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老舍与青岛的三载情缘

2020-11-28 02:35:01
相关推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生于北京。父亲是满族的一名护军,老舍2岁时,其父阵亡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母亲靠给别人换洗衣裳和缝缝补补做活计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在老舍眼里母亲勤劳、刚强,重情义;白天洗衣服,从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已经发黑的布袜,经她手洗过变得雪白;晚间缝补衣裳,一直到深夜。老舍的一生受母亲影响较大,养成了后来悲天悯人的性格,从小便烙下了同情和亲近底层劳动人民的印记。

老舍从小天资聪颖,但因家中经济拮据无法完成中学学业,便考取了学费、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由于成绩优秀,能力超强,师范学校毕业后老舍既被委派为小学校长,他和母亲激动的一夜未合眼,孝顺的老舍对母亲说:“您今后可以歇歇了”。用句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老舍完成了人生的“屌丝逆袭”。

1934年7月老舍接到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来到了青岛。1934年的秋季开学季,山东国立大学的大礼堂正在举行中文系欢迎新生和新聘教师大会,当向学生介绍老舍:“这位是新聘现代文坛知名的舒舍予先生,今后一定能予本系同学很多的指导和教诲”,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其实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教授中文时就开始了文学的创作,写过《老张的哲学》、《二马》等幽默明快的小说,在青年学生中颇有反响。所以学生们对老舍并不陌生,只是未见其人罢了。

老舍虽然天赋异禀,但由于家庭困难,没有华丽的大学教育背景成了老舍心中隐隐的痛。纵使老舍在伦敦大学执教5年,对西方文学造诣颇深;以至于老舍在1934年7月来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时,只能先从国文“讲师”岗位做起,到了1935年暑期才改聘为国文教授。

老舍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在上课时要求非常严格,定有“三不准”原则:第一上课要点名,学生不得无故缺席;第二上课不能睡觉和做其它事情,一经发现当面警告;第三不能不领旁听证而旁听。老舍上课时旁征博引,风趣幽默,常常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然而他自己却不笑;同学们越是笑的正欢,老舍的面部表情就越绷得更紧,他的幽默总是寓与严肃之中。

1934年10月8日,老舍应邀赴青岛市立中学讲演,题为《我的创作经验》。老舍说:“觉得我会说笑话,是天生带来的。无从师承,我的创作里面,至少有一半占着会说话’的便宜。”“要想成为文学家,天才固然重要,工夫也是要紧的”。

老舍在教授学生写文章时提出了自创的“改5遍”理论,主张“文章写好后最好隔一段时间再修改,如此改上5遍,这篇文章也就不会有大差错了”。老舍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一丝不苟,作文中如有句子结构、层次段落不通顺的地方,必定会加注横批,以便引起学生重视。他还告诫学生,“作者要对读者负责”。所以学生们在上老舍的写作课时往往非常专注,不敢轻忽。由于老舍特有的文学天赋,加上阅历宽广,态度认真,使学生们受益良多。

在青岛的“山大”教书时,老舍毫半点无教授架子,在路上遇见底层的劳工小贩,都会热情的和他们闲话攀谈。有好事者甚至“好意”的劝阻老舍,告诉他这样会跌了他的教授身份,但老舍仍然不为所动,继续和底层人民交朋友。老舍自己也说:“性格、生活习惯、待人接物都是母亲传给他的”。

老舍喜欢“山大”的学生,在来“山大”前,原以为“山大”位于青岛,学生们会很洋气;但他来后见到的确是另一番景象,学生们不是穿着学生服就是蓝布长衫,衣着朴素,很有些乡下气。但孩子们学习刻苦,有一种坚毅向上的精神,老舍非常喜欢。

