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分析六国论五国破灭非赂秦 齐国方式不同 反对宋朝以土地换和平

2020-11-30 12:35:01
相关推荐

导语:深度分析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原因弊在赂秦吗?五国破灭非赂秦,齐国贿赂方式不同,苏洵通过《六国论》暗指宋朝皇帝不要以土地换和平

在苏洵的《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就是说山东六国并非没有抗击秦国的实力,也并不是因为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不出众;不是因为在战场上作斗争的时候,士兵的作战能力差,更不是因为战场上的条件不利于本国作战,不是因为什么天时地利方面的自然条件横加约束。

而是因为在他们的生存当中,都将生存下去的根基放在了秦国身上,都不把精力放在发展国家上面,而是将精力放在了贿赂秦国上,导致国家不仅是没有发展起来,也没有能够阻止秦国东进的脚步。

六国在屡次与秦国交锋过程中,合纵策略被秦国连横策略化解,这一来二去,是既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实力也拖垮了本国的发展,所以最后山东六国才会落得一个灭亡的结局;但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

山东六国最终破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遗余力的去贿赂秦国吗?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山东六国到底对待秦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真的像苏洵在《六国论》当中所言的那样吗?如果苏洵所说的不是正确的,那么他又为什么要写下《六国论》这篇文章去论述一个并不经得起推敲的观点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重点的分析一下。

五国破灭原因并非贿赂秦国

首先,第一六国破灭的真实原因并不是因为贿赂秦国,如同我们分析《六国论》当中的线索一样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第一,看一下《六国论》当中所说的除去齐国之外不遗余力地贿赂秦国的其他五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

魏国强大后首先攻打秦国,将秦国赶出函谷关

首先来看魏国,魏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实行了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军事实力大幅提升,而这个国家发展强盛起来之后,第一个要攻伐的对象就是秦国,秦国更是在魏国的打压和攻打之下一步一步地往西部退缩,在丢掉了函谷关之后,秦国已经濒临灭亡。

甚至在秦出子的时候,朝堂之上就有声音说,建议秦国重新回到陇西地区去做半农半牧的农业部族,如果不是因为秦献公的时候实行强硬的政策,不是秦孝公的时候实行了商鞅变法,那么秦国很有可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就被魏国吞并了。

赵国强大后成为抗秦主力,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消耗大量秦国国力

其次再来看一下赵国,赵国这个国家本来就是崇尚军事实力的一个强国,尤其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之后,它的军事实力迅速的提升,成为了山东六国当中的抗秦主力,并且这个国家更是丝毫都没有投降秦国的念头,在著名的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件事情,它们依旧敢陈兵于秦。

在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长平之战当中,赵国虽然损失了四十万兵马,但是依旧敢于在不久之后,与秦国打一场邯郸之战,消耗大量秦国国力,可见这个国家对待秦国的强硬态度了。

楚国是合纵抗秦的主力军

再者是楚国,楚国虽然没有主动地攻打过秦国,但在与秦国的邦交策略上面也并不能说是贿赂讨好,实际上,在苏秦提出合纵政策之后,楚国也是合纵当中的一个主力军,而它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也会抗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韩国和燕国因为自身的综合国力比较弱小,并没有与秦国爆发什么比较大的正面冲突,但是也绝对不像《六国论》当中所说的那样通过割地求和,通过奉送美女来保存国家的宗庙社稷。

事实上,在战国时代那样的乱世当中,没有哪一个国家与哪一个国家是真正的朋友关系,就像如今的社会一样,国与国之间是不存在着永远的盟友的,利益才是两个国家之间说话的底气,才是两个国家结盟或者发生战争的最根本因素。

六国要么联合抗秦、要么独自抗秦,并非不遗余力地贿赂秦国

所以我们看到,在苏洵论证的第一种国家当中,它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愿意不遗余力去贿赂秦国的,要么是选择单独抗秦,要么是联合抗秦,可是到了战国中后期的时候,秦国已经彻底的完成了商鞅变法,它的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在这种情况之下,山东六国同样不能够保持没有任何猜忌的联盟关系。

