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荒诞与真实:1938年 火星人“入侵”美国

2020-11-27 22:00:01
相关推荐

1938年10月30日,周日,晚8点。

大概有100万美国听众静静地等候在收音机前,调好频率,开始收听每周日晚8点到9点的《空中水银剧场》。

这是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出品的一个节目。按照那天晚上的安排,是播出由年轻导演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策划并主播的广播剧《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广播剧是根据著名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成。

这部创作于20世纪初期的科幻小说,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科幻作品产生重大影响。在书中,威尔斯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忽然遭到火星人袭击的场景,人类的军队溃不成军,整个地球差点被火星人占领。

2005年,《世界大战》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投资额高达2.5亿美元

10月30日晚上,在《空中水银剧场》开播这个广播剧之前,可能是为了营造气氛,播放了一段开场白,给听众们先描绘了一个科学幻想的场景:

宇宙中存在比人类更高级的生命,他们虽然也无法避免死亡,但是可以像人类观察水滴中的生命一样,在暗中观察人类。

随后按照惯例,插播了一段天气预报和一段音乐,又播放了一些关于气象和太空方面的新闻简报。

接下来,应该是进入正题——广播剧时间了。

然而接下来的内容,让守候在收音机前的100万美国听众听得目瞪口呆。

意外,是从一条插播新闻开始的。

就当听众们准备收听广播剧的时候,节目突然插入了一条紧急新闻,播报员播报:芝加哥詹宁斯山天文台报告观测到了火星上的爆炸。

随即,哥伦比亚广播电台的记者卡尔·菲利普采访了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理查德·皮尔逊教授,向听众解释刚才的天文现象。在采访中,皮尔逊教授告诉听众,他刚刚递交了一份简报,汇报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附近刚刚发生了一场巨大撞击——从撞击强度来看,他认为是陨石。

这时,一条插播新闻响起:

“一个巨大的、炽热的物体,有可能是陨石,跌落在离新泽西州首府特伦顿35公里远的格罗弗岭附近农场”。

同时,在格罗弗岭,电台记者卡尔·菲利普和皮尔逊教授赶到了现场,他们看到了那颗“陨石”,皮尔逊教授现场连线,给广播台的播音员发回了现场的目击描述:

“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就金属外壳来看,绝对来自外星球……反正不是地球上的。因为在坠落过程中,与地球的大气层摩擦,陨石会磨出一些洞。但这东西很光滑,如你所见,是圆柱形的。”

然后记者菲利普忽然惊叫了起来:这个物体的顶部打开了,有“人”从里面爬了出来!

他发回了夹杂着周围此起彼伏惊叫声的现场播报:

“女士们,先生们,我从没见过这么可怕的东西!……我看见两个发光体探出黑洞向外望……难道是眼睛?可能是一张脸,也可能是……”

“老天爷,那黑影里伸出了一条东西,它扭呀扭呀,像是灰色的蛇。又来一条,又来一条啦!大概是触手吧?呐,我看见全身啦。像一个黑熊那么大,浑身闪闪,像一张湿牛皮。可是那张脸啊……我无法形容。

我简直不敢看下去。一双眼黑洞洞、亮晶晶的,好比毒蛇那样。嘴是V字形的,嘴唇没有边缘,像在颤抖,唾沫就打那儿滴下来……”

卡尔说话的时候,背景是燃烧的爆裂声,警笛声。他还对现场的目击者进行了采访,之后继续播报现场的情形:

“当地派了一队员警去检查那个东西,可是还没走到跟前,那里边的火星人就向他们喷射大片火焰。”

(背景传来那队警员的惨叫和呻吟,还有火星人的奇异尖叫声。伴随着一声巨大爆炸声,麦克风没有声音了。播音员紧张地说因为发生了不可控制的情况,无法继续播报现场情况了)

科幻作品中外星人降临地球的场面

在一阵揪心的寂静之后,广播员宣布:

“我刚刚接到了格罗弗岭打来的电话。就在数分钟前,包括州警官在内的至少40个人,死在了格罗弗岭村东边的一个农场上。他们的尸体被烧得严重变形,已经无法辨认出来。”

之后,新泽西州驻特伦顿区民兵司令蒙哥马利·史密斯准将代表州长发表公报:

“默塞尔和米德尔塞克斯两县,西至普林斯顿,东至詹姆斯堡,全部进入紧急状态!”

