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在乾陵 品味无字碑折射的自信与豁达

2020-11-29 07:45:02
相关推荐

乾陵,中国唯一一座埋葬两位皇帝的陵墓。

乾陵,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墓。

乾陵,此墓仅立无字碑,是非功过后人评。

1

游乾陵

从西安去乾陵,既远,也不顺路,更没有融合声光电等各类现代技术的华丽表演。不是历史爱好者,大抵不愿去这样的地方。

但乾陵是我陕西之行早早就规划好的优选目的地,因为这里埋藏着武则天,记录着大唐开放与包容的强大和自信。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唐朝国力鼎盛,疆域空前辽阔,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人在海外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明君辈出的王朝,无论是初唐、盛唐、晚唐,都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能力卓越的皇帝,比如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实现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李纯等。但能称为历史唯一的皇帝,却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乾陵

2

女皇帝武则天

在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控朝政、擅权专制的女性并不少,比如吕后、慈禧等。但掌控朝政后真正称帝并更改国号的,武则天是唯一一位。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14岁时,武则天被选入唐太宗的后宫,获封为才人,赐号“武媚”,期间与太子李治暗通款曲。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依例与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进入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但与新即位的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高宗李治孝服期满后,正式将27岁的武则天再迎入后宫。在经历一系列诡谲的宫斗后,公元655年,32岁的武则天正式被册封为皇后。武则天的这一段经历,非常具有话题性。现在关于武则天的小说和影视剧,也多数将关注点放在武则天的宫斗和私生活方面,毕竟八卦内容更容易吸引普通大众的兴趣。但其实作为共掌朝政的天后和建制称帝的唯一女皇帝,从政治人物这一主要属性,去研究武则天的政治得失,才是观察武则天这个特殊历史人物的最好的视角。

从前期吹枕边风贬逐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集团首领,到公元660年因唐高宗李治风疾发作而开始代李治处理朝政,再到公元690年临朝称帝并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先后以皇后、天后、太后、皇帝的身份掌控朝政将近半个世纪。期间功过是非,历史争议颇多,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界和史学界评价相差甚大。客观地梳理一下,其施政举措大抵如下:

一是完善科举制度,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选用官员。武则天开创殿试体制,于公元690年在东都洛阳上阳宫洛成殿亲躬策士,开殿试之先河;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增加考试科目,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寒门学子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为了确保科举考试公平公正,防止营私舞弊,武则天又发明了“糊名”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考官阅卷前必须用纸糊上试卷中考生的姓名,这一体制一直没用到今天的各类考试中;于公元702年首创武举制,对当时及后世各朝的世风、武艺、军事、科举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提高庶族官僚的地位,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彻底打破了关陇贵族把持100多年的朝政垄断。这些重视人才、挖掘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举措,为朝廷选拔出狄仁杰、张柬之、裴行俭、唐休璟、娄师德等一大批才识之士,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储备了姚崇、宋璟等治国名臣。这些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举措,因选官范围广泛,任用人数众多,虽然难以避免有滥竽充数的人,但瑕不掩瑜,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小小过失。毛主席评价武则天的用人之术说: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

二是以农为本,兴修水利,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武则天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加以惩罚。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她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督促地方官员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查找了唐高祖以来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共100多处,要求对其修缮,并另外要求再兴建40多处,这些工程都发挥了灌田作用。在农业税收方面,除了要求农民承担均田制的调庸之外,不曾增加苛捐杂税,也没有征收过汉代就有的盐税铁税。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虽有边疆战争,但无农民起义,国库充裕,家给人足,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数据。

