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散文丨田日曰:柳宗元与双牌

2020-11-28 19:25:01
相关推荐

柳宗元与双牌

文/田日曰

说柳宗元与永州事,或许怎么说都不为过。而要说柳宗元与双牌,料想会有很多人反问:柳宗元与双牌真有关系?如同通常所说“永山永水出永州”这句话,也有不少人并不认同一样。

清嘉庆《零陵县志》记载:“永(州)南一百余里,永水出焉,汇于潇,永州之名由此。”清道光《永州府志》载:“城南百余里,山水环抱,秀气所聚,林茂而田腴,其山名永山,水即永水也。郡以此得名焉。”

旧时,古永州与古道州,是两个并行的州,以今双牌境内的单江岭即都庞岭余脉为界,南为道州,北为永州。1969年以前,双牌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域,今双牌县治所在地泷泊镇辖内永山永水即为古永州的最南端。永山发祥永水,永水与有泷河之名的潇水汇合之后,冲积形成永州这方沃土。因此,说“永山永水出永州”,当然是没有丝毫问题的。

永贞革新失败,永贞元年(805年)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其实叫“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即在原有编制之外设置,享受正式官员一样待遇。

他真的能享受同级别正式官员一样的待遇么?非也。这从他给写给一个叫许孟容的好友的信中可看出端倪:“今其党与,幸获宽贷,各得善地,无分毫事,坐食俸禄,明德至渥也。尚何敢更俟除弃废痼,以希望外之泽哉。”他与其他同被贬谪的人,同属于只拿着工资,却没安排具体工作的闲差。

既然是贬谪,甚至就远不是闲那么简单,其中还必然包含相应惩戒在内。

元和元年八月,朝廷特意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贬官期间不能丁忧,不能休、退及请假,不能离开指定的地方,是一种变相的监禁。只不过比监禁自由度稍大一些,可在贬所周围四处悠游而已。

到永州后,柳宗元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最初只能暂居龙兴寺。异常艰难的生活,以致于到永州半年,母亲就因病去世。恶劣的环境,水土不服,亲人离世的打击,加上政治上失意,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以至“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

直到815年离开永州,柳宗元在这生活十年。其间游历山水佳境,结交士子闲人,写下《永州八记》等不朽名篇。《柳河东全集》所收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成于永州。

游黄溪记

发源于双牌阳明山大黄江源后龙洞的一条清溪,一路汇聚众多支流,向山麓奔行。然后蜿蜒西流,穿越福田、邮亭圩,经祁阳白水汇入湘江。百余公里,源远流长,灌溉千顷良田,造福两岸乡民。这便是柳宗元《游黄溪记》中的黄溪。

并不太自由的柳宗元,怎么会写出这篇《游黄溪记》的呢?

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永州大旱,柳宗元被时任刺史韦彪召去,陪同去城外七十里、阳明山脚下的黄神庙求雨。本是无神论者的柳宗元,曾在《答刘禹锡天论书》中提出:“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祸乱,皆人也……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认为天地、山川、元气等运动变化是自然而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虽有傲骨,但被贬谪在此,他不得不从命。此行去黄溪,他也有很大收获:写有一篇散文《游黄溪记》及《入黄溪闻猿》和《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两首诗。

《游黄溪记》记录了他游览黄溪美景的情形,借观赏奇丽山水景物,表达自己思想情怀。他说道:“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数百,永最善”。用一个“善”字来区分别之山水,筑构出自家的诗意园林。其实,他在此亦有一种人溪互怜的寓意。因为久居南荒,他似乎觉得自己被朝廷忘记了,心中难免抑郁孤寂;而黄溪山水之胜,不为人所知,孤独正好相同。

所以,柳宗元末段写黄神时,说他是因失去政治靠山而逃居此地的,与自己遭遇何其相似。而黄神为人时做了不少好事,死后被人们立祠纪念,是其心目中理想人物。尽管在后人眼中,《游黄溪记》并未得到广泛传扬,影响似乎不及《永州八记》。但是,方家们却不这样看。比如近代文学家林纾,他在《柳文研究法》中,盛赞“黄溪一记,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笔。”

