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三坊七巷:坊巷传韵 家训流芳

2020-11-29 00:00:01
相关推荐

东南网9月7日讯(福建日报 李薇)盛夏的榕城,蝉鸣荔枝红,虫啁木瓜青。穿过跳跃着明媚阳光的斑驳树影,绕开热闹烟火的熙攘人群,便是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片——三坊七巷。与江南的街弄不同,三坊七巷不仅是古老城市的主要交通脉络,更是一方地域的经典人文荟萃。

三坊七巷的历史可上溯至晋时的“衣冠南渡”,起于中原之乱的大规模汉民南迁,推动了汉人与闽人的第一次大融合,史称“八姓入闽”。由中原逃难避祸而来的大批贵族、士人聚居在“子城”南门外,便是今天的三坊七巷雏形。家族,从此在榕城坊巷的兴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南宋时期,坊巷已经从当时的中原大姓家族聚居点,发展为文人雅士世代传承之地,所谓“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兄弟”,便是形容这里不仅亲缘深厚,而且书风盛行、俊才辈出,以至于当年曾借住于光禄坊中诗人黄任故居的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都忍不住感慨“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沧桑岁月风尘袭扰,百年烟雨萧萧寒瑟,时代辗转,世事变迁,粉墙黛瓦终将蒙尘落灰逐渐凋残,但敦实典雅的书风家训却可以世代承传、绵延深远。那些能经得起风霜岁月、守得住百年正统的名门望族,无外乎家风清正、家教严格,而家训,便是三坊七巷传承延续、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或许因为当年源自远走中原颠沛游离的生命经验,坊巷古老的智者们明白,世事皆空,唯有学问才识可以随身依傍,于是谆谆叮嘱晚辈们一定要勤勉刻苦研典习文,精进提升不可懈怠,“好读书”于是成为三坊七巷家风家训的重要内容。

明万历年间,进士陈一元在《漱石山房》里就曾告诫后人:“家之昌炽无他,老成人无斫先世善根,后生辈不替先世书种。”意即家族兴盛,不仅需老一辈行善积德,更要后辈勤勉耕读,发扬光大。曾熙丙也在《曾氏家训》里反复强调,“大抵要医子弟病痛,只是督责读书”“读书要求广渊,作文要入精细”。以诗书为至上,以知识为延传,琅琅书声在这悠长的坊巷中,如春风不绝。

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子勤勉攻读的目的不外乎入仕为官,为民请愿,为国效力,所以坊巷中为官者居多,因此家风典训中也就自然包含了许多劝勉济世为民的哲理,首倡为官要“廉”。如清朝著名的武进士甘国宝,留予后人的家训便是:“居官廉慎,尽心报国,勿坠家声。”道光年间进士郭柏荫也在《缪缪言》里告诫子孙:“清、慎、勤三字,居官要言。余谓三字之中,以慎为本。唯慎则不敢不清,唯慎则不得不勤,不特居官宜然,即修身齐家,亦少此字不得。”人们熟悉的林则徐,更是秉承其父“不妄取一文”的言传身教,坚持“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临难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的严正规矩,一生廉洁奉公、清白为人,传承后代子孙皆以廉正刚直而世代传颂。

“廉”与“俭”往往是相应相承的一体两面,廉洁为官自然需要勤俭家风,勤俭生活才能够真正廉洁自律。当年的三坊七巷,曾经是城市商贸中心,“坊里流金巷是银”,这里商贩林立,贸易发达,自然免不了灯红酒绿的诱惑,也曾经有过奢侈炫富、家败身亡的灰暗。因此,坊巷家训特别注重对勤俭养德的训导。明代进士张经明确要求儿子:“衣裳防太薄,梨栗戒过丰。”清朝举人林佶眼见许多奢侈败家的落魄,一再告诫家人“裙屐纷纷王谢居,倏然凋落电光如”,并要求子孙:“只要安贫苦读书。”林则徐的表兄曾晖春也在家训中嘱咐后代要“持己以节俭为主”,曾氏一族因此传承数代而兴盛不衰。

