强

诗歌编审:姚 哲

图文编辑:闫 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介绍宜兴的作文 梦想是医生的英语作文 感谢老师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六年级毕业考作文题目 写春游的作文500字 作文我眼中的春天400字 他怎么了作文400字 小学生活作文400字 美丽的巴音布鲁克作文 小草的作文 铭记历史作文300字 美丽的颜色作文600字 记人作文300字 介绍桥的作文 家有什么作文600字 暑假生活作文200字 成长的半命题作文 秋思300字作文 作文猫的特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文 一个人给我的启示作文 秋天的雨四年级作文 四六级作文预测 一本魔法书作文 我的心里话作文300字 二年级作文30字 关于一篇植物的作文 上台表演作文 以恒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写人大方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