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分享过很多手机摄影心得 这次我想谈谈手机摄影的现在和将来丨2017 年度征文

2020-11-29 08:35:01
相关推荐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26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点此查看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我已经使用手机拍照五年了,第一次使用手机拍照是我的诺基亚。那个时候手机系统还是 Android、iOS 以及Windows。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想到诺基亚会沦落到成为一个贴牌品牌。

时间过得很快,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使用过每一个系统的不同手机记录下了生活中或短或长的瞬间。我写过许多关于手机摄影的文章,但所有的文章无不都是出于知识普及的角度分享我使用手机进行摄影的心得和经验。但是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想跳脱出手机摄影本身的限制,去从整个摄影艺术流派的角度去看看,手机摄影的现在和将来到底是什么。

这不仅仅是一种关于手机摄影的年终总结,更是我自己写给手机摄影的一份情书。

(注:文中所有作品展示都是我使用手机拍摄。)

为什么要手机摄影?

从影像记录的需求到互联网的助推

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喜欢记录。相信这可以追溯到当我们的祖先在洞穴里生活的开始,那些墙壁上的写写画画就是人类对记录这件事最为原始的表现。

一开始我们用文字描写,所以我们有了诗歌,有了小说。后来我们用声音开始记录,所以我们有了音乐,我们有了广播。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文字和声音的传播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享媒介。

文字的媒介就是「纸」,是「纸」的发明让我们可以在记录下自己的文字以后通过「纸」传递给更多人。声音的媒介相对来说会更加丰富,可以说磁带,更是那些迷人的黑胶唱片,又或者是今天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收音机。

所以,当图片成为我们今天记录的主要方式的时候,互联网就是支撑他的传播媒介。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图片分享都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功能点之一。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之所以我们的记录需要传播媒介是因为记录之后的分享才是我们记录的原始驱动力。

从决定性瞬间到最好的相机

在摄影出现到时至今日,其本身是不是一门艺术都一直被广泛的讨论。这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比如和已经古老的绘画相比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都是一种视觉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与其他艺术相比绘画也好,文学也好,相机相对于钢笔和画笔来说对作品的影响程度可以说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我们清楚「器材党」不是本质,但是不同的相机的确对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想要破解这些迷局,早已经有先辈之人为我们奠定了基础。当爱德华 · 韦斯顿1

拿到古根海姆奖的时候,解决了摄影能否作为一门艺术最本质的核心问题「表达」,透过一个《青椒》就能表达曼妙的身体是多么精彩的发现联系和重组。

爱德华韦斯顿《青椒》

后来布列松2

的出现找到摄影的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区别于绘画,这就是「决定性瞬间」。快要落水的瞬间,绘画可以想像,但照片带来的真实证明了它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瞬间」。

照片是不是能够代表真实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讨论,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对摄影后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安塞尔亚当斯的「拍摄就是谱曲,后期就是演奏」就是在告诫我们,只有后期才能更好的完成「表达」。

说了这么多,看似无关手机摄影,但手机摄影的本质是「摄影」。所以和摄影有关的一切都在手机摄影上适用。更重要的在我们知道摄影的那些特性之后,我们就会引发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相机?」

这个问题有过答案,最好的相机就是当你想要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你手上的那一部。这是基于决定性瞬间的,因为瞬间的捕捉就要求你瞬间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瞬间的捕捉具有不确定性,这也是摄影的有趣之处。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解决里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想拍的时候相机在手上。因为我相信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触,当你遇到有趣的事,壮丽的景色,又或者是感动的人你很想马上拍摄下来,如果这个时候你手上没有相机一定会非常沮丧。但是再好的相机,徕卡也好,哈苏也好总不能时时刻刻在,可手机可以。

第二个问题在于快速的捕捉,几乎所有的手机都会有快捷打开相机的方式,手势操作也好,3D Touch 也罢。都能让我们在决定性瞬间发生的瞬间,你也可以瞬间打开相机。但我相信,相机想要做到快速捕捉定会慢一步。不要小看这慢一步,总会让你错过。

综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手机就是某种意义上最好的相机。

当然,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就是画质。不过这也是最不需要争论的地方,以目前手机摄影的发展看,手机的画质从根本上就不能和相机同日而语。可对于摄影来说,画质并不是最终的或者说唯一的诉求。

