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部90后写的青春爱情小说 为何引发60 70 80后的集体共鸣?

2020-11-28 06:55:01
相关推荐

英剧《正常人》(也译作《普通人》)在全球的热播,成为2020年一个瞩目的文艺事件。在这部剧热播3个月之后,原著小说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一部“90后”创作的青春爱情小说可以引发全球不同地方、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共鸣?

《卫报》给出的答案颇有见地———《正常人》讲述的也许不是当代人的青春,而是更进一步,是任何时代、任何人的青春和爱情。它也许不是绝对当代,却是一部未来经典。

「一部现象级的文学作品」

继《聊天记录》之后,“90后”女作家萨莉·鲁尼在她的第二部小说《正常人》中,用出色的心理描写,探索原生家庭、阶层差异、社交网络和个人成长等全然当下的经验,为当代小说注入新生力量。

《正常人》在全球被翻译成46种文字出版,荣登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英美销量超150万册,入围或斩获包括布克奖在内的众多奖项,可谓近年来的一部现象级文学作品。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于2020年4月由英国BBC、美国Hulu联合推出,风靡全球,近日更被提名第72届艾美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

书与电视剧的交织发力,把萨莉·鲁尼推上了“千禧一代”代言人的宝座。1991年生于爱尔兰西部梅奥郡的萨莉·鲁尼,2013年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系。她在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期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引起了英国出版界的关注,7家英国出版社争夺版权,最终由费伯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萨莉·鲁尼因此书获得2017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也被美国《巴黎评论》评为年度最佳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去年出版了这部小说的中文版。

小说男女主人公是一对爱尔兰的小镇青年康奈尔和玛丽安。

女主人公玛丽安家中多金,母亲是律师,同为律师的父亲曾对妻子家暴,但已过世。哥哥自己一无是处,却对聪慧的妹妹施以身体上的暴力和言辞上的凌辱,母亲却对此选择视而不见。

聪慧的玛丽安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但因为特立独行而受到同学甚至老师的排斥。玛丽安的相貌似乎是个“谜”,男同学用“人丑胸小”来打击她,也确实打击到了她。但剧中的玛丽安有着一种深刻的美。是演员选择上的失误?阅读小说则会觉得,对她容貌的诋毁,更像是青春期男生的一种报复和发泄———玛丽安的思想和美貌,在他们可以抵达和理解的程度之外。

男主人公康奈尔的智商可与玛丽安的匹敌,事实上,他们互相认为对方比自己聪明,是自己遇见的最聪明的人。与玛丽安的孤僻不同,康奈尔是学校橄榄球队主力,长相英俊,性格温和,深受同学们欢迎。他与玛丽安的另外一个不同点是:他的家境贫寒,17岁就生下他并独自抚养他长大的母亲,是玛丽安家的清洁工。也就是说,康奈尔和玛丽安处于两个不同的阶层。

高中阶段的康奈尔几乎从不发表自己的见解,直到进入大学,他“这辈子最激烈的政治行为”,也不过是“在好几条呼吁撤回邀请的留言下点了赞”。康奈尔没有自己的见解吗?只有玛丽安看到了他刻意“藏”起来的阅读与思考,甚至在他打算按照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常规“剧本”去选择大学专业时,用一句话点破他对文学的热爱,从而改变了他的选择。

玛丽安和康奈尔在高中最后一年走到了一起,但迫于社交压力,屈服于对被孤立的恐惧,康奈尔在学校里、在同学们面前和玛丽安形同陌路,甚至邀请万人迷瑞秋、而不是玛丽安参加毕业舞会。这彻底击垮了玛丽安,导致两人分手。

一年后,两人都来到都柏林的圣三一大学念书,在派对中重逢。此时的玛丽安活跃于大学社交圈,康奈尔则成了边缘人,腼腆而缺乏自信。两人各自与他人交往,但似乎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力将两人拉近。然而,误会总是不断,分分合合,兜兜转转,终局也是开放式的。康奈尔和玛丽安,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