在又是一小段信号中断之后,演播室称再次与现场取得了联系:

皮尔逊教授在现场附近的农场建立了观察点,试图能解释在现场看到的一系列情况。教授根据自己的猜测,火星人使用的武器是“热线武器”——在一个热腔里产生大量热后用不知名的材料做成的镜子向特定的目标发射。

而那位现场记者卡尔·菲利普呢?根据收音机里播音员的播报,他因为受伤,已经躺在了特伦顿医院。

各种消息播报随后接踵而来:

华盛顿特区的美国红十字会的消息称,紧急医疗队已经部署到了民兵部队;来自地方警察的消息称,现场已得到控制;引导市民从各条高速公路撤离,而有些高速公路已经封闭……

播音员此时做出通报:

“女士们,先生们,我要发布一个消息。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我们通过科学研究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那就是,正如我们亲眼所见的,今晚登陆新泽西州农田的奇怪生物,就是火星侵略军的排头兵!”

“这是现代战争中各国部队遭受的最大的溃败。”

“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东部全部进入紧急状态。”

收音机里之后又传出了美国内政部长发表的讲话(非常像时任总统罗斯福的声音),称美国政府不应当隐瞒事情的严重性,但是希望大家各司其职,共御外敌;美国政府也会部署力量,将这些强大的敌人限制在小范围内。

最后,他祈求上帝保佑美国。

但祈求似乎没起效果。一段时间过去后,播音员悲痛地表示:由于在新泽西相关地区已经收不到任何咨询了,所以推断皮尔逊教授很可能已经牺牲。而更让人惊恐的情况是:

美国国民警卫队派遣了7000名官兵前去进攻“火星人”,不料被“热射线”全部消灭。

《世界大战》的剧照

情况看来已经失去了控制,因为之后的消息称:

“火星人的目标已经转向纽约!”

随后,收音机里响起了纽约市的撤离警报,广播称:

“我们的军队,陆军、空军,都被歼灭,码头上的船载满了撤离的人正在驶离,纽约的街头像新年前夜一样拥挤,而有人已经可以看到火星人逼近的身影了。”

之后的各种消息不间断地插播:全国各地都看见了类似的陨石坠落;纽约市乱成一团;战场上残留的美军还在和火星人苦战……

按照广播的描述:

“火星人入侵纽约市,5个大型装置部署在哈得逊河边,向纽约发射有毒烟气。附近的人群像兔子和苍蝇一样四处逃散”。

而一个绝望的声音从收音机中传来:

“呼叫纽约站,现在还有人在广播站里吗?还有人在广播站里吗?还有人在吗?”

一阵死一般的寂静之后,播音员冷峻的声音响起:

“您现在收听的是由CBS威尔斯主持的《空中水银剧场》节目,刚才播送的是根据威尔斯《世界大战》改编的广播剧。在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将继续播出。”

原来,这是一段广播剧。

但在这一时刻,又有多少人还静静守候在收音机前听到这一段话呢?

在这场广播播出的短短一个小时之内,上百万的美国民众陷入了恐慌。

哥伦比亚广播电台的大楼在第一时间被警察包围了,而成千上万的人拿起电话给广播台、警察局和报社咨询情况。《纽约时报》的总机就前后接到了875个电话,其中一名来自俄亥俄州代顿市的男子直接询问:

“世界末日何时降临?”

而纽约布朗克斯区(The Bronx)警察局当晚接到的第一个报警电话,就是:

“火星人正在轰炸新泽西州!”

