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对不起 汕头真的不止牛肉丸!

2020-11-29 02:20:01
相关推荐

地处广东东部,境内三江入海

中国大陆唯一一个拥有内海的中心城区

这座城市叫做,汕头

说起汕头,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星爷「食神」中当做乒乓球的“牛肉丸”。

但似乎很少人会想起来,汕头,曾经也是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

汕头一县六区(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北接潮州,西邻揭阳,东南濒临南海。

汕头的母亲河--韩江,是广东省除珠江流域以外的第二大流域,韩江水养大汕头人。小时候老是听老一辈人说,自己是喝韩江水长大的。

1860年汕头开埠,很多先辈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南洋也就是东南亚地区。因为重视商业,因此也获得不少称号:

#百载商埠#

#中国“主要港口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中国文具生产基地#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开埠后汕头的繁华景象,依稀还能够在照片中看到。

有情有义的汕头人

在外打拼的汕头人时刻纪念着家乡,汕头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林百欣科技中专、林百欣中学和潮阳林百欣中学等都是由“林百欣”出资捐建。

马化腾在互联网打拼出一片天地后,回乡捐赠1300万元,设立汕头潮南成田镇公益慈善会扶贫专项基金。

我在故土枝繁叶茂,也必将用我的枝叶肥沃一方,是每个汕头人游子的信念。

傍海而居,靠海吃饭

鱼饭,以鱼当饭。其实这是渔民将新鲜打捞上来的鱼洗净后,装在小竹篮,再放在高锅中用海水进行蒸煮。

海水的咸味带出鱼肉的鲜美,不需要任何的调味料,就能吃到最原始的味道。小时候不太喜欢这个,后来离乡后却无比想念,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回汕头吃鱼饭。

薄壳,属于汕头人夏天的味道。薄壳肥美鲜嫩,炒制的时候注意火候再加上一把金不换,刚端上饭桌不到十分钟就被消灭完。去吃大排档必须点上一盘炒薄壳,但还是家里炒的最好吃。

生腌血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食材的鲜味,花蚶用热水烫到开口,温度不能太高,不然失去原味。掰开后露出鲜红的肉色,吃起来十分鲜甜,“血水”还会顺着胳膊往下流,即便满手沾满“血”却还是吃得停不下来。

达濠鱼丸,将那哥或马鲛鱼打成鱼浆,手打的鱼丸爽脆又有弹性,煮汤时下几颗鱼丸,味道立即变得鲜美无比。

紫菜,大自然的馈赠。有段时间家里亘古不变的汤,就是紫菜鱼丸蛋花汤,几乎承包了我整个暑假生活。先喝碗汤,再吃饭,是我家的不成文的规定。

靠海吃饭,怪不得有人说:海的味道,是没有菜单的。

汕头的粿文化

做粿这项神奇的技能,几乎是每个汕头妈妈的拿手绝活。什么时节对应什么粿,逢节做粿。小时候大人们常说,做粿的时候不能乱说话,不然做出来的粿就不雅(好看)了。

红桃粿是最常见的贡品,咸的馅料一般是糯米饭、猪肉、香菇、虾、板栗、花生碎做成的“香饭”。甜的馅料有绿豆、甜糯米、芋泥。每当节日需要做红壳桃时,家里所有人都会一起出动,有人擀粿皮,包馅料,一起聊天。

汕头的大部分粿都是选择当下的草本植物,好吃又有保健作用。有句俗话“清明食叶,五月节食药”,说的就是朴籽粿和栀粿。

朴籽粿,因为颜色是原谅色,所以也有人戏称为汕头人的抹茶蛋糕。清明时节采摘新鲜的朴籽叶,加水和大米一起搅拌成浆糊状,再倒到特定的模具中。一个蒸成功的朴籽粿,就是要看上去会“笑”(开花)。