手机摄影的本质形态

在上面我们说过手机和互联网,我也提到过「数字暗房」。他们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铺垫。

我们先来看看一张图,这张图里是我在使用相机摄影时都需要走过哪些步骤。这些步骤包括使用相机的前期拍摄,使用电脑进行的数字暗房,以及最后使用打印机的输出,也就是说这是目前摄影里最重要的几个流程。

当我们使用手机摄影的时候我们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先打开相机拍摄,在使用软件进行后期,最后一步当然是分享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本质上依然是拍摄,后期和输出(网络发布)。但是这里有一个最核心的变化,这就是所有以上的这个流程是在一部手机上完成的。这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思,我相信手机第一次出现摄像头的时候绝没有想到手机会因此进化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摄影设备。

那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换句话说:「手机,其实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摄影设备,因为它满足了摄影探索的完整形态」。

就单拿后期这件事来说,Photoshop 再强大,可是高高的学习门槛让越来越多的人望而却步。虽然本质上所有的手机后期软件不过是 PS 里面的一个小功能。但它却在极大的降低学习门槛,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后期的乐趣。

手机摄影的现在

硬件上广角镜头的本质

如果你是先学习摄影在接触手机摄影,那你一定会给手机镜头下一个非常清楚的定义:

这是一颗定焦的,广角的镜头。这里面的定焦是针对变焦。所谓的定焦和变焦是针对焦距是否可以改变的,也就是画面是不是可以变大缩写。手机不是没有出现过变焦镜头,但是这不符合手机轻薄的发展方向。所以时至今日主流的厂商都还在保守的使用定焦镜头作为主力镜头。

而这里的广角是说目前很多手机都是等效焦距为 20-30mm 之间。在相机上,镜头的焦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为不同的参数往往是拍摄题材内容的重要手段。甚至依据摄影师经验来判断出如「广角适合风光,长焦适合人像」这样非常浅显易懂的摄影经验。

但是,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告诉大家原来手机镜头是广角适合拍摄风格,不能拍人像。其实手机使用广角镜头的原因也非常的简单,这就是能够拍摄的更多。拍摄的多了我们可以裁切去掉,可是拍摄的少了后期可补不回来。当然啦,这里还有广角需要更低的光学条件,能更容易获得好的画质等等因素。

而之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驾驭这一颗小镜头。在相机上广角最大的特点就是拍摄更多更广阔的画面,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例如他会有着明显的畸变。画面的边缘会拉伸,画面的中心被压缩,因此手机同理。

软件生态上建筑的「数字暗房」

摄影和后期之间的渊源甚至是可以写一本非常缠绵悱恻的情爱小说。因为爱摄影的人,有的也深爱着后期。但爱摄影的人,有的也恨之入骨。可是摄影自从诞生那一刻开始就和后期有着不解之缘了。

在一开始摄影的最终结果照片附着在不同的介质又受着不同的温度,自然也就会有着不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当然不能够满足仅仅依靠这个盒子来代替我们创作。我们希望在我们的摄影作品里加入自己的意愿。所以后期就变的非常重要。

在胶片时代我们需要摄影师通过控制冲洗过程中的使用不同的化学药水,控制不同的温度等等来获得不同的后期效果。所以说生活在数码时代的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以 PS 为代表的图片处理软件让我们不在继续停留在那些黑搓搓的房间里,而是动动手指和鼠标就可以实现非常精确的控制。但 PS 时至今日已经越来越是一个专业工具,他十分强大几乎无所不能。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他十分庞大和繁杂,也就意味着拒绝了普通人。

但手机软件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从宏观上去看,所有的手机摄影后期APP无非都是PS中的一个个不同的功能点。

双重曝光无非是 PS 中的图层和混合模式;小星球制作不过是极坐标调整;动态模糊,车轨星轨不过是 PS 中的堆栈;更别说 PS 中的基础调节功能几乎是目前所有摄影后期 App 的母带。

这样做的好处让一个非常大的数学难题变成了一个个小的证明点。不是在单纯的灌输一个个后期概念,而是通过简单的操作,简要的步骤一步步的引导你后期图片。以 Union 为例,这是一款强大的后期合成和双重曝光软件。他把「合成」在 PS 上非常繁琐复杂的理念直接具化为选取两张照片,再选取一个混合模式,然后通过简单的画笔涂抹实现选取。在这里,你不要了解那些混合模式的含义是什么,你只需要挨个尝试,选择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就好。