当警察询问报案人他是怎么知道的?报案人信誓旦旦地回答:我是从广播中听来的。

由于广播中曾提到过一句“火星人目前正在新英格兰地区集结”,导致这个位于美国东北的地区陷入了巨大恐慌,不少美国人在听广播的时候就当场晕倒,而另一些人开始收拾细软装上汽车,逃亡深山,甚至逃亡加拿大。

不过,即便是在加拿大,毗邻新英格兰地区的加拿大人也开始慌了起来,其中不少人紧急呼吁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抗击“火星人入侵”。

《世界之战》的剧照

那么,在美国的其他地方呢?

很多人开始跑到教堂去祈祷。各地孕妇流产和提前分娩的消息急剧增多,美国的工厂开始紧急生产防毒面具。在新泽西州的一些胆子大的人,找出了家中的枪,结伴前往格罗弗岭去“抵抗”火星人,但不少人把当地农民的三脚水塔误认为是“火星人的喷发毒气装置”,对它们进行疯狂射击。

美国西部的KIRO和KVI广播很快跟风报道了“火星人入侵”事件,并称“火星人”在华盛顿州的康克里特市着陆,大量“火星入侵者”使用毒气和其他先进武器正准备摧毁城镇。

那里附近的不少美国民众当场昏倒在收音机旁。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商人把妻子塞上汽车后直接开往华盛顿州贝灵厄姆市——在那里,他找到到神父,恳求在“末日审判”来临前得到宽恕。而另一群康科利特市的市民连鞋子都没顾上穿,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自己所在的城镇中心,互相安慰和鼓励。一些勇敢的人拿起枪,准备随时和入侵的“火星人”拼命。

至于“火星人”正在逼近的纽约,同样陷入混乱。很多人从家里逃了出来,逃跑时并没有忘记用手帕掩住口鼻——因为广播中称“火星人”会释放毒气。大量的人聚集在公园中不肯回家,犹如发生地震一般。

那一夜,美国很多家庭彻夜不眠,陷入了惊恐之中。

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刊登文章:《听众恐慌,事实上只是战争剧本》,指出让成千上万美国人心惊肉跳的“火星人入侵事件”,只是一个广播剧的剧本。

而就在美国民众惊恐未定的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道歉了。

这个人,就是这档广播剧的导演,奥森·威尔斯。

1938年的时候,奥森·威尔斯才23岁。

奥森·威尔斯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发明家,母亲是一位钢琴家。威尔斯从小就学习绘画、钢琴和小提琴,读莎士比亚作品,被人称为天才。

但威尔斯的兴趣其实更加广泛,他甚至去学习过魔术和杂耍。在威尔斯6岁那年,父母离婚,父亲带他去环游世界,他还到过中国的上海。

从中学时期开始,威尔斯就迷上了创作和执导舞台剧,但中学毕业后,他拒绝了继续读大学深造,而是去爱尔兰想去做一个画家。之后又去了柏林担任一个剧团的舞台剧演员,然后想去西班牙做一个惊悚小说作家,但到了那里却居然成了一名斗牛士——一份需要勇气和技巧的职业。

最终威尔斯还是在他20岁的时候回到了美国,并且很快成功打入了百老汇。

在百老汇,威尔斯用自己在舞台剧方面的天分,创作出了一系列轰动一时的舞台剧:

他让演员用现代日常服装表演了《凯撒大帝》;让大量黑人演员主演了以中美洲海地岛为背景的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顶住政府的强大压力导演了反映工人生活的《摇篮会摇起来》(The Cradle Will Rock)。

年轻时的奥森·威尔斯

威尔斯在百老汇迅速走红,这也打动了当时他的雇主、大牌制作人约翰·豪斯曼。

1937年,22岁的威尔斯和35岁的约翰·豪斯曼一起在纽约创立了自己的剧团——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水星剧团”。

