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宿老师讲现代文阅读:一场艺术学院的考试 一次灵魂的洗礼

2020-11-29 12:35:01
相关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主人公朱丹不但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是一位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B. 本文的结尾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 本文将丹麦音乐大师前后的言行进行了对比,拒绝与接纳的转变显得非常做作,实为败笔。

D. “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显示了民族精神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E. 朱丹在外国音乐大师面前不卑不亢,坚持原则,是为了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F. 这篇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才华横溢和民族情感同样重要。

2. 小说对“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3. 本文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

4. 本文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景物描写除外)举例分析其作用。

5. 本文的主人公朱丹先生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先生的形象有类似之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 CE 2.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

3. 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中心,从朱丹吹奏出的笛声中,让读者不仅感到朱丹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感受到他崇高的民族精神。

4. 语言描写:如“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既揭示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也突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表现了他对木笛的珍爱,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外貌描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5. 侧重专业才华(音乐、绘画)和人格光辉(民族情感、关爱年轻画家、牺牲精神)两个方面。

【小题1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的赏析能力。选项涉及角度有思想内容的分析、情感态度的理解、艺术手法的把握、结构思路的归纳等多方面。赏析主旨内容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赏析。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赏析。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赏析的重要途径。

C项,“拒绝与接纳的转变显得非常做作,实为败笔”,理解错误;根据后文的“接纳”会发现前面的“拒绝”是考验,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不为艺术而艺术,不为考试所局限,重在人品(精神)、素养、坚守,所以大师的言行前后不矛盾也不显得做作,情节发展都有暗示和铺垫,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也并非败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赞扬丹麦音乐大师既能坚持原则,又能识英才

E项,“朱丹在外国音乐大师面前不卑不亢,坚持原则,是为了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理解错误;结尾部分有“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可见,并非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是“民族精神”、哀悼死难者之情,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CE。

【小题2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段的作用。这里的环境描写属于自然环境,常见作用有:渲染气氛,为主人公出场作铺垫,烘托主人公形象象征其精神品性,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升华情感等。本题答题角度可以使用几个对象几层意思的方法,比如首先思考雪本身的特点,代表冬季的来临,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其次它的颜色纯白,象征洁净的环境,是纯洁情操、坚守高洁的典型意象,具体到文中分别和主人公、大师、孩子们的品质相勾连即可。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答案如下:

(1)浅层内容上,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考试时间是12月13日,恰逢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下雪符合寒冬腊月的季节属性;

(2)情节发展上,推动情节发展,直至高潮结局。由“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到“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再到“顷刻之间,雪下大了”“伫立雪中,……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随着雪由小到大的变化,情节逐层发展,直至“吹奏完毕”大师“轻拍了一下”。

(3)表达效果上,渲染了一种冷寂萧瑟肃穆的氛围,营造了一种悲壮伟大的民族精神。

(4)深层主旨情感上,烘托主人公朱丹对民族精神、心中情感和信仰的坚守,以及音乐大师纯洁正直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纯真可爱。

【小题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常见标题作用有:(1)首先解释标题大体意思是什么(2)深层解读主旨情感(3)语言修辞上表达效果如何(4)结构思路是上与开头正文结尾主旨等方面的关系怎样。

根据文本内容以及以上分析确定答案如下:

(1)浅层内容上,木笛表明了物象,即艺术考试的种类;

(2)深层主旨情感上,木笛声悲壮凄美象征了后人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悼之情,以及不屈不挠悲壮伟大的精神,即对崇高民族气节的一种坚守,更有对什么是艺术美的深刻诠释,美不仅在音乐,更在其背后的人格魅力。

(3)语言修辞上,简单的木笛,却设置了悬念,富有吸引力增强可读性;深刻的含义,可谓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突出深化升华中心,从朱丹吹奏出的笛声中,让读者不仅感到朱丹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感受到他崇高的民族精神。

(4)结构思路上,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条理清晰,从木笛开篇,与发展高潮结局都密不可分,结构严谨完整照应周详全面。

【小题4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描写手法的能力。题干为“本文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景物描写除外)举例分析其作用”,已经明确选择一种,就不能写多种,更不能回答“环境或景物描写”。解答此题先指出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比如肖像或外貌描写、语言或对话描写、行动或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如何运用的这种手法,最后指出这种描写手法的效果。

根据以上分析示例如下:

答案(1)语言描写:如“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既揭示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也突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或“请原谅——”,既表现了朱丹的文明礼貌,又彰显了对死难者的敬重,对民族精神的坚守,暗示了文章主旨。

答案(2)动作描写或神态、细节描写:朱丹“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表现了朱丹对木笛的珍爱,对民族音乐的挚爱,对民族精神的执著,以及孩子们纯洁善良的心。

答案(3)外貌描写:“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小题5详解】

本文考查学生探究作品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比较阅读的能力。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可以仁智各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个性化、创意化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还要注意和相关文章进行比较,归纳异同点。

本题问的是“本文的主人公朱丹先生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先生的形象有类似之处,请作简要赏析”,找出相同点并举例分析。

侧重专业才华(音乐、绘画)和人格光辉(民族情感、关爱年轻画家、牺牲精神)两个方面

类似处(1)都具有艺术才华。本文的主人朱丹的职业是木笛演奏手,从题目“木笛”以及正文情节中可见,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先生是画家,开篇说“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

类似处(2)都具有人格魅力——善良、正直、懂得坚守。朱丹具有对死难者的深情,在考试中依然选择坚守民族精神富有牺牲精神;而贝尔曼先生关爱年轻画家,为了拯救垂危中的琼姗不顾及自身安危,富有大爱、奉献精神。

【点睛】

(一)常见题型

这类题设问角度比较宽,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设题多角度、题目多样化;理解多元化可做多层理解;答案开放性、答案合理,自圆其说。比较常见的有:

1、文中的形象与笔下的形象有不少异同之处,请简析,并分析其根源。

2、作者在段落通过虚拟的旁观者评价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作者塑造形象,其社会意义是什么?

4、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为什么。

5、请简要分析人物的艺术价值,对你有何启示?

【误区警示】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坊。必须有理有据。但是,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二)思考角度:

(1)从人物分析;(2)从情节分析;(3)从环境分析(自然、社会);(4)从主题分析

正版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精选+动物庄园+1984英汉对照注释版¥39.8淘宝购买

高三教学指导之实用类阅读:大兴国际机场犹如一只金凤凰展翅欲飞

宿老师高三教学指导之古诗词鉴赏:秋怀七里濑

宿老师原创现代文阅读技巧点拨:丰子恺先生的儿女情长

宿老师教作文之微写作:学习效果保有率+生僻字起名

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赶集的作文 第一次月考之后作文 我的学习生活作文300字 写青春的作文 同学吵架作文 5年级300字作文 赞扬老师的作文 辩论会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好词好句 我为什么喝彩作文400字 保护动物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普通话口述作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英语作文 德的作文 毕业旅行作文 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 作文的英语 我的幸福 作文 初中作文怎么教 我身边的小动物作文 作文题目可以写什么 快速作文法 的暑假作文600字 赞扬父母的作文 夏天的海边作文 点赞中国作文 互相关心作文 关于红色革命的作文 常见作文题目 2006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