除此以外,正是手机摄影的茁壮发展刺激了更多天马行空的后期软件出现。我看过可以把一张照片转化为一首乐曲的软件,虽然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一个简单旋律,但仍然非常有趣。我看过可以把照片转化为一张张名画,让你的照片拥有更多的可能。我更看过可以把一张图片动起来,就像《哈利波特》墙上那些会动的人像,虽然还有一定距离但的确你可以看到可能。这都是手机摄影的风靡给摄影带来的独特方向。

当然,如果我们再人间烟火一点,你去看那些常年霸占应用商店榜首的美颜类软件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社交方式。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与相机摄影更加注重还原真实不同,手机摄影可能更加重视二次创作。而这种后期的二次创作手机软件出现是最好的温床。

甚至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手机摄影 50% 的乐趣在于使用那些天马行空的软件进行天马行空的后期。

不过,遗憾的是,我整理过在苹果 App Store 的前一百的摄影软件,也在最近对他们进行过一次梳理。但是我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手机摄影后期 App 的多样性越来越多少,一方面综合强大的软件越来越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软件同质化。但其实目前不仅是摄影,所有的手机软件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更希望未来的手机摄影软件拥有过更多的可能。因为正是这些软件,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玩」摄影。

人像模式和双镜头引发的思考

当我们回顾 2017 年手机市场的时候,手机上这颗小小的镜头早已经脱离了像素的泥潭。相信我,任何一家手机品牌如果一直在宣传它的像素有多高……嗯,你懂的。前面说到手机是一颗定焦的广角镜头,带来的问题就是更广的拍摄内容但不能拍摄更远的内容以及手机镜头天然劣势导致的不能拍摄「浅景深」也就是大光圈的虚化效果。所以,在 2017 年我们的手机市场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这就是人像模式和双镜头。

前者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是说目前我们通过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浅景深的模拟。当然这种模拟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模糊,而是从虚化效果,虚化范围等等多个方面去模拟一张浅景深人像所具有的样子。有意思的是,虽然结果都是人像虚化,可是实现虚化的方式却都是各有不同。最为常见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双镜头了。而一旦说到双镜头,虽然「双」字是一样的。可是镜头却是有着不同。

有的第二颗镜头完全是为了人像模式去服务,比如像锤子最新的坚果 Pro 2 为例。这其实是一种很无奈的妥协,相信老罗也很清楚为一个功能开一个孔实在是不「情怀」,但是人像模式谁敢不上呢?

有的第二颗镜头除了人像模式还有提高画质。例如华为的黑白加彩色方案,就是一个最好的代表,当然,也有如一加一样,在一加 5T 上通过两颗大光圈镜头来实现更好的夜间纯净度。

有的是第二颗镜头是长焦镜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广角加长焦的方案。最为代表的便是iPhone,两代双摄都是如此。这样的好处就是人像模式的虚化更真实,同时长焦扩展了手机拍摄的题材。

说到这,相信你也看出来了,在我心里目前最好的双摄方案是什么了。其实理由很简单,我在前面就提到过手机摄影目前的两个大短板,一个是没有虚化一个是定焦限制。而广角加长焦的方案则完美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甚至我很多时候我更喜欢单纯的使用第二颗长焦镜头进行拍摄,iPhone X 的长焦镜头绝对是给你不同的视觉感受。

中场休息:手机和相机,有过相遇,但注定分开。

你一定会看到过手机和相机之间各种形式的较量。一定也听过「我这手机拍照比单反还好」或者是「手机再牛,底那么小,有毛用?」的极端言论。但是只要我们稍微冷静的思考,就会轻而易举的得出一些非常简单的结论:

1. 单纯说画质,目前手机和相机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因为对于相机而言决定画质本身的是传感器面积,手机在这方面是天然劣势。

2. 手机摄影和相机摄影,摄影形式的本质相同,但未来不同的进化方向是必不同。

第一个结论无需过多说明,我们来说说第二个部分。

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名摄影师,使用相机拍摄也是我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摄影是有流程的,大致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总结:首先需要使用相机来进行拍摄,然后照片导入到电脑中进行后期(暗房),最后一步使用打印机打印(输出)。

在我们使用手机的时候,我们有哪些步骤呢?