以豪斯曼的名气,威尔斯的才气,“水星剧团”很快就接到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邀请:公司给出每周日晚上8点到9点的黄金档位,请他们进行广播剧表演,节目名字叫《空中水银剧场》。

当时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正面临全美广播公司的强劲挑战,而决战的战场之一就是周日晚8点档。全美广播公司推出的8点档节目是《蔡斯和桑伯恩》,收听率高达34.7%,雄踞美国广播界各节目排行榜榜首长达一年半。

《空中水银剧场》当时也已颇有名气,大概拥有100万的固定听众,但要和《蔡斯和桑伯恩》比拼,底气还是不足。如何“出新”和“出奇”来吸引听众提高收听率,就是威尔斯索要面临的问题。

1938年9月2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给希特勒发电,希望能一起召开一个全世界各国首脑都能参加的会议,尽最大可能缓和当时已经阴云密布的欧洲战争气氛。虽然这个建议并没有收到理想的反馈,但却启发了威尔斯:是不是可以将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小说改编为广播剧本?

威尔斯把改编剧本的任务交给了”水星剧团“的编剧霍华德·古奇,要求能够生动、活泼地将故事展现给听众。最终,经过激烈辩论和精心策划,一个“新闻报道式”的广播剧剧本就诞生了:

将整个故事转化为一次让人感觉身临其境的新闻报道,动用各种所谓的“采访”,背景音效,播报,最大程度让听众们感到有意思,并且可信。

为了达到效果,这部广播剧特地把原作小说中火星人的降落地点,从英国改为了美国的新泽西州,所有的地名、街道,桥名,都采取真实的美国名称。

果然,广播剧播出的当晚,威尔斯又喜又惊:

喜的是,播出的效果非常完美,确实达到了让人“身临其境”,但惊的是,效果似乎太“逼真”了,以至于引起了大恐慌……

奥森·威尔斯在播音中。他自己也在那场广播剧中担任一个角色

事实上,按照安排,这出广播剧在开头,第40分钟和结尾都有播音员的播报:

“这是一出广播剧,这一切都是虚构的。”

但处于惊恐状态的美国听众,很多人根本都没听到这句话,或者有些人听到了,但根本不相信。更何况,当时在全美广播公司播放的《蔡斯和桑伯恩》节目在进行到10分钟左右时插播了音乐,大概有几百万美国听众是趁这个时间把频率调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空中水星剧场》的——

这几百万听众根本就没听到开头的提醒,正好直接听到了关于“火星人”入侵的“现场播报”——至于后面的提醒出现时,很多人已经尖叫着跑出家了。

威尔斯向全国听众做了道歉。

由于广播剧播出期间不止一次做出“纯属虚构”的声明,所以威尔斯幸运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全美民众对他的指责声不断——这也引发了后来美国当局对广播剧出台审查制度的决定。

而在诸多指责声中,也有一些人开始反思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部广播剧,会引起那么大的恐慌?

大致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客观物质条件的促成,比如收音机当时在美国的普及程度。

有数据统计显示,1940年代前后,3200万美国家庭中,有2700万家庭拥有收音机。根据普林斯顿大学后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1938年10月30日这天晚上,至少有600万美国听众听到了《世界大战》这出广播剧,其中有170万人相信这是真的,而有120万人因此惊慌。

而且,由于当时电视还没有普及,收音机是广大美国家庭接受资讯的主要工具。由于播音有“不需要画面”的特性,使得这出广播剧营造“身临其境”的难度相对减小——不需要“有图有真相”,单凭经过策划和组合过的各种音效,很多听众就会信以为真。

当时美国家庭全家一起收听收音机的场景

其次,是大众对权威媒体的信任。在传媒界,有一个“魔弹论”的说法,这个说法流行的时期,恰好就是1920年代到1940年代。

按照“魔弹论”的观点,媒介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就是枪弹和靶子之间的关系:只要瞄准扫射,大众肯定中弹倒地。

如果这个媒介换成权威媒介,那么杀伤力将成几何级增长。

“报纸上是这么说的”,“电台里都这么说了”,这样的教条准则不仅在美国盛行,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

但有时候有些人并不会想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是否可能只有一个信源播报消息?

