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速速收藏!中考文言文词语注释 码起来好好复习吧!

2020-11-28 08:25:01
相关推荐

同学们,以下是中考文言文词语注释,赶紧收藏起来看看吧!

实词

1.安(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4)将要。例:方欲行(《狼》)(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尽(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知(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虚词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词语翻译啦,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呀!加油!ヾ(▽)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大学与高中的区别英语作文 我们的学校三百字作文 冬季600字作文 爱学习的人作文 我的爸爸是农民作文 妈妈真辛苦作文 暖流作文 可爱的芭比娃娃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暑假生活 微笑的魔力作文 关爱作文600 赞颂梅花的作文 有关观察的作文 洗袜子作文 英语作文outline范例 逃家小兔作文 海边游玩作文500字 关于语文的作文600字 掬水留香作文 家规的英语作文 游西江千户苗寨作文 秋天作文八百字 我的书屋我的梦作文400字 葡萄作文结尾 拒绝诱惑的作文800字 一堂有趣的物理课作文 写信范文400字作文 守望花开作文600字 缅怀烈士的作文 人生如考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