首先打开相机进行拍摄,然后放到各类软件里修图(暗房),最后发布朋友圈(输出)。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相机和手机本质上都是相通的,他们都遵守摄影的本质流程。

但这里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有意思的地方:

1. 相机只能完成拍摄这一步,后两部无法完成,但是第一步拍摄画质极佳。

2. 手机可以完成所有步骤,且第二个部分是最为出彩的部分,也就是各类软件极大的丰富了手机摄影。

那么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将来手机和相机应该有的方向。

相机上的方向会是:

手机呢?

手机摄影的未来?

硬件上的多个镜头?

手机这颗镜头未来的硬件方向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不过已经开始有三镜头的传言,所以在双镜头打开一个思路以后,是不是我们还是要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呢?也就是通过添加镜头数量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提高画质呢?

最显而易见的可能就是三个镜头:一个主镜头,一个黑白镜头负责画质,再来一个长焦镜头丰富拍摄场景。 这虽然听起来十分美好,但是这种简单的创新方式噱头本身大于实际意义。所以三镜头并非我看好的发展方向。当然,其实还有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摄影因素,这就是光圈大小的改变。

今天,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无法更改光圈大小,所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突破点。据说马上就会有一部手机吃这个螃蟹。但是想要吃这个螃蟹有几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光圈可变才有意义。

1. 受制于传感器面积,画质的好坏归根于进光量。这也是为什么手机拍照在白天还可以跟相机一较高下,但是到了晚上就差距明显的最根本原因。所以在缩小光圈带来进光量损失造成的画质是否值得?

2. 改变光圈带来的景深改变是否有实际意义?光圈的改变除了曝光以外,景深也会随之改变。可是还是底子小这个问题,改变是否明显?因为对于很多手机来说本身虚化就是弱势。

所以,这个可变光圈是不是能够做到很好的效果,以上两个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优点,缩小光圈最大的收益一定是风光摄影,不仅可以让我们拍摄更加清晰锐利的风光,也可以让我们的快门速度控制更加自由,车轨等依托快门速度的摄影方式会有着明显的进步。

模块化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方向,因为一旦可以放开机器本身的限制,尤其是体积对光学的限制,那手机上的相机绝对会有一个非常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模块化的本质还是像手机外接镜头一样,是一种玩法,但绝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任何附加都意味着它开始违反手机摄影的本质特性。

说回来,其实我本身对手机硬件的发展方向并不会有特别的期待。因为想要提高画质的方法其实很明显,但是在目前物理法则的限制下不太可能有非常大的进步。也就是说,手机摄影的画质「如果不使用大的传感器面积,足够的光学结构」不会本质进步。但是,有一个点我非常关注,这就是手机的影片功能。

当所有人都把视线聚焦在手机拍照功能的时候,影片却被忽略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某一个宣传自己是拍照好的手机,竟然没有视频的慢动作功能。

我们的国产手机拍照,想要实现真正的超越,就应该眼光长远,尤其是背负着「吊打苹果三星」的厂商。视频普及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一部手机能否拍摄高质量的影片对消费者而言非常重要。的确,我们的用户还停留在抖音和快手上,优秀的画质还不是最终的追求,可总有一天我们会像对照片一样看重视频,那个时候我们不要被落下太远。

最后,说句题外话,年前的《三分钟》激发了影像圈和数码圈的热烈讨论,很多人说最不重要的就是 iPhone X,什么手机给陈可辛一样都能拍。

坦率地说,如果你真的懂影片知道什么是 4K/60fps,什么是慢动作 1080P/240fps,在去看看影片的实际画质,你会得出一个结论:iPhone X 还真的碾压优势,我们在影片层面已经和国际一线落下一个时代了。华为 Mate 10 已经在 DxO 上因为视频输了很多分,作为国产相机的领头羊希望华为在视频上有新作为。

苹果 iPhone X 的广告已经说明一个非常重要事实:手机摄影的战场,已经烧到了影片。

数学拍照,手机摄影的独特魅力

我不期待硬件上的进步,是因为我知道软件上的进步更是手机摄影的专属方向。

如果你的非常在意画质,那我相信手机摄影并不是你该了解的方向,你需要把更多的视线放在相机上,不是否认追求画质,而是说相机带来的画质细腻感受远不是手机可以比的。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个在 2017 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在 2017 年所有厂商都在硬件上使用双镜头的方式上达到浅景深的人像模拟。可唯独有一家厂商却相反,它仅仅使用了一颗镜头,然后通过纯算法来进行景深的模拟。更令人惊喜的是,所实现的效果丝毫不逊色于通过硬件实现的虚化效果。