这件事发生后的几天时间里,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只能在每隔一个小时的“整点报时”中加上一句话: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及所有情节都纯属虚构。”

第三点,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在内心深处,总是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全世界依旧还没能从经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而欧洲上空战云密布,很多人都看得出来:一场空前的人类大战爆发在即,大家都有对未来和世界大战的恐惧。

另一方面,“外星人”这个概念在很多人心目中并不是一个荒谬的不存在的概念,不然威尔斯那部科幻小说也不会如此大热。换句话说,很多人心底里是相信外星人存在的,尤其是与地球环境最接近的火星如果有了外星人,更增加了人们的信任程度。

如果那部广播剧的题材是《恐龙入侵地球》或《机器人入侵地球》,当时造成的恐慌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世界之战》的剧照

当然,总是信奉“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人,也大有存在。

所以在当天晚上,另一档节目《未来今夜秀》的主持人杰克·帕尔接到了很多惊慌的美国听众打来的电话。帕尔耐心地解释“这肯定不是真的”,但却有不少人指责帕尔是在“掩盖事实真相”,各种辱骂他的电话纷纷打了进来。

帕尔后来自己也只能私下向同事感慨:“在火星人入侵这件事面前,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

最后再来说几个后续。

一个,当然还要说说奥尔森·威尔斯这个年轻人。

在经历了“火星人入侵事件”之后,年轻的威尔斯反而因此声名大振,得到了当时好莱坞大电影公司雷电华(RKO)的一纸合约,甚至包括影片的最终剪辑权——考虑到当时威尔斯的年纪和资历,这是一项很高的待遇。

彻底投身影坛的威尔斯后来起起伏伏,拍出过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也有不叫好也不叫座的亏本买卖,他甚至作为演员,一度有望出演《教父》的男一号,但最终被马龙·白兰度拿到了这个角色。

不过奥森·威尔斯的名字已经足够有资格篆刻在世界电影史上了,因为他后来导演了著名的《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堪称世界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影片中那种拍摄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叙事手法的大胆突破,和威尔斯当年策划“火星人入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七项提名,不过最终只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

再回到“火星人入侵”这件事上。

这件事发生后的一个月,全世界共有12500家报纸在讨论这个话题,连当时全世界的焦点人物希特勒都暂时被抛在一边。

但即便报纸、电台乃至威尔斯本人都再三声明“这是虚构的”,还是有不少美国人陷入了“阴谋论”的怪圈——他们认为这件事其实是真的 。

有一类人认为:火星人袭击地球是真的事件,但美国政府故意通过辟谣是广播剧的形式,掩盖了事实真相。

如果说这类“阴谋论”很容易被驳倒的话,另一种进阶的版本则让更多的人心生疑窦:

有消息称这是美国官方主导的一次“心理战”测试,以测试美国民众在这次事件中的各种心理反应,这个测试项目据说还得到了洛克菲勒家族的资助。

各种各样的说法,让“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进一步成为了当时不少美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让一些人落下了“狼来了”的后遗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来,有不少美国人一开始并不相信。

他们认为,这又是一出类似“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

(正文完)

馒头说

其实今天写的这个题目,是我的女儿启发我的。

前两天,她跑过来和我说:

“爸爸,我听说一个故事,说有人说外星人入侵地球了,结果很多人都相信了,都跑到街上,吓死了。”

我和她说,这件事是真的发生过的,她睁大了眼睛说不相信,于是我就想写给她看看。

不过接下来的这段“馒头说”,并不打算现在给她看,或者说,她现在可能也理解不了。

这是前段时间美国FOX新闻网置顶的一条新闻。

看新闻的标题,你就知道,这种带有明显暗示性的说法目的是什么:《有信源相信:新冠病毒源自武汉实验室,是中国与美国竞争的手段之一》

我相信不少人看了后会说:没有证据,这不是信口开河吗?

