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群人和“小刺猬”病毒的故事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2020-11-30 02:10:01
相关推荐

一群人和“小刺猬”病毒的故事

作者: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老年内科医生 林玉晶

2月7日 北京 大雪

从年三十报名参加医院应急医疗队,初三得知消息可能去武汉。6日下午16点接到通知17点紧急集合,随时待命出发。

这一天,终于来了。我将随北医三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有幸成为“逆行者”中的一员,倍感荣幸,同时深感责任重大。

同事问我:“孩子才1岁,你哪来的勇气?”

我笑答:“我也是纠结很久、慎重考虑后的决定”。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总书记对全体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面对国家的召唤、疫区人民的期许,作为医生作为党员,我们已无路可退。

当然,所有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感恩爱人18年如一日的爱、理解和无条件的支持,希望你的感冒快些好转,你可是家里的顶梁柱。感恩父母的包容和付出,得知我要应援武汉,你们只对其他亲属倾诉了心中的担忧和不舍,却没有丝毫的埋怨和阻拦,而是默默地担负起了照顾孩子的重任。

唯一放心不下的是15个月大的女儿小稳稳,妈妈还没有办法跟你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个“班班”要值那么久,为什么昨天下午索抱了那么多次,妈妈都没有时间抱抱你。不过,亲爱的小稳稳,以你目前肉眼可见的成长速度,等妈妈回来,没准你就可以听懂一个有关一群人和“小刺猬”病毒的故事了呢。

同样感谢科室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张福春主任连日来也奋战在抗“疫”一线,得知我们即将出发,特意从海淀医院赶来,用自己两次抗“疫”(SARS和2019-nCOV)的切身经历为我们(我及同科室的吴亚南、佟美慧两位护士妹妹)加油打气,告诉我们不要害怕,提醒我们防护要点。张帆副主任及郭英、孙卉、赵秀伟三位护士长迅速帮我们准备了生活用品和防护物资。姜玲姐姐贴心地帮忙打包,只为了多带点东西,有备无患。邱萌姐姐在病休中也是千叮咛、万嘱咐。

放心吧,亲人们。此行并不孤单,和我共赴武汉的还有三院的其他112名兄弟姐妹。

三院是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尽管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前方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我相信,在乔院长、沈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战胜病毒、平安凯旋!

2月10日 武汉同济医院 小雨

抵达江城已3天,时刻关注微信(接收医疗队各种通知)、开会培训学习、准时上班、好好吃饭、抓紧休息已成为日常。初来乍到,没有机会在武汉街头走一走,甚至没时间到门口的江边遛一遛,难免有些遗憾。然而,这并不妨碍我深切感受武汉的“温度”。

武汉的温度有些炸裂,“冷”入骨髓,“热”到心窝。

一、冷

天气湿冷:出发很紧急,来不及准备过多衣物,同事提醒我“你的羽绒服太单薄啦!”尽管嘴上说“没事”,我还是匆忙瞥了一眼武汉气温,还行,我可是个耐寒的北方人。然而,从抵达武汉机场,到入住酒店,再到病房办公室,“冷”如影随形。因为疫情,该开的空调不能开,该关的窗户不能关,我的本能反应就是:多穿衣服、多喝热水、多吃饭、尽量多睡觉,千万别感冒。

环境清冷:朋友从国外回国时曾感慨,一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就知道到家了。多温馨的感觉!然而,如今的武汉,且不说天河机场空空荡荡,工作人员寥寥无几,就连乘坐大巴去酒店的路上,街道也空无一人,行车也很少。从酒店向外望去,更是一派“门庭冷落鞍马稀”的景象。我知道,这不是武汉应有的样子,武汉“生病了”。

二、热

热情服务:此次国家医疗队搭乘的是国航专机。机长、乘务长暖心的问候,乘务人员热情的服务,临别时一句“等着接你们回家”瞬间暖到心底。入住的酒店,在困难时期倾尽所有,竭力解决医务人员的衣食住问题,让我们实在不忍心多提出半个要求。当然,享受到的热情服务不仅来源于外界,三院大家庭更是给了我们满满的爱与关怀。袁晓宁书记对个人防护反复培训并逐一考核,恍惚间觉得她就是我们的“护身符”;乔院长主动为来不及理发的队员理发,让大家倍感温暖,更让理过发的队员后悔不已;后勤保障人员在短短3天内让大多数队员享用到了电热毯或电暖气,从此跟寒夜说拜拜......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一阵阵暖流涌入心田,让大家告别了各种不适应和担心,以满腔的热情用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

热血工作:在驻地,北医三院三批医疗队员成功汇合。在迎新会上,乔院长要求我们:全体队员要把自己当做“战士”,做到军令如山,令行禁止,不仅要召之即来,更要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体现在在具体工作中,要严格个人防护和尽力救治病人两手抓。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新病房中,在和同济医护的共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她们的艰难不易和忘我敬业精神。是的,如乔院长所说,我们要不辱使命,团结一心,与同济、与武汉、与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早日打胜这场疫情阻击战,早日回家!