如此一来,也就说明山东六国并不能够完全地联合在一起,所以秦国是有进攻的机会的,而秦国凭借自己强盛的实力,在以一敌多的战争当中也是丝毫不占下风的,比如说伊阙之战,武安君白起就斩首了韩赵魏三国联军二十四万,给了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当头一棒,又比如说长平之战摧毁赵国军队四十万,打垮了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这还只是在战国中后期的时候。

秦国拥有统一天下实力后,六国通过贿赂方式来换取和平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已经拥有着以一敌六的实力,想想一个国家能够以一国之力对抗六个国家都丝毫不怂,山东六国凭借什么与它进行斗争呢?所以,为了保全自己国家的宗庙社稷,它只能够选择贿赂秦国这一条道路,其他的别无选择。

要打吗?打是打不过的。不打吗?秦国已经有了一统天下的势头,而当一个国家强盛起来的时候,开疆拓土的心思是会油然而生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保证整个中原地区的局势就稳定在诸侯并立的局面上,所以只能够相互依附的以一个和平环境的环境发展,所以并不是说山东六国就想要去贿赂秦国。

山东六国就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换取和平,而是在那个时候它们既没有办法完全的联合,又改善不了国内积贫积弱的景象,又没有秦孝公那样铁定变法的心,所以才选择了一条贿赂秦国的道路。

齐国灭亡原因是否因为不贿赂秦国

齐国与秦国领土不接壤,无法通过割地贿赂秦国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六国论》当中所论述的第二个对象齐国,《六国论》中说,齐国是不贿赂的,因为不贿赂而亡,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不会去贿赂秦国的国家,但其他国家都去贿赂秦国,导致这个国家没有盟友可以依靠,所以在它最终灭亡的时候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因此齐国灭亡其他国家也要负担一定的责任。

可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齐国当真没有贿赂秦国吗?其实不然。齐国之所以在一直以来的发展进程当中,没有表现出表面上贿赂秦国的现象,那是因为在《六国论》当中所言的那种贿赂大多数停留在金钱和土地上面,可是齐国与秦国相距十分遥远,这两个国家并没有直接相连的土地,这种情况之下,齐国就算割地给秦国又能怎么样呢?

秦国是没有办法获得这些土地的实际掌控权的,如此一来,有一些没有实际控制权的土地倒不如与齐国结成盟友来的实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秦国一直以来奉行的政策当中,齐国都是在盟友位置上的,无论是张仪的连横政策也好,还是范雎的远交近攻政策也好,齐国都是重中之重。

齐国通过与秦国结盟的方式,来贿赂秦国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齐国贿赂秦国的方式,是与其他的五个国家不相同的,其他五国家可能就是停留在利用土地来换取和平的层次上,可是齐国的贿赂已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贿赂了,它与秦国结成盟友保障秦国在东进的道路上不会后院起火,保证不会给其它的国家进行援助,让其他的国家在对战秦国的时候没有后援力量可以依靠。

事实上,《六国论》中说,齐国是因为其他国家的贿赂,而导致没有帮手而灭亡的并不是一个事实,真正的事实是其他五个国家在不遗余力对抗秦国的时候,齐国选择了袖手旁观,齐国选择了视而不见,如此其他五个国家灭亡之后,齐国成为了孤家寡人,在面对秦军进攻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最终不得不不战而降,这样的事实与《六国论》当中所说的正好相反。

我们可以看到苏洵的那种观点并不是非常的正确的,或者说并不是非常能够经得起推敲的,首先除去秦国之外的另外五个国家,并不是没有选择抗秦这条路,而齐国也不是一个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更不是因为其他五个国家对它的袖手旁观而灭亡的。

所以,我们在面对《六国论》的时候,还有理性的去看待它其中所论述的观点,既要吸收它论述当中正确的部分,又要结合真正的历史发展情况,有着自己的考量。

苏洵通过《六国论》,委婉地劝谏宋朝皇帝不要拿土地换和平

而话说回来,既然这种观点并不怎么经得起推敲,那么苏洵又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篇文章呢?真的是因为他对真实历史并不怎么了解吗?其实不然。事实上,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在于要真正的去论述一下山东六国是如何灭亡的,他的真实目的其实在于劝谏自己的君主。