但遗憾的是,其实真的有不少美国人会相信这个,或者说,这条看似“中立客观”的新闻其实符合他们心底里的一些“预期”和“相信”,以至于你觉得明显没有证据的东西,他们会慢慢深信不疑。

可能有人会说:有些美国人真的是蠢啊!

但是,还有一篇文章,是我们中国人发的。《聚焦:美国国会通过“陆羽法案”认定茶圣陆羽为美国国父》

这篇文章说的是,因为中国的“茶圣”陆羽将中国茶叶发扬光大,经历一系列的辗转流传——荷兰,英国,北美大陆——最终酿成“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反抗英国人的统治,最终获得独立。

换句话说,“没有茶叶,就没有美国”。

这篇看似逻辑通畅的文章,其实是一篇典型的“钓鱼文”,最初出现可以追溯到2018年的“愚人节”。而这篇文章也堪称是“直钩钓鱼”——全文充斥着各种作者故意埋下的“破绽”:

比如所谓的美国国会投票时间就是4月1日愚人节;白宫发言人叫“Speaker Fiction (虚构事件叙述者)”;知名的经济学家叫“Dr. Serious Nonsense(这种词都明显到我都不想翻译了)”。而特朗普的“推特”截图PS痕迹如此明显,连“2018”的字样都没消除……

我是抱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拖到最后看留言的——一般来说,留言区会是各类网友“玩梗”的乐园。

但看到留言,却有点惊诧:

按照网上“约定俗成”的规矩,你一起起哄玩梗说“反话”,是要加“狗头”才会被视为友军的,但那篇文章后面洋洋洒洒100条留言,一个“狗头”都没有。

当然,我相信其中肯定应该是有一些故意说“反话”的,但从一些留言的内容和留言人的头像、名字来看,我觉得他们说的是他们的真心话。

这就真的让我有点意外了。

这不是典型的“火星人入侵”案例吗?

有几张所谓的“截图”,有一些所谓的“数据”,有一些所谓的带英文名字的“专家”,再用一套看上去比较官方和权威的口吻,就能让人相信了?

说穿了,还是那句话:

有些人,总是相信自己内心想相信的东西。

可能有人会说:都快100年过去了啊,互联网都那么发达了,怎么还会有这种事呢?

但换个角度看,互联网可能反而是一种“催化剂”。

互联网的发展确实让世界变小了,让信息沟通变得更方便了,却也在割裂一个整体的世界,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茧房”。有些人会慢慢被局限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只听到(或只愿意听到)符合自己观点的声音,只会去相信符合他们观点的文章。

哦对了,这篇文章的阅读是“10万+”,“在看”是1.1万,第一条留言的点赞是4000多个。

当然,即便在敲打下这些字的时候,我依旧愿意相信: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故意挑选出这些留言的(但这个号明显是复制粘贴这篇文章的,且从这个号其他文章的调性来看,我表示悲观)。

或者,我愿意相信,这些留言统统都是默默打了“狗头”的友军。

但是我还相信一点的是:

像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这种看似荒诞的真实事件,未必就真的离我们远去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童年作文结尾 体育素材作文 老师作文800字 冬天景色作文 桃花源作文 高中作文摘抄 项羽 作文 小猫作文300字 作文这一天 愤怒作文 60字英语作文 榕树作文 初中作文摘抄 梦境作文 作文600字写人 什么真什么作文 叙事文作文 竞争的作文 体育作文素材 作文畅想未来 陶瓷作文 写我的家乡的作文 发现什么作文 400个字的作文 春天作文开头 高中作文题目大全 作文发表 作文题目五年级 作文推荐一个好地方 作文关于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