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年河北中考阅读指定篇目《三峡》优秀课例展示

2020-11-28 05:55:01
相关推荐

(执教者:郭爽)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都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能简单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我去过北京,看到过故宫、长城体会到我国历史的悠久和建筑的气势磅礴。

生:我到过九寨沟、张家界,那里风景优美,就像人间仙境。

生:我在海南看到了椰树,去了天涯海角,领略了热带风光。

生:我登过泰山,看到泰山日出,想到古人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你能触景生情,引发联想,知识迁移能力很强。还有哪些同学想谈一谈?

生:老师,我还去过苏州,看过著名的苏州园林,到过拙政园、网师园,还去了虎丘和寒山寺,感受了唐朝诗人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生:我去过长江,感受了三峡奇异的风光,看到了许多古代遗迹。

师:老师真羡慕你们去过这么多美丽的地方,每一处的风光各具特色,我们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我们往往会被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所感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江。上下五千年,长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而三峡集长江灵秀于一身,犹如壮丽的山水画廊,他冲破巍巍夔门,截断巫山云雨,拨开西陵叠嶂,浩浩荡荡,一泻万里。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板书:题目、作者)(播放三峡画面,在古琴曲《高山流水》中教师范读文章)

师:多美的文章!老师每读一次就会被感染一回。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在古琴曲《高山流水》中感受三峡旖旎的风光。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好,老师看到有的同学摇着头来读,看来大家都沉浸在优美的文字中,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这篇文章?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

师:不错,读得很有情致,语速慢一些会更好。哪位同学为大家再朗读一遍?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

师:非常精彩!一千多年前古人的足迹踏遍了三峡,今天我们在郦道元的文章中神游三峡。同学们再精读文章,结合书下注释独立理解全文的内容。

(学生自学,结合注释独立理解课文内容,五分钟)

师:同学们在自学的时候非常认真。下面同学们就把你认为有困难的地方与本小组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随机辅导)

师: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达到了提高,这都是同学们自己学习的结果。现在

同学们还有什么困难吗?

生:老师,第一段中“略无缺处”中“略无”是“毫无”的意思,那么“略”解释成“点儿”可以吗?

师:可以。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出现过“略”字。(屏幕出现归纳内容:“人物略不相睹”、“而旗尾略不沾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哪位同学来解释?

生:前两句都是《观潮》中的语句。这三个“略”都可以解释成“一点儿”。

师:很正确,看来你的知识掌握得很牢。还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虽”在文言当中是否大多数理解成“即使”?

师:下面哪位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虽”?

生:我们学过《口技》里的“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是“即

使”的意思。

生:我们还学过《愚公移山》里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这里的“虽”都是“即使”。

师:很好,同学们都能联系学过的课文。(屏幕出现归纳内容)

生:老师,“绝”在这篇文章中是一词多义吧?那么“绝谳多生怪柏”的“绝”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愿意帮他解答?

生:这个“绝”是“极”的意思。“沿溯阻绝”的“绝”是“断”,“哀转久绝”的“绝”是消失”。

师:你回答得既完整又准确。大家看一下老师的归纳。

(屏幕出现归纳内容:“群响毕绝”、“以为妙绝”)下面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精读文章,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自

然景观的,把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地方标出并评点。

(学生自学,独立体会全文,五分钟)

师:同学们评点得很仔细,我们就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下面大家把你的心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归纳,可以写到纸上。教师随机辅导)

师:现在同学们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看看那一组同学评点得最完整,最恰当。

生: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这篇文章先写了山再写水,写水是通过四季景色表现出来的。

(教师板书:山、水)

四季的安排并不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而是先介绍夏季,再写春冬,最后提到

(教师板书:夏、春冬、秋)

生:我认为文章先写了山,再写三峡四季的景色,夏季提到了水,而春冬和秋没有描写水。

生:春冬的景色相似,这时的水清且静,由“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出,水静才能称为潭,不像夏季水流湍急,这区别于夏季水的特点。而秋季水枯,有霜的早晨更显寂静凄凉,因此文中提到“林寒涧肃”,这时猿的叫声更显清晰。四季的安排体现了水的由盛到枯。

生:老师,他说的我们小组很同意,但我们补充一点,文章先写山是为了写下文的水,山的特点是连绵、高大,而且两岸的距离很窄。

(教师板书:连、高、窄。)