三是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执政期间政治清明。今天纪检监察部门普遍使用的意见箱,最早的雏形就来自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公元686年,武则天在朝堂上设置铜匦,鼓励群臣上书言事。铜匦设计得十分巧妙,分有四格,上面都有小洞,刚好投进表疏,但投递者无法取出来。同时,还配备了一定级别的官员充任受理官员。武则天在通过匦制接受大量告密信息的同时,也在当时实现了最高效率的下情上达、广开言路,各级官员颇为忌惮,再也不敢胡作非为、轻举妄动。因此,武周以后的李唐皇帝们并没有废除匦制,而是大体上沿用。她着力整顿吏治、严惩贪污,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非常赏识,并能对其一一加以重用。整体而言,武则天执政期间政令严明,刑罚严峻,政治清明,但也滥用酷吏,冤杀者众多。就算对武则天极为不齿的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对武则天的吏治作出中肯评价:“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四是军事向内收缩,对外战争失利较多,但后期重置安西四镇巩固了西部疆域。武则天之前的两任皇帝(可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和继承其志的唐高宗)致力开边,兵锋一度西临咸海、东并朝鲜。到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前两任统治者扩张过度,国力损耗巨大难以为继,此时均田制也逐渐瓦解导致府兵急剧减少,再加上武则天为了巩固权力而滥杀程务挺、弃用王方翼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武则天时时紧绷的权力危机感使得能够让她放心给予兵权的优秀将领少之又少,对内还得防备李唐宗室和旧朝故臣的复仇,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对外战争频频失利,几乎将太宗、高宗辛苦经营的安北、安西全部放弃。不过,作为一位有抱负有能力的皇帝,她称帝数年建立绝对权威掌握绝对权力之后,积极准备收复失地,特别是在公元692年派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重占安西四镇,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到了她统治的晚期,大唐疆域大部分已经收复,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五是身体力行,推动文化发展。武则天爱好文学,广涉文史,精通史籍诗文,颇有诗才,精于书法,还创作了一批诗歌乐舞。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宴会赋诗、应制赋诗十分盛行。就算是讨伐自己的檄文,她也能客观地为作文者骆宾王的才华叫绝,并感叹“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在她的统治时期,以陈子昂等人为代表,文风一改六朝以来的柔弱华丽,代之以质朴刚健,开创唐代散文格局;宋之问、沈佺期创作出第一批成熟的格律诗(律诗与绝句),成为后来唐诗繁荣的先导;朝廷组织专门人才,编辑了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文馆词林》及更大的《三教珠英》,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等人编纂《要览》、《字海》及《乐书要录》等书,《字海》中收录有所有武则天首创的则天文字。随着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刺激了文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激发了老百姓读书学习的热情,形成了“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书”的社会风气。

从武则天的种种行为来看,基本可判断她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武则天是把个人权位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人。凡是对她攫取最高权位稍有妨碍的人,无论亲疏远近、忠臣名将,一概以无差别的狠辣手段处理,乃至不惜亲自弄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女儿、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大量被冤杀的李唐宗室、朝廷大臣就更不值一提了。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皇帝颇有共识,无论是亡国昏君、还是雄才伟略的千古明君,在这方面倒是都高度雷同。比如,秦二世胡亥短短几年时间就让自己的老爹秦始皇断子绝孙,汉武帝听信谗言杀了自己的太子刘据,唐太宗也屠尽自己兄弟。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1.封建王朝能竞争当上皇帝的人皆是不择手段的狠辣之辈;2.不受约束的权力最终往往任性而为。

第二,武则天是有治国大才的人。她执政期间,知人善任、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其孙子唐玄宗打造中国封建历史最顶峰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政绩虽然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千古一帝,却也比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优秀太多。

非凡人成就非凡事。武则天从一个侍奉父子两代君王的后宫佳丽,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成长到临朝称帝的唯一女皇帝,其思想之无畏、心性之坚韧、智慧之多谋、手段之狠辣,不用细究,也知非凡。按照正常运行的男权社会秩序,武则天无论才华如何非凡,永远不可能坐上皇位。要为不可为之事,必然采取非常手段。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成为她登上皇位的必然前提。伴随权力斗争的,历来都是腥风血雨。武则天用小人夺权的同时,能用君子治国,“收天下民心”,比普通帝王已不知高出多少。

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既难以做到完美无缺的好,也很少天生就是十恶不赦的坏。特别是历史上的政治风云人物,其统治举措往往让一些人受益,同步伴随一些无辜的人被牺牲。一味地神化,和完全地否定,都不客观,也不真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武则天的成功,极大滋长了皇族女性的权力欲望,其女儿、儿媳、孙女,都分别向皇帝这一宝座发起过冲击。唐中宗李显复位后,韦皇后干预朝政,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要求父亲唐中宗将自己立为皇太女。尤其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在唐睿宗复位后权倾一时,7位宰相有5位出自她的门下,无限接近帝国权力的最高位。要不是竞争对手是天纵其才的唐玄宗李隆基,说不定第二位女皇帝就出现了。

武则天画像

3

唐高宗李治

与武则天一起长眠在乾陵的,是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

在中国历史上,唐高宗李治的知名度似乎不是太高。这倒是不因为他的平庸,而是他的前任和后任太过耀眼。前面是与秦皇汉武并肩唐太宗李世民,后面是几千年历史仅有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夹在尴尬的历史中间,纵使唐高宗李治也是雄才大略建树颇多,也只能默默无闻了。