老舍爱学生,对待学生从不以教授自居,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兄长,很有些古道柔肠。当年他的一个学生患了腰疾,不能坚持上课,产生休学念头,老舍从家中拿出“同仁堂”的狗皮膏药给其贴上,由于家中膏药不多他还写信给北京同仁堂联系购买,后来在老舍的关心鼓励下,这位学生的病情得到控制,并坚持完成了学业。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青岛曾经名家云集,文学家沈从文、梁实秋、诗人闻一多、臧克家、戏剧家洪深、作家王统照、萧军、萧红、散文家吴伯萧等,在中国近代史上和青岛有过深入交集的文化名人,可以凑足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期间,除完成教职和坚持业余写作外,1935年夏天与12位作家、诗人和学者合办了《青岛民报》副刊《避暑录话》,老舍还在《国立山东大学周刊》、《二五年刊》、《刁斗》等山大刊物上发表小说和文学作品。

可以说老舍先生和这些曾经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名人大师们,对青岛这座城市的“新文化”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段时间即是国立山东大学的学术爆发期,也是青岛“城市文化”整体提升的黄金期。青岛这座城市终于有了与其“碧海蓝天”相匹配的文化内涵。

在青岛的老舍业余爱好广泛,唱戏、打拳、养花、养猫......他喜欢养花,但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舍弃。老舍身为文坛巨臂优雅却不文弱,寓居青岛时每日晨起练武,风雨无阻,刀枪剑戟均可运用自如。有一天诗人臧克家来到老舍在青岛的寓所,看到老舍一屋子的刀枪剑戟很是惊讶,问老舍这是干嘛?老舍说练武是为了锻炼身体。作为一代文学大儒,老舍竟然能做到文武兼备、刚柔相济。

老舍在青岛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黄线路12号这座2层小洋楼里,从1935年始一直住到1937年8月13日。1936年暑假,老舍辞去教职,在此专事创作。此间可谓老舍写作的爆发期,先后创作了《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想北平》《月牙儿》等40多篇作品。最值得称道的是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长篇小说《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月牙儿》先后都被后人拍成电影。其中著名导演凌子风拍摄的电影《骆驼祥子》成就了著名演员张丰毅和斯琴高娃。

老舍1931年与夫人胡潔青结婚,大女儿生于济南,儿子舒乙生在青岛,当时的老舍可谓儿女双全。平常妻子和孩子们生活在一楼,老舍写作在2楼,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此期间老舍和家人已完全适应了青岛的海洋性气候,习惯了青岛的生活节奏,老舍在文学创作中也找到了人生的快乐。

老舍的小说自成一派,人称“老舍体”,是一种纯粹的京派白话小说,其京腔、京韵的叙述和对话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吸引了全国的广大读者。中国现代文学自五四以来一直倡导“平民文学”,但直到《骆驼祥子》这部作品问世,劳动人民才真正成为作品里的主人公,老舍也因为《骆驼祥子》确立了都市平民文学第一家的地位。

老舍在《我的理想家庭》一文中说:“这个家顶好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者青岛”,老舍的理想家庭选址把青岛列入其中。老舍在青岛虽然只生活了3年,曾打算长期定居与此,只是时逢战争年代,很多事身不由己。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青岛即将沦陷,老舍也不得不离开他喜欢的青岛。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老舍曾委托当时定居在青岛的王统照为其物色过住房,也接到过复校后的“山大”聘书,后来由于老舍赴美讲学,只能作罢。从此,老舍再也未能重返青岛,这一别竟是永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生作文300字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写景作文300字大全 快乐的一天作文一年级 原来什么一直在我身边作文600字 难忘的一件事600字优秀作文 三年级描写人物的作文300字 小学生三年级作文100字 六年级下册英语作文第一单元 七年级下册期中考作文 熟悉的一个人作文4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00字左右 三年级三百字的作文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100字 温暖的那一刻作文600字 二年级作文找春天200字 惊喜的那一刻作文开头 成人高考英语作文万能模板整篇 惭愧的那一刻600字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400字 我有一个小秘密的作文 作文难忘的那一刻500字 越来越什么的我作文800字 假如我有超能力作文300字 中考作文题目写错了扣多少分 三年级作文 我的同桌 四年级的作文300字 玫瑰花作文三年级 三年级写石头的作文 品它千遍也不厌倦作文800字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