栀粿,端午时节除了粽子外还需要栀粿,用纱线牵割成一小块;栀粿甘苦,要蘸着白糖吃,小时候总是分不清栀粿和甜粿有什么区别,大人们就说:吃完栀粿才能去看龙舟赛。

甜粿是“营老爷”必备的贡品之一。一“seng”(盘)甜粿的好坏,除了要看起来“腊腊”(褐色),甜度和软度也要适中。这是一项大工程,一份甜粿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的蒸制,所以现在有些人为了方便,直接去市场买现成的。

鼠曲粿,粿皮是用鼠曲草做的,那时最喜欢的就是帮着大人剪香蕉叶。做好的鼠曲粿要放在剪好的香蕉叶上蒸,刚出炉时还带着清香,又软又糯,嘴馋时一次至少要吃两个。

无米粿,粿皮是用薯粉做的,蒸出来之后是透明的,所以也有人叫做“水晶球”。里面的馅料一般都是韭菜、绿豆、红豆、土豆、芋泥.....高中时候总去邮局旁吃无米粿,然后再踩半个小时的单车回家。

草粿,是用草粿草做的,清热解毒。夏天的时候,听到铁勺敲击瓷碗的锵锵声,就知道在卖草粿了。那时候物价便宜,五毛钱就能买到半袋草粿。

鲎粿,在油锅中煎至成型,然后等熟了之后,老板就会在上面淋上沙茶酱,再拿起剪刀喀嚓剪几下,沙茶酱就流入鲎粿中。这时候再点上一碗凉凉的五果汤,中和鲎粿的油腻,夏天的炎热一下子就被驱走了。

水粿,平淡的水粿上面加上自制的菜脯粒,摇身一变成了一道美味,咸甜可口。放学回家的时候,远远就听到推车喇叭里传来“水粿、豆花,冻草粿,海石花....”那时就已经迫不及待准备点盘水粿再加碗冻草粿。

走到哪,停下来都有得吃

以前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放学之后去吃十二中煎饺,再排上好长的队买上一杯草莓冰。

每当草莓成熟的时候,总会有一大批情侣相约来吃草莓冰,男生排队买草莓冰,女生去买煎饺,等草莓冰买到了,煎饺也差不多上桌了。

而像单身的,就只能排着长龙买草莓冰然后再去排煎饺,吃货的世界没有爱情二字。

猪肠胀糯米,有人无法接受但又有人爱到疯狂,阿猫就是属于后者。蘸着桔油,甜甜糯糯,真的是要疯狂打call了!对于喜欢吃猪肠的我来说,简直是心头爱。

广场豆花,去人民广场怎么能不能来碗豆花。新装修完的店家还打上了:张师傅,广场老豆花唯我一家无分店。

豆花撒上红糖和花生碎,没有什么水分,黄豆用料特别足,口感很浓厚。为了这碗豆花,早早就去排队,站到腿都酸了,但为了吃上碗广场豆花排多久都值了。

去人民广场野餐的时候,总得跑去买几碗豆花,“姐阿,3碗豆花,打包”,但可恨的是居然每天下午限量售卖,要是太晚过去卖完了也只好换成碗甜汤,实在是太可惜了。

老妈宫粽球,即便是藏身在巷中,依旧是人满为患。口味有咸馅、甜馅、双烹,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吃了就知道)也成了口口相传的广告词。

在汕头,最常见的就是肠粉粿条铺了。小区楼下,学校附近,街头拐角处....中午不知道吃什么,那就去吃肠粉好了。“来去物条肠粉”是汕头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去汕头就要去吃牛肉”,牛肉已经成了汕头一个标签。牛肉粿条汤,每次回汕下高铁必须去吃一碗,告诉自己,“已经到家了,已经在汕头了”。