这说明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向,我愿意叫它「数学拍照」。其实这种通过数学拍照的方式很多一线厂商已经开始一起发力,只不过是有不同的名字罢了。这种数学拍照其实本质上是在拍摄一张照片之后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算法进行分析,在针对性的优化。

在华为上,它叫做人工智能拍照,是说当你拍摄时,手机会识别画面中的物体,然后针对性优化。在 iPhone 上,这叫做「影视灯模式」,它通过计算拟合出不同的光效效果,从而让我们拍摄出一些更具专业性质的照片。在 Google 上,就更加简单粗暴,通过自己强大的数学能力让你的照片 HDR,虚化更具美感。

虽然说目前这些品牌的尝试还都是入门阶段,尝个鲜可以,但是实际使用起来意义不大。但别忘了,在人像模式刚刚出现的时候也仅仅是尝个鲜,一年还没结束「人像模式」就已经可以混淆视听,没有点真本事你还真不知道是手机拍的还是大光圈镜头人像拍摄。

那我们就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

华为的人工智能发展的非常好,那当我们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会综合分析你在使用手机软件修图时的色彩风格,在拍摄的时候就会根据你的喜好进行优化。

苹果的光效拟合发展的好,那我们以后想要什么逆光,什么轮廓光,一个灯的光,两个灯的光可以自由的选择,甚至是手机会依据当时的环境光给出最好的答案。

当然,如果 Google 按照今天的发展态势接下来我们可能实现的就是即使画面中并没有出现的内容可以根据你的语音描绘后自由生成。

你一定会觉得未来很遥远,但只要手机上的镜头是手机厂商的战场,就不会远。更重要的是,镜头在未来手机的布局中绝不仅仅扮演者拍摄者的功能,更可能作为信息输入的一种媒介。

iPhone X 已经是这种可能性的冰山一角了,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捕捉,再通过手机对信息的整合。目前现阶段来说虽然动态表情仅仅停留在娱乐方面,但是如果有一天这项技术成熟以后,再加上各类软件开发的跟进,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通过这项技术可以让普通拍摄一部动画片甚至是科幻的怪兽电影。

而以上,这一切的一切,都不仅仅依托于硬件,更依靠所谓的「数学拍照」。

为什么是手机摄影?

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要手机拍照。最后想了很久,我想这个答案应该与时间有关吧。每次一换手机,相信你最惦记的一定是你相册里存储的那些照片,里面有许许多多你去过的地方,有你吃过的许许多多的美食,更有那些与你心爱之人度过的美妙瞬间。

是手机上的镜头,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记录光影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是手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像摄影师一样去拍摄,去感受摄影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还有什么,比手机摄影更符合「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

所以,我会坚持拍摄下去,直到我的手指再也按不动快门。

编注: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美国摄影家。曾于 1932 年获得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 Fellowships),他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摄影师。

编注:亨利·卡蒂尔-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法国著名摄影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同时也是知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创办者。他的「决定性瞬间」摄影理论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摘自维基百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8-25 08:42海棠有个梦[澳门网友]IP:1730667759
    @养朱专业户手机摄影的发展确实让人瞩目,期待你对手机摄影未来的展望,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创新的摄影技术和理念。
    顶5踩0
  2. 2021-03-24 07:59养朱专业户[广东省网友]IP:1731142678
    很期待你的分享,手机摄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你可以给出更多的摄影技巧和经验!
    顶6踩0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画肖像作文 按顺序写景的作文 以忘不了为题的作文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作文 放风筝的过程作文 温暖的作文1000字 分享快乐作文400字 三年级英语作文大全 鲸的自述作文500字 什么难忘作文 未来的地铁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一个地方 我长大了作文指导 我是一头大象作文 2012高考优秀作文 小兔子作文500字 小猫打碎花瓶看图作文 处世之道作文 留住什么作文 描写历史的作文 狗作文 以希望为话题的作文 二年级作文找春天100字 这一天我铭记作文400字 立冬的作文 小学母爱作文 我的感动作文 作文杭州西湖 学校校规英语作文 关于八月十五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