病毒无情,人有情;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员正和武汉人民一道,同舟共济,满怀激情,奋勇拼搏。我们坚信,我们一定可以取得这场抗“疫”战斗的胜利!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未来可期,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把家还。

希望我的战斗力能配上这支队伍

作者: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内分泌科医生 刘烨

2月8日,落地武汉第二日

能成为北医三院援助武汉医疗队一员,非常光荣。新闻里把抗击疫情描述成“没有硝烟的战场”,身临其中才深刻体会这一点儿也不为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落地武汉后,打开院里给队员们准备的物资箱,从上战场的“弹药”到生活物品,从“猴服”到垃圾袋、指甲刀,能想到的都塞进去了。让我不禁回想起每次探亲返程前妈妈帮忙整理箱子的样子。此刻,医院就是送孩子上前线的母亲,既为孩子骄傲,也饱含牵挂和惦念。

在过去48小时内,最大的感触在于三院人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和统一行动的执行力。号令集结、转场、飞武汉、入驻地、动员会、多轮培训、熟悉病房、开工。不到2天,三院的新队伍就在他乡打响了新“战疫”。在领导部署下,队员们迅速集结成组,建立了N个工作群,大量信息轰炸着,我们在最短时间内组织起了有战斗力的队伍。

在一次次培训中,大Boss们和第一批老队员手把手教我们穿脱防护服、传授新冠肺炎的诊疗实操方案。尽管他们已经连续战斗了2周,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疲惫,但他们还是不厌其烦指导大家练习。

微信又嘟嘟响起来,看,刚下班还没怎么休息的组长,又@组员们去他房间练习了!为了保证队员们的安全和战斗力,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和空间。还有随队负责行政后勤等的医务处老师也都是忙到深夜,让人又敬佩又心疼。

乔杰院长在动员会上说,三院队伍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明天就轮到我的班进病房了,希望我的战斗力能配得上这支队伍。

战疫中,没有旁观者

文: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心脏外科医生 杨航

今天有人对我说:你们奋战在一线的义务工作者都是大英雄!

可是我想说:英雄有很多。

有起早贪黑送我们往返酒店的大巴车司机;

有为我们提供营养丰富伙食的大厨;

有不知疲倦为酒店和大巴车消毒的保洁员;

更有坚守在大本营,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物资和精神保障的三院人!

战疫中,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英雄,终将迎来彩虹!

叔叔一定会把小怪兽打跑

作者: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胸外科 白洁医生

2月7日 武汉同济医院

下午通知,北医三院医疗队确定奔赴武汉。自进入应急医疗队以来,每天等待,期盼出发的消息,坐卧不安,悬着几天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飞机明晨出发,躺在床上终于有时间整理一下思绪。

报名的时候我是犹豫的,儿子9个月,只会“呜呜呜,呀呀呀“,还不曾听到他叫爸爸。疫情期间,妻子和母亲负责照顾孩子,家里的采购是我一个人负责,我离开之后还需要老母亲亲自出马。万一我回不来……

如果不来,我会后悔,后悔没有走在抗疫的第一线,选择当了逃兵。2003年非典肆虐,对医生的崇拜和敬仰,让我在高考志愿上填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在我在走着我曾经仰望的那些人一样的路。没有和家人商量,我报名参加医院的预备队,并主动要求要来武汉。

当我试探性的询问家人是否支持我去武汉抗击肺炎的时候,竟没有人反对。

2月10日 武汉同济医院 小雨

第二次值班,再次进入病房,第一次时的忐忑减少了几分,病房收治的病人越来越多,工作量也多起来,每一分钟都像在打仗,新的环境,新的医嘱系统,都需要我去努力适应。

虽然胸外科算是外科医生里最懂呼吸系统疾病的,但是对于重症肺炎的处理,我需要学习的太多。为了不拖兄弟们的后腿,还得加把劲恶补一下。

回到酒店已经5点半,饿的有些胃疼,打开行李箱竟翻出了奥美拉唑,感谢医院的细心准备。

打开手机,收到同事的一条微信语音,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是同事三岁的女儿,“白洁叔叔。妈妈说你去打小怪兽啦。你要加油,注意安全。”,心里莫名的感动,放心,叔叔一定会加油,把“小怪兽打跑”。

国有战,必向前

作者: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神经内科 张蒙

2月10日 武汉同济医院 小雨

这两天总是睡不踏实,总是担心上班会迟到,不熟悉的工作环境会落活,电脑系统搞不定。今天终于睡了个懒觉。醒来,躺在床上,脑海中回忆着防护注意事项,工作流程,还有病人带着面罩对我们说出的感谢,不禁一阵心酸与感动。我觉得自己做的真的微不足道,不值得拥有这么多感谢。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只是在用行动去履行一名医护人员的责任——敬爱生命,守护健康!然后默默地告诉自己,要更加努力,更加坚强,不让相信我们的人失望!