蟹黄牌方便面,即便不是汕头原产,但离乡在外的人总会带上几包;生活拮据的时候,每一顿只吃一包蟹黄面,香味飘到楼梯口,连隔壁宿舍都会跑来蹭吃。

喝粥配点杂咸

早上离不开的,就是碗白糜(粥),“早上吃糜压火”这是每个汕头孩子都听过的话。

一碗白粥,配一点杂咸“唰嘴”,咸菜、贡菜、麻叶、腐乳、脆瓜、橄榄菜....一个精力充沛的早上就这样开始了。

“苦阿苦,吃糜配菜脯”,像我这种不爱吃菜脯(萝卜干)的,都说我是假的汕头人。

沙茶酱,汕头百搭的调味料品牌。每次离开汕头去读书的时候,都要带瓶皇牌沙茶酱回去拌饭吃。

有闲就来食茶

“有闲来食茶”是汕头人的待客之道,饭前要喝茶,饭后也要喝茶,一天要是不喝茶,总是感觉少点什么。每天去邻居家聊天喝茶话家常,是属于汕头人生活的小确幸。

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一定要喝上几泡。即使是在外地的汕头人,都有自带茶叶和茶具,坐下来喝杯茶是汕头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独特的地域风情

//赛大猪//

正月的时候,汕头的鮀浦、月浦、澄海冠陇和下窖乡、鸥汀等地均有赛大猪的活动,各地有各地的方式。

村民会将自家的大猪稍加打扮,比比看谁家的猪更大更美,赛完后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抬着大猪向前飞奔,比谁跑的快。仪式非常的隆重,场面十分的壮观。

//看潮剧//

潮剧,汕头的阿公阿嬷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每一段都看不腻,还会跟你讲解这段戏讲的是什么故事,张口既来。

有时候祭祀活动会请来潮剧演员唱潮剧,就和阿嫲搬着凳子在戏台前抢座,是为了看戏还是买东西吃已经不重要了。

//舞英歌//

英歌舞,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取材于水浒传中108好汉为营救卢俊义而攻打大名府,化装成卖艺队大闹元宵的故事。每当有节日的时候,都会请来英歌舞,一方面是为了祈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热闹。

汕头人的集体回忆

//中秋拜月亮//

每年八月十五的时候,家里最多的就是僗饼、腐乳饼、书册糕.....

每年中秋的时候,汕头人在自家院子或是小区楼下,摆上一张桌子,放着各种贡品和香烛。小孩子还要去准备些文具来拜,保佑“读书强强”。

中秋节最喜欢的就是自己求杯甜茶的那个仪式感。

//出花园//

汕头的孩子每到15岁的时候,都需要“出花园”(成人礼)。有些人是在元宵节,也有的人是在七月初七。

仪式的内容主要是感谢“公婆母”(床神)对花园的守护,让孩子健康成长。过了这天之后,孩子走出花园,开始步入成人的世界。

所以每到这个节日,朋友圈都少不了有几个年年要“出花园”的人,证明自己年年十五岁。

//“你有老爷保佑没事的”//

汕头的孩子考试要说“老爷保佑”,工作要说“老爷保佑”,带个“老爷符”出门,不顺心的事情好像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解决,“你有老爷保佑没事的”。

“老爷”是民俗文化中的守护神,有城隍爷、妈祖、玄天大帝等等。

“营老爷”是汕头地区的民俗祭祀活动,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村里的青壮年扛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

“营老爷”轮流于各乡村一天或多天,每到那天,汕头人都会跟亲戚朋友们说,“今日老热(热闹),来给我请”。

老是学不会的潮汕话

据说,潮汕话是宇宙最难学的方言,学习5分钟,从入门到放弃。大学同学让我教她潮汕话,不求会说,只求听得懂,我觉得这是特意是为难我阿猫。感受一下:

#hò hō hò#(很难学)

#早滴仔易#(早点睡)

#担做小李绝#(害羞)

#磨来瓦bong下#(打你)

#A住做尼阿#(那又怎样)

#哦尼桃佛好迈住迈#(阿弥陀佛最好不要)

一句“胶己人”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是再多说几句,对方一定会问“你在说泰国话吗?”