文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体现连绵的特点,正因为连绵,江水不能泄到其他地方,夏季水涨时水流才湍急,上行下行的道路都隔绝了现在长江年年有汛期,但没有阻绝交通;“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体现山高大的特点,山高才出现春冬之时“悬泉瀑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由句意不到正午和半夜看不到太阳、月亮,体现三峡山高、两岸狭窄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是夏季水急的原因,而高处的树木为求阳光努力向上,才出现春冬一段提到的怪柏。因此全文是总分的结构。

(老师板书:总、分)

生:我补充一点,郦道元这篇文章是为《水经》作的注,主要是写水,而不是风光,否则夏季一段也就要提景色了。

x生:有道理,但我认为应该全面地说这篇文章介绍了三峡的水及其带来的两岸的景色。

师:这几组同学回答得非常精彩,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文章的大意全面而且准确,这都是大家自主学习的结果,这种探究讨论式学习会使同学们终身受益。那么你最喜欢作者描绘的那个季节呢?把你在书上作的评点陈述出来。

生:老师,我最喜欢春冬之时的三峡。你看有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一个“素”字把急流飞溅的水花表现得贴切生动,春天的色彩如此怡人,“素湍”、“绿潭”,清新自然。一个“回”字表现静静的潭水中又有漩涡,静中有动,栩栩如生我想三峡春季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出现“碧潭急流”的画面)

师:欣赏了三峡碧潭和急流的画面,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这一段加深理解,再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生:老师,我也喜欢这个季节,高山上有形状各异的柏树,瀑布飞流直下,“漱字用得好极了,水流在林间飞流冲荡,也体现了静中有动,生机勃勃。“清荣峻茂”,仅用四个字概括了春冬季节的特点:水清、树荣、山高、草盛,不只作者,我也觉得有许多情趣。

(出现“悬泉瀑布”的画面)

生:老师,我也喜欢,画面的解说提到三峡的瀑布飞下是泉,落地是雨,散开是银,我很向往这个季节的三峡。静谧的峡谷中俯视这倒映景物的清澈见底的潭水,耳边听到潺潺的瀑布声,两岸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人间仙境。

生:我比较喜欢秋季。秋的萧瑟往往能引发诗人的才情,当我读到三峡的秋季更显出猿的叫声时,想到了李白的那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秋季

万物凋零,猿的叫声格外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回响,打渔的人悲从中来,也流下了伤感的眼泪,文中写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我想,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一定很凄惨。他们世世代代在三峡岸边打渔拉纤,猿的哀啼引发了他们心中的凄凉,产生同感,落下了眼泪。我想这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播放三峡秋的画面)

生:老师,他喜欢的是凄凉的秋天,我看作者笔下的秋就很美,“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表现了一个多么清凉的秋啊。你想啊,下了回秋雨,刚刚放晴,空气清新,早晨略有一些霜降,凝结在枝头眉间,听着潺潺的涧水声,偶尔传来鸟鸣,伴着声声猿啼,还有渔人的歌声,那有凄凉的意味?

生:老师,他俩这么说我想起了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是啊,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不同,各有千秋,这里同学们对秋的景色有不同感受,可以看出同学们的现象力十分丰富。大家再读本段在心中体会秋的意境。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段)

生:老师,我觉得在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古代,看到秋天的萧瑟,想到自己困苦的生活心中自然凄凉,作者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否则渔人如何能落泪呢?一定是有了共鸣。同样,在幸福的今天,人们看到秋高气爽,听到猿的叫声,加上满目红叶,很少会“泪沾裳”,自然认为秋天很美,这与时代和人的心境有关。

师:你的见解很完整,有总结性,我们现在看问题要从各个角度考虑才全面

那么,没有人喜欢水流湍急的夏季吗?

生:夏季作者没写景色,只有急流险滩,我不喜欢

生:我觉得描写夏季的三峡,也看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夏季的水流很迅速,上行和下行的道路都隔绝了,但是一且有皇上的命令急于传达,便顾不上危险,在急流中行进。

生:我觉得这一段把急流写得好,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体现水流速快,李白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与这句的意境相同。另外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来做对比,即使乘着飞奔的马也不认为快,可见落差大,水流急,这样可以发电了。

生:我想,像古人一样在夏季乘一叶小舟从三峡顺流而下游历长江,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师:在沿溯阻绝的急流中想惬意地乘舟顺流而下?(大家笑)

(展示三峡急流的画面)要想顺流而下得有一种挑战的精神。

生:我知道有长江漂流探险。

师:对,人们利用长江上游湍急的水流进行漂流,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大家再读这一段,加深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

师:长江的激流、三峡的奇险铸造了劳动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在三峡岸边的一块大石上有一道深深的沟痕,那是世世代代纤夫留下的挣扎的痕迹。让我们带

着对三峡的憧憬和敬畏再读文章!