「成长是作者更想表达的东西」

《正常人》的情节就这么简单,简单到光看情节,很容易被归入青春伤痛小说之类。但当一部爱情剧能够克服文化背景的水土不服、不同语种间的壁垒,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所依靠的一定不是情节。《正常人》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同时是一部成长小说,相比爱情,成长可能是萨莉·鲁尼更想表达的东西。

成长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是慌乱急促的,总是在一个人还未能清楚认知自己的时候,就有股莫名的力量,催促着要他成长为大家眼中的“正常人”。

剧名和书名都叫“normal people”,翻译成“正常人”比“普通人”更准确,后者失去了小说的精神。中学阶段的康奈尔更像一个正常人,但他藏匿了他的“不正常”,形成了一种讨好型人格。相比康奈尔,玛丽安太“不正常”了。进入大学,两个人形象互换,玛丽安的特立独行被视为风尚,受到追捧,康奈尔则无法适应圣三一大学的“贵族范儿”,始终游离于社交圈外,高中同学的自杀又诱发了他的抑郁症。直到小说进入尾声,他们才真正找到自己。

相比康奈尔,玛丽安的成长更为明显与勇敢。从她一开始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因而尝试各种开放关系,以把自己交付出去的形式来求得爱,到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正常人”,意识到自己可以、也理应获得正常的爱,她成长了,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恋爱是《正常人》的明线,暗线是人的成长。但文字背后,是否还有作者萨莉·鲁尼这个“90后”女作家自己的成长?通过阅读,似乎可以感觉到鲁尼在通过小说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相对《聊天记录》更为丰富的四个角色的设定和更为复杂的情节,《正常人》的情节简单,支撑小说的,不是情节,而是丰富的心理描写,是鲁尼对人心的探视和审查。她不仅探视外部世界男性的人性深处与女性的人性深处,更向内探视自己的人性深处。这部小说可以说是萨莉·鲁尼自己的成长史。

读《正常人》,揭开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不正常”。这部小说的疗愈功能在于,它让你宽容了自己的不正常,认识到每个人有脆弱的时候,有伤害留下的应激反应,有不可理喻的敏感与执拗,这些“不正常”正是一个正常人身上正常的存在。

「不是性别的,而是人的平等」

当一部文学作品的作者是女性时,人们总是很容易从女权主义、女性书写之类的视角去评析作品,但鲁尼写作上的成熟在于,她关注的不是性别的平等,而是人的平等。

爱情从来不会脱离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而存在,我们有许多描述爱情的经典文学作品,但尚未产生描述当代爱情的、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经典的优秀作品,《正常人》很可能成为一部这样的作品。《卫报》正是基于明天的立场,对今天的《正常人》做出了如上评价。

富家女爱上穷小子,这听起来十分老套,但鲁尼对康奈尔和玛丽安的感情的描述是十分现代的,在他们面前设置了十分现代的议题。跨越阶层的艰难、校园霸凌的伤害、网络时代的社交困惑、与抑郁症的抗争、原生家庭的创伤,所有这些并不全然是新的,但鲁尼表现这些的形态与角度是新的。

比如,鲁尼对阶层差异的描写,就是不同以往的。在《简·爱》被创作出来的年代,阶层差异是横亘在人们面前的山,跨越的障碍大而显而易见。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尤其在文化独特的爱尔兰,阶层差异是“房间里的大象”———事实上存在,但没有人会承认。跨越阶层依然艰难,甚至更难,因为人们对这份艰难不予承认并试图掩盖。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康奈尔的怯懦,就能理解他和玛丽安之间那些令人扼腕的误会。电视剧尽管拍得很出色,但依然无法超越原著小说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此———鲁尼用人物微妙的心理来反映这种隐约的差异。