七点是新闻联播开始的时间,但汕头人的七点,叫做今日视线。看视线,是每个汕头人的日常,每个汕头人印象深刻的永远是那句“了解世情,关注民生”。

小时候贪玩,出门不告诉家长,等天黑之后才想起要回家,经过别人家门口的时候,听到许友文的声音,就知道七点了,回家又要挨批了。

这档本地特色的民生节目,在每个汕头人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前段时间我还下载“橄榄台”去听节目,思乡之情也算是有所寄托。

见证着时代变迁

南生贸易公司,是老市区一处地标性建筑。听家里长辈说,以前在老市区做生意的时候,卖完东西就会去逛逛,人超级多,现在在百货大楼门前仿佛还能看到以往强盛的风貌。

中山公园,以前每到花季的时候,学校都会组织过来游玩,然后再搞个作文比赛,每个人都要参加,虽然从来没得过奖,不过重在参与嘛。

小公园的改造令其成为网红地,夜晚灯光璀璨。放假的时候,约上小伙伴,租上一辆双人单车游金凤坛,吃喝玩乐,元宵节来这边“迎元宵灯”简直就是人挤人。

老妈宫戏台也成了小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天天“鹤老热”(很热闹),很多汕头人都喜欢来这个看演出,在古色古香的氛围感受历史风味。

侨批,是上世纪80年代海外侨胞寄钱回家的汇款凭证,乡愁是一封封侨批,联系着两头的思念。

西堤公园的“侨批”、“过番记录码头”让人深切的感受先辈那段背井离乡奋斗的历史,很多阿公阿嬷都会过来这边散步,携手一生也就是这样,你在我身旁,岁月带不走对彼此的爱。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是汕头的一张文化名片,里面存放着部分侨批、名家字画、历史文物。大家都很安静的欣赏着文物,讲解员也会跟大家讲解每段历史,每次听完都会有一种荣誉感,身为汕头人的骄傲感。

汕头大学,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很喜欢那边的学习氛围,高中的时候每个周末都和朋友溜到图书馆学习,看惯了汕大图书馆,其他的图书馆都觉得很一般。

有时候总在想“是汕大好呢还是中大...”后来发现自己想多了。

北回归线标志塔,汕头是北回归线与中国海岸线唯一相交的城市。在夏至正午12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阳光穿过模型中的小孔垂直照在地上,呈现出一个小点。目前汕头有两个标志塔,一个在金平桑浦山,另外一个在南澳。

海湾大桥,每次放假回家大巴经过这里的时候,心里总是激动不已,都到了海湾大桥,就快到家了。

南澳岛,岛上的村民大多以捕鱼为生,讨海人尽量不采用大规模的机器捕鱼,只为了子孙能世世代代有鱼可捕。

青澳湾,一座被遗忘的“东方夏威夷”。蓝天碧水也吸引了不少喜欢摄影的人,更人不远千里跑来这边拍婚纱照。

来南澳岛看日出,是每个游客的旅行目的,看着太阳从海平面渐渐升起,吹来徐徐微风,整个人都非常的惬意。

小时候总想着说要离开汕头,去别的城市施展拳脚;长大后却发现只想待在汕头哪儿都不去。

“日啖茶叶数百斤,不辞长作汕头人”是每个汕头人提起家乡时最真切的心情。

你好,我是汕头人。

你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中开学作文开头 做饭的步骤作文 我看学校新变化作文 忍耐作文 送礼物英语作文 五年级下册各单元作文 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作文500字 刘翔跨栏作文 关于奥运会的作文 我家的小白兔作文400字 想家作文 武大樱花作文 关于地震作文400字 小书迷作文500字 当兵作文 作文的五大文体 快乐的活动作文 写人的作文的好开头 养蚕宝宝的作文 我不再什么的作文 什么什么的心声作文 环境保护作文200字 心意的作文 我的学校作文350字 看书入迷的作文 可爱的小狗作文300字四年级 我心中的一颗星作文 紫薇花作文300字 三年级作文我 我-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