(播放三峡画面,学生自由朗读)

千古悠悠,李白曾为之快意,杜甫曾为之吟咏,屈原曾在此诞生,昭君曾在此别离。三峡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和神话传说,你所了解得都有哪些呢?

生:小的时候我们读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就是三峡特有的景色,前两句符合三峡夏季的特点,后两句体现了三峡秋季的特点。在这一册书中有描写三峡的诗篇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表现了长江冲出三峡进入平原的景象。

师:很好,你能联系学过的课文加以体会,我们要学会知识的迁移。

生:我听说过“白鹤梁”,它有1200年的历史,表示了历史上72个石鱼水标以下的枯水水文年份。还有160余幅的石刻碑文。

生:我知道在大宁河的岩壁上有古时开凿地栈道,是唐朝刘晏为引输盐卤,用于运输、交通、军事等,它是三峡与关中联系的纽带。

(出现古栈道画面)

师:大家看,岩壁上的孔就是古栈道遗迹,人们在上面架设竹管木板,就成了出蜀的通道。

生:我知道元稹的《离思》中有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的就是三峡巫山的风光。巫山的云雨最有名,看出作者到过三峡后,觉得巫山的云是最美的。

生:我知道刘禹锡也有一首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写的也是三峡中巫峡特有的景色,高高的峡谷中晴天也是雾蒙蒙,云雨笼罩。

生:我知道三峡岸边有许多古迹,例如张飞庙、屈原祠、昭君故里、白帝城等,每处都许多典故。比如,三国里刘备托孤就是在白帝城。

师: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同学们要多读名家名作,对我们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学习古文,就要多了解古代文化

生:三峡还有几千年前的大溪文化,处于母系社会晚期,是我国原始社会的遗迹。

生:我还知道在三峡岸边的石壁上,有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悬棺。这是古代巴人的习俗,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类如何把巨大的棺木举到崖壁上,还是个谜。

(播放悬棺画面)

师:同学们看,将巨大笨重的棺木安放在绝壁上,的确不可思议。我们谈论了所知道的三峡的文化、三峡的古迹,谁清楚今天的三峡有什么变化?

生:三峡已经在修建跨世纪的水利枢纽工程,2002年的11月,三峡大坝合龙,此后水位上涨,三峡许多景观将消失,学过这篇文章后,觉得即将与这么美的景色

告别真的很可惜。

师:一万年撕裂山岩奔出激烈的长江,将永远化成温和宁静的湖泊,从此惊涛拍岸,激流汹涌,险滩恶礁将永远与我们告别,它将用巨大的能量世世代代为人民造福。在真的要告别三峡之时,我们才突然发现,我们对三峡还了解得太少。老师为同学们提供几个网站了解有关三峡的诗篇、风情、文化、古韵。江水淹没了三峡,不要淹没我们的记忆,让奇绝的三峡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沉入水中,一段烙入记忆。让我们再次深情凝视三峡,它见证过先秦的奇诡,汉的古朴庄严,大唐的飞扬宋人的华丽词章,如今它呵护着历史沉睡在江底,静静地躺在我们的书页中。同学们齐读文章,惜别三峡。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播放三峡风光画面,配乐《高山流水》)

这是李白杜甫歌咏的最后的三峡,是郦道远、徐霞客冒险游历的最后的三峡,是一代代纤夫、艄公喊着号子最后的三峡。但是无论三峡如何变迁,那滔滔不绝的长江水永远回响着千年的歌声,永远流

传着美丽的传说,那纤夫古道上撞击人类心灵的痕迹,永远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三峡风光画面配《船工号子》)

最后送给同学们李白《行路难》中一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花的作文 小学生军训作文 关于热爱大自然的作文 成功后的喜悦作文 春节作文三百字 平凡的荣耀作文 成功的感觉真好作文 作文素材新闻 关于洪水的英语作文 女生自我介绍作文 童年趣事300字优秀作文 myhobby英语作文5句话 真人cs游戏作文 写八哥的作文 猎人海力布的故事作文300字 事物的两面性作文素材 要珍惜青春作文600字 军训一件事作文 我的家庭作文 我变成小鸟作文300字 作文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遇见你我很幸福作文 什么作文题目最好写 作文家庭趣事500字 关于梨的作文三年级 地震作文300字 过年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去北京英语作文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 温馨的设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