比如,同样描述“秘密交往”这个秘密,对于玛丽安,“他们之间的秘密沉甸甸地垂在她体内,让她愉悦,在她行动时压在她的盆骨上”;而对于康奈尔,“他怀揣着这个秘密四处走,它又大又烫,像只盛满热饮的盘子,他走到哪儿都得端着它,还不能洒”。这种感觉上的差异,看似是康奈尔的一种社交恐惧,其实是同学罗布之问背后带出的阶层差异———“周二吃午饭时,罗布问起康奈尔的母亲在玛丽安家干活的事”。

家暴也是近年来非常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鲁尼的笔触没有停留在对家暴的简单谴责,而是触及了很深的地方,用的手法依然是细节描写。

玛丽安一直对康奈尔隐瞒自己遭受家暴的事,直到小说后半部分,才向康奈尔倾诉。康奈尔则下意识地问道,“这件事是怎么挑起来的”“我是说,你们是怎么吵起来的”。这个细节反映了人们对家暴的直觉反应———被家暴一定是有原因的。玛丽安的回答透着悲凉,“有时候我觉得一定是我的错。否则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能让别人爱我。我觉得我天生就有问题”。

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是困扰现代人的另一个问题。康奈尔在读《爱玛》的时候会质疑自己,为什么自己会为虚构的故事牵肠挂肚,而在现实中却很难投入地与人交往?他还质疑看起来非常文学的读书分享会,其实离文学甚远,只是一种表演行为。高中同学自杀后,玛丽安看到同学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纪念,而这些留言描绘出来的死者形象,让她倍感陌生———记忆中的他和留言中的他,到底哪一个是真的?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容易,却让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变得艰难。

所有这些都是很现代的问题,是“70后”“80后”“90后”都有可能面对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现代性,《正常人》才会在全球读者中引发共鸣。

「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

同样处理阶层、等级的对立关系,简·奥斯丁会使用讽刺、嘲笑与自嘲,但鲁尼的描写更有建设性,她用文字来不断推进,希望建立起一种更有意义、更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小说开头,鲁尼引用了乔治·艾略特的一段话,“精神状态的变化是一个秘密,人们将它恰当地命名为‘皈依’,对我们当中许多人来说,无论天或地都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启示,直到某种个性同他们的相碰,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影响,并迫使他们接受它”。在小说结尾,玛丽安得知康奈尔将要去美国进修时,鲁尼这样描述,“他或许不会再回来”“或许他会回来,却变成另外一个人”,然而,“他将美德赠给了她,现在它是她的东西了。与此同时,他的人生在他面前展开,通往四面八方。他们为彼此做了很多好事。真的,她心想,真的。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

《正常人》有一种向善的内核,虽然男女主人公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但他们都在让对方变得越来越好。这是这部小说给予人们的希望与力量。

小说中有许多线索完全可以推向人性的黑暗,但鲁尼没有这样做:康奈尔的母亲跪在玛丽安家的地板上擦着地,但康奈尔在玛丽安授予自己对她为所欲为的权力时,依然用尊重和温暖来对待她;康奈尔的妈妈在知道自己儿子与玛丽安交往、却不邀请她参加毕业舞会时,气愤到不愿与儿子同车。人性的猜忌、晦暗,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这是这部小说圣洁与干净的地方,这样的小说更反衬出各种版本宫斗剧的“小”来。

《正常人》

[爱尔兰]萨莉·鲁尼 著

钟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来源:上观新闻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书作文300字 写事500字作文 后盾作文 下棋的作文 希望作文600字 借物抒情作文 10篇英语作文 认识自我作文 英语作文10篇 生活的美好作文 北京游作文 骑单车作文 关于爸爸的作文 作文300字五年级 看雪作文 景德镇作文 彭作文 参加活动的作文 介绍一本书作文 原耽作文 想象力作文 作文心愿600字 未来城市作文 心愿600字作文 热爱生活的作文 介绍动物的作文 写人的作文开头 雪600字作文 关于树的作文 生日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