但唐高宗李治其实算得上一位功业非凡的皇帝。

公元650年,唐高宗派大将高侃平定漠北,擒车鼻可汗;从公元655年至668年,先后派刘仁轨、李勣等出击高句丽和百济,663年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668年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完成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位雄主一生未完成的遗憾;公元657年,派大将苏定方等灭亡西突厥,拔掉唐帝国的军事大患,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唐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政治上,李治对太宗时期好的政策萧规曹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颇有贞观之治的遗风。未及正式登基就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即位后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公元651年9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诏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公元652年,组织编撰完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公元674年,李治接受武则天的建议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后来日本派出多批次的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也将“天皇”这一称号用作君主的尊称,并一直使用至今。

唐高宗时期的版图

4

乾陵的风水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天后武则天遵照高宗“得还长安”的遗愿,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

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乾陵营建时,正值唐朝国力强盛,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千米。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传说在选址建造乾陵里,武则天同时命令国师袁天罡和太史令李淳风分别朝廷选址,要求这个地方风水好,是龙脉,又不易被盗。两人受命同时外出考察,袁天罡观天象分阴阳,走了七七四十九天,在梁山上发现了一块宝地,就埋下了随身的铜钱作为记号。而李淳风则是观山脉起伏,考察了九九八十一天,发现梁山像一位仰卧的女性,这块宝地极利于女主,就在山上找到一处,用头上的金钗插入土中作为记号。两人先后回宫复命后,武则天便差人与他们分别前往验证。结果两伙人在梁山遇上了,选的竟然是同一位置。当差人挖开验看记号时,惊奇地发现:果然有一支金钗,上面穿着一枚铜钱,正好穿在了铜钱孔上,分毫不差。

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终年82岁。次年5月,唐中宗李显遵遗嘱护灵驾还西京,8月将武则天合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玄宫。其实自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树一帜。武则天与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伙伴。死后一起合葬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位皇帝合葬墓,也算是生死相随了。

乾陵是唐代“依山为陵”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其地宫遂道编号刻字砌石已被发现,出土有细腰铁拴板、锡铁锭等,具有一般陵墓所没有的独特价值。

远远望去,修建乾陵的梁山像一位仰卧的女性。(本图来自网络,侵删)

乾陵朱雀门外的阙楼遗址和远处的双乳峰

乾陵的司马大道。远处的山峰就是埋着乾陵玄宫的梁山北峰。

5

无字碑

乾陵最出名的,是无字碑。

无字碑耸立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与西侧武则天为唐高宗所立的述圣纪碑相对。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武则天归葬乾陵,立下此碑,碑面一片光滑,未刻一字。这与武则天专门为唐高宗立述圣纪碑歌功颂德的风格大相径庭。或许,这正是武则天藐视世俗、我行我素性格体现。千秋功过,自己不置一言,任由后人评说。

在历史的演变中,无字碑终究成为了有字碑。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历经元、明、清各代后,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无字碑

6

述圣纪碑

在乾陵朱雀门外的司马道西侧,武则天为她的丈夫唐高宗专门立了一块功德碑,称为述圣纪碑。碑文由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共计46行,5600余字,骈体,楷书,夸耀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开创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

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圣纪碑初建有碑亭,现早已不存。碑文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

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述圣纪碑

述圣纪碑上的文字。历经千年,依稀可辨。

7

六十一蕃臣像

乾陵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共61尊石人群像。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这些石像与真人身高相仿,装束却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有披发左衽的,但全部双足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而他们的头却已不知去向。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盛于阗王尉迟璥”、“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在乾陵前立蕃臣像,是效仿唐高宗为唐太宗的昭陵刻立蕃酋石像“阐扬先帝徽烈”的做法,其目的同样为了阐扬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徽烈”。至于六十一蕃臣像为何无头,各种猜测众说纷纭。

据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八国联军侵华时,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的头砍掉了。但据历史学家考证,八国联军侵华时根本没有到达此处。因此,这种说法纯属民间传说,不能成立。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明朝,当地流行瘟疫,病死百姓不计其数。百姓认为瘟疫来源可能是这些石人在作祟,所以将石像都砸掉了头。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可信性,但缺乏直接证据。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据说,明末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到乾陵附近的庄稼地里践踏粮食,第二天就煽风点火地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说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当地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

考古学家认为,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天灾,可能毁于1555年1月23日发生在陕西华县一带的关中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高达8-11级,致使80多万人。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中。

无头蕃臣像

8

乾陵石雕群

除了无字碑、述圣纪碑和六十一蕃臣像外,在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还列置了几十件大型石雕群。