当时的宋朝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十分严重,可是宋朝为了和平,为了短暂的安宁,不惜拿土地来贿赂北方的少数民族,而苏洵是十分反对这种做法的,他认为拿着土地来换取的和平并不是真正的和平,也不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甚至会让本地的少数民族得寸进尺,让自己的国家更加的岌岌可危。

可是苏洵作为一个文人,作为一个臣子,他并不能够直接地指出君主的错误,也没有在朝堂之上直言劝谏的机会,所以他只能够通过书写文章的方式来进行委婉的劝解,其实在《六国论》当中所说到的秦国就是北地的少数民族,而山东六国类指的就是当时的宋朝。

综述

笔者认为,苏洵的这种文学手法,在古代文学历史的发展中并不少见,除去苏洵的《六国论》,还有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这两篇文章与《六国论》的手法并没有什么大的差距。

贾谊类指大汉王朝,杜牧暗指华清宫

贾谊在文章当中重点论述的是自然条件的约束,因当时大汉王朝对战匈奴时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的是极尽奢靡的国家生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极其注重书写阿房宫赋的奢靡,根据杜牧所处的时代,暗指唐玄宗大兴土木建造华清宫就是为讨好杨贵妃,所以在贾谊的《过秦论》当中类指的是当时的大汉王朝。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阿房宫类指的就是唐朝所建造的华清宫,他们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去论述山东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是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而是想借前人们兴衰的经验,去劝谏自己当时的君主而让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能够更加的稳定,更加的和谐。

当然,我们可以说他们的一些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但他们的核心思想都是正确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绝对不能穷凶极奢,古人言成由勤俭败由奢,如果真的像杜牧《阿房宫赋》当中所言的那样奢靡,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其实就已经是注定的了。

国家必须有血性,必须有文化精神

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像《过秦论》当中只是要极其地重视地理上面的优势也是不能够长久的。同时,一个国家的存在必须有着自己的血性,有着自己的文化精神,像是苏洵在《六国论》中所叙述的那种通过贿赂而保证宗庙社稷的行为,通过土地来换取和平的行为,也是不长久的。

就像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拿着中国的土地来换取和平的,量中华之物力皆与国之欢心,最终只能够落得一个落后挨打的局面,只能够让社会越来越混乱,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虽然,六国破灭的真实原因并不是如《六国论》当中所言的那样,秦朝灭亡的原因也不是像《过秦论》当中所说的那样,而《阿房宫赋》也没有真正的建成,但是他们这些人在文章当中所说的中心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后来人思考和借鉴的。

这也告诉我们,后来人在思考前代的事件的时候,在分析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时候不能够只单独的看到一件事情的功过和对错,而是要放眼整个历史的发展潮流去分析和判断,很多时候历史都是在循环往复当中进行的,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人提倡缅怀历史,铭记历史的原因。

我们身为后来人,就像王羲之所说的那样,后之视今亦犹今之世昔,我们如果不能够从前人的经验当中汲取一些教训,那么在我们身后的后来人评价我们也如同我们现在去批判古人一样。

参考文献:《战国策》、《资治通鉴》、《左传》、《汉书》、《过秦论》、《六国论》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在逆境中成长的作文 我的假期计划英语作文 人间自有真情在作文 关于梦想的作文800字 描写人物的作文400字 为你点赞作文600字 初二作文500字大全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精选 描写水仙花的作文 有你真好作文800字 有关于春节的作文 作文集卷首语 假期生活作文500字 我最喜欢的书英语作文 六下第三单元作文 我的愿望作文300字 打羽毛球作文400字 描写放烟花的作文 家乡的美食作文400字 作文寒假趣事500字 什么是财富作文 以春天为主题的作文 如何学好英语的英语作文 关于文化自信的作文 读书作文800字高中 物微情浓作文 写景作文300字三年级 对手作文400字 我的愿望600字作文