今天跟奶奶视频时,她希望我早点回家。我知道奶奶想我,可是有更需要我的人要得到我的帮助,我安慰奶奶“我这里吃得好喝的好住的好”。

傍晚的武汉很美,长江两岸的写字楼亮起了“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站在酒店的窗旁拍下了这一美好而感动的瞬间,想起网上一句话“国有战,必向前,同携手,共患难,逆风行,抗疫情,战必胜,国必兴!”

想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

作者: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骨科医生 王奔

2月10日 武汉同济医院 小雨

两周前,大概是三院第一批队员出征之后,我和新入职的几位同事一起,在医院增援武汉的意向调查问卷上义无反顾的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希望能在国家急需我们的时候,能上前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月6日,北京大雪,结束两台急诊手术,刚处理完术后事宜,就接到了医务处通知电话:我入选了三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请立即准备出发。来不及多想,匆忙收拾行李后集合,参加完动员会后,怀着无比激动的内心,我踏上征程。

来武汉的专机上,机长和全体机组乘员向此行全体医护人员送来了诚意满满的机组广播和祝福,临下飞机前,机组乘员把此行没有用完的纸巾、口罩等物资统统打包好交给了我们,表示希望这些物资能在前线发挥更大的作用,感动满满。

到达武汉,和我半年前来时完全不同,面对空荡荡的城市,内心说不出的难受,想马上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在和乔院长、沈院长、葛老师、袁老师等带队的第一批和第二批队员会合之后,心里踏实了不少。

紧接着,紧张的动员会、整理物资、防护用品使用紧急培训及考核、熟悉工作环境……在我们到达后一天,元宵佳节的夜晚,由三院独立接管的新病区就正式开诊。

今天,我们组第一次轮班顺利结束,大家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和流程。看着新病房的床位一张张地住进病人,心里挺开心的,总算可以开始帮武汉忙了。

此行,我应该是三院派出的所有大夫中年龄最小的。虽然年龄小,但是身为党员,能在需要的时候冲上前线,为患者、为各位同行、为自己身上的白衣、为党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竭尽我所学、所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还等着春暖花开的时节,来武汉看樱花呢!

“新战士”的心里话

作者: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儿科医生 潘维伟

2月10日 武汉同济医院 小雨

2020年庚子年,注定是让人难忘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荆楚大地,看着每天不断上升的感染人群数字,作为一名医生的我心中充满着焦急。当院里通知是否自愿参加援鄂医疗队时,我第一时间把名报了上去,我想这是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在这个时刻应该做的事情。

2月6日接到院里通知正式加入了北医三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带着不安,带着激动,我们这113人阵容强大的医疗队2月7日来到了武汉。

武汉真是座美丽的城市,长江与汉江交汇,纵横的跨江大桥,雄伟的黄鹤楼。可就是这么一座美丽的城市由于病毒的爆发竟然生机不见,行人稀少。

来到驻地接下来是两天的培训,充实又紧张,乔杰院长坚定又温馨的话语给了我们每一位队员最贴心的鼓励和最坚定的信心,袁晓宁主任手把手教我们穿脱防护服、隔离衣,从她那细心又严厉的培训中,我们对个人防护充满信心。沈宁院长亲自带我们去新病区熟悉环境,学会使用医嘱系统,让我们更快上手工作。领导的亲力亲为、不辞辛苦让我们深深感动。

2月9日我们第5组医护团队正式进入病房。上来就是紧张的交接班,收病人,抢救病人,虽然我是一个有着14年临床经验的儿科医生,但面对新疾病,新环境,新治疗,我就是一个“新战士”。但我不畏惧,不后退,努力在学习。

5组一起并肩奋斗的兄弟姐妹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感谢他们让我学到了很多。一个班6个小时,加上路上和交接班已经8小时了没有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我们组一共收治了8个危重新冠肺炎病人,圆满完成了任务。当我们坐在返回宾馆的车上,拖着疲惫的身躯,看着夜幕中的武汉,美丽又静谧,真希望疫情早点过,早日春回大地。

相关链接:

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来尽“绵薄之力”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你放心,我没事!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驰援武汉,是送给爸爸最好的生日礼物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患者的感谢信是最好的礼物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因为他们,春天不远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元宵节,晚上要开新病房了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来源:科技日报 (以上内容由实习记者 代小佩 约稿整理 图片由北医三院提供)

编辑:岳靓

审核:朱丽

终审:冷文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有一个梦想作文老师 打屁股作文大全狠的 青春之放纵作文 关注弱势群体作文 作文素材 适用 运动会作文的结尾 欢庆六一作文 玩的作文300字 放风筝的作文怎么写 优秀作文开头初中 新时代的好少年作文 道是无情却有情作文 作文日记300字 以教育为话题的作文 暑假实践作文800字 妈妈教会我坚强作文 有关蚂蚁的作文 毕业感想作文 我的学校初中作文 三年级美丽的秋天作文 一路什么一路什么作文800字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作文 三级英语考试作文 写人写事的作文500字 春天去春游的作文 珍惜水源的作文 镇江焦山作文 甩掉多余的顾虑作文 我以读书为乐作文 季羡林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