石雕群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有引导陵墓方位的作用,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雕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这些石翁仲头戴皮弁,手持长剑,身穿宽袖长袍,直立的形体相似而面部特征各异,是宿卫宫殿的直阁将军。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乾陵石雕是现存唐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石雕群,组合形制自乾陵始为唐陵石雕定制,均采用形体浑厚、庄重,轮廓方整的形式,运用圆雕、浮雕、线雕的综合技法制作,以突出其纪念意义。乾陵石雕群超大的体量,表现出大唐盛世的宏大雄壮之势。无论是雍容华丽的人物,还是张扬霸气的动物,都能从它们宏大的体积内感受到一股涌动的力量,而那些流动的线条中又有着音乐般的节奏与韵律。乾陵石雕群的雄浑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在于内在精神的深邃与大气。而这种精神气度在乾陵石雕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淌着,一种深邃而强大的精神力量与简洁朴实的雕刻形式相辅相成。可以说,乾陵石雕艺术就是大唐盛世社会风貌的实物佐证。

华表和翼马

翼马

驼鸟

仗马与牵马人

面部特征各异的石翁仲

朱雀门外雄伟的石狮

9

陪葬墓

同很多帝王陵墓一样,乾陵的周围陪葬着很多皇族和大臣墓,共计17座,包括太子墓2座,王墓3座,公主墓4座,大臣墓8座。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这次去乾陵,我顺道参观了已经发掘的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名为李重润,是武则天的嫡长孙,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排位,他是非常有机会成为唐朝的一任皇帝的。但如果细查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很多太子往往不得善终,李重润就是其中一位。虽然他这个太子是死后追封的,却和其他的正牌太子有着一样悲催的命运。

公元701年9月,李重润遭人诬陷构罪,说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等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内宫。当时张易之兄弟得幸于武则天,武则天于九月初三日,将3人杖杀而死(一说逼迫自杀),李重润死时年仅19岁。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将自己的嫡长子李重润追赠为皇太子,谥号懿德,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与李重润合葬,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以皇帝等级安排)。

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有关部门对懿德太子墓进行发掘。懿德太子墓的地下布置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100.8米。葬具置于后室,为庑殿式石椁,外壁雕饰头戴凤冠的女官线刻图,墓壁满绘壁画,保留约40幅。墓道两壁以楼阙城墙为背景绘太子出行仪仗,过洞绘驯豹、架鹰、宫女、内侍等。第一、二天井绘列戟,为天子之制。甬道及墓室壁面绘持物宫女、伎乐等宫廷生活画面。墓顶绘天象。虽然该墓在发掘之前遭多次盗掘,发掘时仍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太子哀册、俑、三彩器和鎏金铜马饰等。特别是墓道上的壁画阙楼图,反映了王宫阙楼建筑的形象,为了解唐代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极好的例证。西安大唐芙蓉园的三出阙、上海世博会的西安大明宫馆等建筑都是参照此图设计建造的。

阙楼图高305厘米,宽298厘米。图中阙楼雕梁朱栏,青砖灰瓦,高脊翘椽,以门阙构图为主体,以一座母阙、两座子阙排成“三出阙”形式,阙楼砖砌台基及雕刻花纹、阙楼的挑檐及斗拱、鸱尾等都描绘得清楚可辨。楼阁背景为气势磅礴的山脉,山石层层,草木分布。通过颜色浓淡变化表现山石明暗。线条坚实、犀利,营造山石的突兀挺拔。在山峦、树木之景的衬托下,更见阙楼气势恢弘。

阙楼图作为雍容典丽的初唐界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展现了唐代壁画中罕见的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是唐代建筑绘画之佳品,亦是唐代阙楼实物的形象资料,十分珍贵。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将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懿德太子墓的大门

懿德太子墓的墓道

懿德太子墓墓道上的壁画

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阙楼图壁画,现收藏在陕博,是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图为参照阙楼图壁画设计的上海世博会西安大明宫馆(本图来自网络,侵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考英语作文题目 春天作文100字 写小兔子的作文 多肉植物作文 微笑作文500字 难忘的什么作文 新年英文作文 写人的英语作文 怀恋作文 路作文500字 无私奉献的作文 英语续写作文 我的爸爸妈妈作文 动物园作文400字 写人的优秀作文 我最喜欢的人作文 一篇写事的作文 母爱作文800字 做馒头作文 十篇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五年级上册 推荐信英语作文 四季作文400字 春节作文100 我家的故事作文 如何制作文件 互相帮助 作文 三年级作文一百字 写物品的作文 关于数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