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白云“生处有人家”还是“深处”?你学的语文课本为啥又改了

2020-11-30 01:35:02
相关推荐

原标题:白云“生处有人家”还是“深处”?语文书为何这样改

“奇怪,这笔顺,这字怎么都和我们小时候学的不一样。”每每学校复习阶段,陪孩子一起学习的家长就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到底哪个是对的?标准是什么?在日前举行的统编三科教材工作座谈会上,统编语文教材执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主任陈先云对家长、老师的一些有关拼音、古诗、文章修改、选文的经典性、标点符号等方面疑问进行讲解。

陈先云告诉记者,教材的编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社会各界对其非常关注,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对教材的看法和意见。编写组将在全社会的共同帮助下,使统编教材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记者:为什么“庄稼”的“稼”应读轻声,却标注本音?

陈先云:这是基于本套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规律和实际的学习需求,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注音方式。

一年级至二年级上册的起步阶段,学生识字量小,自主认读汉字能力较弱,部分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基础不佳。因此,教材采用了全文注音的方式,体现出包括轻声在内的语流中的音变现象,以减轻学生识读汉字的负担,并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讲好普通话。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和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全文注音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因此,教材从二年级下册起改为单字注音的方式,只标注未识过的汉字字音。单字注音需要反映辞书中对该单字本音的标注,才能符合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比如,“庄稼”的“稼”如果标注为“jia”,“苍蝇”的“蝇”如果标注为“ying”,就会与《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些单字的注音不符,也会影响学生对这个字本音的学习。因此,这些字都标注本音。在单字注音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提示单字规范的本音,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在实际语流中,读好该字的轻声等音变现象。

记者: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还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陈先云:一年级下册《日积月累》栏目中,教材选用了“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与人们习惯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略有不同。实际上,“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宋代朱熹的《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显然是由“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演变而来的。因此,教材选用的是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即“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记者:为什么古诗《小池》中“树阴照水爱晴柔”是“树阴”而不是“树荫”?

陈先云:古诗原文和现代汉语中的个别字词用字不同,也会造成误解。以一年级下册课文《小池》中“树阴照水爱晴柔”为例,有读者可能不理解,认为“树阴”应作“树荫”。实际上,杨万里的诗集中,各版本古籍(四部丛刊影宋写本《诚斋集》卷七,清吴之振编《宋诗钞》卷七十一,今人点校本《杨万里集笺校》卷七)中都写作“树阴”,而非“树荫”,不存在争议。“树荫”是现代汉语的推荐词形,和“树阴”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古代文学作品的用字,应以古籍文献的文字面貌为依据,不能以现代汉语一概而论。

记者:是“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

陈先云: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另有一个版本写作“白云深处有人家”。在杜牧自己的《樊川集》中,用“生处”的较多,目前较为通行、权威的点校本《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和《樊川文集校注》(巴蜀书社2007年版)也都作“生处”;“深处”则常见于他人著作对杜牧诗句的转引,文献价值逊色于前者。另外,从诗意上看,“生处”可以理解为“白云形成的地方”,而“深处”则可理解为“云雾缭绕的深处”,两个意思都能讲通。但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中评述道:“杜牧之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亦有亲笔刻在甲秀堂帖中。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远甚。”直言用“生”字意境更佳。综合考虑上述条件,教材便选用了“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版本。

又如,三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中的“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句,也有另一个版本,写作“正是橙黄橘绿时”。选用“正”字的版本,有宋魏庆之著《诗人玉屑》、唐圭璋编《全宋词》等书;而今人点校本《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出现此句时均作“最”,其可信度和文献价值更高。同时,这句诗的大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如果用“最”字,语气上会比“正”更加强烈,更能贴合作者想表达的情绪。因此,教材和点校本《苏轼诗集》保持一致,用“最是橙黄橘绿时”。

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诗句中,有时甚至连标题都并存两说。如三年级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题目历来有“晚景”和“晓景”二说,争议不下。从《苏轼诗集》的不同版本和相关文献来看,“晚景”和“晓景”各有依据,难以轻易判定孰对孰错。近年来,学界也曾有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辨,但各路说法的证据皆不充分,仍难下一定论。编写组几经查阅清施元之评注《施注苏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清查慎行注《苏诗补注》(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等多种知名的苏诗注本中均以“晚景”为题,因此,教材最终采纳了“晚景”这一说法。

记者:为何要修改选文原文?

陈先云:关于选文的修改,是多年来对语文教科书的各种讨论中一直被关注的问题,也是小学语文界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教科书编写者对符合选文标准的原作品进行删减、节录、修改后,编排在教科书中用作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常规方式。凡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特别是低、中年级教科书的选文,一般都要作些改动,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

教科书选文的改动,是经过编写组、审查专家反复研讨的。对于能联系上作者的作品,一定与作者商讨,征求作者的同意;对无法联系上作者的作品,会征求专业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的意见,再作修改。编写组所作的修改,均遵从不违背作品原意的原则,不损害作者的合法权益。

以三年级上册课文《花的学校》为例,《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的作品,由郑振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翻译,译文的语言有时代的烙印。选入教材时,编写组反复揣摩文意,请教著名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再对其中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表述的地方作了修改,比如,把“狂欢地跳着舞”改为“跳舞、狂欢”,把“壁角”改成“墙角”,“散学”改为“放学”,既确保改动符合文义,又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课文内容,并不会造成所谓“经典的缺失”。

又如,统编教材中很多童话和儿歌中的动物,使用的是“他”而不是“它”。这是因为每位作家对自己笔下的动物态度不同,有部分作家,其创作的童话或者散文里,是把动物当人来写的,就会用“他”而不是“它”来指代自己笔下的动物。编写组尊重作家本人的使用习惯和感情色彩,没有对此进行修改。

记者:引用别人说的话,怎么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陈先云:有读者说三年级上册课文《父亲、树林和鸟》的标点用法有问题,文中第13~15自然段中引用的父亲说的话,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课文第13~15几个自然段,连续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因此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而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原作中的引号使用符合国家标准。

有人据此提出三年级不宜出现这种复杂的引号用法,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不要求三年级学生掌握引号的这种特殊用法。但是,编写组认为,在真实的阅读中,遇到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疑问,教师可以稍作解释,不需要专门传授相关知识。

(光明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包饺子作文500字 写新同学的作文 作文理想400字 保护环境作文400字左右 高中作文人物素材摘抄 中考英语作文技巧 家里来客人作文300字 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书 三年级一百字作文 描写塔的作文 今年湖南省高考作文 写事的作文400 第一次辩论赛作文 如何学习英语的英语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100字 关于诚信的800字作文 秋天的校园三年级作文 专心作文 南京科技馆作文 为友谊着色作文600字 温暖的相遇作文800字 写雪景的作文 写母爱的作文250字 米兰的作文 选择500字作文 开学第一周五年级作文 名师讲作文 带上她的眼睛作文600字 公园捡垃圾作文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