中国传统家训一般不外乎告诫子孙后代如何励志修身、养性处世,但“家国命运相连”,一旦国家遭遇时代巨变,那么家训也随之转变。1842年,朽败不堪的清廷政府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轰击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陆续开放福州等一批沿海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坊巷从此处于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中,支持坊巷家族不灭希望的,更多是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切。

曾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臂呼唤国人觉醒的严复,就居住在如今的郞官巷中,他曾在病重之际亲手书写遗训,第一条就是“其一,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言辞凿凿,切切情深;而被誉为“民国第一报人”的林白水,则更直接地为后代指出“家”与“国”的血肉联系:“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国。这‘国家’二字,犹如天上的比翼鸟,地下的连理枝,山中的狼狈兽,一般都是万万离不开的。”家国一体,只有强国,方能安家,这是坊巷家族灵魂深处的强烈共识。

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还属杨桥巷的林氏家族。如今的杨桥巷虽然已经改造成为马路,但在人来人往的喧嚣路口却仍然静立着一座清雅的旧式宅院,这就是著名的林觉民、冰心等人的故居。林氏家族在家风教育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其祖父清光绪年间的进士林孝恂,就在家开设私塾,分设东、西教席,邀请加拿大、日本人分别教授西学中学等。这种开明的家风,对子孙后辈影响深远,林长民、林觉民、林徽因等一代代卓越精英就是在这样的训导下成长起来的。

当年,林长民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里疾呼呐喊:“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振聋发聩,惊动世人,成为后来“五四”新文化学生运动的导引先驱,那是如何的铮铮铁骨之志、拳拳赤子之心。而今,当我们重读林觉民慷慨赴难的绝笔书时,仍能为志士一片丹心赤诚而热泪盈眶——“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林觉民越是表达无法尽孝堂前、厮守妻儿的亏欠愧疚,就越彰显他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忠贞赤诚,对天下黎民百姓的无畏大爱。坊巷家族的传世家训,以其胸怀天下的广博情怀,勉励着所有中华儿女,成为天下有志之士的共同“训诫”。

在坊巷家族看来,“强国保家”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积极的践行。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才是谋求民族发展、国家强盛的根本出路。与“五四”新文化人论战的林纾,一直被新文化革命者们视为保守陈旧的“老朽”,却是历史上最早重视并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人。他曾在家书中说:“吾意以七层之功治洋文,以三层之功治汉文。”林纾积极聘请英文家教,督促自家子弟认真学习德文、英文、算数、几何等“西学”,期待“余望汝之学问,是在中外兼通”。

而陈氏家族的代表,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同被誉为“枢廷四谏官”的著名学者陈宝琛,更是直接送长子到日本游学,并写诗勉励:“出门攻错慎自求,开卷精华要常玩。”而后又筹谋如何将教育普及大众,达到“启民智、新民风”的目标,于是开设全闽师范学堂、聘用日籍教师,其妻王眉寿也在他的影响下,创办了女子学堂,拉开了福建女子教育的序幕,一家人以兴学施教的积极实践,为推动新式科学的教授与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岁月漂流,故人相望,白日昆鸟弦,同看春风手。无论是楹联诗书铭记训导,还是书信日志传承经典,坊巷家族从正己修身,到勤勉持家,从普济苍生,到报效祖国,千百年来持守清正刚直、铿锵忠义的精神火把,熊熊不灭地燃烧着,照亮了烟锁沉沉的坊间巷落,为不懈进取的后人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作者单位: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端午节的味道作文800字 以回味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作文600字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30篇带翻译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300字 舌尖上的端午作文600字 无声的语言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作文600字 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走在什么的路上作文600字 什么真让我着迷作文400字 生活处处是课堂作文500字 江西省今年高考作文题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字作文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300字作文 给自己一个微笑作文800字 外星人来我家作文350字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苹果的自述作文300字 行走在美好中作文600字 我的暑假生活300字作文三年级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400字作文 我的暑假生活三年级作文300字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500字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500字 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300字 谢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作文 什么的端午节作文400字 什么的呼唤作文600字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