毁鼻亭神记

唐元和七年,薛伯高任道州刺史时,见当地人十分崇敬象,水旱必祈,颇为不爽。

薛伯高认为,“象之道,以为子则傲,以为弟则贼,君有鼻而天子之吏实理。以恶德专世祀,殆非化吾人之意哉!”这样一个有伤教化的形象,怎能有资格受到这般顶礼膜拜呢?于是,他下令毁了象王祠。为体现尊崇儒家正统,他又下令把拆象王祠的砖瓦木料拿去新建文庙和学堂,并改地名有庳为江村,意即江边村落的意思。再邀请被贬为永州司马、同为河东(今山西永济)老乡的柳宗元写了篇《道州毁鼻亭神记》(翟满桂《柳宗元永州事迹与诗文考论》),其中有“撤其屋,墟其地,沉其主于江”句,对拆象王祠所为大加褒扬,以图“记其事以遗后世”,以期摧毁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柳宗元写下这篇文章之前,究竟去没去过远离古永州的古道州,如今,都还尚无证据给出令人足信的结论,我们姑且暂不纠缠于此。道州薛刺史以拜会永州刺史的名义,顺便探望贬谪于此的同乡柳司马,则不是什么很难的事。就着几杯小酒,一起切磋着写这篇《记》文,又怎么不可以呢?

从历史角度看,当年毁象祠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况且也是徒劳的。

象封有庳后,诚服于舜的宽仁,从此感恩悔过,勤政为民,把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先进农耕文化和道德文明带到南方,教百姓渔猎和茶事,深受拥戴。象去世后,百姓在潇水岸边建起一座象王祠供奉和纪念他。有庳也称有鼻,因此象祠亦称鼻亭,象亦称鼻亭神。直到唐代,象祠依然存在。明道州太守王会有诗《过庳亭》云:“有庳数千载,人犹说象王。江村存庙貌,野老共烝尝。傲德应非古,神明合有常。绾符淹旧国,瞻拜几徜徉。”

薛伯高毁祠禁祭,并没被当地百姓买账。等他一走,老百姓又自发出资重建象王庙、塑起鼻亭神像,一如既往地春祭秋祀。明朝天启六年,道州知州李嵊慈撰《重修象王祠碑序》于祠内。清《道州志》有曰:“象祠在州北六十里江村,即鼻亭庙。古老传言,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庙,名曰鼻亭神,唐薛伯高毁之,后乡人复建”。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潇水之上修建大型水库——双牌水库后,象祠才因蓄水而被淹没江底。

虽然柳宗元之文词章曼妙,但因所写的是毁鼻亭神,后人记得这文章的,真不太多。而在薛伯高毁亭七百年后,千里之外的贵州水西,土司安贵荣顺应苗民请求修缮象祠,也邀请贬谪在那的王守仁(又名王阳明)写了篇《象祠记》,其中有“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的话。象曾为“浪子”不假,但“浪子回头金不换”。百姓始终把他当神来祭祀,正好说明百姓心中终究还是自有一杆秤的。

王阳明与柳宗元,单就两人的文章比,谁优谁劣,恐怕难有定论。但因为王阳明所写的是修建象祠事,他那篇《象祠记》被收入了《古文观止》,自然会传诵得更广一些。

田日曰,瑶族,道县人,现供职于湖南双牌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有作品见于各报刊,著有散文集《潇水清清永水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 小荷作文网 亲情作文300字 我的卧室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范文 一件小事作文 珍惜时间 作文 校园生活的作文 满分高考作文 作文500字大全 盼作文 挫折的作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优秀作文 细节决定成败作文 爱就在身边作文 不一样的我作文 关于写事的作文 自然景观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300字 满分作文网 春节的作文300字 展望未来作文 介绍一种事物作文 实验作文 我的一天作文600字初中 推荐一本好书的作文 妈妈的爱作文400字 关于勇气的作文 贴对联作文 描写小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